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来。赵俊臣的计划很成功!
…………
这般心思只是一闪而过,接下来赵俊臣已是快步来到茶馆外,追赶上了德庆皇帝。
来到德庆皇帝身旁,赵俊臣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轻声说道:“黄老爷,百姓们无知。完全不知治国之难处,只是在胡说八道罢了,您又何必与他们置气?”
德庆皇帝又是一声轻哼,冷笑道:“这茶馆里的茶客,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他们的想法,怕就是民间的普遍想法了吧?嘿嘿!竟是期望太子早些即位,那岂不是在期望朕早些去死?!还有,他们认为太子继位后,大明朝将会迎来中兴?何谓中兴?衰败之后再次强盛才是中兴!难道大明朝在朕的治理下竟是衰败了吗?朕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竟然比不上太子,朕又如何不气!”
眼见德庆皇帝怒气冲冲,赵俊臣眼中再次有笑意一闪而过,又眼见周围没有旁人,口中也恢复了君臣规矩,却是宽慰道:“所以,臣才说,百姓无知,根本不懂得深层道理,陛下您的伟大圣明,又岂是他们能看明白的?战场上,有‘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法,因为那些真正善战的将领,总能将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如此自然是太平无战事,而在臣看来,庙堂之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大明朝近三十年来,朝野局势皆是安稳无比,如此百官安心办事、百姓安心营生,这岂不是陛下您的功绩?古往今来,虽有帝王无数,但又有几位帝王能做到这一点?
至于太子殿下,如今尚且稚嫩,也不懂得这些道理,虽然办事之间轰轰烈烈、抢尽了风头,但若是没有陛下您在背后稳定局势,这朝廷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而朝廷若乱,朝野一体,民间百姓也必然会受到牵连,到了那个时候,这些妄议时政的茶客们,如何还能安心坐在茶馆中喝茶水、听故事、瞎议论?
陛下您别看百姓们此时恨不得太子马上登基,但容臣说一句冒昧的话,若是太子他现在就登基了,必然会在庙堂中大动干戈,到时候朝纲大乱,这些百姓也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牵连,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怀念陛下您的好处了。”
听到赵俊臣的宽慰,德庆皇帝的神色稍缓,但依然有些恼怒的说道:“哼,这些百姓,竟然还敢质疑朕的用人任官,听他们的意思,好似大明朝的贪官污吏全是朕纵容出来的!当真可气!”
赵俊臣又笑道:“依臣看来,百姓们如今推崇太子殿下,未必就是因为太子殿下的贤良名声、又或是诛杀贪官的举动,只是因为太子扳倒了许多朝廷官员、让他们看了一场热闹罢了!百姓嘛,总有仇富仇贵的心理。如今看到许多原本远比他们福贵的人倒霉了,心中就会高兴,如今太子扳倒了一群贪官,他们会叫好。改天若是一群清流垮台了,他们也同样叫好,却是与陛下您的用人任官无关。若是硬要说的话,倒是吏部负责考核官员,责任更大。”
德庆皇帝看了赵俊臣一眼。神色再次一缓,叹息道:“奈何,有你这般见识的人,终究只是少数,无论百官还是百姓,又有谁知道朕的难处与考虑?似太子那般除恶务尽就当真是好办法?哼,朕又何尝不知朝廷里有许多贪官?但若是除去了这些已经吃饱了的贪狼,还不是要再补一批更加饥不择食的饿虎?满朝上下,能清廉自律的又有几人?更何况,若是把贪官全部除掉了。朝廷的震荡不谈,朝廷的声誉不谈,更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会对仕途敬畏如虎,今后还有谁帮着朕治理天下?”
“陛下说的有道理,一语道破本质。”赵俊臣连连点头,道:“如今的文人,早已失去了古时的淳朴与志向,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苦读诗书,也只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官。而他们之所以想当官,更只是为了改善自己与族人的生活、享受福贵罢了,在这般形势下,若是官员们一个个皆是生活清贫、又活的小心翼翼。那么读书人报效朝廷的心思,怕就没那么强烈了,到时候大量人才流失于民间,又不为朝廷所用,必然会生出大乱啊!”
说到这里,赵俊臣倒真是有感而发。又摇头叹息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嘿嘿,说起来,自从宋真宗赵恒写下了这篇《励学篇》之后,读书人的心思就从此不纯了,贪官污吏也就愈发的多了,若想要扭转,只能慢慢来,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听到赵俊臣的这一番话,德庆皇帝微微一愣。
德庆皇帝从未想到,赵俊臣除了一身理财本领之外,竟还有这般见识!
