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时所得的印象隐藏在心里。这些印象对于他是珍贵的,他一定会不知不觉地、甚至自己毫不意识到地不断把它们积聚起来,——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自然也不知道。把这些印象积聚多年以后,他也许会忽然抛弃一切,到耶路撒冷去朝圣、修行,也许会把自己出生的村庄纵火烧掉,也许两件事都会做出来。民间有很多冥想的人。斯麦尔佳科夫一定也就是这种冥想者中的一个,他一定也在贪婪地积聚印象,几乎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是人所遭遇的苦难的风险,“也许会忽然抛弃一切,到耶路撒冷去朝圣、修行,也许会把自己出生的村庄纵火烧掉,也许两件事都会做出来。”这就是人在苦难之中需要拯救的状态。
那么拿什么来拯救你,冥想的农夫?
在这巨著的结尾,像一篇简单的记叙文那样,作者借阿辽沙的口发表了“石头边的演说”。走出修道院的阿辽沙,也许意味着作者对于用传统宗教的形式承载信仰的不满,信仰不必采用宗教组织进行灌输的方式;甚至,我以为作者对于“上帝”这个信仰也有了新的解释。我仿佛看到了一种东方的色彩。
他说:
“你们也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在这里感到多么美好,我们大家同心协力,由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在我们爱那个可怜的小孩的时候,或许会使我们也能变成一个比目前实际的我们更好一些的人。”
“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
“我们以后也许会成为恶人,甚至无力克制自己去做坏事,嘲笑人们所流的眼泪,取笑那些象柯里亚刚才那样喊出:‘我要为全人类受苦’的话的人们,——也许我们要恶毒地嘲弄这些人。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我们怎样坏,只要一想到我们怎样殡葬伊留莎,在他一生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怎样爱他,我们怎样一块儿亲密地在这块石头旁边谈话,那么就是我们中间最残酷,最好嘲笑的人,——假使我们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人的话,也总不敢在内心里对于他在此刻曾经是那么善良这一点暗自加以嘲笑!不但如此,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会阻止他做出最大的坏事,使他沉思一下,说道:‘是的,当时我是善良的,勇敢的,诚实的。’即使他要嘲笑自己,这也不要紧,人是时常取笑善良和美好的东西的;这只是因为轻浮浅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诸位,他刚一嘲笑,心里就立刻会说:‘不,我这样嘲笑是很坏的,因为这是不能嘲笑的呀!’”
哦,也许有人要嘲笑我了,因为我想起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东方的哲人说的话难道真的可以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宏伟巨著上吗?不诉诸于人之外的上帝,而诉诸于人本身,我们童年时代的“美好善良的情感”,以及我们哪怕是在权势集团的灌输欺骗之下产生的崇高的理想,“我要为全人类受苦”,或者“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等等。这就是天使递给我们的“一根葱”吗?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起点,我们会抓住哪怕是一点点的恻隐之心不放吗?还是嘲笑一切,包括对自己的过去,当我们见识了社会的种种欺诈、丑恶、虚伪、侮辱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屡屡提到的“折磨”,这是这种内心的战斗。
这是一本拯救之书,一本信仰之书,一本永不畅销,但永不过时的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序
俗语说“春来不是读书天”,为什么不是,却不甚了了,大约是春光太好,应当到处走走,不该猫在房子里啃书本吧。今年这春天的气候却很有些反复无常,昨天还阳光明媚,温度骤升,叫人脱了外衣只穿T血,可是今天忽又下了雨,变得冷飕飕的,要加衣服。这使我联想起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时候,伟大的林副统帅曾把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比喻为男人的生殖器,五分钟的热情,忽而膨胀坚强,忽而缩小稀软。今年的春天,莫非是小资产阶级的春天。
在这样的春天里,应当开始一项艰苦的工作,向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挑战。这种艰苦的工作要像攻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堡垒,要像万里长征把失利的逃窜改变成胜利的大转移,还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记日记,虽然只是记一点往来帐目会客吃药之事。总之,这艰苦的工作不是五分钟的热情,更不是男人生殖器之消长。
这艰苦的工作就是读雨果。不是想做一个读书人吗?那就开始实习。
