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亲生儿子叔带后就渐渐地疏远了襄王郑。
子以母贵,惠王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叔带那里。疏远了襄王郑。襄王很害怕,怕惠王会借故杀了他。于是更加勤谨有加,终于惠王去世时将王位按照惯例传给了他。
得到了王位的襄王总是很忌讳叔带,于是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时找了一个叔带和西戎、翟国图谋不轨,阴谋杀害襄王的理由准备把叔带杀掉。叔带只好逃到齐国政治避难。周襄王摄于齐桓公之威,不敢造次,只好暂时放过叔带。
按下葫芦浮起瓢,叔带的事刚解决,周王室就遇到了西戎入侵。
周襄王不敌西戎,只好向他的保护伞齐国求救。
齐桓公派奇相管仲斡旋。这齐国此时正是鼎盛之时,周王室的安危全寄予齐王的支持,襄王自是十分重视。襄王见了管仲坚持以上卿之礼招待。
这齐国虽然强大,但毕竟是周朝的诸侯,管仲是齐国的相国,按照朝廷礼仪,齐桓公也不过是个省级干部,上卿和齐桓公同级,管仲是齐桓公的家臣自是应以下卿之礼迎接。
这里隐喻的是周襄王不把齐桓公当诸侯对待,而拿他当同级对待。
管仲是个贤明的人,恐落人把柄,自不敢造次,坚持不依。这令周襄王十分感动。也被后人传为美谈。
在管仲的斡旋下,西戎收兵回国。
九年(前643),齐桓公逝世。十二年(前640),在齐国的斡旋下,叔带又返回到周室。
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和滑国发生纠纷,郑国攻打滑国。
或许是齐国管仲拿他当王,给了襄王自信。周襄王派使节游孙、伯服去为滑国说情,却不想郑文公没给他这个面子,还把他派去的两个人给非法拘禁了!
这件事还得从周惠王说起。想当年周惠王被废时,郑国和虢国共同出力把周王颓赶走,迎接周惠王重新登记。
按理说,这郑国和虢国同样有功。但可惜这个周惠王太不会办事儿。
他守着郑历公对虢国国君大加赞赏,感恩之至,临走还送给虢公酒器玉爵。而独对郑历公不理不睬。这可不仅是不懂事了,简直是公开的侮辱了!
周惠王不感激他还就罢了,竟然守着这么多人故意的侮辱他,这令郑历公怀恨不已!
“现在这件事是我郑国和滑国的事,你周襄王不分青红皂白,又要插手,不是明摆着欺负我郑国吗?”郑历公想。
所以他一气之下出现了上述的拘禁周王使节伯服之事。
郑国的抗旨不尊让周襄王挺生气。于是他又决定再次攻打郑国。
不过这次他学乖了,他没有像他的太祖父周恒王那样直接出兵。而是找了一个战争代理人——翟国。他给翟国军队让翟国去攻打郑国。
大臣富辰劝谏襄王说:“周东迁的时候,借的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子颓叛乱,又是依郑国得以平定,如今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恨就攻打它,说不过去吧!”
襄王不听劝阻。
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国的军队前去攻打了郑国。
因为翟国替周襄王伐郑,周襄王十分感激,于是承诺封翟国国君的女儿为王后。
又是这个富辰进谏说:“郑文公姓姬您也姓姬你们才是一家人啊,您又受过郑国的好处,您怎么能和一个外人亲近不和自己人亲近呢?”
周襄王还是没有听。
他想:“什么外人内人,谁对我好,谁就是自己人!”
可见,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越是容易引起纠纷,越是兄弟越是容易打仗。
就象现在台湾的*和*。明明和大陆是一奶同胞,却老死不相往来,打死不肯承认双方的亲戚关系。宁可相信曾经侵略过他的日本也不相信大陆的诚意。
为啥?为利呗!起码短期内日本可以给他带来好处,能让他当总统。今后的事情,管他呢!子孙自有子孙福嘛!子孙后代的事情才不是他们所考虑的!
作了周朝王后的翟国公主,仗着翟国曾经帮助过周朝,骄横傲慢无比。不但不让周襄王到处沾花惹草,到得后来,竟然连他原来的妃子也不让接近!这让周襄王十分生气。
十六年(前636),因翟后过于傲慢,周襄王忍无可忍废了翟后。
翟国不干了,周朝的王后是我们的女儿,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凭什么你说立就立,说废就废啊?
