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和平时期是一个不起眼的草民,而在周商争天下之际,一跃成为周文王的尚父,成了周朝的座上宾。楚汉相争时期,韩信、陈平都是楚营投奔过来的将领,在汉军中资历很浅,远不如曹参、樊哙等人。但是,由于他们有卓绝的才能,都被刘邦重用,并为建立汉朝400年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年代毛泽东的用人艺术,与周文王、汉高祖等重用人才的经典范例以及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创造的诸多战争奇迹一道,将永远映照史册。
六、陈毅、粟裕多长时间在一起?郭化若说: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是陈毅与粟裕分任新四军江南及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时,部下形容他们两人关系十分融洽的名言,这是非常符合当年实际的说法。但若干出版物以此作为前者长期影响后者的依据,并常常引用在其他时间段里,使人误以为战争年代他们始终在一起,则显然与客观史实不相符。从人民军队创建到建国的22年时间里,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纵观粟裕与陈毅从认识开始,到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他们在一起约为两年半的时间。
粟裕与陈毅互相认识,应该在1927年10月下旬。此时,南昌起义军遭遇失败,余部由朱德、陈毅领导在江西大庚整编。朱德(化名王揩)为司令,陈毅为指导员,粟裕被任命为步兵五连政治指导员。此前,时年20岁的粟裕,于8月1日随叶挺部国民革命军24师教导队参加了南昌起义;时年26岁的陈毅,于8月7日在江西抚州(临川)赶上已撤出南昌的起义军队伍,被任命为11军25师73团团指导员。这是陈粟共事的开始,但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且时间很短,两人交往不多。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11)
1928年4月,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5月改称为红军第4军)。6月,粟裕调任10师28团三连连长,陈毅时为12师师长。两人分属不同的师级单位,且级别相差较大,不大可能有直接联系。
1929年4月初,粟裕任红4军1纵队1支队3大队政委。6月又升任1纵队2支队政委,参加了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陈毅于2月任1纵队党代表(纵队长为林彪),此时,陈毅、粟裕同在一个纵队,作为直接上下级,应当有一定交往,但时间不长。因为此时,红4军军长朱德和前委书记毛泽东对于党怎样领导军队,军队怎样开展武装斗争产生了某些争议,陈毅则持调和的态度。在6月8日红4军前委扩大会议后,陈毅代理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6月22日,陈毅还主持召开了中共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陈毅未能把握住会议的方向,对一直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毛泽东进行了不恰当的批评,致使毛泽东被撤掉了红4军的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本人接替。会后毛泽东离开了红4军。在中央的批评干预下,毛泽东才于11月回到红4军前委工作,12月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
1930年6月,粟裕任整编后的红12军5支队队长。12月升任为红12军65师师长,月底改任64师师长。陈毅则于1930年2月被任命为红6军(后改为红3军)政治委员,6月又任新成立的红22军军长。此时,粟裕、陈毅分别在两个军级单位。有意思的是,陈毅任军长的红22军很快于12月缩编为64师,由粟裕任师长,归属红12军。陈毅去职,任中共赣西南特区委书记。
此后,粟裕在红军正规部队红4军、红11军、红7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及红10军团任参谋长等职,参加作战。陈毅则负责赣西南特区委、江西省军区及西方军,主要任务是筹集粮草或“配合主力红军作战”。1934年10月22日,中革军委决定成立项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央军区,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5个军区(闽北军区在内)和直属的地方独立团(营)及红24师和红10军,坚持中央苏区斗争。陈毅没有被安排军事职务,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1935年,粟裕同志任挺进师师长,
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闽东、浙南开展
革命斗争。
从1930年至1935年,陈毅与粟裕虽然同在中央苏区,但不属于直接上下级,且分属不同的单位,陈毅于1930年12月以后主要在地方军区,粟裕则在主力部队,两人几乎没有联系,当然也谈不上相互影响。
1935年至1937年上半年,粟裕任挺进师师长,创建了浙西南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与项英也在赣南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因为电台遭破坏,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与党中央以及南方各根据地之间失去了一切联系。粟裕于1959年5月谈到《新四军1、2支队及第一师、苏浙军区的历史情况》,以及1958年3月至1963年4月时谈到《关于编写战史的几个问题》时说:“在三年游击战时,他(项英)在赣南与广东交界的地方,带了十几个人躲在山上,名义上是中央分局书记,实际上并未起到作用,南方各省没有接到他的什么指示”,“项英从未给过什么指示,我们还是从上海那里得到一些进步的书刊和党的八一宣言等文件。”陈毅与项英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一起的,因而此一阶段,分属两个根据地的陈毅、粟裕也显然不可能有联系。
1938年1月,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1支队司令。粟裕被任命为2支队副司令。不久,2支队司令张鼎丞奉命去了延安,由粟裕担任代司令。
4月以后,陈毅、粟裕开始了有历史记载的交往。4月24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分会书记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并特别强调“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4月中、下旬,陈毅受项英委托,与任先遣支队司令的粟裕一起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陈毅将身边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支队,粟裕为此动情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4月28日,新四军军部召开先遣支队到敌后作战略侦察动员大会时,陈毅以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身份到会讲了话。随后,陈毅从岩寺赶到南陵,与驻扎在这里的川军交涉,为先遣支队疏通前进道路后,才和粟裕告别。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时的粟裕。
。。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12)
6月11日至16日,粟裕奉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命令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并成功地指挥了韦岗战斗。陈毅闻讯后写了一首七绝诗,以示庆贺。先遣支队完成任务后于6月21日奉命撤销,粟裕回到了2支队。
