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也让德庆皇帝产生了一些兴趣。
于是,德庆皇帝暂且收起了心中的思绪,轻轻点头道:“嗯,且去看看吧,朕虽为帝王,但古训有云‘不以善小而不为’,若是真有百姓遭难,朕也不能视而不见。”
虽然口中话语冠冕堂皇,但德庆皇帝眼中流露出的兴趣盎然。却说明了德庆皇帝的游戏态度。
确实,身为帝王,一言一语,皆是影响着亿万黎民的命运,早已是习惯了办大事,也习惯了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今只是一个非亲非故的平头百姓的命运,又如何会让德庆皇帝认真对待?只是无聊生活中的一剂调味罢了。
……
德庆皇帝的心思,赵俊臣虽然可以猜到一些,但一如既往的没有拆穿。只是说了一声“陛下圣明”之后,就与德庆皇帝一同向着呼喊声的方向走去。
距离并不远,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等人很快就到了地方,期间女子的呼喊声愈加的凄凉不甘。也让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的神情稍稍认真了一些。
然而,等到了地方后,看到眼前的情景,无论赵俊臣还是德庆皇帝,则皆是愣住了。
眼前,有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孩子。穿着一身素白孝服,手上高举着一张写着“冤”字的状子,正奋力向前冲跑着,似乎想要冲往德庆皇帝的临时行宫告御状!
然而,一位地方官员带领着几位衙役,此时却将她拦截了下来,在地方官员的大声指挥下,衙役们正拉扯住孝服女子,并不断将她向远处拖去,而孝服女子则是不断挣扎,并大声呼喊着什么。
孝服女子的呼喊之声,已是有些沙哑难辨,但细细听去,似乎是“我要见皇上”、“我要代父申冤”。
德庆皇帝愣住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眼前的孝服女子虽然衣着寻常,又有些风尘仆仆、灰头土脸的样子,但却是一位难得一见的美人儿,面容秀美精致、皮肤白皙娇嫩、身材娇小玲珑,一双好似会说话的大眼睛蓄满了委屈的泪水——怎么说呢,这般楚楚可怜的女子,正符合德庆皇帝的审美观——再配合上她那一身素白色孝服、凄苦无助却又坚定顽强相交融的神情,还有那凄凉却又倔强的沙哑呼喊,竟是带给了德庆皇帝某些冲击。
虽然坐拥后宫三千,也见惯了美女佳人,但像是德庆皇帝这般好大喜功且又自诩不凡的帝王,却总是风流多情的,而眼前这位楚楚可人的美貌女子,亦是让德庆皇帝心中一动,产生了某些想法。
另一边,赵俊臣愣住的原因,则是因为眼前正带领着一众衙役,好似正在欺压良善、强抢民女的地方官员,竟然是不久前与赵俊臣有过一面之缘的临清知府张继之!
原本,对于这个张继之,赵俊臣还是颇为欣赏的,他为了不给百姓增加税赋与负担,宁肯冒着得罪德庆皇帝的风险,只是将德庆皇帝的行宫草草修缮了一番,这般伟大行径赵俊臣自认为自己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对于张继之也有些钦佩。
然而,张继之此时的所作所为,却又推翻了赵俊臣对他的最初印象。
“难道,我竟然看走眼了?”
赵俊臣暗暗想到。
不过,对赵俊臣而言,某位地方官员的品行究竟如何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德庆皇帝的态度!
所以,即使有些吃惊,但赵俊臣依然不忘侧眼观察德庆皇帝的神色变化,在看到德庆皇帝此时正细细打量着眼前女子、眼中流露出一丝怜惜与欣赏之后,也明白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了。
于是,赵俊臣向前几步,做出一副声张正义的模样,并大声喊道:“都住手!”
随着赵俊臣的呼喊,无论是张继之、还是一众衙役,又或是那位孝服女子,也终于发现了赵俊臣等人的出现。
其中,一位衙役正被眼前的孝服女子搞得心烦意乱,见到赵俊臣突然出现、横插一脚,好似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样子,再看到赵俊臣一副普通读书人的打扮,并不像福贵之人,便不耐烦的说道:“不关你的事!快点离开,别招惹麻烦!”
说话间,这名衙役更是向前两步,来到赵俊臣面前,伸手打算将赵俊臣推走,态度颇是粗鲁!
然后,这名衙役虽然不认识赵俊臣,但一旁的张继之却非常清楚赵俊臣的身份,眼见赵俊臣突然出现,心中便“咯噔”一声,再看到有不长眼的衙役打算推搡赵俊臣,更是惊骇欲绝,尖声喊道:“住、住手!快住手!”
然后,张继之匆匆小跑到赵俊臣的面前,并推开了那位不长眼的衙役,躬身行礼后,神色揣揣的问道:“赵、赵大人您怎么来这里了?”