翟国果然起兵,攻打周朝。
那个屡次劝谏周襄王的富辰说:“我屡次劝谏君王,君王都不听,如今到了这个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战,君王可能会以为我在怨恨他吧!”
于是就带领着他的属众出城与翟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双方毕竟实力悬殊,富辰带领守军左冲右突,终是无法冲出翟军的重围。英勇的富辰目眦尽裂,身被数十处创伤,鲜血流尽而死。
富辰战死后,周襄王失去了唯一的能征惯战的忠臣。
周朝的王太后,襄王的母亲惠后一直想让她所钟爱的儿子叔带为王,见惠王最终选择了襄王一直愤愤不平。今见翟国来伐,心想,这正是废去周襄王,立叔带为王的大好时机。
于是派人来到翟国大营,面见翟君,对翟君说:“如果你们答应攻克周朝后让叔带为周王,我们就给你们打开城门,配合你们把周襄王赶走。叔带为王后还会立你们翟女为后。”
翟君答应。
于是来人给翟国做向导,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终于把周襄王赶出了周朝。
逃出周朝的周襄王,四顾无亲,茫然无措,失魂落魄,眼见从万人敬仰的周王流落到如此境地,不禁放声大哭。
这时和周王一起逃出的身边的大臣说话了:“我们不如逃到郑国,暂且安身,等时机到后再图东山再起。”
周襄王说:“想我周王室多次对不住郑国,郑国恨不得看我笑话,又怎能收留?”
这大臣说:“郑国和我王室同为姬姓,本是同家。文公又宽宏大量,数次临危救驾。焉见这次见死不救?”
周襄王想想也是,况且他也是在无处可去。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郑国。面见郑文公。
见到郑文公后,周襄王羞愧无地,赧赧自语,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好在郑文公的确宽宏大度,并没有穷追到底。哈哈一笑打发过去。
于是周襄王就住在了郑国。郑国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
周襄王逃走以后,叔带被周惠后立为周王,并且按照和翟国的约定,娶了襄王黜的翟后,和她一起住在温邑。
十七年(前635),晋国已经十分强大。于是襄王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出兵把襄王护送回朝,杀死了叔带。
襄王就赐给晋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让他担任诸侯的首领,并把河内的地盘赐给晋国。
二十年(前632),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前往河阳、践土与他相会,晋文公便广发邀请帖,名义上是邀请各路诸侯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朝拜他自己。
可见这晋文公并没有齐国对周襄王客气——齐桓公虽内心里瞧不起周王,但在礼节上还是把他当作上级。
晋文公就不同了,他直接把周襄王当作下属召见了过去!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襄王还是去了。并做了晋文公一次傀儡。
通过这次朝见。诸侯纷纷朝晋,齐国衰落,晋国兴起。
史书因避讳以臣召君这种事,就写成了“天王到河阳巡视”。文过饰非,把黑的写成白的,可见文人的话是信不得的。呵呵!
周襄王在晋国的屋檐下一直生活到死。
二十四年(前628),晋文公逝世。晋文公末年,晋国陷入了内乱。秦国崛起。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
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儿子顷王壬臣登位。顷王六年(前613)
顷王逝世,儿子匡王班登位。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这就是周定王。下面是周定王的故事。
怀逆心楚怀王问鼎 吓楚王姬满建奇功
怀逆心楚怀王问鼎 吓楚王姬满建奇功
周定王即位的时候,各诸侯相互兼并,*不止。
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国征伐了陆浑之戎。
这陆浑之戎就是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陆浑(今河南伊川)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亦称贲浑戎。
陆浑部落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晋惠公姬夷吾十三年,公元前638年),陆浑国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仍用原居地陆浑之名而称陆浑之戎,因此后有陆浑县(今河南伊川、嵩县二县之间)。其他如阴戎属陆浑之戎,居晋国阴地。九州之戎也属陆浑之戎,居晋国九州之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实际已深入诸夏的腹地了。深入诸夏腹部的诸戎不断地与诸夏交往,到了春秋晚期,便逐步与诸夏融合在一起。
楚庄王熊侣(芈旅)一直攻击至郑国之境,击溃了陆浑戎。然后,楚庄王驻兵于雒水,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听报,知楚王有觊觎天子之位之意,顿时慌得手足无措。忙召满朝文武商议对策。群臣议论纷纷,多数说楚国势大,断不可敌。有人建议立即出兵,即使拼个玉石俱焚也要强退楚军的。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英俊少年来,这少年眉清目秀,清新爽利,看来有十五、六岁的样子。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王孙姬满。这王孙满为周襄王之孙,姬姓,虽然年龄虽不大,但一直以机智勇敢,善于辞令,深得定王器重。
这王孙姬满高声喝道:“大家肃静,请听小子一言!”
