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曾炜的表现,也让赵俊臣对于“新赵党”的未来,增添了许多信心。
是,曾炜虽然聪慧、也家学渊源,奈何毕竟还只是一个年轻人,因为缺少经验与历练,许多方面还没办法与官场上的老狐狸们相提并论。
∽先,曾炜完全不懂得“藏拙”的道理,为了在赵俊臣面前表现自己的才智,竟是直接道出了赵俊臣的真实心思!
↖长↖风↖文↖学,。x。n±et 三国时期的杨修为何会被曹操杀死?还不是因为他揣摩出了曹操的心意,所以引起了曹操的猜忌?
在官场上,“揣摩上意”是官员们的必修课,但也同样是大忌讳。若是下面人对上官们的想法心意竟是了若指掌,那么上官们又如何还会有安全感?在这个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并顺着上意办事就是了。又何必刻意显摆?事实上,赵俊臣一向自诩胸襟广博。但今日被曾炜猜出了真实心意之后,虽然愈加欣赏曾炜的才智,但也增添了些许危机感,今后为了控制曾炜,赵俊臣也必然会多用一番心思。
其次,曾炜急于表现自己,却是忽略了时机场合,做事欠缺了考虑!
赵俊臣想要重组赵党的事情非同小可,曾炜即使猜了出来。也绝不应该在柳子岷面前把这件事说出来X组赵党是赵俊臣如今最大的机密之一,一旦透漏出去,那么现在的赵党就会产生混乱,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越少越好,然而因为曾炜的缘故,如今却又让柳子岷知道了这件事情,也为赵俊臣的计划增添了一丝风险。
虽然赵俊臣在马车上是一副对曾炜与柳子岷二人信任有加的样子,但可以预计的是,从今天开始。为了防止消息泄漏,赵俊臣必然会派人严密的监视他们二人。
☆后,也就是曾炜最重要的缺陷,就是曾炜的性子太傲了。虽然表面上谦逊有礼,但在他内心深处,对于其他的新科进士们的藐视不屑却是任谁都能看出来。
固然。曾炜是一个聪明人,与他相比。这世上绝大部分人皆是愚笨了一些,他也有资格看不起其他人!但是。与聪明人相比,这些愚笨之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一个“聪明人”若是不懂得掌控与影响身边的愚笨之人,或是忽略了这些愚笨之人所产生的影响,那么也只会是孤掌难鸣、寸步难行,一生难以成事!
除此之外,愚笨之人毕竟不是木偶、傀儡,同样有着喜怒情绪、爱恨尊严,若总是对他们不屑一顾,并且还不加掩饰,那么只会引起众人的忌恨与敌视,到时候“大势难违”之下,更是要栽一个大跟头!…
所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不仅不会蔑视寻常人,反而会融入其中,然后引导、带动,并最终成为寻常人的领袖,将寻常人的力量化为自己的力量!
对于这些,如今的曾炜还并没有深刻领悟。
可以说,曾炜这次与赵俊臣见面,已是把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全都彻底的展现了出来。
“不过,这些缺陷,归根结底,都只是因为欠缺了经验与历练,等到曾炜他今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也世故了,那么这些缺点也就不是缺点了……嗯,看样子今后还要给他多添加一些担子了,这样才能加速他的成长,也才能尽快的为我分忧办事。”
赵俊臣暗暗想道。
用人之道,不能拘泥于一个人的缺点,更要以成长的眼光看问题。
如今,赵俊臣看出了曾炜的缺点,却反而让赵俊臣下定决心,要进一步的重用于曾炜。
~~~~~~~~~~~~~~~~~~~~~~~~~~~~~~~~~~~~~~~~
而就在赵俊臣考虑着今后应该如何使用曾炜的时候,许庆彦推开书房的房门,禀报道:“少爷,徐文清来了。”
“快请他进来。”赵俊臣收敛了心思,并点头吩咐道。
片刻之后,徐文清来到了书房之中,赵俊臣向他打量之间,却见徐文清表情沮丧、神色黯淡。
徐文清身为三边总督梁辅臣的幕僚,此次来到京城,是为了三边军备荒废的事情。
因为明朝的兵制弊病,大明朝的军户逃亡情况屡见不鲜,而在诸多军镇之中,三边军镇因为条件最艰苦、又时常发生战事,所以军户逃亡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为严重的。
偏偏,三边诸军镇又承担着边防重任,如今在军户屡屡逃亡的情况下,军力已是极为空虚,甚至已经到了一个危险边缘,很难再抵抗蒙古、女真等部落的连年侵袭。
对此,三边总督梁辅臣自然是焦急异常,甚至想要用银子招募一支专职的雇佣军队,而这次派徐文清来京,也正是为了此事,想让赵俊臣暗中拨给他一笔银子组建新军队。
奈何,绕过兵部。直接从户部拨银子给三边军镇,又是用于组建私军。实在不合规矩,也太过敏感。一旦被人发现,就是万劫不复,却是被赵俊臣婉转拒绝了。
事实上,赵俊臣非常想帮助梁辅臣整顿三边军备,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三边防务出了疏漏,在女真与蒙古的狼子野心之下,对汉民族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那将是大明朝与汉民族的一场大浩劫!
