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看到赵俊臣那淡定的神色,朱和堉不禁又有些怀疑,难道这赵俊臣真的能够做到?
另一边,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首辅周尚景,看着朱和堉那患得患失的样子,不由暗暗叹息。
这个朱和堉,被赵俊臣暗中算计了竟然毫不自知……不过,周尚景绝不会去提醒朱和堉也就是了,毕竟这位太子殿下的存在,对周尚景这样的权臣而言,也是有弊无利的。
周尚景不知道赵俊臣能不能在一个月内为户部增收二十万两银子,毕竟朱和堉的那些限制条件,等于把赵俊臣的所有后路都堵死了。
然而,周尚景却很清楚,有些问题,是绝不能回答的!
比如赵俊臣刚才的那个问题——“太子殿下,若是臣到时能拿出了二十万两银子,银子亦是来历正当,陛下再想要南巡,就没什么问题了吧?”
这个问题,看似是赵俊臣在全心全意的为德庆皇帝考虑,但实际上却是把太子朱和堉置于德庆皇帝之上了。
德庆皇帝南巡,竟然还需要太子同意,那么皇帝与太子,究竟谁是君?谁是臣?
对于南巡,身为臣子,反对归反对,但君臣主次的问题却绝不能搞混。
然而,对于这样居心叵测的问题,朱和堉竟然想也不想,就理所当然的答应了!
周尚景抬头一看,果然,德庆皇帝在为赵俊臣的忠心感动之余,此时亦是回过味来,看向朱和堉的眼神,颇有些意味深长。
暗暗为太子朱和堉叹息之余,对于赵俊臣的表现,周尚景亦是多了一分警惕。
这个赵俊臣,为何去了潞安府一趟,回来后竟是变得如此有城府心计了?
………
另一边,早朝之上,讨论了南巡的事情后,德庆皇帝亦没了精神,刚准备宣布下朝,就见礼部左侍郎鲍文杰突然出列,道:“陛下,臣还有事要奏。”
这鲍文杰身为太子一党中的重要人物,经过了刚刚的事情,德庆皇帝看他总是觉得有些不顺眼,但还是说道:“有何事?说吧。”
鲍文杰面色严肃,缓缓说道:“今年八月,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乡试秋闱,接连发生舞弊案,根据臣暗中查探,这几省的乡试解元、亚元,大都是家中富裕,却不学无术之辈,由于他们的中举,北方各省如今群情激愤,影响甚大,还请陛下圣裁!”
听到鲍文杰的话后,满朝皆惊!
与此同时,赵俊臣发现,刚刚结识的那位礼部右侍郎詹善常,突然身体一颤,脸色白的可怕。
科举制度,乃是朝廷的重要取才手段,每次的乡试、会试、殿试,朝廷皆极为重视,为保证公正,不仅诸般规矩严谨缜密,乡试期间还会派中枢官员前去巡视监察,而一旦有舞弊案发生,更是严惩不贷。
德庆皇帝在位三十余年,期间也发生过两次科举舞弊案,德庆皇帝对此也从不手软,皆是严查到底,结果地方中枢,各级官员人头滚滚,被处死者不知凡几。
而今日,竟是又有科举舞弊案发生,而且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超前两次,自是让众臣震惊无比。
而听到鲍文杰的禀报后,德庆皇帝亦是面色严肃,眼中更是带上了杀气。
德庆皇帝虽自诩圣主明君,但他也很清楚,一位皇帝在后世的声望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读书人手中的笔杆子,所以他对待文人一向宽厚,而科举制度作为朝廷笼络读书人的重要手段,他更是重视无比。
然而,突如其来的科举舞弊案,无疑会极大的折损德庆皇帝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此,德庆皇帝自然愤怒无比。
另一边,那礼部右侍郎詹善常,见到德庆皇帝的神色后,更是面色变幻不定,左右打量,最终竟是把眼神定在了赵俊臣身上。
然后,詹善常出列了,路过赵俊臣身边时,快速的轻声说道:“赵大人,请助我避过今日之劫,三日之内,必有厚报!”