不过,德庆皇帝此时正值心烦,却也没有多想,反而难得的说了许多真心话:“你的这些话,虽然不能明说,但确是真理!江山如何可以稳固?就是将天下聪慧之人收罗为帝王所用!如此即使出现了一些波折,没有那些聪慧之人的领头,也都只是小乱罢了!
然而,如何才能让天下聪慧之人为帝王所用?还不是需要以富贵相引诱?所以我朝的官员稍稍聚敛一些银子,朕也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只有让百官们的生活富足一些,民间的那些聪慧之人才会一门心思的想要当官,才会认准科举这一条道路,而他们当官之后也才好控制。
反之,若是百官清贫,又因为帝王严厉而小心翼翼,民间的聪慧之人自然不愿意当官,却又不甘蛰伏,而在那个时候,一旦生出了什么乱子,又有聪慧之人的推波助澜,朕的江山才会真正的危机四伏!”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番道理,赵俊臣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这些日子以来,赵俊臣一直潜心研究传说中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期间也确实捉摸出了一些道理。
其中一条,就是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会将智慧和财富分离,让真知者不能拥有巨富,使巨富者不能成为真知,而两者一旦兼具,就会让人不满足于现状,并会成为祸乱的苗头——而所谓科举,其本质上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至于朝廷里的清流与贪官的对峙,也是这一理念的另一种实践。
不过,在德庆皇帝面前,赵俊臣的身份是“弄臣”、是“佞臣”,这样的人不应该有太高明的见识,刚才为了宽慰德庆皇帝,赵俊臣已是有些展露锋芒了。
所以,听到德庆皇帝的这番道理之后,赵俊臣先是“愣”了片刻,然后才连连点头,大赞道:“陛下高明,这番道理,古往今来怕是没几位帝王可以捉摸明白,陛下果然是千古圣君啊!”
另一边,德庆皇帝已是有些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赵俊臣面前谈论这些帝王心机。不过看到赵俊臣此时一副“强装恍然”的模样,又认为赵俊臣并不明白其中深意,也就没有再在意。
不过,也因为赵俊臣所表现出的懵懂。所以德庆皇帝也就没了谈性,只是摇了摇头后,向着李园的方向走去。
看到德庆皇帝前行的方向,赵俊臣微微一愣,追上去问道:“陛下。咱们不去大寺街了?”
德庆皇帝再次摇头,冷淡道:“朕没那个兴致了。”
眼见德庆皇帝一副不高兴的模样,知道这个时候再怎么宽慰也没用——事实上赵俊臣也不打算真心宽慰德庆皇帝——所以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招来一辆马车,并伺候着德庆皇帝乘车,并返回临时行宫。
…………
在返回临时行宫的途中,马车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德庆皇帝沉着脸不知在想些什么,而赵俊臣则小心翼翼的坐在一旁,生怕会再次引起德庆皇帝的不高兴。
不过,赵俊臣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根据赵俊臣的观察,此时的德庆皇帝已是再次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将来的某些时刻一旦发作,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这些连锁反应,一定是太子朱和堉不愿意看到的!
