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无论内廷还是外朝。权倾朝野的大权臣与大太监无数,其中心智、能力、势力等方面比赵俊臣更强的不知凡几,但又有谁可以对抗明朝帝王?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威赫一时,党羽无数,但也不过被崇祯皇帝几句话就舀下了!
严嵩在擅专国政达二十年之久。其权势之盛,在明朝历史上只在张居正之下,但也照样是世宗一句话就定罪了!
如此一来,赵俊臣在诸般的谋划与经营下,将来即使真能够权倾朝野、朋党天下,甚至不下于今日的周尚景,但那又能如何?德庆皇帝想要对付他。怕依然是轻而易举!
原因无他,明朝的兵权与军队,一向都只是掌握在帝王手中,文臣根本无权插手、武将不能随意调动!
然而,若是没有军队的支持,像赵俊臣这样的文臣,即使权势声望再大,对帝王而言也不过与蝼蚁无异!
前些日子。通过恭安王的案子,赵俊臣虽然控制住了龙骧卫指挥使关武元,但也仅仅只是控制住了关武元这么一个人罢了,至于关武元麾下的龙骧卫,却绝不会为赵俊臣卖命!更何况,这龙骧卫也只是京城二十六卫之一罢了!
如此一来,面对德庆皇帝已经打定了主意的过河拆桥。赵俊臣又如何能够抗拒?
德庆皇帝手中的兵权,就好似一柄悬首之剑,让赵俊臣心惊胆战之余,却又无可奈何、无力抗拒!
所以。有许多时候,赵俊臣总是觉得,自己如今的所作所为,根本都只是无用功罢了!
更有许多时候,赵俊臣总是会忍不住去想——只不过是为了那不过万一的胜算,自己何必这般的辛苦纠结?不妨就按照德庆皇帝为他设计的道路,学着历史上那些奸臣弄臣的模样,穷奢极欲随心所欲的过日子,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后无憾而死,也不算白白转世一场,反正最终结果都是注定的!
近些日子,这种冲动时常都会浮现至赵俊臣的心头,并且越来越强烈!
只是,到了最后,赵俊臣总会将这般冲动按在心底深处,因为赵俊臣深知,若是自己真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怕是连那万一的机会都没有了。
…………
而就在这般时候,梁辅臣的这次请求、所透露的消息,让赵俊臣心惊于大明军镇的糜烂之余,却又隐隐觉得,这般的糜烂情况,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次机会!
按照徐文清的说法,如今的大明朝各地军镇,实际上都已经烂到了根子上!
像是西北三边军镇,在有北方蒙古诸部落的威胁下,身负边防重任的军官们,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削弱边防、荒废军备、鼓动军户逃亡!竟是完全都没有想过一旦蒙古破关,他们会迎来何等的悲惨下场!
这是何等的丧心病狂?!
但是,既然这些军官们是如此的丧心病狂,为了钱财甚至连命都不要了!既然大明朝的那些世袭军户们,待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为了摆脱军户身份,甚至不惜放弃家产成为逃兵!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赵俊臣谋划得当,在付出足够的好处后,就能够收买、控制这些军官军户?!
赵俊臣并不奢望自己可以控制太多军队——他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但只要能够控制住京城周围的一两处军镇,那就意味着赵俊臣终于有了与德庆皇帝背水一战的资格!
如此一来,只要策略得当,日后扭转乾坤、反败为胜,成为朝堂上的最终胜者,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过,究竟该如何收买控制这些军镇,却还需要赵俊臣好好的考虑一番!
…………
思及于此,赵俊臣双眼间精光闪烁,喃喃自语道:“虽有些冒险,但也有必要一试,不过却需要考虑妥当,要不引人注意,更不能留人把柄才是。”
“少爷,你在说什么?”听到赵俊臣的喃喃自语,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到客堂的许庆彦,疑惑的问道。
赵俊臣微微一愣,抬头看了一眼许庆彦后,问道:“哦?你已经回来了?徐文清的房间住宿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许庆彦点头道:“回少爷,都已经安排妥当了。我见少爷你好似很看重梁辅臣,而徐文清是梁辅臣的人,自然不能怠慢,就把他安排到府里招待贵客的上房住下了。刚才回到正堂,但见少爷你正在想事情,专心致志根本没有注意周围,所以也就没敢打扰。”
听到许庆彦的答话,赵俊臣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历练,许庆彦的跋扈嚣张性子虽然没有太大转变,但办事的时候终究是干练了一些。
这般想着,赵俊臣略有沉吟后,向许庆彦吩咐道:“如今‘悦容坊’发展的不错,也颇是帮着我培养了一些人才,你回头从‘悦容坊’里挑选几个能干且忠心的管事,把他们招来见我,我打算从中挑选一个人去办些事情。”
考虑了这么长时间,赵俊臣觉得若是由自己亲自去收买那些军镇里的军官军户们,是必然不妥当的,绝对会引起各大势力的注意以及德庆皇帝的猜疑,倒不如专门成立一家商行,借着为各地军镇采办物品的名义行事,不仅更加隐蔽,也更容易成事!