这想法是读了《黄金时代》后产生的。王小波的小说读起来很过瘾,虽然《黑铁时代》那几篇似乎没有多大意思,但看过了《黄金时代》才觉得余华念叨的阅读快感不过是拾人家王小波的牙慧。但我觉得有些不够,从阅读的快感中(这种快感也表现为阅读的飞速)相反地想起那些过去的经典,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被侮辱与被迫害的》等等,它们就像那坚固堡垒的大铁门一样,每每使我望而却步。对于想做读书人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懦夫的表现。而且从读书人的功利性考虑,这种退却也很划不来,因为,退却所节省的时间也没有幻化成多少黄金,而人生何其短暂,等到黄金到手之时,怕又没有多少时间得以冲锋陷阵于这些大师设下的八卦阵了,岂不误了终生。
所以,要拿出读书人的精神,抛弃怯懦和犹豫,向经典和大师前进。鲁迅先生说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工作,我自然并不想比鲁迅先生,也并不把读书当作挣钱的工作,但我本来就不喝咖啡,还没有时间读读书吗?时间总是有的。
2007…3…26
一、余秋雨播客
余秋雨播客有一篇文章谈反对设立“中国阅读日”的几大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是他认为阅读并不是重要的事情,因为“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他说比尔&;#8226;盖茨是已读过一些最基本的书就不会多看书的,因为是第一线的创造者,自然不会有时间多看书以及写书,余先生又说:“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不再看什么书。因为,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询问自己的心灵,面对无言的自然。”
所谓“阅读日”,不知道是那个人大代表提议的,我也觉得确实没有什么必要,因为余秋雨先生说早已经有了一个世界读书日。这个理由我极赞同,何必重复设立节日呢?把世界读书日过好了也就差不多了。但前面那个理由,恐怕就很值得商榷,当然,他说的是比尔&;#8226;盖茨这样的巨富和“成熟的作家”,我无从反对,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相去不能以道里记的。也许他说的也是对的,我之所以老想阅读,向大师们前进,现在向雨果前进,恰证明我不是比尔&;#8226;盖茨,也不是成熟的作家,这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吗?所以无从反对。但反过来,我若是不去想着阅读,废书而起,拔剑四顾,只向自己的心灵询问,只和无言的自然面对,却也并未成为比尔&;#8226;盖茨和成熟的作家,这真是毫无办法的事情了,只好随他去吧,自己还是看自己书吧。
《笑面人》通常不被认为是雨果的杰作,人们一般都把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相连,但《笑面人》已经足够的好了。雨果在题词中说,这本小说是写英国的贵族政治的,接下去他要写君主政治,再接下去,他就要写《九三年》。很显然,他是想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历史的进程。这种口气真的是太霸道了,实在是大师的气魄,不错,我就要找这样的书来读。
雨果的诗歌我以前读过一些,是在上学时借读的,我还照着书上的图片画雨果的脑袋,觉得他的模样很好,白胡子,目光炯炯,真像一个思想家。《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都看过电影,很喜欢,至于小说,则留着等我看完了《笑面人》之后再看。
多么沉闷的小说啊,情节的进展是如此的缓慢,雨果是不需要用娱乐来换取稿费的,他慢慢地写,炫耀他广博的知识。可是这种沉闷,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趣味,不过,不是令人喷饭的那种幽默,像王小波天马行空故意作对的那种想象,将世人自己作孽的丑态揭露。雨果的趣味一般是不需要喷饭的,是冷嘲,或者叫人击节赞赏的幽默。因为雨果并不着眼于生活中的荒谬,他所关注的是荒谬的背后,是荒谬的原因,所以他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写着他的小说,又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发着冗长的议论,甚至像一个自然科学家一样分析一场海上暴风雪的起源。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仿佛是毫不计较成败利钝的,或者他是充满自信的。
“看见一头驯服的野兽是一件有趣的事。看见各式各样豢养的动物在我们面前走过,是我们莫大的快乐。怪不得御林军开过的时候,有那么多看热闹的人。”
这是小说第一章第一段的最后三句话,看到这三句我便决定,要把这个小说看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情节的缓慢
情节的缓慢表现在开头,也表现在第一卷和第二卷。
开头两章其实说不上故事情节。第一章就是在介绍于苏斯和他的狼,介绍这个对于不公平的社会充满憎恨的人,也是游戏于人间的人,“他从大不列颠这一端到那一端,自由自在地旅行,一面和他的狼合作,演江湖郎中的滑稽戏,一面兜售春药和小瓶药。”,他是孤独的人,“其实孤独的人就是文明的国家容许的一种变相的野蛮人”,他流浪四方,记住了许多贵族的姓名和他们的庄园和气派以及特权,这些都记载在他的大篷车的墙壁上,而在最后一个贵族的名字旁边,他亲笔写道:“叛逆者,流亡国外,所有房产、房屋和土地全部扣押。大快人心。”
“人一上了年纪,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废物。于苏斯就是这样一个废物。”
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的雨果,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有思想的废物吗?
