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政大明-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以和崔倩雪凑合一段日子。



  然而,如今却还有一帮匪徒意欲劫持崔倩雪,而且来历与意图皆是不明,若是崔俞按照原本的计划,带着崔倩雪居住在一间随意租赁的小院当中,没有任何的防备力量,又不知道那些匪徒会不会重新出现,崔俞更是丝毫不敢保证崔倩雪的安全。



  “又或者,我可以带着倩雪住在某位好友的府中?”



  暗思片刻后。崔俞又摇了摇头,否定了这般想法。



  崔俞因为性格的缘故,交友并不广泛。能与他谈得来的那些好友,大都是崔家的世交,然而因为崔俞父女二人被赶出崔家的缘故,如今崔倩雪的名声也被毁了,崔俞的那些所谓“好友”,也未必就肯收留崔俞与崔倩雪二人。



  细细考虑之间。崔俞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如此之少,接下来别说是保护自己女儿的安全。竟是连住的地方也不知该如何寻找,不由暗暗着急。



  就在这时,在赵俊臣的带领下,崔俞来到了赵府深处,却看到有一小队西厂番子正在不远处巡逻——自从赵俊臣重建了西厂衙门之后,赵府中就常年有西厂番子驻守着——而这一幕,却让崔俞心中突然一动。



  “这个赵俊臣对待我父女二人颇是和善,若是我向他请求,想来他也不会拒绝我与倩雪在这里暂且寄住一段时日,更何况,这赵府之中上下人员甚众,又有西厂的人驻扎戒备,安全也是可以保证,若是我与倩雪暂住在这里,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般念头刚刚出现在崔俞的脑中,就被崔俞下意识的摇头否决了。



  如今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已经有了无数的流言蜚语,若是再让崔倩雪住在赵俊臣的府中,还不知会引来多少的瞩目,到那个时候,崔倩雪与赵俊臣两人就更难以摘脱关系了。



  虽然因为之前的相处,崔俞对赵俊臣的印象已是大为改观,但崔俞依然不愿意让崔倩雪与赵俊臣产生什么太深的联系,毕竟赵俊臣对待自己再怎么友善,也改变不了赵俊臣是一个贪官奸臣的事实。



  只不过,这般念头虽然被崔俞否决掉了,但因为没有更好选择的缘故,崔俞却总是有些迟疑不定。



  …………



  另一边,见崔俞突然沉默了下来,神色间也是阴晴不定,赵俊臣以为崔俞还在为劫匪的事情而担心,所以宽慰道:“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法备森严,那些贼子既然被撞破了行踪,如今应该已经远逃外地了,依我想来,他们恐怕也没有胆量敢再次劫持崔小姐,所以崔侍讲不必太过担心。”



  赵俊臣的这些宽慰,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崔俞心中依然担忧,没有接话,只是考虑着接下来的处境。



  不过,还不等崔俞考虑清楚,赵俊臣已是带着他来到了崔倩雪所居住的客房外,在那里,楚嘉怡正在客房门外静静守候着。



  “嘉怡,我让你照顾崔姑娘,你怎么呆在屋子外面?崔姑娘她如今状况可好?”赵俊臣问道。



  楚嘉怡垂首答道:“回老爷,崔小姐她今日受了一些惊吓,精神不免疲乏,我陪她说了一会儿话后,她便已经睡下了,在崔小姐睡下之前,我找府中的大夫又为崔小姐诊断了一下,大夫说崔小姐并无大碍,只是接下来要多多休养,并且不要受到太大的刺激。”



  听到楚嘉怡的回答,赵俊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后,转头向崔俞建议道:“崔侍讲,目前令媛刚刚招了劫难,大夫也说她不能再受刺激,依我想来,你们父女二人被崔前辈逐出家门的事情,还是暂且不要与她说吧,否则她伤心之余,心中必然会自责不已,这对她接下来的休养有碍。”



  另一边,对于赵俊臣的建议,崔俞也觉得有理,再想到若是自己把崔倩雪带到其他地方居住,崔倩雪必然会知道自己父女二人已经被崔勉赶出家门的事情,到时候也定然会受到刺激,所以崔俞咬了咬牙后,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崔俞并没有马上去探望崔倩雪,而是突然向着赵俊臣行礼请求道:“赵大人,如今我与小女被赶出家门,又有不知来历的贼人对小女虎视眈眈,下官带着小女一时间无处可去,却不知可否暂且在大人府中寄住?”