然后,詹善常跪到德庆皇帝身前,说道:“陛下,以臣看来,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乡试秋闱,过往一向平稳,这一次究竟有没有发生舞弊案,不能听鲍文杰一面之辞,还需细细查探才是。”
鲍文杰在看到詹善常出列后,却突然冷笑,向德庆皇帝说道:“陛下,据臣所知,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乡试秋闱,皆是由詹侍郎安排的巡查官员,这几省突发科举舞弊案,詹侍郎大为可疑,需严加审问。”
随着鲍文杰的话声落下,太子一党纷纷出列表示支持。
而满朝上下,支持詹善常意见的,竟是一个也无。
面对詹善常那求助的眼神,赵俊臣眉头微皱,沉吟片刻后,决定还是先帮詹善常一把,至少让他度过今日的危机,至于日后该怎么办,就要看看詹善常所说的“三日之内,必有厚报”是什么了。
而且,联系到詹善常之前的表现,赵俊臣总觉得这次科举舞弊案,里面大有文章。
所以,赵俊臣突然出列,向德庆皇帝说道:“陛下,科举舞弊案虽说事关重大,但臣还是同意詹侍郎的说法,不可妄加定语。正因为它事关重大,所以更不能只听信于一面之辞,若是最终只是误会,而朝廷却自乱了阵脚,岂不是成为了世人的笑柄?”
鲍文杰怒道:“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乡试秋闱有异,三省之地早已是闹得人心惶惶,三省考生这些日子更是陆续向着京城赶来诉冤,光是我就见到了其中的好几位,又岂能作假?”
赵俊臣却面色不变,说道:“证据,若是没有证据,只凭几个考生的一面之辞,就说有科举舞弊案发生,那又岂能当真?哪一年的乡试会试没几个觉得自己不应该落榜的落榜考生?若是只要有落榜考生觉得自己落榜无辜,就认为有舞弊案发生,而我等朝廷官员亦是信了,那岂不是年年都有科举舞弊案发生了?依臣看来,无论有没有科举舞弊案发生,在证实之前,朝廷中枢都决不能自己先乱了手脚,应先行细细查探,再下结论才是。”
听赵俊臣这么说,詹善常连连应是。
见两方各有各的道理,德庆皇帝沉吟片刻后,肃声说道:“三省秋闱之究竟,着刑部、礼部、吏部联合细查,若当真有舞弊案发生,必要追查到底,严惩不殆!”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觉得有些扫兴,亦不再耽搁,道:“若是再无他事,下朝!!”
说完之后,德庆皇帝就自己先行离开了,这次早朝不仅没能确定南巡的事情,更是出了科举舞弊案的传闻,德庆皇帝自然无法高兴。
而随着德庆皇帝的离开,太和殿内的众大臣,亦是纷纷转身离去。
其中,一众太子。党人在路过赵俊臣身边时,大都面现怒意。
在他们看来,赵俊臣连自身都难保了,竟然还在袒护其他贪官,实在是罪大恶极!
另一边,那詹善常则走到了赵俊臣身边,连连躬身行礼,轻声道:“今日多谢赵大人仗义执言了,在下有事相告,不知可否近一步详谈?”
然而,赵俊臣还没来得及回话,就见跟随在德庆皇帝身边的宦官张德,来到了两人身前,对赵俊臣说道:“赵大人,陛下传你到御书房说话。”
~~~~~~~~~~~~~~~~~~~~~~~~~~~~~~~~~~~~~~~~~~~
PS:作者专区不知为何一直点不开,更新迟了,见谅,继续求推荐。
第十四章。秋闱弊案(中)。二合一章节
听到德庆皇帝相招,赵俊臣自然不敢怠慢。
不过,他也知道,詹善常必然有重要事情要与他说,所以,在示意张德稍等后,赵俊臣对詹善常说道:“陛下召唤,不敢怠慢,詹大人若是有事,不妨在宫外等我一段时间如何?”
詹善常自然不敢反对,虽然心中急切,但还是恭敬道:“赵大人客气了,陛下召唤大人,必是有要事叮嘱,下官等待也是应该的。”
与詹善常约定后,赵俊臣亦不再耽搁,就随着张德去御书房觐见德庆皇帝了。
一路上,赵俊臣与张德随意交谈着,因为之前曾收了赵俊臣五千两银子的缘故,张德对待赵俊臣倒也客气了许多,至少没那么阴阳怪气了。
走到半路,趁着无人注意,赵俊臣从袖中拿出五千两银票,塞到了张德手中,笑道:“前些日子在潞安府的时候,还要多谢张公公将京中形势告知于我,否则回京后若是没有准备,这些日子怕是要措手不及了。”
张德看了一眼手中银票的数额后,脸上的笑意愈加的浓重,对待赵俊臣也愈加的客气了:“哎呀,咱们都是为陛下做事,哪里用得着这般客气,其实啊,这些日子外臣们阻碍陛下南巡,陛下不开心,我们这些伺候陛下的,也是看不过眼,可惜毕竟没赵大人这般能耐,总是有心无力,不过好在赵大人您回京了,帮着陛下出了一口气,咱家今天看着那些外臣哑口无言的样子,也觉得心中痛快……”
口中虽然这么说,但那张五千两银票,张德却是毫不客气的收入袖中。
赵俊臣见张德收了银票,亦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张公公,是这样的,听闻宫中有位刘公公,德高望重,本官一直想要结交,可惜总是找不到机会,不若哪日张公公为本官引见一下?”
