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夜谭。
于是我们就说,我们没有去寻找梦想的时间,害怕吃不饱饭,害怕不安定,害怕被淘汰,害怕陷入贫困……
但是吃不饱饭的人真的有那么多吗?事实上,吃饭是最基本的需求。当然也有身陷困境的贫民,但是我们中间没有一天吃不了两顿饭的人,不是吗?更多的人不是因为吃饭问题,而是因为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而痛苦,不是吗?我们所有的担心,其实是害怕比不上别人,难道不是吗?
现在,不用为饿肚子而担心的我们急需寻找的,不是“比我好”或者“比别人好”,而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对没有梦想习以为常,但是真的没有梦想的话,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只是行尸走肉般地在社会转动的巨轮中耗尽青春,难道不觉得太冤枉了吗?
首先让我们把所有的恐惧抛开。难道真的会饿肚子吗?最多比别人吃的差一点儿罢了。所有的人都羡慕那些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只为自己生活的人,都渴望拥有抛开名誉和金钱,只是单纯快乐生活的日子,我坚信,那一天总会到来。
但是千万不要埋怨。如果一直埋怨的话,就会永远埋怨,永远担心。要深入地思考,不要让自己的脑子锈掉。思考到底什么能将我们引向真实。
事实上这个过程比死还要艰辛和困难。在有钱人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自杀的人也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现实里,更多的人陷入贫穷。在这样充满矛盾的国家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困难。
我们生活在如此不公平和充满矛盾的地方,也许是一种幸运。如果能在险恶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梦想的话,就不会被轻易动摇。因为拥有梦想、维持梦想要比死还要艰难,为此你不得不为梦想考虑更多的东西。只有疯狂的努力,才能让到手的幸福,不会像春天里的雪花一样早早化掉。而且如果能在这里生存下来,不管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都能活下来。
。 想看书来
请把自我启发书合上
自我启发书(励志书)到底是什么?一听到自我启发这个词语,心里就一阵焦躁,看来自我启发还是挺能鼓动人的。到大型书店的畅销书区转一转,几乎全部被自我启发书所占据。你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吗?你知道怎么成为“富爸爸”吗?20多岁如果没有看过“胜负”的话,那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要做坏女人,要做狐狸一样的女人,不受一点儿伤害;要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戴维一样度过伟大的每一天,要努力生活,发挥积极的力量,像他一样做事……
到了书店,看见这些书,感觉就像被人揍了一顿一样,只得慌忙逃离。因为这些书所说的东西,不,呐喊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你还要那样生活多久!”“你在目前的处境下还能睡得着?”“现在你运气不好全是自己的原因。”这种让自己焦躁的话,算是什么自我启发书啊?这简直就是自虐嘛!
我在字典里找了找“启发”的含义:“在(智能、精神等方面)开导指点下,使其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也就是说,所谓的自我启发,就是开导自己,并使自己有所领悟的意思。在自我启发书如此泛滥的时代,为什么没有看见有人通过自我启发,在智能和精神上有所进步呢?
我刚工作的时候,和某经理一起坐车。他说自己很喜欢读书,并告诉我他最近读的书,无一例外的全都是畅销的自我启发书。他像鹦鹉一般地唠叨,自己一直对自我启发非常感兴趣,如果不进行自我启发的话,就会很快落后于整个时代。当然,这些话不是出自他本人之口,只是照搬书中的话而已。
在那一刻,我觉得非常腻烦,说:“是啊。您说的没错。您真了不起。”但我很想问问他,您所做的只不过是读读自我启发书而已,那样真的能不落后于时代吗?我们真的必须要不停地改变自己吗?您以前不是说人应该保持平常心吗?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和今天做的事情有那么大的不同吗?这个理论不是所有自我启发书的作者们共同的理论吗?你必须要改变,必须不停地改变,为此你需要进行自我启发,要进行自我启发的话,就必须阅读自我启发书……
为什么要这么说,理由很明显,因为必须要把书卖出去。人们如果没有危机感的话,就不会乖乖地打开钱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些书不停地在我们心中制造冲突。你还要这样活多久,如果不赶快做出判断的话,你就会饿死,会交不到男朋友,会被公司炒掉。如果不想那样的话……就赶快买我的书!