正好,如今的‘悦容坊’经营了这么长时间,倒也颇是培养了一批商业人才,而且各个性子玲珑,正是用得上的时候。
许庆彦微微一愣,问道:“少爷,悦容坊那边如今是方茹在负责,悦容坊那边有怎样的人才,也是她更加了解,这件事何不让她去办?”
赵俊臣却摇头道:“不用,接下来我有一个计划,不仅事关重大,而且还要务求隐蔽,所以这件事我不打算让茹儿插手。倒不是不信任她,只是她太聪慧了,做事有时候也太过决绝,这固然是优点,但在有些时候,却不一定是好事。”
方茹固然是一个好帮手,但正因为她太聪明也太能干,又总是一心想在赵俊臣的面前证明自己,所以在有些时候,她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擅自改动赵俊臣的计划,这却是赵俊臣如今不愿意看到的。
这次的计划,赵俊臣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下进行。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许庆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却也没追问赵俊臣计划为何,只是点头答应了。
而赵俊臣见到许庆彦答应后,却是站起身来,说道:“接下来,却是要处理梁辅臣的事情了。”
见赵俊臣突然岔开话题,许庆彦又是一愣,问道:“少爷你打算同意那梁辅臣的请求?从户部拨银粮帮他募兵?”
赵俊臣摇头道:“自然不会,这件事他虽有他的苦衷,我也愿意帮他,却不能把自己陷进去,户部私自拨派银粮帮助封疆大吏募兵,这件事若是被人揭发了,我怕是有一百张嘴也解释不清楚。”
“那……?”许庆彦疑惑道。
“备轿,带上名帖,和我去周尚景周首辅的府上求见。”赵俊臣吩咐道:“这般时候,无论如何都该和周首辅商量一下了。”(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T
第二百零八章。权谋与治国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上)。
“备轿,带上名帖,随我去周尚景周首辅的府上拜见。”赵俊臣吩咐道:“这般时候,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该和周首辅他商量一下了。”
听到赵俊臣的吩咐,许庆彦顿时就是一惊!
说起来,自从赵俊臣回京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打算与首辅周尚景单独会面。
“少爷,梁辅臣的这件事情……你竟是打算与周尚景一起商量?合适吗?”
许庆彦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赵俊臣一笑,淡然道:“有什么不合适的?周尚景是当今首辅,朝廷里的诸般政务,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他,而梁辅臣这次的请求,又事关重大,既不是我一个人就能解决的,出了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能承担的,既然如此,自然是需要找周尚景商议一下了。”
“但是……”许庆彦却迟疑道:“周尚景这个老狐狸太过老谋深算,咱们与他商量事情,总是担心会被利用。更何况,这次是三边督师梁辅臣求到了少爷你这边,若是少爷你能独自帮他把事情解决了,就正好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把梁辅臣拉拢到咱们这边。但若是找了周尚景商议,这份人情不免要分给周尚景许多,将来那梁辅臣究竟会与谁亲近,却就说不准了。”
听到许庆彦的疑虑,赵俊臣先是略有欣慰的看了许庆彦一眼,然后却又摇头道:“你能想到这些,看来你这些日子当真是成长了不少。但却仍然有失大局考量了。我与周尚景两人,固然在朝中分属不同派别,然而平日里的党争归党争。但对于朝中大事——尤其是那些关系到江山安危的重要问题,却还是需要抛开心防相互合作的。若是眼中仅仅只是盯着党派之分,却因此连朝廷的利益都抛在脑后,只知道争权夺利而不干正事,那我和周尚景的位置,也就算是做到头了。
刚才徐文清的那些话你也听到了,三边军镇担负着西北边防重任。但如今的情况竟是如此糜烂,只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将来一旦出了问题。对我、对周尚景、对整个大明江山,都没有任何好处,若是想要解决,却正需要我和周尚景齐心合作。这个时候若是再心存私欲。最终只会害人害己,这个道理我明白,我想周尚景也一样明白,否则他也就不会稳坐首辅之位这么长时间了。自从周尚景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我朝形势一向稳固,却也绝非偶然的。”
这一番话,却也算是赵俊臣如今的真实想法。
在知晓了三边军镇的真实情况后,赵俊臣固然会考虑自己可以借此情况获取怎样的利益与好处。但与此同时,赵俊臣却也会为整个大明朝的安危而担心不已!