然而,三边军镇的军备荒废。是因为明朝的军制弊病,想要扭转就必须改变明朝军制,而明朝军制不仅干系着方方面面的利益,更还是维持明朝皇权的根本之处,德庆皇帝是决不允许它改变的。
所以,这件事情,赵俊臣甚至不敢在德庆皇帝面前提及,生怕得罪了众多既得利益者之余,还会引起德庆皇帝的心中猜忌。让德庆皇帝以为赵俊臣想要插手军队赵俊臣确实想要这么做,所以更不能引起德庆皇帝的警惕!
于是,上一次徐文清求助于赵俊臣,最终却是无功而返。
然而。徐文清却是一个心性坚定之人,虽然求助于赵俊臣不成,却也没有沮丧。反而四处出击,这些日子以来又找了许多关系。只是看他如今的表情,显然是事情并不顺畅。朝堂之中最不缺的就是趋利避害的老狐狸,却是没人敢管三边军镇的烂摊子。…
……
如今,看到徐文清的脸色后,赵俊臣叹息一声,问道:“看样子,徐先生这些日子并不顺利。”
徐文清神色黯然的点头,带着一些疲惫,向赵俊臣说道:“确实如此,在下今日再次求见尚书大人,就是希望尚书大人多少能为三边军镇提供一些援手,我家梁大人必然会感激不尽,日后也必有厚报!”
徐文清很清楚,想要扭转三边军镇的颓势,终究还是离不开掌管天下钱粮的赵俊臣,所以他在转了一圈之后,却还是求到了赵俊臣这里。
对此,赵俊臣早有考虑。
虽然,赵俊臣碍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无法直接出大力气帮助梁辅臣整顿三边防务,但在不损害自己利益安危的前提下,赵俊臣还是很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
毕竟,赵俊臣终究还是有一些为人、为官之底线的。
究竟该如何帮助梁辅臣整顿三边防务,赵俊臣这些日子以来考虑了许多,最终还真让赵俊臣找到了方法,并且近段时间也一直在为此而暗中准备着。
事实上,眼看着南巡即将开始,在此之前,若是徐文清不来找赵俊臣求助,赵俊臣也会主动寻找徐文清!
于是,赵俊臣点头道:“我已经考虑清楚了,三边军镇承担着边防重任,绝不可荒废了军备,否则一旦出了事故,却是谁也承担不起责任。只是,若是像梁总督所说那样,避过兵部由户部直接拨银子给三边军镇,却也绝不可行,否则只会给我们双方带来麻烦,我考虑了许久,决定还是通过工部拨银子给你们,这笔银子并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
“工部?”徐文清微微一愣。
赵俊臣再次点头,说道:“工部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此外,还掌管着估销工程费用之职责,你可以让梁总督向朝廷上折子,称三边各城的城墙与道路年久失修,需要银子修缮,然后工部就会派人去估算工程费用,到时候我会吩咐他们把这笔费用尽量往大的估算,如此也可以多拨给你们一些银子,至于这笔银子到时候如何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如何使用,就全看梁总督了……此外,我已经派工部的工匠们研究成了几种威力不俗的军械兵器,到时候也会以试验的名义,全都拨给三边军镇,还希望你们可以善加使用!”
顿了顿后,赵俊臣又从手边拿起一封书信,交给徐文清,又说道:“还有,这是一封我写给梁总督的亲笔信,还望你亲手转交,上面有着一些我的建议,希望梁总督可以重视。”
听到赵俊臣的话后,虽然最初的期望落空了,但徐文清的神色总算是振奋了许多。
无论如何,这次他总算没有空手而归。
正如赵俊臣所说的,银子即使不多,但总比没有好。
“有钱好办事”的道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如此一来,徐文清奔波多日,终于在赵俊臣这里有了回报,接下来自然是千恩万谢不提。
而赵俊臣则叹息一声,并没有居功自傲,心中反而闪过了一丝愧疚。
他明白,与三边军镇的需要相比,自己所提供的帮助还是太少了!
