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百万雄师进军辽东(下)
而当时高丽全国的总人口,撑死也就有个3、400万。在好大喜功、虚荣浮华的杨广看来,百万大隋天兵一到,别说反抗了,高丽人准得先被吓得尿裤子。这是明显的人海战术,当然,杨广把场面搞得这么大,关键也是有意向包括*厥、倭国(日本)等不驯服者在内的四夷显示一下当老大的实力,征辽之役与其说是灭掉他一个小小的高丽,不如说是杀鸡给猴看,把周边的四夷都整得服服帖帖,并一举建立以大隋为中心的朝贡体制,彻底奠定隋朝不可动摇的大哥地位。

  说来,杨广的主观意图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只是他的行为方式、方法大有问题,因为他根本没有必要自己亲临前线,更不必把场面整这么大,这反而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尤其,尽管杨广把高元称为小丑,也即是不入流的货色,但小丑也是人,也是很有尊严和气节的,也尤其是怕死的。结果高丽偏不服软,硬是给隋朝杠上了,高丽全国上下齐动员,民众同仇敌忾,愣是把百万隋师挡在了辽河以西。!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兵法教条了。

  杨广也不示弱,他亲临前线给将士们加油鼓劲:谁第一个打过了辽河,奖励美女一名,黄金百两,土地千顷。果然,重赏之下勇夫遍地,辽河最终是打过去了。没想到此时的杨广竟诗兴大发,作了一首《望海》诗,以表达自己站在高丽的土地上见到大海之后的无比激动之情。诗云: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

  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

  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不过渡过辽河只是隋军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人家高丽人民还在顽强坚守,仅仅一座辽东城隋大军围攻了几个月也硬是没有拿下。于是便又去直攻防守更坚固的平壤城,结果也只是无谓的牺牲。眼看战事陷入了僵局,而且长距离作战,军队的后勤补给也越发困难了,但若是贸然撤兵,这似乎不是杨广的性格,这会让他很没面子的。就在杨广犹豫不决之际,突然高丽使者来口头承诺了一番投降条件,这正中杨广下怀;虽然人家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杨广赶紧就坡下驴,这样,隋军便撤退了,也算是不失体面的班师。

  可怜当初渡过辽河的隋9路大军35万多人,最后能够回到祖国的居然仅剩2700人。奇耻大辱啊!杨广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待到隋朝休整完毕之后,大业九年正月,皇帝即又亲自领兵出征,说什么也要把面子给挣回来。虽然史无名文这次出征的军队人数,但是料想其总体规模也应该维持在八、九十万上下,这也是他杨广的性格使然。

  这次大隋皇帝要誓雪前耻,因此战斗打得空前惨烈。而就在攻防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作为文青、作家的杨广又一次诗情大发,乃拟作了一首《白马篇》,以吟咏一下这火热的战斗生活,也算是歌颂征辽将士。其诗道: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出渔阳;进军随日昙,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戏鼓急,风交征旆扬;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大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曾令千载后,流誉满旅常。”

  这首诗写得也艺术性极高,而且又有真实战斗生活的体验和积淀,可谓殊为难得。而且,更可喜的是,隋军广泛地实行人海战术,眼看国力、人力实在有限的高丽真的快顶不住了,此时的高丽已到了危亡之秋!一向自负的杨广怎能不得意地笑,得意地笑……

  可是就在这个关节,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皇帝这里——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了,形势危急,请陛下速速回兵援救!无奈,功亏一篑的隋军只得在此紧要关头回师去先行*杨玄感的叛乱。

  也许更令杨广想不到的是,他从此与征辽的胜利擦肩而过,他的王朝及个人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

6、我梦江南好,征辽非偶然
话说还在杨广刚登基的时候,杨素仗着自己功劳大,又倚老卖老,根本不把新皇帝当盘菜。可是不久之后他就算是看明白了,自己的好日子恐怕是要到头了。别说自己对新皇帝不恭敬,就是拿出十二分的忠贞也不见得能够改善自己与新皇帝的关系。

  杨广之所以要卸磨杀驴,大致有两层考虑:一来是杨素功大、权大,让皇帝谁不安稳;二来是杨素对于自己的老底及那些上不得台面的破事都一清二楚,所以留着杨素就等同于保留着自己人生的污点——那个替杨广摆平了老爹的张衡,可能就是因为熟悉太多内幕而遭屈死的;朱元璋手下那个替主子摆平了小明王的廖永忠,也是没得好下场。

