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天,发丧出葬刚刚病逝的一位前朝嫔妃,曹节等一帮中常侍与百官正走在送殡的路上,突然他就瞥见了那露置于道路旁的王甫血肉模糊的尸首,于是曹节就慢慢地停了下来,默哀过一阵之后,他便声泪俱下地对诸常侍们悲愤着说道:“我辈可以自相残杀,但怎么可以让恶狗来舔食我辈的血汁呢!”惺惺惜惺惺,这帮太监们很快就被调动起了同仇敌忾的强烈情绪,接着他们便一起入宫向皇帝请愿,陈说了一番利害之后,结果阳球果然被降了职。

  阳球哪里知道,皇帝仅仅是需要他遏止一下权宦们的过分嚣张而已,如果“打击”超越了皇帝的需要,那终将酿成大祸!

  后来又有一些大臣相继起来欲除宦官,但结果可想而知。宦官们还是那套以不变以万变的老伎俩,硬拿宗室谋反说事,并总是诬告大臣们与宗室之间有密谋。

  如此,在一个矛盾而又缺乏魄力的皇帝的主持下,吏治改革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3、引发争议的鸿都门学
2、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

  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性,就像其他君主一样,刘宏也注意到了从制度上去寻求突破。

  当时,尚书的权力相对过大,而且缺少制约和监督,为了保证尚书有效地行使职权,于是皇帝便行改革官制设置了侍中寺,这是熹平六年(177)的事。自此,侍中的主要职责除固有的在皇帝左右充当顾问外,还增添了“省尚书事”,即由侍中审察尚书奏事,皇帝希望此举可以减少乃至避免诏令、措施出错,以保证自己的统治质量。

  后来,为了防止朋党的出现,皇帝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三互法”。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回避制度,而且史料中也缺少这方面的记述,只是据《后汉书&;#8226;蔡邕传》中的记载说:“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而如此一来,“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搞得选拔官吏变得禁忌多多,非常困难。

  自然这还不是“三互法”的全部内容,而正因为它的琐碎,它在给官吏们请托谋私造成困难和不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像“选用艰难”之类的负面效应。就像熹平年间,因为此法的禁忌,结果幽、冀两州的刺史长官竟长期缺选。无疑,它也给国家的统治造成了新的混乱局面。

  总之,烦恼的现实告诉皇帝:当家真难。

  3、引发争议的鸿都门学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那个关键的问题了,正像《后汉书&;#8226;蔡邕传》所记载的那样:“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皇羲”就是指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也就是传说中“周易”(八卦)的创立者;因此所谓《皇羲》五十篇很有可能便是指一向好学的刘宏围绕着伏羲氏而作的五十篇诗赋,他的动机无疑是相当政治化的,应该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寄托其中。

  不过可惜的是,它们一篇也没有流传下来,只是说明了这位皇帝独特的人生旨趣。那么以下这件事情就容易理解了,虽然它在当时(那种专以儒术治国的社会氛围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熹平中,刘宏别出心裁地先后宣召了几十个擅长辞赋、书画的人,并让他们聚集在洛阳的那道鸿都门内。有的时候,这群人就会和皇帝在一起,或者讨论吟赋作辞的问题,或者他们会绘声绘色地向皇帝述说一些民间的奇闻逸事,把皇帝逗引得非常开心。自然,这群人马上就得到了皇帝的莫大宠信,其中很多人还先后被委以重要官职。

  刘宏的这些举动,在两汉的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很快便招来了非议。为什么呢?就像蔡邕的上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按照汉代的制度,孝廉、贤良、方正才是选拔官吏的正常途径,什么书画辞赋不过都是些低级才华罢了,国家必须以经学取士,只有通经释义才是大事;像那种只会下棋的人,怎么可能会把国家治理得好呢?!

  不过此时的皇帝自有自己的打算和苦衷,他已经不怎么信服儒家的那一套了,所以他也就没有理会老蔡说的那一套。光和元年(178)二月,在鸿都门内皇帝还进一步创立了专习辞赋、书画、尺牍的新兴学校,堪与太学相对立的——鸿都门学!于是皇帝便下令,以后凡州郡、三公都须举用、辟召鸿都门学生员。就像太学生那样,鸿都门诸生学习出色者,便可以出任刺史、郡守乃至尚书、侍中等重要官职。

  显然,刘宏的用意在于培植真正忠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即有别于宦官与正统儒士的新的政治势力——第三种势力。刘宏创立鸿都门学就是想打破传统经学对于文学的束缚,提高文学艺术的社会地位,而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喜好所在。