就这样,我们付了一点点书钱,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自我启发,而是购买了一小撮安心而已。在所有的东西都飞速改变、让人感觉不安的社会中,阅读自我启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只是为自己找一个藏身之处而已。我一定没问题的,因为我读了这么多的自我启发书。我生活得很认真,我精神抖擞,浑身充满了自我启发的意志。
还有,自我启发书都只说些顺耳的好话,告诉你一些浅薄的教训。比如:微笑会带来幸福;不吝赞美之词的话,别人也会喜欢你;积极地面对事情,就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对异性微笑的话,就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在公司努力工作,就能飞黄腾达;对周围勤加整理的话,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早上早起的话,就能延长一天内可以使用的时间,等等。
这些话虽无可反驳,这是父母、上司,甚至小区杂货店的老板都可以跟你说的话。但是,读书无疑可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自我启发书主要是比较容易写,也通俗易懂,因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并产生满足感。
我也曾经有过如饥似渴地阅读自我启发书的经历。但是阅读得越多,我就越觉得不安。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即阅读自我启发书其实并不是自我启发,而只是购买极短时间的安全感。关键还得靠自己,自己如果没有什么行动的话,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任何启发。
和“积极的力量”相比,我更愿意以“冷笑的力量”活下去。如果前面有好吃的棉花糖的话,我会毫不顾忌地尽情享用,不会有“女人的一切都是由二十几岁决定的”幼稚想法。现在,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宁愿做点儿真正的自我启发。
抛开那些所谓的自我启发书,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了。跳跳舞,唱唱歌,做做运动,和朋友玩玩,读读书,或者看看电影,都可以。做点儿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成长的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启发。
不要太劳累,慢慢干就行
我一直觉得“加油”这两个字眼很残酷。人家本来就累得要死,你却连想都没想就跟他说“加油”,还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话吗?
当然,我这么理解,和我扭曲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不管是扭曲还是矫情,每次别人向我抱怨快要累死的时候,“加油”二字无论如何也是说不出口的。自己根本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有多着急,但凭“加油”两个字,他真的能加油吗?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话到了嘴边,怎么都说不出口。小的痛苦也许没关系,但对于累得快死的人,我认为是不能随便说“加油”的。因为那太残忍了。
此外,我也非常不喜欢某广告中的“没关系,会好起来的”。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不负责的吗?如果好不起来的话又该怎么办呢?难道你想狡辩说“不,我只是觉得会好起来的”吗?当然,“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并不是什么坏话。但是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味地叫喊“没关系,会好起来的”,我想是没有正视现实。特别是你没有和那个人一起思考,或者真诚地聆听他的痛苦,在我看来,很多人这样说,是尽力想从对方的倾诉中逃避出来。
所以,我好像从来没有貌似开朗地和人家说:“没关系,会好起来的。加油加油”。而是会翻一下瘪瘪的钱包,说“你吃饭了吗?要不要请你喝酒?”或者“不要太泄气,慢慢来”之类的话。
同样说不出口的话,还有“那就辛苦您了”。大约15年前的遥远的过去,电视上播出了《正确使用国语》这档节目。虽然已经不记得那个节目的宗旨了,但还清晰地记得节目的内容:“辛苦”是“辛劳、劳苦”的意思,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说固然没有问题,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的人说就是失礼,因为“那就辛苦您了”是“那您就多辛苦一点儿”的意思。如果非要和身份高的人说的话,应该说“您辛苦了”。
其实,这句话不仅是对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说好像也不太合适。让别人辛苦?大人们都爱说年轻人应该多吃点儿苦,但是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真的受苦,不是吗?