  这个时候的杨素已经老了,折腾不动了,而他又一向熟知新皇帝的手段,所以还在大业初年时,他就来了个自行了断。当时,杨素得了一场并不严重的病,家人给他延请医生,可是被他固执地拒绝了,以至这位大隋第一猛将、同为出色文人的奇士绝医而死。不过,他这也算是咎由自取,他即使不算助纣为虐的话,也应该归入政治投机者之流。

  就在杨素死亡的消息传来时,杨广一面是松了口气,一面还没忘了放出一句话来:“妈的,这老家伙要是还不死,朕就要灭他全家了!”但是老杨虽然死了,可小杨还在坚强地活着,而且仍旧把持着朝廷中相当重要的位置。杨玄感在老爹的教导下,也晓得一贯善于忘恩负义、刻薄寡恩的杨广迟早是不会放过自己家的,所以只有先下手为强,趁着皇帝征辽的大好时机先给他后院放一把火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杨玄感是个不成器的主,他比自己的老爹可差远了。尽管他有好机会可以将杨广直接堵死在辽东,可这位老兄愣是因为贪图东都洛阳的财富、美女而把机遇给错失了。因此,说话算话的杨广带着大隋的精锐一回来,杨玄感的造反人马立即就遭到了土崩瓦解的命运,结果杨玄感一家一个没饶,还又连累了其他三万多条性命。这样,后院的火是暂时被扑灭了,除了其他几处的星星之火外。

  于是大业十年三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杨广又开始了第三次征辽之役。皇帝要求:军户不足,就抓壮丁,总之还得凑足百万大军之数。结果,打到七月天就凉下来了,而隋军却已成强弩之末。而更加不幸的消息是,先前国内的遗留下来的那些星星之火此时已越烧越旺,而且国家多年来积累的物质财富已尽消耗一空,吃饭问题又成了广大隋军指战员的头等大事——人家高丽也采取了坚壁清野、据守坚城的战术,就是不留一粒粮食给你们隋军吃。

  怎么办?怎么办?杨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沮丧。而这个时候,高丽人故技重施,派使者来赎罪乞降,再次给他大隋一个台阶下。这样,便又跟第一次一样,在得到了象征性的胜利之后,杨广同志只得带着一腔苦闷下令班师。他没想到,这一次与辽东的土地竟成了永诀。

  当然,文青、作家的本色是不能改也不会改的,正是在这种超郁闷的心境之中,杨广又作诗一首。其中最后两句道“徒有归飞力,无复因风力”(全诗已失传),表达的正是自己有心而无力的无奈境遇。然而,更无奈、更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

  高丽没能打下来还不仅是个面子问题,它还有更加恶性的后果——杨广称帝这十年间,确实干了不少令大隋扬威的快事,也做出了一些诸如沟通南北、营建东都之类的大事、实事;但与此同时,他也把最广大的老百姓给折腾苦了,折腾怕了,折腾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以致人情汹汹、天下骚动。再加上这三次大规模远征都基本是以惨败告终,如此也就使得隋王朝由极盛而剧转为衰败,且三次耗费巨大的远征最终也成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索①,从此大隋王朝再无宁日。可以说,征高丽之役就是大隋王朝的历史转折点,更是他杨广一生荣辱、命运的转折点。

  不过,仍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征高丽之役并非是杨广个人穷兵黩武的体现,它确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地缘政治学上来看,高句丽立国四五百年,已经树大根深,尤其它也已在东北亚局部建立了地区霸权,特别是高句丽这个危险分子曾一度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上出现了虎视眈眈、俯瞰中华的严峻形势;而一旦中原有变,就有如后来的金人伐宋、满清入关一般,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隋文帝晚年与大业初年朝野都以辽东为意,而杨广后来的那句“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的诗句不过乃是自嘲而已。尤其,这从后来唐朝与高丽的反复战争中也不难窥见这一问题的端倪——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自己的二表叔、也算是自己的老丈人的衣钵,以“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为辞,一而再、再而三地准备要啃掉高句丽这块硬骨头,其决心与当年的杨广可谓毫无二致。李世民死后,继位的唐高宗又连续发兵征辽,直到总章二年(668)灭亡高句丽、攻拔了平壤才算了事。

  但是,历史的荣光似乎注定了只属于那些胜利者,杨广却不幸成了一场看上去有些荒诞、离奇的悲剧。

  ① 当时隋军是从海陆两路进军高丽的,为了赶造船只,山东沿海居民甚至几个月被迫浸泡在海水中,以至腰部以下生蛆腐烂;大业七年(611),山东地区的王薄向天下传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并就此点燃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 想看书来