  然而,尽管当时经学的衰落已成必然之势,但是正统的势力和影响已是根深蒂固,所以鸿都门学“由于没有稳固的基础,它是脆弱的,也是短命的。灵帝在无可奈何中所进行的这场政治试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汉魏文学与政治》)

  不过,他还是给这个暮气沉沉的社会带来了一丝活力的清风,以后建安时期文艺的发展都与此有莫大关系,像“三曹”与“建安七子”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催生(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通俗文学的出现也是根源于此)。自然,不仅许多大艺术家相继出现(如书法名流辈出),而且它也对于魏晋审美意识的觉醒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而这也是刘宏暗淡人生中最鲜亮的一笔,甚至还可以说他是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眼光呢,如魏文帝曹丕就曾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唐代也实行以诗赋取士的政策。其实,时人就曾称道作为皇帝的刘宏“躬秉艺文,圣才雅藻”,他不仅擅长辞赋,也一样擅长音乐和书画,而正是他的这种特殊爱好,才不致他在后人看来是那么得一无是处……

四、东汉的衰颓之势已成
四、东汉的衰颓之势已成

  1、饮鸩止渴的搜刮风

  就像历史上其他皇帝的悲剧那样,在经历了诸多坎坷和艰难之后,心灰意懒的刘宏的进取心渐失,而贪图享乐的思想却日益滋生出来;尤其对于像刘宏这样一个生在窘迫家庭的孩子来说,他的私欲反而更加容易强烈地膨胀起来。

  当时,为了缓解严重的经济、财政危机,刘宏竟一举惊人地开始了他的卖官生涯。

  就在中平二年(185)的一天,出身于北方名门望族的廷尉崔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也是这种出身)突然就被晋升为了三公之一的司徒,按照当时的礼仪,宫廷需要为他举行一场隆重的封拜仪式。当时,皇帝亲临殿前,百官肃立于阶下,突然,皇帝望着崔烈那春风得意的神情,竟忽然觉得他的司徒一职来得有些便宜了,于是皇帝忍不住满腔惋惜地对随从亲信们说道:“朕真后悔当初太爽快了点,本来可以让崔烈这家伙出一千万的!”听皇帝如此不满,一位在旁的中常侍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万,已经相当不错了。像崔公这样的冀州名士,哪肯轻易买官做呢?陛下您都不知道,我从中做了多少工作?!”

  这是千古以来闻所未闻的,卖官居然已经卖到朝廷的最高官职——“三公”,而且作为堂堂皇帝的刘宏居然还贪婪地像买卖货物那样讨论着三公的价格,真是让人替他难过!

  刘宏这种救急不救死的短期行为,在蔡东藩的《后汉演义》一书中就有精彩的描述:“偏灵帝因内帑未充,尝嫌桓帝不能作家,特想出一条敛钱的方法,就西园开张邸舍,卖官鬻爵,各有等差,二千石官阶,定价二千万;四百石官阶,定价四百万;如以才德应选,亦须照纳半价,或三分之一;令长等缺,随县好丑,定价多寡;富家先令入钱,贫士至赴任后,加倍输纳。明明是叫他剥民。”而且蔡东藩也指出了这样做的可怕的危险性,即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势必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政治恶性循环现象。

  显然刘宏已经有些失去理智了,他也不晓得究竟谁才是值得自己信任的。所以他将卖官得来的钱收入私囊也就不奇怪了:安帝、桓帝时期卖官收入的钱都归了国库,现在却都归刘宏私人了,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塌实。

  而他拿到钱显然是要办自己的事——他要大建宫室。当时,他已经拥有了超出前代规模的西苑、显阳苑、平林苑、鸿德苑等宫室建筑群了,但他还嫌不够。光和三年(180),他不顾群臣的反对,于是又再次大兴土木。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这位一向还算有些责任心的皇帝的全面堕落呢?其实,他的心路历程,我们只有到后面才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天欲其亡,先令其狂”,刘宏真的在错误的道路上无法回头了。

  2、很不平静的边陲

  那时候的边陲也很不平静,不仅北部、西北部边疆时常狼烟滚滚,战火连天,而且南部、西南部边疆也是分外得不平静。而在当时闹得最厉害的就是西北的羌胡和北方的鲜卑。

  由于当时的护羌校尉、破羌将军段颍所采取的种族灭绝政策,结果羌众们的仇恨反而越来越深,他们的反叛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在经过了多年的倾力剿杀之后,直到中平五年(188),羌胡的威胁才基本解除。

