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出了两个,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另外还有6个也上了全国前十的名校。
与这些同学们对比起来,杜君琦反而显得黯淡无奇了。
看到这个成绩杜君琦心凉了,同时心凉的还有谢局长。
谢局长闷头抽烟已经抽了大半个小时了,陪同在旁一起抽烟的还有陈校长。
“你说,怎么就差3分呢,就差3分就进前十了。”谢局长好不容易开口说了话,却是一片的失望,“进了前十就有文溪奖拿了,上台一亮相,多漂亮,三次登台,两次夺魁,一次优择,多好看啊。”
陈校长也有些失望,但是他的失望感远不如谢局长那般大,因为今年十八中的成绩实在太好看了,陈校长面上有光,倒是不太在意杜君琦的小小失利,可是谢局长这么失望,他也只能陪着一起抽闷烟。
“谢局,要不想个名头,给小君琦一个特别奖?”陈校长说出了他想了半天的主意。
“特别奖?”谢局长转头看他,“以前没有设立过特别奖,今年专门为她设一个特别奖,不太好说过去吧,会不会太明显了?”
陈校长一见有门,马上露出神秘兮兮的表情,还压低了声音:“谢局,您猜猜,小君琦最近又做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谢局长现在的心情很不好,没耐心陪他玩这种无聊的猜猜看,直接拍了他一脑袋:“快说。”
陈校长捂着额头笑道:“小君琦主创的《天道》连环画在美国杂志上连载了。”
“真的?”谢局长还不知道这事,“快说说,怎么回事?”
陈校长也是从杜广明口中得知的此事,具体过程他也没仔细问,只知道大致的过程,不过这大致的过程已经足够精彩了,杜君琦有一个美国笔友,她把《天道》翻成英文给笔友,笔友再把这部连环画分享给朋友,然后传来传去被一家美国公司看中,专门派人来中国购买了改编版权,然后在杂志上连载刊登,现在美国那边已经寄了两期杂志过来了。
谢局长大喜过望,狠狠拍了自己一腿:“好,太好了,这喜事来得太及时了,就以这事做一个新闻,上区电视台,上市电视台,然后我们再顺势给文溪奖立一个特别奖,这样我们的榜样学生就能三登台了!我们要好好让大家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好学生!好学生不只要成绩好,还要有特长,杜君琦这次失利没有进入前十,那是因为她是特殊情况,她已经有了保送名额,她不需要去挤独木桥,但是她没有骄傲,更没有浪费时间,她利用空余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搞文学创作,还把文学创作卖到了美国,这叫什么,这叫文化出口,这该是大大表扬的行为啊!”
谢局长的一番话给这件事定了性,就这样,又一番轰轰烈烈的宣传开始了。
两天后,区电视台播出了杜君琦和齐远共同创作的传奇类故事《天道》被美国公司看中,在美国漫画杂志上连载刊出的新闻,大大的表扬了两位主创大胆创作,发挥想像力,将中华传统哲学以另一种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拓行为。
又一天后,市电视台也转播了这条新闻,播报主持人还特意在新闻开始前做了简短的介绍,又是一段表扬之词。
之后的市晚报也做了相关的报道,市晚报的销量极好,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很多不怎么看电视的人也都知道了这个新闻,一时间,这条本地新闻成了最热火的话题。
杜君琦又红了。
宣传之前谢局长已经给杜君琦打电话交代过了,杜君琦感谢谢局长的苦心安排,虽说这里面掺杂了几分谢局长自己的考量,但是这些宣传实实在在的给杜君琦带来了好处,在榜样学生的光环上又镀了一层金,杜君琦受了益,自然是要感谢谢局长的,但是没想到这次的宣传力度这么大,后来连省晚报都刊登了,杜君琦真是觉得心里有些发虚,这几天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老实说,《天道》就是一个打怪升级流的热血少年漫,硬说这个故事带着多少的中华传统哲学,带着多少的五千年文化底蕴,带着多少的上古神话传说内涵,向西方展示了多少的中国文化,杜君琦实在厚不下脸皮认下这么多的头衔,所以她心里发虚,被人一夸更是觉得脸上发烫,只能龟缩在家里当个宅女,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等着这阵风过去了再出门见人。
不过杜君琦再不想出门也不可能当宅女,就算设计工作可以拿回家做,但是还是有很多事她不得不出面。
比如服装图案,设计图上的图案再漂亮,机器做出来的也不一定就漂亮,不漂亮了就只能一遍遍的修改机器数据让图案美化,但是机器实在改不了的时候就需要修改图案了,这就要杜君琦守着机器,看机器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比如场地施工,装修设计画的再精细,但是实地施工的时候,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要不停的临时修改,要遇到要求高的顾客时,杜君琦也只能过去实地查看,听顾客的要求,然后修改设计图,尽量满足顾客。
一旦出门,杜君琦就会经常遇到主动和她打招呼的大妈大婶阿姨们,夸她聪明本事,夸她会写故事,夸她能把故事卖到美国去,被夸的次数多了,杜君琦的脸皮一次次的得到锻炼,竟然慢慢的厚实了起来,后来竟然成了别人眼中的端庄稳重了。
到了文溪奖颁奖的那天,杜家人全家上阵,陪着杜君琦进了区教育局的大会议室,引得与会的人们纷纷注目,杜君琦竟然也淡定的受住了。
奇怪了,不是听说她没进前十吗?她怎么来了?