只是,赵俊臣终究不是算无遗策的再世孔明,而德庆皇帝的心思也并不容易控制,这一次他却是失算了。
因为赵俊臣的这一番安排,虽然德庆皇帝确实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但与此同时。德庆皇帝也开始审视自身。
德庆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自诩不凡的皇帝,而这种皇帝往往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百年名声、后人评价。
事实上,经过今日在茶馆中的经历,德庆皇帝突然有些担忧。担心在他殡天之后,后人们的史书工笔,真的会把他描述成一位无道昏君,这对德庆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
虽然赵俊臣一直都在溜须拍马,称德庆皇帝是“千古圣君”,但德庆皇帝也非常清楚。以他登基以来的种种功绩,离“圣君”的评价还差的很远,虽然他登基多年来朝野局势稳定,但这般功绩往往会让后人忽略。
“这些年来,朕一心稳定朝野、巩固皇权,如今也该为自己的百年名声考虑了。只是,究竟应该怎么做,却需要好好考虑,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所谓‘圣君’、‘明君’,所走的道路不外乎三条,一是改革弊政;二是创造盛世;三则是开疆拓土……”
德庆皇帝暗暗想道。
以德庆皇帝一心求稳的性子,让他改革弊政、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借此营造自己的“圣君”之名,却有些勉为其难,只看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多年朝野震荡的情况,就足以让德庆皇帝打消这般想法,更何况这么做也否定了德庆皇帝自己从前的政策道路,所以德庆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这般想法。
至于创造盛世——虽然在封建时代所谓“盛世”的标准极低,只要百姓每天能吃两顿饱饭就算是旷古绝今的盛世了,然而以封建时期的生产力,即使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的大明朝因为在崇祯手中得到了延续,又在德庆皇帝的治下安稳了数十年,人口已是接近三万万之数,想要喂饱这三万万张嘴巴更是无比困难——德庆皇帝虽然自诩不凡,但也知道如今的大明朝离“盛世”还有些距离,而且创造“盛世”不仅费心费力,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同样被德庆皇帝否定了。
于是,德庆皇帝又想道:“如此一来,朕只剩下开疆拓土的道路了……然而刀兵之争不宜兴起,否则说不定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更何况这些年来无论是蒙古还是建州女真,都还算是安分,朕也没借口开战……还有如今国库的银粮也不充裕,却也没有足够的准备……”
暗思之间,德庆皇帝再次摇了摇头,亦是否定了第三条道路。
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却发现,在求稳的前提下,自己想要成为后人眼中的“圣君”,竟是哪条道路都不好走,心中不由的更加的不高兴。
只是,虽然三条道路皆是被德庆皇帝否决了,但想要大干一场的心思,却从此潜藏在德庆皇帝的心中深处。
而在将来某一刻,这般心思也将会影响德庆皇帝的决定,并将大明朝带向一条未知的方向!
而阴差阳错的造成这一切的人,却是此时还自以为得计的赵俊臣!
…………
PS:这段时间,虫子的事情很多,工作上、家庭上、写作上,最终有些透支了身体,病了一场,刚刚康复,前两天没能更新,请大家见谅。
嗯,大章节!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六章。阴差阳错(中)。
……
……
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等人乘着马车来到李园不远处后,就下了马车,向着临时行宫的方向步行而去。
赵俊臣原本以为,这一天的微服私访就此结束了,在自己以及山东巡抚陆远安的暗中安排之下,没有惊险、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
然而,生活中总是会有偶然出现,而德庆皇帝的存在,更好似一个巨大漩涡,吸引着一切可能、并加大了偶然出现的概率。
于是,就在赵俊臣亦步亦趋的随着德庆皇帝前行之际,眼见就要回到临时行宫,身后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道年轻女子的大声呼喊,好似正在受人欺凌,声音凄苦,充满了挣扎与不甘。
听到声音,赵俊臣微微一愣,却是下意识的向着德庆皇帝看去。
在后世的电视剧中,帝王微服私访、游戏民间,似乎总会遇到某位身怀冤屈、并且正在遭遇危难的年轻美女,然后帝王就会强势介入、英雄救美,接着公开身份,为美女讨回公道,期间赢得美女倾心,最后帝王再把美女接入宫中,册封妃嫔,迎来完美结局……
此时,在不远处,正有年轻女子大声呼喊,而眼前,则是德庆皇帝正在微服私访之中,虽然尚且还不知道那位正在大声呼喊的女子是否年轻美貌,而德庆皇帝的年纪也稍稍老了些,不过遇到这般情况,让赵俊臣在诧异之余,不可避免的想远了些,也觉得眼前这般情况或许可以讨取德庆皇帝的欢心。
然而,在赵俊臣的注视下,德庆皇帝却依然是紧缩眉头,也不知在思索着什么事情,只是埋头向临时行宫走去,竟是对远处的呼喊声不闻不问——实际上,在回来的路上。德庆皇帝就一直是这般模样。
想了想,赵俊臣虽然并不确定德庆皇帝此时究竟是否拥有“英雄救美”的兴致与爱好,但还是轻声提醒道:“陛下,远处似乎出现了什么混乱。正有人大声呼救,您看咱们管不管?”
德庆皇帝微微一愣,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也终于听到了身后不远处传来的女子呼喊声。
虽然没有经历过后世电视剧的熏陶,并且在坐拥后宫三千的情况下也没有“英雄救美”的期待。不过德庆皇帝的生活终究有些乏味,而眼前的突发情况也让德庆皇帝产生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