此后一段时间,陈毅与粟裕分别指挥所部,在江南不同的区域开展敌后游击战,打击日寇。建国后的1959年9月,当有人问及江南指挥部成立以前,1、2支队在指挥上是怎样的关系时,粟裕回答说:“绝大部分时间都归军部直接指挥,因为当时是统一之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1、2支队合并指挥,并于11月7日在江苏溧阳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两人开始了相得益彰的一段共事时期,陈毅将全盘的军事指挥重任交给了粟裕,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统战工作上。陈毅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建国后的1962年3月,他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谈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领导经验。他说:“什么事情都去领导一番,反而会领导坏了,有些不去领导,反而好一些。要懂得,领导有领导成功的,也有领导失败的。有把握领导成功的就去领导,没有把握就不去领导,就让有经验的去搞,自己‘坐享其成’。”江南、苏北指挥部时期的陈毅、粟裕优势互补,开创了抗战初期新四军敌后抗战的有利局面。
因参谋长罗忠毅未到职,粟裕还兼任江南指挥部参谋长,主管了作战、训练、后勤及地方政权建设等全盘工作。陈毅于1940年农历除夕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以古代名臣羊叔子与诸葛亮做比,热情而真诚地称赞粟裕。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后,陈毅与刘少奇于1941年1月18日致电中央,建议“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代军长。”1月20日,中共中央接受陈、刘的建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原苏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改称)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1师,随后又成立苏中军区、苏中军政党委员会和苏中行政公署,粟裕被任命为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及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开始独立担负起一个战略区的领导和指挥重任。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
时的粟裕。
从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是陈毅、粟裕两人历史上最为融洽和谐的共事时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形容显然是十分恰当的。
此后,陈毅随军部先驻盐阜区,后驻淮南区,粟裕随1师师部驻苏中区。因各根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陈粟之间直接联系甚少。1941年8月5日,陈毅与刘少奇报告中央军委:“敌占盐城、控制苏北水网地区后,在苏北建立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之任务现已无法达到,将军部6000余人缩编到1000人以下,根据地工作交各师负责。”独立负责苏中根据地的粟裕则在党政军各方面创造出许多骄人的成绩。1942年2月15日,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作总结报告,给予粟裕很高的评价,指出:“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后来刘少奇在向毛泽东汇报时还曾说,在新四军发现两个人才,一个是粟裕,仗打得最好;一个是邓子恢,是农村问题专家。由于粟裕的卓越表现,中央军委于1942年3月16日电令新四军6师部队统一由1师指挥。10月26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进一步电示:“一、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同志统一指挥”。此时起,粟裕开始负责新四军两个师的领导工作。
1943年11月25日,陈毅因黄花塘事件被迫赴大后方延安。根据中央指令,由张云逸担任代理军长职务。此后,新四军军部由代军长张云逸、政委饶漱石负责。陈毅在延安有近两年时间,与始终坚持战斗在抗日前线的粟裕远隔万里,分处抗日战场的前后方,显然不好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来解释了。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13)
1945年 11月,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与任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分属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从这时开始,直至1946年10月,陈粟分处山东、华中战场,开始了较长的关于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以及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的争论时期。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部向黄桥进军途中。综上所述,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成立前,陈毅、粟裕实际在一个指挥部合作共事,互相影响、启发的时间是1939年8月至1941年,加上其他偶尔相聚的时段,共约两年半的时间。与郭化若所说的“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是一致的。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因为工作需要,在解放战争三年多时间里,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有两年多实际不在野战军总部。1948年5月,陈毅还被中央调任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中共中央交给他“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的经常工作”的新职责。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由粟裕接任。虽然在粟裕的坚持下,陈毅被保留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但他实际在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工作了7个多月的时间。这两年间始终在华东野战军总部负责全面工作的领导人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据《粟裕传》记载:“在解放战争的4年时间里,陈、粟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有12个月,其余24个月是分开活动,其间偶尔有短暂的会合,分合时间之比大约是2∶1。”这个结论是经得起客观历史事实检验的。粟裕于1978年4月26日在总参机关的会议上回顾说:“陈老总比较长时间没有在三野,从1947年的秋天到延安去,一直到上海我们才见面。”这里所指的“见面”,应当是指粟裕于1949年5月27日率领三野指挥机关由苏州进入上海后,短时间内与陈毅同在上海工作(同年7月13日,粟裕又率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移住南京),而不是指通常意义的“见面”,因为此前两人有过几次短期会晤。粟裕在华中野战军高干会议上作战争初期作战经验总结报告。
郭化若谈到华东野战军时,也指出:“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原野战军,即二野工作。”具体而言,陈毅与粟裕在一起的时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47年1月至7月。这段时间内,陈毅稳定地履职于华野总部,历时7个月。二、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这一时间段里,他们两人绝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三、1948年6月至1948年12月。陈毅完全在中原野战军履职,共7个月。四、1949年1月至1950年11月。陈毅回到华东地区工作,但不在三野总部,三野前委仍由粟裕主持工作。五、1950年11月以后。三野番号于1950年5月撤销,但三野前委仍旧行使职责,由粟裕负责。三个月后的1950年8月,粟裕因病离开了三野前委,三野前委随即撤销,部队归华东军区管理,陈毅11月以后从上海到南京,主持华东军区工作。
可见,陈毅在华东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