  然而历次平乱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的代价也是相当惊人的,除了耗资有约320亿钱、极大了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之外,像西北一带的老百姓也是大量被迫流亡,民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而就在东汉王朝一步步地走向衰亡的绝境之际,其北方的劲敌鲜卑却更加强大起来——当初,东汉王朝把匈奴人打到了欧洲去,而又让鲜卑人乘机占据了蒙古草原。面对鲜卑人的不断侵扰,熹平六年(177),皇帝决定向鲜卑人还以颜色。

  就在这年的秋天,汉军兵分三路从不同地域向鲜卑进击。当时,三路的主将各率领万名骑兵,直到出塞二千余里才得以与鲜卑军队遭遇。显然,本就强悍的鲜卑兵这是在以逸待劳,结果两军甫一交锋,汉军便显露出了不堪一击的虚弱本质。最终,三路大军十死七八,皆裹着塞外萧瑟的秋风,狼狈地就逃回了中原。而至此,刘宏也再没有勇气去*鲜卑了。

  后来,乌桓又崛起,“西南夷”又出现叛乱,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令东汉王朝自顾不暇的“黄巾大起义”又像火山般迅即爆发了。而且在西南地区,其后又出现了配合太平道的“五斗米道”起义,并最终形成了割据之势。

  就像明末的悲剧皇帝崇祯那样,有心救时是一方面,有力救时又是一方面,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个王朝有一个王朝的“气数”(劫数),而刘宏还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就过早地接过了那个烫手的山芋,显然,这是历史的一大错误。。 最好的txt下载网

1、忧愤而死的宋皇后
五、刘宏的爱情生活及文学创作

  1、忧愤而死的宋皇后

  不难想见,作为皇帝身边是绝对缺少不了女人的;不过作为皇帝也有所不同,那就是有时候即使不是他所爱的人他也要将最尊崇的冠冕赐给她。

  宋氏女就是这样成为主宰后宫的皇后的:她的家庭出身既不卑微,但也不显赫;而她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并不是皇帝一人就能说了算的,而是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反复博弈的结果——当然刘宏本身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是基于巩固与维护皇权的考虑,他当然是不希望再出现像梁家、窦家之类的炙手可热的外戚势力;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妻族能够有一定的权势,这样就便于对于其他势力有所制约。她的存在不是点缀,而且她也是被寄予着希望的。

  另外,也许刘宏是喜欢过她的,尽管史书中并无明确的表述,可是她的“淑媛之懿”总不会让人讨厌吧;再加上占卜一类所得到的“天意”,刘宏没有理由不对她欢喜地接受。

  建宁三年(170),这位宋氏女才得以入选掖庭,不久她就被立为了贵人;才不过一年后的建宁四年,她就幸运地从充满险恶和倾轧的宫闱中平步青云般荣升为皇后。要说她的家庭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的话,那也就是在汉章帝时,宋氏家族就有过两姐妹同时成为贵人的“光荣事迹”,这也算是她们家与刘家一段难解的夙缘吧。

  然而,尽管这位美丽贤淑的皇后一贯小心翼翼地做人,但宫闱之中本就是个可怕的是非之地。“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宋氏坐的这个位置就让其他女人眼红,所以其他受皇帝宠幸的妃子们就经常诋毁宋氏;再加上她渐渐地失去了皇帝的好感,以至“无宠”,这也就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偏偏宋皇后就有个姑姑正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个被诬告“造反”的渤海王刘悝的妃子,死太监王甫等人在陷害死刘悝全家后,自然也很是害怕遭到宋皇后的报复,于是他为了解除后患,就让人上书诬告宋皇后利用“巫蛊之术”祸乱后宫,诅咒皇帝(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江充那厮的伎俩)。这是光和元年(178)的事,算来宋氏已经在皇后位上有整整七个年头了,本就对她缺少感情的刘宏自然会不怎么信任她。

  刘宏把那诬告当了真,此时他正在气头上,所以不由分说就诏令废黜了宋氏,“策收(皇后)玺绶”,还一并诛杀了她的父亲及兄弟,流放了其他亲属。而宋皇后无辜受贬,并累及亲人,不久便在暴室中忧愤而死。

  可是宋皇后曾经的懿德大家还是看在眼里的,宫里的诸常侍和小黄门等都可怜她的无辜,于是为她集资了一些钱物,把她连同她的父亲、兄弟们的尸骨都归葬到了“宋氏旧茔皋门亭”,这样才算对于死者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人毕竟都是讲感情的,太监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也到底是一群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可怜人。

  事后,慢慢冷静下来的刘宏也开始有些悔意了,不久他就梦到了桓帝叔叔给他托梦,桓帝向他严厉地质问道:“宋皇后有什么罪过呢?竟至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