宋鸿奇虽然学了他爸几分火候,但终究是不足,给老爷点着名这么说,脸色颇不自然,却又不得不附和:“我要是到地方上工作,真是要跟沈淮学习……”
“我也就是靠着几分蛮劲,几分闯劲在干事,结果也是撞得满头是包,”沈淮嘴角浅浅一笑,说道,“看似做出了丁点成绩,但也得罪了不少人,是好是坏现在还真是难说——爷爷、大姑、二伯是心痛我,不忍心批评我,但我对自己的毛病也是知道些,现在也在注意克服,要尽可能给大家少惹麻烦。鸿奇在部委人事关系处得好,没有人不夸,不像我处处树敌,这才是我学习鸿奇的地方。”
宋鸿奇不会因为沈淮此时捧他几句就得意忘形,刚要谦虚的应和两句,老爷就在对面插话说道:“不管什么年头,不做事不犯错,只要做事就少不了会有小尾巴给别人揪。我们当年闹革命,早期也有学生瓜参与进来,但他们讲话漂亮、写文章漂亮,真正叫他们拉队伍干,抓瞎;没有真本事,谁都不服你。我虽然最近不大出去走动,但部委里有些风气也知道些,说白了就是官僚主义思想严重,所以鸿奇更要下地方锻炼……”
不去看宋鸿奇难看的脸色,沈淮与宋鸿军对望了一眼,心想老爷这次是铁了心要赶宋鸿奇下地方锻炼去。
沈淮也就不在这个话题上多说什么;有谢海诚、宋鸿奇他们在场,沈淮也无意透露新浦炼化更多的机密,而淮海舰队驻泊基地选址以及跟田家庚的密谈,更是绝口不提,不过席间有宋鸿军他爸妈当和事佬,大家心里冷淡,表面上还是热热闹闹的把这顿饭吃了下来。
吃过饭,沈淮看时间差不多快到八点钟,他接下来跟成怡他爸见面,就站起来说道:“时间不早了,我先送成怡回去……”
宋鸿军也怕留下来被他爸妈拿结婚的事情狂轰烂炸,站起来跟着沈淮溜人。
开车出西寺巷,宋鸿军掏出烟,问成怡:“不介意我跟沈淮抽烟吧?”
沈淮将车里的空调关上,将车窗打开来,与宋鸿军点上烟抽起来。
“鸿奇本来早两年就要下地方,偏偏你小在地方干得这么出色,他就缩了。说到底他是怕跟你比啊,比得起还好,比不起伤自尊啊。这些年来,你别看他跟谁都和颜悦色的,谁都不得罪,但心里自尊强着呢,不像我,二皮脸,给谁说两句都不上脸,”宋鸿军吐着烟圈,笑道,“老爷这次怕也是真恼了,铁了心赶鸿奇下地方,话里的意思就是有真本事就不要怕给拿到台面上比较。你看鸿奇他脸色难看的样……”
沈淮没想着幸灾乐祸的心思,跟宋鸿军说道:“鸿奇有这么好的资源,只要心态不偏,到地方上做出成绩还是容易的——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建设还相当落后,不要说一个县,就是一个地级市,只要能在资源上稍稍的倾斜,展都会有明显的起色。说到底,我就怕鸿奇的心态太急躁,我倒无意看他的好戏,他下去就要从县长、县委书记做起,负担些区县的展重任,急躁的心态,会给地方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你这些话可千万不要跑过去提醒人家,没人会领你的情,反过来还会笑话你。”宋鸿军说道。
沈淮撇撇嘴,自嘲道:“得,我压根儿就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没资格说别人这些……”
到成怡家门口,沈淮与成怡下车,宋鸿军坐到驾驶位,又探过头来问沈淮:“今晚上不用我再开车过来接你了吧?”
成怡娇嗔道:“你不来接他,让他睡大街上去!”
