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孙子兵法-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长途奔袭”的战术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

第七章:军争
第七章:军争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第一节:军争
第一节:军争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笔者字面理解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规律,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对阵,在这中间,最难的环节是争夺战争的主动权。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争夺战争主动权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所以,要想让敌人绕道而行,而我军走捷径,就要用小利引诱敌人。由于敌军绕了弯子,这样我军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所以,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夺先机,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去争夺先机,辎重就会损失。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因此,卷甲急进,昼夜不停,加倍强行军,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折损,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走三十里路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笔者感悟

  所谓“军争”就是在战场上抢占主动权。

  按照用兵的规则:将帅要接受国君的命令,开始组织军队、准备军需物质、征集民众、直到同敌对阵,在这中间,最难运筹的环节是争夺战争的主动权。争夺战争主动权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军在弯路上行军,敌军在直路上行军,我军还必须要赶在敌军进入阵地前赶到。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我军不能让敌军顺利的在直路上行军,否则就会让敌军抢占主动权。一定要用小利来诱惑敌军,诱导他们到我军曲折弯路上来争夺利益,我军要派部队不断骚扰敌军,迟滞他们的行动。这样我军或者趁机倍道兼程或者争夺直路走捷径。如此这般,我军即便是比敌人后出动,即便是走的曲折弯路,都可以比敌人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以迂为直”的妙处。

  军争可以抢占主动权,这是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要劳师动众长途奔袭,部队会受损失,这是不利的一面。

  所以,在战场上抢占主动权,不能不用智谋,不能老老实实的与敌人争速度,这样会给军队带来很多损失。

  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夺先机,必然行动迟缓,无法抢在敌军到达之前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轻装上阵,即便是抢在敌军到达之前赶到了预定地点,一旦投入战斗,没有辎重的战斗也是难以取胜的,如果辎重落到了敌军手里,损失就更是无法估量。所以两者都不可取。

  更严重的是,携带辎重急进,昼夜不停的加倍强行军。如果是走上百里去争利,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到位。疲劳之师一旦投入战斗,三军将领都可能成为敌军的阶下囚,损失一定非常惨重。如果是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折损,也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如果是走三十里路去争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无论是百里、五十里、三十里去争利,即便是抢占到了主动权,军队没有辎重也会失败,没有粮食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也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军争一定是“斗智”,而不是“斗勇”,一定要想尽办法让敌军疲惫,我军安逸。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我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和粟裕率领我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敌军司令顾祝同见我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认为,我主力正位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蒋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伯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华东人民解放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援敌,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敌人负隅顽抗。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伯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