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二句,还是声闻法界。无智者:空能证之智;无得者:空所得之理。下句解释无得之义:以字因也,何故无得?因无所得故。声闻所证涅槃,即自心本具真谛无生之理。昔日迷之,本来无失;今日悟之,亦复无得。如人家藏宝物,昔日遗忘,似失非失,忽然记忆,无得为得;乃是自家宝藏,本无所得故。三明离相竟。
  (四)辨所得
  1、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此菩萨法界。初句解见在前。二句依智慧到彼岸之大定故,所以心得无碍。凡夫之人,无真智,不了世间诸法本空,依情想分别,则心境缠缚,不能解脱;处处著有,心被有碍。二乘之人,无俗智,不达涅槃如幻,沉滞化城,则身智灰灭,不得自在;时时著空,心为空碍。而菩萨双照真俗,不著空有二边,全归圆融中道,故无挂碍。又惑不碍心,境不碍智,般若之行得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上句牒上。恐怖:是指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无由解脱,最可惊恐,实足怖畏。承上心既无碍,我执法执,二者皆空,自可超出生死苦轮,故无恐怖。

圆瑛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10)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首二字皆去声。颠者头也,倒即倒置,凡夫迷真起妄,认妄为真,即是颠倒。梦想者:指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众生轮回生死,皆由四种梦生之惑,造作种种之业,而受无量生死,不得涅槃。此四种梦心,生时乃从生相先起,由细至粗。灭时当从灭相先除,由粗至细。如著衣者,则自内而外,脱衣者,当自外而内矣。远离之功,由依般若,心得无碍无怖,故能离妄证真,究竟涅槃;即是成佛。五住烦恼究竟尽,二种生死究竟离,登涅槃山顶,成无上佛道,不生不灭,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此明菩萨得涅槃断果竟。
  2。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法界。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各有无量诸佛,究其成佛之因,若非般若妙智大定,亦不能离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当知此般若,为十方诸佛共由之路,无有何佛不依此而成道,故曰依。阿耨多罗:此云无上,因佛所证之果,为究竟极果,超九界以独尊,故云无上。又指诸佛所证之理为最上一乘;实相之理,无有何法可以更加其上,故称无上。三藐:此云正等,指诸佛之心,真正平等,不择冤亲,普欲度脱。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平等一相之理,故云正等。一相者,一乘实相。世间诸法,种种差别,自有大小、贵贱、精粗之分,不能一相。若悟理体,毕竟无二,如世间金器之类,瓶杯钗镯,若取其相,则诸相差别,不能平等;若取其性,则一一全体是金,自然一相。正觉者:指佛真正觉悟,四相梦破,离和合识,灭相续心;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故称正觉。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妙觉之理,正即中道,不偏二边;佛依本觉体,起始觉智,中中流入,复本心源,始本合一,名为妙觉。此约人约法二种解释。又正等云正遍,正觉云正知,即佛正遍知。何为正知?了知心生万法,何为遍知?了知万法不外一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道之名;既已翻译,仍留梵语者,此乃遵古不翻之例,实超九界之名。六凡众生不觉,外道邪觉,不能称正觉。二乘之人,悟明真谛之理,虽称正觉,未悟平等理性,不能称正等正觉。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虽正智现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之理,可称正等正觉;然无明未尽,纵到等觉地
  位,尚且去佛一等,只称有上士,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足当此称者,惟佛一人。此明诸佛得菩提智果竟。并上四辨所得竟。
  (五)叹胜益
  1。 别叹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故知者,牒前起后也。以般若妙智,照空六凡二乘,又为诸佛菩萨依之而得菩提涅槃,故知此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神咒。神者:神妙不可测度;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亦然,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称大神咒。
  【是大明咒,】
  般若智光,横竖该彻,辉天鉴地,耀古腾今,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称大明咒。
  【是无上咒,】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即烧。世出世间,无有何法,超过般若,故称无上咒。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圆瑛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11)
【是无等等咒,】
  般若称为佛母,出生一切诸佛。诸佛依此,而得究竟极果,故称无等等咒。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此中所言咒者,即此般若便是。既然是般若,而又称咒者,极言神效之速也。一别叹竟。
  2。 总叹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即功能力用,以此般若智照功能,照见人法俱空,俱空亦空,缘观并冥,境智双泯。觅能受之身,与所受之苦,皆不可得;自能灭除界内界外,一切烦恼生死大苦厄矣。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类。
  真实不虚者:真实,即真空实相之理体。果依此体,而起般若照用,照见诸法本空,自然能得脱苦之大自在用。此中道理,全不虚谬。又真实不虚,寓劝信意。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话者,决不虚妄哄骗于人。以上说经,经是显文,令人得显益。以后说咒,咒是密语,令人得密益。经咒并说,显密相资,自可随机得益矣。一显了般若竟。
  秘密章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故说者:因在会之机,有应以显文得益者,有应以密语得益者,以是之故,所以说显之后再说密,冀得普益。密咒,即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又但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仍梵语。
  以音既未翻,所以莫领其义,不能解说。又咒是诸圣密语,既称密语,即印度亦不能解释。持咒之法,但令信心具足,谛信不疑,专切持之,自得其益。据愚见:持咒即是修行之法,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行。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岂不是修行耶。又咒多是鬼神王名号,持之则鬼神敬主,密得其益;亦如军中密号,呼其口号,可避危险。不必强求解说,但专心持之,密得其益。今试举一段因缘证之:
  昔有一人,家贫浪荡,游于他国,冒充太子。人相尚觉端正,被招驸马,因贵生骄,对于饮食等事,稍不如意,即起嗔怒。外国公主,有欲善承其意,因不知其性情,特访其国一商人问之。彼商人实知此人出身履历,系贫寒浪子,今既招为驸马,未便出他之丑。商人多智,乃授公主一偈,令其读熟,但教其音,不解其义。语云:“驸马若再嗔怒,可将此偈诵之,其嗔自息。”其偈曰:“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公主记忆不忘,一日驸马食时,又发嗔怒。公主将商人所授之偈,持诵一遍,驸马闻之,心生畏惧,何以我之丑历史,被其得知?此后不可发嗔,若更嗔怒,自必被摈,从此驸马安分矣。公主喜甚,但得 其益,不知其义。
  咒之功能,亦复如是。心经讲解已竟,唯望在座诸君,既已闻经,当因闻起信,因信生解,因解发行,因行得证。果能依此般若心经信解修行,现前可为完全道德之人,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证矣。
  憨山大师云: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诸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圆瑛望在会诸位,各各燃般若灯,疾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槃彼岸矣!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1)
太虚大师小传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太虚大师于襁褓中丧父,5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
  1904年,太虚大师16岁时,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士达上人为他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太虚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他取法号太虚。十一月间,奘年和尚携太虚往宁波天童寺,从名僧寄禅(法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受具足戒。次月,寄禅和尚介绍大师去永丰寺从歧昌禅师学经。
  1912年,太虚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1918年,太虚从日本回国后,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
  1928年,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1937年,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太虚大师对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即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
  1947年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茶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
  太虚大师一生著述等身,今已由其弟子印顺法师等汇编成《太虚大师全书》。
  悬论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此经在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七次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的,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或考证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特殊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奘师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而弘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读诵,亦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乃此经之题。“般若”及“波罗蜜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为解释。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违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虚妄之分别, 。。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2)
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以之作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之智慧不同。今为之定义如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
  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别,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无可说。唯无分别智乃名般若,既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唯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而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者,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记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绝语言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