定王问:“爱卿可有妙计?”
王孙姬满慨然答道:“臣有办法让楚国退军。”
定王问:“你要多少兵马?”
王孙满答道:“无需一兵一卒,仅给我配几个小厮便了。”
看定王迟疑,王孙姬满道:“大王不须犹豫,臣定能以臣一己之力令楚国退军,如不能完成任务愿将此人头献上!”
定王大喜,当场封姬满为大夫之职,命其携领王命,到雒水慰劳楚军。
一路上无语,到得雒水楚营,王孙满命手下小童到楚营前通报。告知守军朝廷的使节大夫王孙姬满到了,命楚王速速出营迎接。楚王不知端的,派手下将官出去迎接周使。
楚将出来后对王孙姬满道:“我们大王有公事在身,不能远迎,命末将传周朝使节进帐。”
王孙姬满喝道:“我乃堂堂周朝使节,你楚国不过是周朝的一块封地。对待天朝使节,岂能用如此礼仪迎接?此一定是尔等之意,楚王本人断不会如此无礼!快速去通报,命楚王亲自来迎,稍晚些定你个欺君之罪!”
此将无奈进帐据实向楚王报知。楚庄王无奈,只好出帐迎接。
楚王出营后见一个半大小子来了,窃喜道:“看来周王室的确无人可用了,派来这么一个小孩儿!”
再看这小孩儿眉清目秀,身材修长,玉树临风,目光灼灼,英气逼人。听手下将士说周使如此能言善辩,言辞犀利,楚王不敢怠慢,忙抱拳施礼道:“不知贵使驾到,适才本王有事在身,手下军官不知礼仪,竟越权私自来会周使,小王已经训斥了他,请周使勿怪。”
王孙满见此人虎背熊腰,满面虬须,目光凶狠阴鸷,知是楚庄王到了。忙走上前去,笑着还礼道:“我说楚王不会如此不知礼节,小子无知之失,不必深究了,哈哈哈哈。”
楚庄王领着王孙姬满进入大帐,命人摆酒为天子使节接风洗尘。
双方见礼寒暄已毕。楚庄王假装好奇地问:“我听说周王室有几个鼎,据说是上天所赐,得之者可得天下。你能说出这几个鼎有多大、多重、以及他们的来历吗?”
王孙姬满知道楚庄王对周王朝已有觊觎之心。
王孙满是个有胆有识之人,他不慌不忙,对楚庄王说:“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鼎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件器物而已。”
接着他讲了九鼎的来历。
他说:“夏禹实施德政,各地诸侯把金属制品上贡。于是夏禹就把这些金属品融化做成九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并不是传说中所说的,这几个鼎乃上天降给。”
见楚王听得入神,他继续说:“夏桀昏乱,九鼎迁到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有德,鼎小而重。背德,鼎大而轻。庄王定鼎于郏(辱)之时曾经占卜,结果说可以传三十代,历七百年。于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时楚王的脸上有一些动容。
王孙姬满继续给他讲课:“我们听说,现在有一些人对这几个鼎动心了,想打周鼎的主意。我真是替他们担忧啊!”
楚王忙问:“为何?”
姬满说:“这几个周鼎虽为凡俗之物,但总从表面上代表了周王室。诸侯欲得天下,往往会先从周鼎开始。得周鼎者只不过得了几个凡俗的器具。而在天下人来看却是得到了周朝的江山。既然周朝天命未绝,天下必会群起而攻之!这难道不可怕吗?”
楚王额头冒汗,忙说:“谁会这么无礼,敢觊觎天子之位?如一旦让孤知道,孤必伐之!”
楚庄王听他这一段大道理的确怕了,他想:“即使得到九个王鼎,诸侯不服,势必引火烧身,偷鸡不着蚀把米。使大家把矛头都对准了自己,反而是得不偿失。这王孙满以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识和智慧,看来周王室能人辈出啊!”
又想:“看来这周王室是争不得了,何不把此人留下,为我所用?”
遂对王孙满道:“贵使节少年英才,孤甚为羡慕,周王室羸弱无力,何不跟孤家回郢?孤定然重用与你。”
王孙满道:“承蒙楚王抬爱,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