听说她今年考了13名,13名也有奖吗?
是不是有人成绩作假了?被取消了?
没有吧,这么大的事不可能一点儿风声都没有啊。
是啊是啊,就算有一个成绩作假,也不可能轮到13名啊,总不可能有三个作假吧。
场上议论纷纷,各种猜测纷纷出炉。
随着县长和谢局长的进场,场上的议论终于停止了。
按照流程,先是领导讲话,再是颁奖,一轮领导讲过话了,前十名的考生上台领过奖了,谢局长拿过话筒又开始讲了。
“今年我们区的高考成绩非常好,学生们都很努力,辛苦没有白费,祝贺所有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除此之外,我们区的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对外文化输出,这个很不容易啊,我说的这个,在场的各位都知道这个新闻吧。”谢局长笑了笑,场下教育局的人员和各校校长瞬间领悟,纷纷鼓起掌来。
“这个新闻里的两位主创,其中一位就是我们区的高中生,也是今年的高考生,为了奖励她的辛苦创作,为本区争光为本市争光,区教育局和文溪奖基金会共同决定,今年设立一个特别奖。”谢局长拿起手边的一面小锦旗,“来,让我们鼓掌欢迎,杜君琦。”
杜君琦微笑起立,向四面鼓掌的人们微微弯腰行礼,然后稳步走上主席台,接过了谢局长手中的锦旗和奖金。
场上掌声雷动,杜君琦三次登台,三次领奖,成为了l区不可撼动的学界励志榜样。
第82章 补习班再扩大
在一大堆的工作压榨下,忙得昏头昏脑的杜君琦意外的收获了一个好消息,齐远某天特地跑来杜家告诉她,《天道》在奥罗公司的漫画杂志上连载了。
齐远把一本英文漫画杂志摊开放到杜君琦面前:“看,这就是我们的漫画了。”
杜君琦认真的翻看着改编后的《天道》,这是第一期,主要是介绍世界背景和人物关系,对原作完全没有改动,除了画风和人物形象与《新视野》上的完全不同,看不出有什么改编的痕迹。
“虽然奥罗公司的改编剧本的最终版我们都审核过了,知道改成什么样,但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漫画版,看着这美国版的画面,我还是觉得怪怪的,很不习惯。”齐远笑了笑,“对了,文森有说过,正式连载后,每期杂志都会寄两本过来给我们,算是给作者的纪念,等出了单行本也会给我们寄,当然了,得受欢迎才会发行单行本。”
“嗯。”杜君琦不在意的点点头,“美国人的口味和我们的不一样,这个故事不一定会受欢迎,就算有人喜欢,所占的读者比例也不会高,不过我觉得,喜欢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喜欢东方文化的,对这个故事的忠诚度应该会很高。”也就是受众小,但忠诚度高。
“唔,有道理。”齐远认同杜君琦的看法。
看完漫画杂志后杜君琦就把这事放到一边了,这年代又没有网络,中国94年才加入互联网,电脑现在还只属于公家单位使用,她就是想发上网炫耀一下也没得炫,还是扔一边算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在边工作边复习的繁忙中过去了,让人又惧又怕的高考来临了。
杜君琦觉得这次高考自己发挥的不好,考后和老师同学们对了答案,杜君琦估了估分,觉得进入前十名有点悬,唉,这次文溪奖可能会拿不到了。
高考成绩得一个月后才出来,到时候得到学校领取成绩单才知道实际成绩,杜君琦虽然觉得进入前十名有点悬,但是毕竟已经铁定进入a大了,心理上也就没有那么患得患失了,稍稍失落了一会儿就放开了。
炎热的暑假来临,少体队又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训练和考试,这次杜君琦可以彻底的放开学业,认认真真的参加训练和考试了,只是她的搭档康长青却非常的没精神。
康长青的期末考成绩出来了,这次他考得很不好,被他爸妈男女混合双打后,又被丢进了暑假补习班勒令好好补习,他又要补习又要训练,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才不过半个月,康长青的眼底都泛起了一层淡淡的青。
“哈。”杜君琦挥舞着双刀狠劈而下,底下本该挡住双刀的长棍却挡不住刀势,直直向下压去,杜君琦心里一惊,赶紧收力。
“喂,你今天没吃早饭还是没睡醒啊,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啊!”杜君琦气不打一处来,怒向康长青。
康长青双脚一软,顺势坐到了地上,手上的长棍也被扔在了地上:“我没力气了,休息一下吧。”
“你昨晚几点睡觉啊?”杜君琦坐到了他旁边,“又熬到了11点?”
