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方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将。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打草惊蛇不仅可以避免被蛇咬伤,而且在毒蛇现身之后再紧随其后,不停地打草,无须出手也能将毒蛇累死,这是对付毒蛇的最好办法。
公元218年,已经取得了荆州和益州广大领土的刘备,想要恢复汉室,他把眼光瞄准了汉高祖刘邦当年被封王时的大本营汉中。当年刘邦被项羽赶到汉中去做汉王,因为刘邦打不过项羽,为了长远打算只好老老实实去汉中。但是因祸得福,汉中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易守难攻的战略基地,能够提供足够的军粮和源源不断的兵源补给。刘邦在任用韩信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后,又在萧何的组织之下,屡次被项羽击败的情况下能迅速恢复元气,并最终击败对手,这中间,汉中大本营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刘备希望复制自己祖先的成功历史,不惜兴兵十万大举进攻汉中。曹操也深知汉中位置重要,一旦失守则自己的西线完全暴露在刘备的火力之下,从此永无宁日,无奈之下亲自率领四十万军队出征。但是没想到曹军先锋夏侯渊在定军山被蜀将黄忠杀死。况且据说曹操本来就姓夏侯,之所以姓曹是因为夏侯家把曹操过继给太监曹嵩做后人的缘故。夏侯渊实际上是曹操的亲人,曹操闻讯又悲又怒,倚仗兵马众多出兵至汉水和刘备决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2)
所谓哀兵必胜,诸葛亮看曹军气势逼人,不打算与曹军硬碰,所以把军队退回汉水西岸,和曹军隔水对阵。虽然占据上游之便,但是曹军人数众多,诸葛亮不得不思索如何避其精锐,取其软肋。勘察地形后,诸葛亮发现上游有一些高矮不平的土山,可以埋伏千人左右。诸葛亮灵机一动,吩咐大将赵云带领五百名兵丁埋伏在山上,每人都携带锣鼓号角。只要看到刘备大营中的信号一闪一灭,就敲锣打鼓吹号大肆鼓噪一番,且要伴有将士的呐喊声,但是绝对不可以露面,更不能出战。
曹操咬牙切齿地要找刘备决战,而且派兵丁不停到刘备阵前挑战。但是刘备置若罔闻,不出兵也不出声,连弓箭也不发一支。曹兵叫喊了几天都没人回应,觉得很没意思,于是只好回营。一连数天都如此,曹军急于报仇的心态渐渐松懈下来了。赵云在山上等了好几天,也没有命令传来。一天深夜,赵云终于接到了诸葛亮的信号,此时曹营将士已经全体熄灯就寝。赵云立刻带领全体士兵敲锣打鼓吹号角,一时之间汉水两岸杀声震天。这时曹操正在睡梦之中,听到鼓角震天大惊失色,以为刘备前来劫寨,急忙披挂应变,整个曹营之内人喊马嘶乱成一片,等到收拾好了出营一看,一个蜀兵也不见。曹军搞不清楚情况,原地戒备了一会儿就回营休息了。可是等到曹兵刚刚休息不一会儿,诸葛亮又给赵云发信号。赵云带领五百人再次发出呐喊,曹军只好再次披挂准备战斗,等到准备就绪才发现还是没有什么人,只好再次休息。一夜之间这种事搞了好多次,曹营没有一个人能睡个安稳觉,一个个被折磨得筋疲力尽,战斗力大减。不但如此,蜀军一连数天晚上都是如法炮制,但是又不来进攻,曹营所有人的忍耐力都被摧毁。曹操认为这样下去没等刘备来进攻,自己就先垮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退兵三十里。
曹操一退兵,诸葛亮就下令渡河并背靠汉水扎营。背水扎营是兵家大忌,但是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他觉得诸葛亮一定有诡计,只是一时之间他还不知道诸葛亮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了防止有变,曹操主动下战书约刘备决战。战斗一开始蜀军就败退,兵器、马匹扔了一路。曹操不敢追赶,反倒命令收兵,原来曹操觉得蜀兵背水扎寨,本来就有所怀疑,现在蜀兵不战自溃,曹操就更不敢轻易追赶,反而还下令退兵。就在曹兵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又下令蜀军追击曹军。曹兵战败,损失惨重。诸葛亮之所以以弱胜强,无非是不停地打草,让曹操不得清闲,并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让他疑神疑鬼,最终犯下错误。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找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在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信任。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制造“打草惊蛇”的效果;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1)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释义】
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己用。有些看上去没什么用途的东西,往往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从兵法上说,是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上去没什么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及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凡是表面上看上去有用的东西,大家就会加以争夺,往往不容易驾驭而为自己所用。因为会和太多人发生冲突,在争夺中胜出的概率不大。而那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反而要主动加以利用,那些看似已经没有用的人和物会因为受到重视,把主动权交到自己手中。所以你要抬举于他,使得他有求于你,不是你有求于他。