讨厌这句话的我,长大以后进入了一个叫做“公司”的地方。进去之后才发现:每天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那就辛苦您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想到的不是那档电视节目,而是“本来大家都已经够辛苦了,为什么还要让人更辛苦呢?”所以,经常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伤感。本来大家都已经很辛苦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像龟壳一样压在每个人的背上,还要让人“继续像现在一样辛苦,以后继续辛苦”吗……
也许是因为我太特立独行,抑或我太挑剔,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说过“加油加油”或“没关系,会好起来的”之类的话语,也从来不跟比自己身份高或身份低的人说“那就辛苦您了”。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会假装犹豫一会儿,然后说“您慢慢忙”。
我能说的就只有这个。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在加油,都很辛苦,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受伤,不要痛苦。以后辛苦的日子还很多,不要太辛苦,慢慢干就行。不加油也没关系,我知道,有时候苦苦地在那里撑着是最痛苦的。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泄气,让我们一起渡过难关。
这是我对现在正在努力生活的你,或者被困难折磨得筋疲力尽的你,所能说的唯一的话。
我们有悲伤的权利(1)
你对悲伤敏感吗?我属于对悲伤特别敏感的一类人。当然,我也有过青涩的少女时代,觉得自己的悲伤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懂得了那些事情是丢人的、不光彩的,悲伤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很多。但还是经常会因为自己的悲伤,甚至别人的悲伤,受到很多的损害,当然,偶尔也会被人蒙骗利用。我这人看上去脾气很大,其实特别胆小,解剖实验之类的事情更是连想都不敢想。我常常把迷路的狗捡回家,多的时候,家里挤挤挨挨地塞了五条狗……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但是很难找到答案。
随着对世界的深入了解,我感到异常震惊。在学生时代,善良的人似乎受到更多的祝福,经常会听到劝善惩恶之类的话。但在新自由主义时代生活了十年,长成大人之后,却不再有人推崇善良,做得不好的人的饭碗会被做得好的人抢走,悲惨地死去。在生活中,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小悲剧,比比皆是。所有的人都似乎有着大大小小的不幸。
最让我吃惊的是,有那么多的人感觉不到悲伤;或者感觉到了悲伤也不表现出来;或者觉得感受悲伤是件丢人的事情;或者很看不起悲伤这种感情。当然他们没有理由感觉不到悲伤,而是把悲伤看成是一种懦弱,就像躲避传染病一样拼命地躲避它,害怕被它感染。看到这个景象,我更加悲伤了。我也可以理解,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的挣扎,却难免把心地善良的人当成了罪人。
可以肯定的是,现实的世界里,充满怜悯或者心地善良的人,成为了人们嘲笑的对象。“精英”和“大韩民国的百分之一”之类残忍的话,像世界上最高尚的话一样被使用。没有中间,只有“最高”和“最上层”。
没有钱的人也得生活,没有能力的人也得生活,没有能力的人也得和别人一样生活。这样说的话,就是希望这些人永远消失。当然,在人背后使坏夺取某种东西的行为,以及非法得利的行为,都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那并不是出于正义感、道德观,或者社会秩序,而是羡慕别人做得好,羡慕别人能在法制之外获得这样那样的特权。只要有机会的话,也想行使一下那种不道德但诱人的特权,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普通人心里隐秘的愿望。
与道德观同时消失的还有感受悲伤的能力,现在很让人怀疑我们是否曾经拥有过那样的能力。悲伤?怜悯?能用来填饱肚子吗?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从由削尖了脑袋一心往上爬的社会世态、黑暗的现代政治史等等引起的悲剧,到村里饥饿的孩子、厌倦了人世而默默自杀的学生,以及被打死的无依无靠的小媳妇,这些个人和社会的不幸,令人悲伤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无论是小悲伤还是大悲伤,它们都会缠着我不放,把我折磨得遍体鳞伤。我为此思考良久,这些悲伤之所以无法得到解决,也许是因为谁都没能正视这些悲伤。
感受悲伤是非常痛苦的事,这是所有有感情的人皆知的事实。那些想要尽快从悲伤中逃出来的人,正是因为知道那份痛苦,才会拼命地逃走。但正是因为没有人正视,也因为人们不想悲伤,这份悲伤才变得更加强烈。实际上,悲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难道现在所有的一切,你都不觉得悲伤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有悲伤的权利(2)
每次听到大人们批评二十多岁的孩子懒惰、没有欲望时,就会想起在自习室和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朋友们。他们真的非常努力,一心想着学习,起早贪黑地为了各种资格证书,为了托福考试……他们曾经那么努力地学习,之后却被人骂,说他们不做事,光知道像胆小鬼一样学习。面对这样窘迫的现实,你难道不感到悲伤吗?
正是因为不想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因为没有作为大韩民国上层5%之外的95%生活下去的自信,更因为没有马上可以做的事情,所以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