我想起一些退休的革命干部,他们退了休就好象变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他们批评时政,在大会小会——只要有请——上愤世嫉俗,痛斥腐败,狠批世风日下,咒骂房地产商乱拆房子毁灭文物,可是你们没有退休的时候又干了什么?
只有变成废物的时候才可以“自由”。
我们已经没有贵族,不是贵族政治,我们也已经没有君主,不是君主政治,但我们还有官僚,我们所有的,是变成了特殊的阶级的官僚的政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开头的第二章
开头的第二章是介绍贩卖儿童的现象和把儿童变成供人取乐的小丑的罪恶。作者揭露这种罪恶背后的根源。有一句说到中国的话很有趣,说“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因为中国人的种种发明,包括火药之类,总是保持在胚胎状态。
第一卷写的就是那被抛弃的孩子——格温普兰——在被人贩子抛弃的哪个黑夜跌跌撞撞地寻找着生路,在崎岖的海边山路上,他面对了一个吊死在绞刑架上的尸体。
雨果不厌其烦地描写那绞刑架上的尸体,他的眼睛鼻子嘴巴是黑洞,他在黑夜的旋风中旋转摆动,发出咯支支的声音,他已成为乌鸦的食品,这腐烂的尸体,一个被人间的法律判决有罪的人的残骸,给孤独的孩子留下对这人间的恐怖记忆。
这种描写真是西方文学的特长,紧跟着孩子跌跌撞撞的脚步,仿佛有一部摄影机从高空和前后左右忽而拉远忽而推近。广袤的黑夜,黑黢黢的山梁,瘦弱的身影,晃动的尸体,还加上绞架和乌鸦们的合唱,组成了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使人仿佛感觉黑暗中幽灵在飘来荡去,特别是那正在腐烂的尸体的鬼魂,正在围绕着他残存的肉体在无声地哀号。
比绞刑酷烈一百倍的刑罚,也在中国施行过。过去,被砍下的人头常常挂在中国的城门上,但中国的古典文学却不会这样去描写,当然,这种区别可以从文学传统上去解释,但我想,这种描写是一种刺激,他和越来越麻木的中国人是不相合的,那些制造麻木的人们是不愿意刺激的出现的。就像雨果所说——“如果他是在能够思索的年龄,就会发现千百种引人深思的根源”,而“战胜了恐怖就是坚强的表示”。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逝水流年》里写到那个自杀者的脑浆,这也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但他却不能像雨果那样清楚明白地说:“土地也吃人肉啊。”——也吃知识分子的脑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沉船
沉船已看完,演出还没看,但沉船已经是非常精彩的演出了。
海洋对于我是一种陌生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只在湛江的的一条街道上看见过海,是灰色的,根本不是想象中蔚蓝的、无边无垠的浩瀚。顺便又想起,那天我在湛江的一条街上,从旧书摊买了一本弗…梅林的《马克思传》的下册。
我想起席里柯的油画《梅杜莎之筏》,但这画还有金黄的色调,而雨果连一点亮色也不给,只有黑暗和冰冷。德拉克洛瓦有一幅画,画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漂洋过海,画面上波浪起伏,天空黑暗阴沉,但耶稣若无其事,他的头上发出圣人的光芒。
在沉重如铅的海面上,罪人们点起了火把,想要抗拒整个宇宙,这时候,人是多么的渺小啊,连灰尘都比不上。
“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这句话好象就是雨果说的吧。假如心灵成为良心的屠场,那么哪里不是深渊呢?何必黑暗的海底。没有什么船能够载起人的堕落和罪恶,顺利地到达彼岸,狂风和暴雪不是无目的的降落,而是不能逃脱的惩罚。雨果在这里呼唤着宗教,让这些罪人们在临死的前夕写下简短的忏悔——“阿负马利亚,小偷。”这些忏悔封闭在葫芦里,漂浮在沉船后的水面上,将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来拣到这只葫芦?
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