听赵俊臣这么说,张德微微一愣后,看向赵俊臣的眼神,颇是意味深长,轻轻笑道:“赵大人想见刘师傅?志向不小啊。”
顿了顿后,张德又说道:“刘师傅年纪大了,这些年来专心经营内书堂,不大喜欢抛头露面,但若是赵大人求见,他老人家怕也不会拒绝,罢了,过些日子咱家就找机会为赵大人引见一番吧。”
赵俊臣笑道:“多谢张公公了。”
………
明朝太监权力之大,是出了名的,虽然自崇祯皇帝之后,这些年来宦官势力屡遭清洗,但依然掌管着内廷二十四衙门,不可小觑。
而这内廷二十四衙门,虽各有掌印太监管理,但由于分工不同,亦有轻重冷热之分。
其中,司礼监掌管内外章奏,代皇帝批红,总管所有宦官事务,甚至大名鼎鼎的东厂都是司礼监的下属机构,权势最隆。
另有御马监,掌管御用兵符,外派监军太监,拥有调动御林军之权,亦是颇具影响力。
与这一文一武两大宦官衙门相比,其他的那些宦官衙门,大都只是掌管采办、清扫、礼仪之类的事务,却是要冷门的多。
而赵俊臣想要结识的这位刘公公,名叫刘清,却不是二十四衙门中人,甚至连许多朝廷大员,都不清楚内宫中还有这样一位太监存在,然而相比较司礼监、御马监等实权衙门的掌印太监,赵俊臣却更看重这位刘清刘公公。
无他,这位刘公公掌管着内书堂!
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限制极严格,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是绝不允许宦官读书识字的。然而,到了宣宗时期,由于内阁势力渐大,为了制衡内阁势力,明宣宗建立了内书堂,用来传授太监们读书识字的本领,待太监们通晓文墨后,皇帝颁发的诸般指令,皆由司礼监的执笔太监用朱笔记录,然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
如此一来,司礼监权势大涨,在明朝某些时间,甚至压过了内阁,更是出了刘瑾、魏忠贤等权倾一时的大太监。
由此可见,内书堂的存在,虽然不显眼,甚至不在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中,却是明朝宦官势力崛起的关键因素,甚至说它是内廷的核心衙门也不为过。明朝历代以来,内廷二十四衙门的掌权太监们,十九八九,皆是出自内书堂!
而这位刘清刘公公,就这内书堂如今的总管太监!
如果说,内书堂是一所太监学校的话,那么刘清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而内廷二十四衙门的掌权太监们,就是刘清一手培养出来的学生!
张德身为德庆皇帝的随身太监,在司礼监中地位亦高,但谈及刘清时,亦要称呼一声“刘师傅”,刘清影响力之大、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赵俊臣如今已是有心外结朋党,内联宦官,在朝中自成一派,那么刘清这样的人物,自然就需要用心结交了。
事实上,内承运库虽然也不在二十四衙门之中,却是内廷太监们手中最重要的权势之一,被赵俊臣夺去之后,内廷中由此而怨恨赵俊臣的太监不知凡几,若是想要与这些太监一一化敌为友,太过麻烦不说,赵俊臣也没那么多的精力,但若是能与刘清交好,却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大半问题。
………
暗思之间,赵俊臣已是来到了御书房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通报之后,赵俊臣进入御书房内,向着德庆皇帝叩拜道。
“起身吧。”
德庆皇帝的声音中,满是冷意与严肃。
赵俊臣抬头一看,德庆皇帝此时的脸色,更是冷的可怕。
赵俊臣知道,德庆皇帝现在很不高兴,一来南巡之事依旧迟迟未定,二来又出了科举舞弊案的传闻,德庆皇帝恐怕此时心中正憋着一股火气呢。
所以,赵俊臣起身后,向德庆皇帝宽慰道:“陛下可是在为早朝上的事情烦心?以臣看来,大可不必,只要臣在一月之内能为户部增收二十万两银子,那么陛下南巡就再无阻碍,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至于科举舞弊案,如今依然只是捕风捉影,是真是假还很难说,陛下您又何必为这些事情而烦心?”
德庆皇帝虽然召见了赵俊臣,但却有些心不在焉,在赵俊臣说话时,一直皱眉沉思着什么。
听到赵俊臣的宽慰后,德庆皇帝才回过神来,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