***************
成怡去按门铃,沈淮拾步踏上台阶,却犹感步履沉重。
虽然鸿奇他爸拦在前头,派车到机场接他跟鸿军回大宅吃饭,饭桌上大家表面都还能有说有笑,但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再挽回了。
也许宋系的人心早在三四年前就垮了,当下只是勉强聚在一起没散架——沈淮跟成怡他爸没有单独的接触,人心难以揣摩,但有一点能够肯定,成怡她爸在决定让他回京见面之前,必然有过反复的权衡。而且成怡她爸决定让他回京见面,也必然是要有所图的。
门铃响了一阵,成怡跟屋里人对答,听着咔嚓一声轻响,屋里人遥控着对院门上的电锁打开,成怡推开铁门,跟沈淮进屋,跟沈淮说道:
“刚刚说话的那个人,是市委副秘书长田勇军,他调到燕京市委工作才四五年的时间,不过加上我爸之前在固山县的工作经历,他在我爸身边工作有十三四年了……”
无论是戴成国、贺相怀还是成文光,能身居高位,身边都会聚拢一批人,都有会嫡系亲信,都会有自己的圈——这个官场便是如此,大圈套中圈,中圈套小圈,所有的学问都在圈上。
当小圈不能为大圈所容,要么悄无声息的灭亡,要么一拍两散;不过,从来都是灭亡的小圈居多,能冒头的小圈总是少数。
沈淮回燕京的次数有限,对很多人都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他都没有见过田勇军,也只是听着刚才对讲机里沉闷的声音略有些印象。
沈淮与成怡走到院中间,就见客厅里有个中等身材的男人推门走过来,笑着说道:“成书记刚还在说沈淮你跟成怡什么时候能吃好饭回来呢?”
田勇军四十岁出头些,看到人脸,沈淮才想起来在老爷八十岁大寿上跟他喝过酒——只是那次喝酒的人太多,当时酒又喝得有些多,很多人他事后都记不起名字。
成怡她妈刘雪梅从后面走过来,沈淮招呼道:“刘姨……”
“你们过来了,”刘雪梅招手拉过成怡的胳膊,又说道,“还以为你们能过来吃晚饭呢,害我下午白忙了半天。”
“那我们改吃夜宵还不成吗?”成怡撒娇的说道,“我就知道妈你心最软,这样就能两边都不落下吃的……”
“就你嘴巴刁,你爸在书房接电话,你跟沈淮过去跟他打个招呼去……”刘雪梅说道。
****************
成文光在书房接电话,成怡陪着沈淮、田勇军进书房,跟她爸打过招呼,就出去找她妈说话去了。
沈淮与田勇军在临窗的沙坐下,安静的等成文光接完电话。
“就刚才,有好几十个从冀省来的老百姓进京上访,从火车西站出来就站到大街上扯横幅。把路堵了,声势也有些大,基层有人过去处理了,但现在基层工作有些简单粗暴,不让人放心,还要睁着一只眼睛盯着,”成文光放下电话,跟沈淮稍解释刚才这通电话所谈的事情,也籍此扯起话头,“你在基层工作过,最有经验,有些事下面作风泼辣,容易的打开局面,但同样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又容易激化矛盾——现在党内,需要的跟缺少的,是那些在基层干出成绩的干部。我也是从郊县乡镇做起的,知道基层工作的苦处跟好处,所以有些年轻干部问我以后的成长道路要注意哪些,要怎样,成长的道路才会开拓,我就跟他们说,下基层炼出一身筋骨皮,成长的道路自然就开拓了……”
沈淮跟成文光接触不多的几次,成文光的话都很少,给人以沉默寡言的印象,但这时候听他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才知道他口才甚捷,心想成怡她爸或许在有他二伯宋乔生出面的场面,有刻意给人沉闷、低调印象、不跟他二伯争辉的用心。
对成文光,小姑以及宋鸿军都有不同的评价,想想自己跟成怡都“交往”有三年时间了,而成文光一次都没有跟他单独说过话,仅从这点来说,成文光隐忍的功夫绝对是一流的——只是这次成文光为什么又不隐忍了,他是看到了什么机会,还是说在第十五次全党大会之前想要冒险一搏?