  在崔俞的心中,终究还是崔倩雪的安危最为重要,所以他反复考虑了利弊之后,还是决定暂住在赵俊臣府中。



  不过,因为不放心就这么把崔倩雪寄留在赵府之中,生怕赵俊臣会对自己女儿有什么坏心眼,所以崔俞打算厚着脸皮与崔倩雪一同住在赵府,如此他也能就近照顾崔倩雪。



  至于其他,崔俞却也顾不上了。



  从某方面而言,赵俊臣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人,听到崔俞的请求后,赵俊臣虽然吃惊,但也明白崔俞的诸般考量,对于朝野间的流言蜚语也更不在乎,于是点头答应道:“崔侍讲与令媛想要住在敝府,我自然是欢迎,催侍讲放心吧,我这里房间足够,两位想住多长时间都可以。”



  ~~~~~~~~~~~~~~~~~~~~~~~~~~~~~~~~~~~~~~~



  到了第二天,崔勉向外界公布了崔俞与崔倩雪被赶出崔家的事情,自然是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但无论如何,崔家与崔勉的名声,总算是保住了。



  接下来,崔俞与崔倩雪居住在赵俊臣府中的消息传出,更是引来了世人的议论纷纷,其中有多少恶语相向,暂且不提。



  而这一切,唯有崔倩雪被瞒在鼓中,犹自不知,只是在崔俞的照顾下休养着身心,对于自己与父亲二人为何住在赵府的事情,或是因为害怕祖父崔勉责罚的缘故,崔倩雪竟然也没有多问。



  至于赵俊臣,对于朝野间的流言纷纷自然并不在意,更何况正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马上就要开始了,相比较这件事情,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的那些流言蜚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而这件大事,自然就是接下来的殿试了。



  这次的殿试,关系到“赵党”的未来人才储备,赵俊臣又为此付出了不少心思与努力,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赵俊臣自然是非常的重视。



  ……



  ps:恩,第一章,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凌晨前还有第二更。(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试开始。
  ……



  在明朝,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它虽不似前些日子的会试那般重要,只是决定着最终的名次,并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但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却是一场极为隆重的文坛盛事,每届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也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扬名天下,受无数世人追捧。



  殿试只考时务策,在太和殿内颁发策题。期间,皇帝会在殿廷上对贡士们亲自策问。



  待殿试结束后,于次日读卷,皇帝及监考大臣们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既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然后二甲若干人,名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名曰“赐同进士出身”,并于第三日放榜。



  接着,在放榜当日,皇帝会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其中一甲三人于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皆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不过,赵俊臣对于殿试的重视,却并非是因为这是读书人的盛典,而是他在关心那些“赵党后备军”们的最终殿试名次!



  虽说殿试并不存在落榜的问题,只要会试晋级之后,考= 子们便都可为官,并且为官之后,其本人的家世背景、靠山人脉、以及为人处事的本领才是决定他们为官道路上的关键,但殿试名次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目前的朝中首辅周尚景。便是四十一年前孝贞皇帝钦点的殿试状元,并且还是三元及第。文名满天下,朝中清流们虽然成天叫嚷着周尚景是大贪官大奸臣。但若论学问,却少有人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另一位阁老程远道,则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出身,剩下的两位阁老黄有容与沈常茂的出身稍差,但也分别是前朝的榜眼与探花出身。



  再往前说,前阁老老崔勉曾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前阁老温观良是德庆三年的榜眼出身。