与此同时,因为赵俊臣等人的突然出现,以及张继之的喏喏表现,无论是孝服女子还是众衙役,皆是有些吃惊,相互间的拉扯与挣扎也停了下来。其中,孝服女子似乎猜想到了什么,看向赵俊臣的时候,眼中更是流露出了一丝期盼。
而赵俊臣听到张继之的询问后,却没有回答,只是轻声吩咐道:“不止我来了,陛下也来了,接下来陛下问什么你就答什么,但先暂且不要公开陛下的身份,一切看陛下的意思。”
轻声说完之后,赵俊臣已是垂手低头、满是恭敬的退到德庆皇帝的身后,一副以德庆皇帝为主的模样——在这个时候,赵俊臣自然是要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德庆皇帝。
另一边,随着赵俊臣的表现,场上众人才发现了后面的德庆皇帝。
张继之在赵俊臣的提醒下,终于发现了德庆皇帝,忍不住膝盖一软,就这么跪在德庆皇帝的面前,但好在有赵俊臣的提前叮嘱,虽然身体不断颤抖,但终究没有口呼“陛下”、暴露德庆皇帝的身份。
德庆皇帝见赵俊臣退到自己身后,眼中流露出了一丝满意之色,然后迈步来到张继之身前,神色肃穆的问道:“你来说,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这是因为……”
然而,张继之的性子懦弱,此时德庆皇帝亲自询问,他在紧张之下,说话磕巴的毛病又出现了,再加上赵俊臣的提前叮嘱,一时间也不知应该如何自称、又应该如何称呼德庆皇帝,所以磕磕巴巴了几句,却是什么也没说清楚。
不过,张继之虽然解释不清,但德庆皇帝却也并不在意,反而向前走去,并来到了孝服女子的身前。
众衙役如今已是看出了德庆皇帝的身份非凡,眼见德庆皇帝走近,亦是纷纷散开,不敢再围困那孝服女子。
“你,叫什么名字?”德庆皇帝神色温和的问道:“看你的样子,似乎是要前往皇帝的临时行宫告御状?究竟是什么冤屈,可否说与我听?”
……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七章。阴差阳错(下)。
……
……
“你,叫什么名字?看你的样子,似乎是要前往皇帝的临时行宫告御状?究竟有何冤屈,可否说与我听?”
询问之间,德庆皇帝的态度宽和、神色亲切,与平日里的威严模样大不相同。
另一边,孝服女子虽然并不知道眼前之人就是皇帝,但也明白德庆皇帝的身份必然非同寻常,仅仅只是身边随从就可以让临清知府张继之这样的地方父母官毕恭毕敬、诚惶诚恐。
然而,听到了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孝服女子虽然行礼跪拜、态度恭卑,但并没有回答问题,只是神色愈加凄苦,说道:“民女的家中老父如今受人陷害,蒙受了天大冤屈,而构陷家父的人等,皆是权势滔天之辈,其中那为首之人更是身份贵重、无人敢逆,民女虽有心申诉冤屈,但为了大人您考虑,却又不敢把自身冤屈告知大人,只希望大人您能帮助民女觐见皇帝陛下,这就已是天大的恩德了,民女必然会倾尽一生以报答大人,今后做牛做马,绝无怨言!”
听到孝服女子的这一番话,原本垂手站在德庆皇帝身后的赵俊臣,眼中不由闪过一道精光,心中暗想道:“这姑娘虽然是一副蒙受冤屈的模样,但心机却是不可小觑,明明已是看出陛下的身份尊贵,而这般尊贵之人心中必有傲气,却偏偏又用言语相激,表现出一副不信任的模样,在这般激将法之下,若是一时冲动而答应了她什么,接下来恐怕就要被她牵着鼻子走了。”
暗思之间,赵俊臣抬眼细细打量着眼前孝服女子,却见此女虽然身穿孝服,又因为不久前与衙役们的争执而显得有些狼狈,但眉眼之间,略略施过粉黛。分明是认真打扮过!