借尸还魂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制胜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但若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在人类社会中,借他人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随处可见。改朝换代之际,一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并不是真心帮助其恢复故国,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治愿望。即使在江山稳固的时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为傀儡,为掌中玩物,操权弄术,把持国政。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因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想法,这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
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他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他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就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2)
借尸还魂,一定要找那些历史形象好、品牌效应大的花架子来利用,否则不能起到对自身品牌的推广作用。在这方面,曹操和刘备围绕所依托的“尸体”进行的合法性争论一生都没有结束,而且是高潮迭起,不断升级。
曹操的争霸是在挟持汉献帝之后发生根本转变的:在此之前,曹操虽然也是贵族出身,但是在汉末的天下大乱中,曹操一直只能算作地方小诸侯之一。在他之上有勇猛的国家功臣吕布,他的同窗袁绍更是意气风发实力庞大,其余像刘表、张鲁一类的地方诸侯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曹操在其中并不引人关注。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安稳度过四百年太平光景的汉朝天下大乱,汉献帝被一群乱臣贼子赶来赶去,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更为悲惨的是天子经常会吃不饱穿不暖。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荀彧坐不住了,他对曹操说:“当年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诸侯因此服从他;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百姓都认为高祖仁义。现在天子蒙尘,您应该首先举起保护天子的义旗,尊奉天子以满足天下百姓对安宁的需要,这是建立不世功勋的战略,要及早实施,如果动手晚了,就会有人抢在我们前面。”
曹操如梦初醒,立刻从叛军的手中抢到了汉献帝这个宝贝。从此曹操的争霸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以鞭指袁绍说:“我在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你何故谋反?”袁绍怒说:“你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王莽、董卓,诬人造反!”曹操说:“我今奉诏讨你!”袁绍回敬说:“我奉衣带诏讨贼!”
曹操自从手中有了汉献帝这张王牌,就借机拿皇帝的命令说事。一旦想要讨伐谁,就说谁是叛逆,因为自己有皇帝的诏书,这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数十年来,曹操正是因为手中有了“正义性”三个大字,才能不断地消灭群雄。“曹丞相”三个字的威力绝不可以忽视,试想连兵强马壮的东吴在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诸文臣都还口称曹丞相有德有仁。所以一般对手在他的攻心战之下往往都底气不足,被曹操消灭的地方势力或主动投降的敌人都很多。
但是曹操在借尸还魂的路上还是遇到了一生的对手,那就是刘备。关于刘备的身世,《三国志》上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看来刘备的出身还是很高贵的。但是到了刘备这一代汉室大乱,刘备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没落贵族。然而就在曹操专权窃国的时候,刘备决定拉起“大汉皇叔”的大旗,接过汉朝的正统性和曹操对抗。这个正统性是了不得的东西,是借尸还魂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了这块招牌,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战中就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曹操扬鞭大骂刘备说:“刘备忘恩负义,反叛朝廷之贼!”刘备回敬说:“我是大汉宗亲,奉诏讨贼。”曹操最具威力的撒手锏也失效了。刘备把“大汉皇叔”这个个人品牌经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妇孺皆知。《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之母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