康长青有气无力的看了她一眼:“11点半。”
“哇,你作业有多少啊?要做到这么晚?”杜君琦觉得很不可思议,小学而已,要不要这么拼啊,补习班到底布置了多少作业啊。
“是我不会做的太多了,昨晚我妈给我讲题讲了半天,我还是没听懂。”康长青很是沮丧。
“那你今晚来我家吧,我给你讲题。”杜君琦大方地说道。
康长青猛抬头:“真的?”
“嗯,我们是好搭档嘛,好兄弟,讲义气。”
“好,一言为定,晚上我就去你家。”
傍晚时分康长青就早早地来到了杜家,杜家还在吃晚饭,杜君琦匆匆地扒完了饭就带着康长青去了客厅。
康长青的底子真的很不好,很多基础问题都不懂,杜君琦给他讲了几道题后发现没办法这样一题一题的讲解,他首要解决的应该是基础问题的补缺补漏。
“长青啊,你得重头开始学啊,基础差太多。”杜君琦摇头说道。
康长青低垂着脑袋:“我知道,可是我一上课就想睡觉,老师怎么讲我都听不进去。”
“你只能自己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样把学习的兴趣提高上去,你没有兴趣,不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都没用。”杜君琦没有办法,她不是老师,也不是师范生,她自己对学习有兴趣也有方法,但是她不知道该怎么教别人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别人学会方法,对于教人,她是无能为力的。
“你的补习班为什么不开暑期班啊?和你的补习班里的老师比一下,我现在上的暑期补习班的老师实在是太差了,不会讲,态度又差。”康长青抱怨道。
“我又不能把所有的补习生意都给抢光了,总要给别的老师和补习班留生路啊。”杜君琦说道,她的补习班已经抢了许多生源了,一味的扩大只会引来旁人的怨恨。
康长青烦闷地扭着自己的手指头,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那你也要开初一初二的补习班啊,到了初三才有补习,我到时已经落后了那么多,怎么可能赶得上啊。”
杜君琦摸下巴:“要开班,就得要租场地,要找老师还得租宿舍,这都是成本啊。”
康长青撇了她一眼:“你收的学费可是挺高的,还不够?”
“当然不够了,不管做什么生意,刚开始都是花大钱,做久了才能把钱攒起来,我这补习班一直在花钱,起码得攒一年才能回本啊。”杜君琦回撇他。
“哼,小气鬼。”康长青扭头不理她。
见他真生气了,杜君琦只能哄他:“好吧好吧,我再想想吧,要是钱还够的话,我就加开个初一班吧。”
事后杜君琦拉着宋惠兰算起账,这一年补习班又新开了两个点,租了新场地,招了新老师,又租了一处宿舍,房租加工资加宿舍租金,这笔钱可不小,杜君琦原本没打算把场面铺得这么大,但是被时势推着一步又一步的搞大场面,现在已经有了这一大摊了,不可能缩小,只能想一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资源整合整合,尽量减少些开支。
对于这点宋惠兰很有话说,她觉得分散着租用场地太费钱了,净便宜房东了,还不如像买小楼那样,直接买个楼下来,既添了房产,还能拿去抵押,这样一来,补习班的投入立马就有了回报,前期经营的钱也不需要再从家里的公账中支出了。
宿舍也一样,不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