这般发现,更是让赵俊臣若有所思。
另一边,德庆皇帝并没有因为孝服女子的不信任而生气,反而态度愈加的温和。笑道:“无论如何,你总要把自己的身份告诉我,否则你的来历不明,我又如何能让你去觐见皇帝?更何况,我自问在庙堂中还算有些影响力。即使让你父亲蒙受冤屈的主使是当朝阁老,我也不怕为你申冤,所以你也不用担心什么,只管向我述说你的冤屈就是,我自然会为你做主。”
赵俊臣如今有心探查眼前女子的究竟,也是趁机为德庆皇帝助长声势,插话道:“是啊,我家老爷的身份贵不可言,朝中的达官勋贵虽然无数,但在我家老爷眼中也皆只是寻常。并且我家老爷一向正直无私,最是看不惯人间不平事,所以姑娘你只管将自己的冤屈告诉我家老爷就是,只要你确实有冤情,我家老爷就一定会帮助你的。”
孝服女子犹豫了一下后,终于答道:“民女李佳敏,家父是前淮阴知府李欣,然而父亲前些日子被人陷害,如今困在狱中,受尽了屈辱折磨。眼看身体已是支撑不住了,民女为尽孝道,也不忍老父在狱中受苦,便打算赶往京城告御状、为父申冤!谁知路过临清时。得知皇帝陛下已是南巡,如今正在临清暂歇,便想要前往行宫门前长跪申冤,没曾想本地官吏得到了消息之后,竟是强加拦阻,若不是有幸遇到大人您。民女恐怕就要被他们赶走了。”
说话间,李佳敏的神色愈加凄苦。
然后,李佳敏突然抬头,明眸就这么直视德庆皇帝的双眼,却是反问道:“大人您刚才说过,即使诬陷家父之人是当朝阁老,您也不怕为民女申冤,但民女斗胆再问一句,若是那人来历比当朝阁老还要更加尊贵,大人您可还敢为民女申冤?”
依然是激将之法。
然而,德庆皇帝终究不是莽撞冲动之人,此时听到李佳敏的反问,微微一愣之后,却没有再受李佳敏的激将,反而沉吟不语。
德庆皇帝虽然身为天子之尊,天下间没有人比他更尊贵了,但并不代表着德庆皇帝可以肆意妄为,否则就会引起朝野动荡、百官反弹!此时听到李佳敏的描述,让她父亲蒙受冤屈之人竟是比朝中阁老还要更加尊贵,德庆皇帝不由心中谨慎了些。
如今,德庆皇帝虽然对李佳敏颇有好感,心中也存着某些心思,但也绝不会为了她而大动干戈、引起庙堂震荡。
与此同时,听到淮阴知府李欣的名字,亦是让德庆皇帝隐隐感到有些熟悉,但又有些想不起来,毕竟这天下间的知府太多了,又时常更换,所以德庆皇帝很难一一记住。
然后,德庆皇帝转头看了一眼赵俊臣,神色间带着一些征询之意。
另一边,听到李佳敏的自我介绍之后,赵俊臣的目光不住闪动着,却是终于猜到了李佳敏口中的冤屈究竟为何,眼中闪过了一丝意味深长,然后向前一步,来到德庆皇帝的身边,轻声道:“陛下,李欣此人,我本也不熟悉,但说来也巧,咱们不久前在茶馆听书时,那说书人曾提过他的名字,您可还记得?”
听到赵俊臣的提醒,德庆皇帝又是一愣,接着细细回想,终于想起了不久前茶馆中那位说书人所讲的,正是关于“太子法眼如炬,识破贪官李欣伪装”的故事,与此同时,德庆皇帝也终于明白,李佳敏口中那位陷害了她父亲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朱和堉!
虽然经过茶馆的那一番安排,赵俊臣已是成功的引起了德庆皇帝对太子朱和堉的忌惮与嫉妒,但德庆皇帝理智尚存,知道此时不管真相如何,但他若是真的帮助李欣翻案,就会让太子朱和堉的声望受到打击,而对于储君而言,声望往往是最重要的。
一时间,德庆皇帝只觉得自己之前把话说满了,甚至就不应该管这李佳敏的事情,任由地方官员把她赶走就是。
另一边,李佳敏看到德庆皇帝神色迟疑,明白自己在表明了身份之后,已是让德庆皇帝猜到了什么,于是神色间闪过一丝决绝。终于不再隐瞒,也不待德庆皇帝开口,就已是详细解释道:“这位大人,想必您已经猜到了。民女的父亲正是在‘南巡筹备舞弊案’审办期间,被当今太子殿下以贪污罪名捉拿入狱的,理由竟是民女家里有大笔银子来历不明,但天地可鉴,民女家中祖辈多有经商。至家父这一辈才开始从事仕途,世代积累下来,自然是家资丰厚,但这些银子都是祖辈们清清白白的赚来的,又有何罪?
然而,太子殿下驾临淮阴之际,淮阴官场人心惶惶,而太子手下的厂卫知道民女家中富裕,便借机勒索家父,但家父为人刚正。自然不愿意屈服,最终竟是被厂卫捏造证据、借机陷害!而淮阴官场中的那些贪官,因为家父帮着太子殿下揭露了他们的罪行,平日里也从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却也与厂卫联合起来,做了伪证诬陷家父!
原本家父以为,太子殿下英明神武,绝不会轻信小人之言,没曾想太子殿下只是看了那些贪官们的伪证、又得知民女家中家资丰厚之后,就轻易的断定了家父的罪行。结果家父竟是连一个声辩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捉拿入狱,并最终被屈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