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看体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养生看体质-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庖丁解牛”讲的不是杀牛,是养生
“庖丁解牛”是庄子所讲的故事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其实庄子这个故事不是讲如何杀牛,他最根本的目的是以此来表达他自己的养生观念。而《黄帝内经》则为我们更清晰地刻画了一位“顺四时”的智者形象……
  ●《庄子》的养生观
  “养生”这个词比较早是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一篇文章是我们中学时候读过的庄子的《庖丁解牛》,文中提到庖丁在跟梁惠王的对话过程中,告诉他是如何宰牛的,在把整个过程跟他介绍完了以后,最后梁惠王和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这里面就出现了“养生”这个词。
  我们再往前面深入一层,则可以发现,“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就来自庄子的名篇《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庄子就讲了“缘督以为经”的原则,也就是说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顺天道而从之,这是庄子养生观念的核心。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
  在《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中也提到了“养生”, “故智者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面提到的养生意思更为具体,更能让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的“顺四时”就是顺应春夏秋冬的各种变化;“适寒暑”就是说你要去适应自然界的寒热温凉,以及温差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的重点在一个“和”字上,中国人比较注重“和”这个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惊叹的表演将中国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了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按我们的理解,这句话强调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态平和,如果心态不平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总之一句话,“养生首务在养心”。那么“安居处”又该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么房子,比如说我今天住在一栋高级的别墅里,明天我却住的是一间陋室,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无所谓,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任何居住环境。
  “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因为中国文化的本源是阴阳,实际上中医很多重要的理论都跟这个相关,或者说中医所具备的一种模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模型。这么看来,我们人体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必须有一个阴阳的平衡。因此,《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这指的是极端的两端往中间互补,也就是下沉的阴让它升上去,向外发散的阳要让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过头来看“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两个意思是,其一,通过求助于医生来达到一个身体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进行阴阳调节的过程;其二,是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来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三条就是养生的基本*。
  

2、“京城四大名医”家族的养生之秘
古人为我们讲了养生的一个大体的原则,但是随着时代在变,现代人和古代人相比在体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而且养生不等于治病,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得了病吃再好的药也是不行的。
  ●随便敲穴位,小心尿血症
  我认为所谓“养生养生”,主要在于一个“养”字上。何谓“养”?从养生的概念和保健来说,与健身相比而言,它的内涵要宽泛得多。之前已经谈到了,养生不仅仅有社会文化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审视它。
  而有的人对养生的理解,就是掌握一下方法,比如敲打一下经络,或者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饮食,这就是养生了。实际上这仅仅是养生宽广内涵的一个局部,我们要说的是从一个宏观上来看养生。我对“养”的理解,“养”主要是“顺应”的意思。因此可以说养生实际上是一个顺应的过程。顺应什么呢?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从这个概念上来看,首先针对目前社会上对养生存在的一些误区,有一点大家需要明白,养生跟治病是两回事。因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养生就是治病或者养生能够治病。其实这是不对的,养生可以防病,但不能说养生就是治病。而且不要用自己所学到的关于所谓养生的一点皮毛或一些形而下的东西,来治疗你身体上的一些疾病,这显然是不对的。
  如今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懂点养生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种什么现象呢?我可以说一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位老者,大概七十多岁。他自己从市场上买了一本关于养生的书,然后按照养生书上所说的方法,结合他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去敲打他自己的肾腧穴。结果出现什么状况呢?敲打的后果就是这位老者尿血了。至于说他这种情况是不是敲打经络不好,我们在这里暂且不提,只是说千万不要拿着某条养生的方法给你自己胡乱治病。
  还有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跟我说,“你爷爷和你父亲都是名医,你们家一定有什么祖传秘方,只要把这些方子拿出来,我们就可以养生了。”我就跟他们说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至少在我们家没有一张秘方,所有的方子全是公开的。而且还得因人而异。说到秘方,比如说“不龟手”,它是一个用于外科的防冻的方子,但是就中医而言,它又是一个针对内科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概念。这就追究到中医的秘方,也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此中医秘方的精髓就应该体现在两个字上——变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3、通宵打麻将,吃啥都没用
●通宵打麻将,吃啥都没用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跟我说,“你爷爷和你父亲都是名医,你们家一定有什么祖传秘方,只要把这些方子拿出来,我们就可以养生了。”我就跟他们说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至少在我们家没有一张秘方,所有的方子全是公开的。而且还得因人而异。说到秘方,比如说“不龟手”,它是一个用于外科的防冻的方子,但是就中医而言,它又是一个针对内科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概念。这就追究到中医的秘方,也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即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此中医秘方的精髓就应该体现在两个字上——变化。
  我跟父亲曾经在临床上给我们共和国的一个元勋看过病。因为他找我父亲看病已经有30年之久了,所以知道他有多种疾病缠身,而且身体始终不是很健康。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身体状况下,这位领导活到了91岁的高寿。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他工作压力比我们小呢?这显然不是。那是不是他吃的非常好呢?据我所知也不是这样,因为我跟父亲去他们家的时候,看到他吃的基本都是粗茶淡饭,跟普通人吃的也差不多。那为什么他能够活到如此高的年龄呢?究其原因实际上就是他讲究规律,这也是我们中医经常提到的, “三分药,七分养”。
  说到“三分药,七分养”,这个“养”字应该说就是养生,就是在这种大的概念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两个相同的患者,有着相同的年龄和相同的体质,找的医生也相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两个人得到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糖尿病的患者,他说他一开始吃药很管用,到后来就慢慢没用了。是什么原因呢?在我跟他的接触过程中跟他聊起他的生活起居,得知他这个人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打麻将,而且打起麻将来睡觉都顾不上,最长连续打了40个钟头。我就跟他说,“你这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生活规律,吃什么药都没用。”这也就解释了上面所提出的疑惑,即“三分药,七分养”。
  可以看出,这个“养”在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刚才还谈到了变化,为什么要变呢?因为时代在变,气候在变,我们人的体质结构、饮食结构也都在变,实际上中医也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寻求规律的一门学科。因为无论是养,还是治,还是防,都应该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非常精髓的基本原则。
  

4、秃顶的罪魁祸首极有可能就是冬虫夏草
把治病和养生混为一谈是相当危险的,病了就得去医院看。山里人心态更加平和贴近自然,所以相较城里人自然活的更长一些;缺什么补什么,一味跟潮流乱吃,小心身体受不了……
  ●城里人生活比不过山里人?