1、在四面楚歌中出走江都
四、杨广之死及与他相关的人和事

  1、在四面楚歌中出走江都

  三征高丽失败的后果是直接和巨大的,一来是引发了大隋国内的相继反叛,以至地方局面渐渐失控;另一方面也使边疆的四夷不那么安分了,开始蠢蠢欲动。

  大业十一年(615)正月,杨广照例再次大会蛮夷,这一次不仅那口头上称服的高丽再次拒绝入朝,连一度被降服的西戎土谷浑也相当不给面子,而且其残余势力还在伺机恢复他们的旧土,他们“屡寇河右”,以至边关频繁告警。至此,大隋的威望开始急剧下降,昔日苦心经营的华夷朝贡体系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然而这一切还不是最严重的,即将成为隋朝最大边患的敌对势力,仍然是那中原王朝的一贯可怕心病——北方草原,而这个强大的敌人就是昔日与杨广把酒言欢、而今再度崛起的*厥。

  *厥过去虽然在表面上与隋朝维持着朝贡关系,但是隋朝三征高丽,他们都没有实质性地派出一兵一卒,甚至还不如一向与隋朝敌对的西突厥。当杨广灰溜溜地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厥的启民可汗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当权;眼看*厥势力渐盛,杨广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了。于是隋朝君臣准备故技重施,以分化、离间的方式消弱*厥,结果这一策略被后者看穿,乃至引起了始毕可汗的强烈怨恨之心,*厥与大隋的关系开始骤然紧张起来。

  大业十一年的秋八月,为了缓和与*厥的关系,也为了挽回一下丢失的颜面,杨广毅然决定再次出巡塞北,大会始毕可汗君臣,以图修复关系。当时,已经有人在阻止杨广的冒险行动,可是喜欢认死理儿皇帝偏偏不从,他也许是想让全天下都看看自己的胆量和气魄!但是,他想错了。一个败军之将,你何以言勇?再说,国际交往靠的是实力说话,你若没有实力,腰杆挺得再硬也是白扯淡。

  当然,杨广的如意算盘还可能是说服始毕可汗,以联合*厥再征高丽、瓜分高丽,以雪三败之耻。可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次他简直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

  当杨广一行人到达了雁门一带时,前方突然就传来了噩耗:始毕可汗已经带领了几十万突厥精锐骑兵向雁门火速杀来!慌乱之下,杨广一行人匆匆驰入雁门郡城。第二天,突厥骑兵就包围了雁门地区,并把杨广一行十几万人围得似铁桶一般。突厥人发起猛攻,雁门郡41城很快就沦陷了39城,突厥人的箭头漫天乱飞,已经纷纷落到了杨广的跟前——这一下可令惟我独尊惯了的天朝大皇帝惊竦起来,并严重失态,他竟禁不住抱着自己的小儿子痛哭起来,还哭得两只眼睛肿得不行!唉,帝王的威严何在?

  形势万分危急,杨广已经见了棺材也落了泪,但总不能坐以待毙。于是随行的群臣纷纷献计,除了允诺事后大赏有功将士外(后食言),最后皇帝基本采纳了这样两条:一面到*厥内部寻求帮助、挖人墙角,一面下诏天下诸郡募兵勤王。好在上天还没有彻底抛弃杨广,中原子民也不愿让突厥蛮夷折辱了自家的尊严,所以都匆匆赶来赴难,此时年仅17岁的李世民就在其中;连远在江都的王世充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为此分外忧心和操劳。勤王大军迅速从四面向雁门云集而来,而雁门城内被围困已久的隋军士气也开始高涨起来。

  终于,眼见腹背受敌,攻破雁门也已经无望,始毕于是见好就收,在包围了雁门近40天后疾忙退走。这样,虚惊一场的杨广才又得以安然回到了东都洛阳,继续自己糟糕的统治。

  可是,外患虽然暂时被强压了下去,而内忧此时却已成燎原之势。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正月元旦大朝会时,不仅已经没有了外国来使向大隋贡献方物,连大隋20余郡的使者也因为被起义军阻隔了道路而未能到达。此种情形之下,杨广本应该认真反思的,可他却越发毛躁、心虚起来,越发气急败坏——这也正是他的眼光、胸怀不及汉武帝之处!他于是变本加厉地对民众的反抗运动进行严厉*,但是其成效却不大,因为起义军是此落彼起,好似“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危险正在慢满地向大隋的腹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