听成文光谈基层工作,沈淮也便附和的谈一些基层的见闻,临了又说道:“我爷爷倒跟成叔叔您的想法一样,刚才我跟成怡在大宅吃饭里,老爷就建议鸿奇也到地方上工作去……”
“老爷的话,肯定错不了,”成文光摸着头稀疏的额头,笑着说道,“鸿奇要能在基层扎下根工作,将来出息是不可限量。你小姑当年跑过来搓和你跟成怡处朋友,还有人说三道四的,我就跟你刘姨说,别人说再多都是虚的,就看你在基层能不能扎下根,这个最见心性……”
听到这里,沈淮也是心虚,心想三年前他在燕京真没有什么好名声。
他也不清楚成文光是不是真就出于这样的考虑,才促成他跟成怡的交往,但也不得不说,成文光的话还颇能打动他的心思。
正文 第六百八十一章 密谈
虽然老爷晚上在饭桌上了脾气,沈淮也知道宋家当下只能维持表面的和气,而且他二伯的态度暂时改变,无非也是迫于成文光的表态——在戴、贺心思难测之际,沈淮只能力求将手里的每张牌都打好。接下来的谈话里,沈淮将梅钢这几年来的展、运作以及前夜跟田家庚的密谈,都不作保留的说给成文光听。
沈淮相信成文光所处的地位,视野更开阔,有些牌要怎么打,相信他能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议。
当然,成文光这次站出来,几乎半公开的表态支持梅钢,也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而此举将会在成文光与他二伯宋乔生及戴贺等人之间酝酿出什么来,还不得而知,但总不会使他们的关系往好的一面展。
沈淮也摸不透梅钢此时能给成文光怎样的资源,故而将底牌坦诚相告,希望他能给予更明确的提示。
虽然很早就关注梅钢的展,不过此时听沈淮详细解剖梅钢的细节,田勇军在旁听了也暗暗心惊。
作为国内第722章团,燕钢此时的产能刚过八百万吨,梅钢差不多就已经是燕钢六七成的水平。虽然在产业基础上,梅钢还不如燕钢那么厚实,但梅钢从年产四五万吨钢到实现四五百万吨钢年产能的跨越仅用了四年时间,而燕钢则用了四十年。
而在此时,梅钢正野心勃勃的还想在新浦再造一个跟燕山炼化相当的石化集团出来。
成文光对一些表面上的成绩数据早有关系,但他更关注梅钢能成势的运作细节,说道:“梅钢取得现在成绩,很多人都相当惊讶。国内很多地方,跟东华的经济环境相似,工业基础甚至还略好一些,想要在这些地方复制梅钢的模式,感觉上却很困难,你在这方面有没有更深入的思考……”
沈淮说道:“从央企到地方国企,这些年来经营状况大幅度滑坡,从中央到地方,改制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形势也叫人感到越来越迫切。这当然是没有错,但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使人容易忽视国企在过去几十年为国内工业体系建立所建立的功绩,使人容易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国企自身所积累的深厚底蕴。东华地方经济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却又相当的厚足,九五年之前,地方上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2%,其中将近五成都给地方国企吸纳。梅钢目前钢铁业务拥有一支约五百人左右的工程师队伍,大多数都是从地方国企吸纳过来的人才。他们虽然会有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缺点,但在培训资源上加以倾斜,在一两年内,绝大多数都不比国外相同级别的工程师稍差,而国内受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组织观念强、工作勤勉,则是更明显的优点。我一直跟很多人说,东华市当前所形成的钢铁支柱产业,是建立在东华市钢厂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国内很多地方,资源并不溃乏,还相当富足,关键还是资源要怎么组织的问题。资源不组织起来、挥出来,再富足的优势也都是一盘散沙,而再贫乏的资源经过有序的组织、聚集,都能形成相应的优势。这也是国内外反复强调管理、谈效率的根本。除了地方国企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各方面的工业资源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之外,梅钢能取得一些成绩,另一方面就是对华商资本资源的聚集……”
“……改革开放以来,华商资本一直都是国内招商引资的主流。九二年以来,从港澳台及东南亚进入国内的华商资本,占外资的比重都成七八成左右,要说中央及地方不重视华商资本,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当前对华商资本的招商引资工作,主要还是直接的招商,这种模式对较大规模、有直接建厂经营实力、有扩大市场需求的华商资本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在九四、九五年,东华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华商实体的吸引力不足,我们则不得不另辟蹊径,将关注点放在那些分散、不成规模、不足以**来国内投资建厂、目标以增值而非以市场扩容的华人资本上。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为梅钢等企业的建设跟展,聚集了相当一部分资本……”
“……海外华商资本规模大体在一万五千亿美元到两万亿之间,其中约不到一千五百亿美元进入国内投资,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海外资本市场,华商资本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弱小的一支,而且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然而,在国内近二十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海外华人投资一直占据主流,近年比重甚至高达七八成,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国内在聚集、招引其他实业资本方面的工作相当不足。从七十年代以来,欧美等达国家,就开始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而东亚、东南亚地区最先以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优势,承接欧美的产业转移而得到长足的展,遂有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崛起。国内沿海地区十多年来外贸产业的展,甚至这些年来海外华人进入国内直接投资建厂,都是与此直接相关。不过,所做的还远远不足,而且在招商引资方面,又过于强调国内在廉价劳动力上的优势,而不够重视宣传国内十二亿多人口的市场,不够重视宣传国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工业基础,不够重视宣传国内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