  当前养生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来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把养生当作一种精神方面的追求。但是就当前养生的情形来说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一个直播节目,有一位女士通过热线把电话打给了我,听她的声音大概40岁上下吧。她在电话里说,她母亲今年70多岁了,因为家里在安装空调的时候跟她父亲吵了起来,然后忽然间她母亲感觉四肢没有痛感了,而且嘴角也发生了抽搐。她问我看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治,或者用什么养生的方法给指导一下。我就对她说,这可不是养生的问题了,这是犯病了得去医院看。其实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不少人把治病当成了是养生的问题。
  还有一次是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的讲座上,其中有一个会员问我,说他们这些会员基本上都是事业有成的人,经济生活水平非常好,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条件能听不同的老师来讲关于养生的事情。但是,为什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普遍没有生活在农村的或大山里的人寿命长呢?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与自然离得就远,全被一些世俗的事情所困扰。而生活在农村或山里的人,在欲望方面虽然做不到无欲无求,但是他们毕竟更贴近自然,人与自然相合,与自然相顺。他们处在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自然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寿命。
  ●都是补药惹的祸
  我们中有些人的养生观念还仅仅是停留在表层上。比如关心说,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后天吃什么;然后买了一大堆书,就按照书上的指点来硬套自己。我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你吃什么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来决定的,一个10岁的人,20岁的人,50岁的人,或者60岁和70岁的人,在饮食上一定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这么看来,必须先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类的人,自己的身体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有些人就说,我买点冬虫夏草吃,这个东西好,吃了肯定没有问题,对身体一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物以稀为贵,冬虫夏草也是这样,所以自然人们就认准了它。今天很多人有这么一种认识,说我吃了很多的营养品,吃了很多的好东西,那么就能够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其实,这种想法和观点是错误的。在人的身体的整个需求中,应该是你缺什么就吃什么,而不是任何所谓好的东西都容纳进你的身体,不是任何好东西都能治好你身体里的疾病的,这样你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
  就拿感冒来说吧,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一个老年人,同样是感冒,但是我们给他们的用药是绝对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同样的道理,养生也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和规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养生要弄清自己的目的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养生的第一要务是防病,防因情绪方面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饮食方面而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外感而导致的外感疾病。
  ● “三焦”——我们的脏腑容器
  养生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养生?其实说到底,养生的目的首先还是为了防病,防止疾病的发生可以说是养生第一要务,那么防的是些什么病呢?防因情绪方面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饮食方面而导致的内伤疾病,防因外感而导致的外感疾病。
  这是从防病方面来讲的,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人体的上中下三焦进行保养的一个过程。那什么是三焦呢?在这里的“焦”可不是烧焦了的那个焦,也不是焦点的焦。说白了,三焦就是装载全部脏腑的三个大容器,也就是整个人的体腔。古人将三焦分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膀胱、大小肠。《黄帝内经》上解释说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上焦心肺一条线,中焦脾胃一条线,下焦肝肾一条线,基本上养生的原则就是围绕这三焦而来了。
  大家也不要将这个上中下三焦给它物理划分了,实际上它的病是有转变规律的。所谓上中下三焦,实际上是来表明这个疾病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说不论是病毒也好还是病邪也好,只要它侵犯人体了,它会有说明这个病的深浅,并不是说病毒果真。侵犯了上焦、果真的侵犯了中焦,或者说病毒侵犯了下焦,并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提到“三焦”,我把清代瘟病大家吴鞠通所列出的这个规律来介绍给大家,目的其实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情形的、大体的认识,从中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再将这些原因还原到我们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不良的生活起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情绪上的波动。
  ● “治未病”——圣人们的养生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