毕竟。一旦北蒙破关而入,西北诸省上千万百姓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不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这也是赵俊臣为人与为官的基本良知与底线。
所以,在得知了梁辅臣的请求后,从一开始,赵俊臣就打算找周尚景商量对策。以西北三边军镇如今的糜烂状况,怕也唯有以周尚景的老谋深算与权势影响,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赵俊臣若是想要独力应对,怕只会迎来吃力而不讨好的结局!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后,许庆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却又迟疑道:“但若是少爷你借周尚景之力帮着梁辅臣解决了三边军镇隐患,那梁辅臣最终却又因此而投靠了周尚景,那咱们岂不是白白出力却又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不会。”赵俊臣摇头道:“说根到底,向周尚景求助的人是我而不是梁辅臣,将来欠周尚景人情的也是我而不是梁辅臣,如今为此而奔走出力的依然是我,那梁辅臣也依然会感念我的好处而不是周尚景,这层关系与因果,即使将来梁辅臣考虑不清楚,我也会向他提醒的。”
听赵俊臣这么说,许庆彦终于解开了心中疑虑,并若有所思的点头同意。
而就在赵俊臣与许庆彦主仆二人问答之间,已是来到了赵府之外,在那里,准备前往周府的轿子,已是准备妥当了。
~~~~~~~~~~~~~~~~~~~~~~~~~~~~~~~~~~~
周尚景与赵俊臣同为朝廷大员,按照京城里“东富西贵”的惯例,两人同是住在京城西区,相距并不是很远,所以赵俊臣所乘坐的轿子,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周尚景的府邸,位于京城里的“学士胡同”,不过时至今日,民间百姓更习惯将这处胡同称为“三万两银子胡同”!
这是因为,周尚景在朝野间的权势影响实在太大,每天前往周府拜见的朝中官员与民间巨贾,始终是络绎不绝。然而,周尚景一向是性喜清净,如今又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所以在他回府之后,除非是有重要的事情,否则对于诸般访客,周尚景皆是一概不见。
在这般情况下,想要让周府里的管家、管事们,即使冒着被周尚景训斥的风险也要帮忙转交名帖、通报来意,访客们却至少需要三万两银子来上下打点!而“三万两银子胡同”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不过,这般情况也是分人的。
如今赵俊臣身为户部尚书、西厂厂督,是朝中仅次于周尚景的几位权臣之一,从某方面而言,与周尚景的地位已是近乎平等,想要拜访周尚景,显然不需要这么麻烦,更不需要用银子上下打点,只要把名帖送给门房就行了,面对赵俊臣这样的权臣来访,周府的管事们也绝不敢有所怠慢。
事实上,来到周府门前,赵俊臣刚刚下轿露面,就已是被周府的门房管事辨认了出来。
…………
此时,在周府门前,如传言一般,正是一副车水马龙的样子。来往求见的客人正排着长队进出周府的门房,以留下名帖通报来意。而他们所乘坐的轿子与马车,更是浩浩荡荡的摆满了整条胡同。
在这般纷乱的情况下,赵俊臣的到来,原本应该不会有人注意才对。
然而,周府的管事们,显然是训练有素,对于朝中重要人物的相貌特征、身边长随、乃至于轿子款式全都记在了心中。
当正在周府门前望风的一名周府管事,看到赵俊臣的轿子缓缓而来,还有许庆彦跟随在轿子旁边,顿时面色一变,连忙指使身旁的下人前往府中通传准备,然后快步来到赵俊臣的轿前迎接。
当赵俊臣走下轿子后,这名管事已经恭敬的候在了一旁,在亲自确认的赵俊臣的模样后,向赵俊臣躬身行礼道:“小人周府管事周善人,见过赵尚书!赵尚书您此行可是为了拜访我家的首辅大人?”
见自己好似还没下轿就被周府的一个管事认出了身份,赵俊臣暗中眉头微皱,但表面上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