这只是在不危害自身利益安危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帮助罢了!
“自私小人……清流们这般评价我,却也没错……”
……
PS:嗯,这几天出了点事情,每天只有一更,大家见谅,很快就会加速更新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穷”与“达”。
ps:看《摄政大明》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这一句话,世人皆知。
△为一个心底深处还尚存着些许良知的政客,赵俊臣也一直是这样自我安慰的。
≮赵俊臣眼中,自己虽然权高位重、富可敌国,但毫无疑问还属于“穷则独善其身”的一类,毕竟,赵俊臣再是如何福贵,却是连自己的命运与疡都无法掌控——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甚至连寻常百姓都不如。
所以,在这一句话的自我安慰下,对于三边防务的隐患,赵俊臣只能在不损及自身利益前提下,给予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赵俊臣明白,这些帮助已是自己如今的极限了,若是力度再大一些,引人侧目之下,或许就会危及自身了。
然而,真的是如此吗?
看着徐文清离去的背影,赵俊臣的心中,终究还是有所不安。
明知道三边防务一旦出现了纰漏将会意味着什么、后果又会是何等的可怕严重,但自己却没有尽力改变,这让赵俊臣心中充斥着一股愧疚感,迟迟无法消散。
三边各军镇的隐患,是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只是小修小补的话,真能抵御住蒙古骑兵的侵袭吗?往些年固然是勉强抵御住了。赵俊臣也常常借此安慰自己,但若是今年出了万一呢?在这个时候,又岂能能报着侥幸心理?
若是边关被破,赵俊臣如今的诸多谋划与算计,又还有什么意义?
⊙道,到了那般时候,赵俊臣依然还是借着这一句话来安慰自己。然后从一个大奸臣、大贪官,变成一个大奴才、大汉奸?
已经有了决定的事情。如今真正的做了,赵俊臣反而心中开始忐忑了起来。
……
当许庆彦送走了徐文清,返回书房的时候,看见赵俊臣的脸色阴沉不定。带着些许矛盾与犹豫。
这种表情,许庆彦已是许久没在赵俊臣的脸上看到了。
不过,如今的许庆彦,在赵俊臣的刻意历练之下,终究是成长了一些,见赵俊臣这般模样,不仅没有像从前一般急不可待的开口询问,反而默默的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没有任何的打扰,只是让赵俊臣一个人静静的考虑。
良久之后,赵俊臣也终于拿定了主意。
“庆彦。你暗中组织一支商队,等到南巡之后就派他们去蒙古草原一趟。”赵俊臣吩咐道:“借机打探清楚蒙古诸部落的虚实与相互关系,并详细查探一下蒙古各部落今年的草料、粮食、牛马的收成情况,若是那边今年有了任何的天灾*,造成了欠收与损失,就马上通报于我。”
如今。季节尚且还是春末,而草原民族的侵袭。则一向是秋收之后。
这给予了赵俊臣静观其变的缓冲时间,也让赵俊臣拥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探查与准备。
~~~~~~~~~~~~~~~~~~~~~~~~~~~~~~~~~~~~~~
第二天,早朝之上,情势愈加平稳。
看着南巡即将开始了,德庆皇帝如今正是兴致勃勃、满怀期待,百官们也是非常知趣,任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破坏德庆皇帝的雅兴,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于是,这一天的早朝,百官皆是无事禀呈,好似天下太平一般,而德庆皇帝也只是与众大臣们讨论着南巡的事情,如此一来,朝堂上自然是一副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架势。…
然而,在众人之中,太子朱和堉却是一直紧锁着眉头,与早朝的气氛格格不入。
原因无他,昨天整整一个晚上,在太子府中,不断有太子党官员求见太子朱和堉,并劝谏朱和堉收回成命、暂且不要改革商税,否则就会如何如何……
如此劝谏之间,每个人皆有一番大道理、言之凿凿,虽然全都被太子朱和堉驳回了,但此时回想起来,朱和堉的心情依然有些烦闷。
在下了早朝之后,眼见着一部分太子党官员依然是一副蓄势待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