  即使不谈这些阁老们,就说如今朝中这些手握大权的尚书与大学士们,也皆是在科举中表现不凡。赵俊臣本身是状元出身不说,工部尚书左兰山是德庆十二年的二甲进士第五名;吏部尚书宋启文是德庆十三年的榜眼;即将到任的新任刑部尚书张伯崇,是德庆七年的二甲第四名出身;礼部尚书林维,是德庆四年的二甲第三名出身……



  相对而言,兵部尚书王寿的功名最低,殿试成绩只是二甲第二十八名,但他同时还是勋贵出身,有世袭的爵位,其家族世代都受到明朝帝王们的信任。如今德庆皇帝更是让他掌管兵部要职,却又不能与寻常人同日而语。



  至于那些学问卓著的大学士们,更不用提了。



  再往下数,六部的侍郎、五寺的寺卿、都察院的都御使们。有一个算一个,除了少数勋贵出身之外,他们的科举殿试成绩。没有一个低于二甲十五名!



  如此一看,便知道科举名次的重要性了。殿试的最终成绩直接影响着一个官员的起点、晋升速度以及官职上限。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名同样政绩卓著的官员。吏部在晋升他们官职的时候,若是抛开了其他的考量因素,绝对会优先晋升那位科举成绩排位靠前的官员。而一位考生若是在殿试中只取得了二甲靠后、甚至是第三甲的成绩,那么除非他拥有十分过硬的圣宠、运气与背景,否则三四品左右的官阶就是他一生极限了。



  若论原因,只能说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控着话语权的时代,许多时候连皇权也不敢相争,朝中的上下官员也皆是科举出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唯有在科举中取得卓越成绩,才能赢得上下官员的尊敬,在担任要职之后,也才能让世人信服。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投靠自己的考生们的最终殿试排名,赵俊臣自然是十分在意,这密切关系着赵党一派在朝中的后续发展,并且是赵俊臣积蓄自己在朝中底蕴的第一步。



  这一次名列杏榜的一众贡士之中,属于赵俊臣的总共有二十余人,赵俊臣也需要借着殿试的机会考察一下,看看在这里面究竟有谁值得自己重点栽培,若是这些人有谁能够名列一甲,又或者二甲前列,赵俊臣接下来自然会集中资源重点培养,至于那些二甲靠后乃至于名列三甲的贡生,赵俊臣就只能给他们一些残羹剩饭吃了。



  赵俊臣的诸般考量,暂且不用再提,却说崔俞搬入赵府后的第三日,殿试终于开始了。



  在这一天,赵俊臣与众大臣一样,不敢迟到,早早的来到午门点卯,然后到了太和殿内,等待德庆皇帝的驾临。



  当德庆皇帝驾临之后,先向众臣询问了几句,得知众贡生皆已经到齐,并且朝中暂无其他重要事情之后,便宣布殿试开始。



  接着,在众大臣的注目之下,众贡生鱼贯进入太和殿内,先后历经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再随着众贡生入座,殿试也正式开始了。



  殿试的诸般礼节,其实颇为枯燥,赵俊臣并没有认真观礼,只是认真观察着眼前这一众贡生。



  在这一众贡生之中,最让赵俊臣在意的,则有五人。



  第一人自然是“江南才子”赵山才,前太子太师何明的关门弟子,赵俊臣深知此人的能力心智,可惜屡次试探都无法收服,他最终还是决定辅佐太子,让赵俊臣深感惋惜,这一次赵俊臣也想看看他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



  第二人,则是首辅周尚景的孙子周素文,此人早有“神童”之称,又深得周尚景的喜爱,更还是本科会试第一名,想来并非易与之辈。



  第三人是四川布政使曾从荣的小公子曾炜,在投靠了赵俊臣的一众考生之中,赵俊臣最看好他,不仅学问好,而且颇有心计城府,知进退懂形势,赵俊臣早已决定今后要重用,而曾炜也没有辜负赵俊臣的厚望,本科会试考了第三名,这次殿试想来名次不会太差。



  第四人,自然是柳子岷了,赵俊臣关注他并非因为看好,只是与他比较熟悉罢了。不过看在他这些日子以来为赵俊臣办了不少事情的份上,赵俊臣也希望他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至于第五人,则是只与赵俊臣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纯臣!



  …………



  ps:恩,第二章!身边出了点事,耽误了许多时间,所以这一章字数不够,只是过度章节!(未完待续……)I1292
第二百七十三章。风骤起!。
  (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摄政大明》更多支持!)……



  对于这个名字与自己有几分相似的李纯臣,赵俊臣虽然只见过一面,但印象却颇为深刻。在这次殿试之中,赵俊臣对他也最为重视!



  原本,在会试杏榜公布之前,李纯臣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然而杏榜公布之后,此人却一鸣惊人,名列杏榜第四名,仅次于周素文、赵山才、以及曾炜三人。



  若是再考虑到曾炜因为投靠了赵俊臣的缘故,在会试开始之前就已经提前得到了考题,所以准备充足;而周素文又是首辅周尚景的孙子,在审卷之时受到了颇多照顾,这个李纯臣的真实学问与才华,在本科考生之中恐怕仅次于赵山才一人而已,即使素有“神童”之称的周素文,也未必就能压得过他。



  不过,赵俊臣对李纯臣印象深刻,却并非是因为他的学问才华,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