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朝为制造弓弩;设有专门的机构。官营的兵器工场规模颇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张;或造箭三十枝。但在**的官僚管理下;弓弩质量较差。神宗曾随意抽取三张弓检查;没有一张弓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宋朝的兵器工厂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厂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监造官的姓名;如有质量问题;即可捉拿查办。所以质量较有保证。
再者,作为武器使用者,大宋的军人,我认为之所以没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原因,宋太祖怕有人仿照黄袍加身,再把他踹下龙椅(之前的五代十六国,皇上多的的确不太像话了),先是杯酒释兵权,收了军权(避免唐朝的节度使弊端),禁卫军数量连年增长,战斗力却不高,经常换防,而且,大宋的将军也特别,定期平调互换位置,搞得兵不认将,将不识兵,难以系统训兵,所以导致宋军战斗力难以提高。另外,军队官员过多,部门多,自然扯皮打官司、不干实事的人就多,在这种制度下的军队,就算武器再好,城墙再坚固,将领再勇猛,战斗力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这些只是铺垫,我想说的大宋真正可怕之处其实正是被后人所垢病的,‘太过文弱’。文,就是文化,宋朝之前的大唐帝国,经济,军事,文化都以是当时世界领先。宋朝作为继任者,很好的传承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并且发扬光大,其实当时的大宋,其文化底蕴已经相当丰厚,不仅文化水平世界一流,科技发展也属一流,试想当时的守城弩车已经把机械力转化动能发掘到了一个极点了,没有相当的科技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宋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社会制度。即使王朝破灭,也不足以消除其文化,而且事实证明,北方游牧民族开始接触中原文化后,立即就被其吸引和接纳,进而被逐渐同化,这一点,其实也就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的原因:现在纯粹的汉民族其实极少了,基本上大家身上多少都会有某个民族的血液(或许这个民族早已消失),这就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大漩涡,任何接近她的文化都会被吸引,被她消化,吸收,最后融合,成为更先进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进化出来文化能不优秀么?看金朝,最后几乎全盘接受了中原文化,元朝不也是入主中原不住帐篷住瓦房了么。不都是最后拜孔信儒当开地主了么。我说这个王朝可怕,不如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实力体现。放眼世界,其他民族自古都是武力消灭**摧残,哪个民族会用民族融合这个词?
附件:宋王朝的武治装备介绍:宋朝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1禁军:
宋朝建立时,除了部分禁军驻在河北地区外,极大部分禁军都驻在首都东京开封及附近地区。
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也称“上军”。宋初分属殿前司和侍卫司,合称“二司”。不久,演变为殿前司与马军司、步军司“三衙”,有时也称“三司”,这一过程完成于真宗影德二年(1005年)后。禁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而“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者”,归属于殿前司。除个别班直外,都是挑选身材高大、武艺精强者担任,甚至诸班直将士娶妻,宋太祖也要亲自引见,要求“诸班之妻,尽取女子之长者,欲其子孙魁杰,世为禁卫而不绝也。”(没有想宋朝就有优生学了)
禁军名称:
属骑军的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金枪班、东西班(包括弩手直、龙旗直、招箭班和茶酒班)、钧容直(军乐队)、外殿直,以及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直等班直
属步军的有“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御龙弓箭直和御龙弩直。”从诸班直番号名称也多少能得知其性质,是皇帝的亲卫军、仪仗队,兼有侍侯皇帝的性质(皇帝出行时随便从,亲征时也随同出征。)
殿前司诸班直的人数,大约在一、二千人左右。(好庞大的队伍哟!)诸班直的将校有都指挥使、四直都虞侯、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其下,骑军有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
殿前司除诸班直外,骑军还有捧日等、步军也有天武等多种番号的禁军。而侍卫马军司有龙卫等,步军司有神卫等,各有数十种军号的禁军;而且各地的厢军(地方军队)也都隶属马、步二司。
禁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宋太宗改的四支禁军番号)四军为上军,习称为“上四军”,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主要驻防于京城,只有很少量驻于临近州县。
禁军的编制: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七月下旬,进行一次“阅诸军转员,凡三日而毕”。当日主要禁军的编制是,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各分为左右厢,每厢各设三军,每军五指挥;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骁骑,各分为上军和下军,每军十指挥;宁朔和骁胜军,各有十指挥;虎翼左军和右军,各有五军,每军十指挥;马军司的云骑和武骑军,各有十指挥;步军司的虎翼军也分为左军和右军,也各有五军,每军也是十指挥。共计四百二十指挥,共中马军一百二十指挥,步军三百指挥。(好多人哟,怪不得看了三天都没看完)
“指挥”也称“营”,是军队的基层单位,虽然第一指挥(营)通制是步军五在人,马军四百人,实际常少于此数,有时只有三百或二百五十人。按前一数字计算,以上诸军约近二十万人。其中约有二十一指挥的马军驻营地在开封府的属县和外州,约有六千至八千多人,其余十五万至十九万多驻营地在京城及城门外近郊,约占当时全国禁军总数四十三万多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之间,大体上反映了北宋前期末叶驻京禁军的基本情况,也接近于宋初将禁军一半驻京、一半驻外地的比例。
禁军的领导机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检和副都点检在建国后不久被废,而以原副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为正副长官。侍卫亲军司长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也逐步停而不设,其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遂成为独立机构,各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正副长官。禁军的其下各级分别设有正、副指挥命名及都虞侯。(好多指挥使呀!!真晕……)
指挥(营)为禁军的基层单位,调动与参加征讨都是以指挥(营)为单位进行。长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指挥(营)下为都,每都通常为一百人,马军每都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每都设都头、副都头,为“都”的统兵官。此外,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军官,有时还设军头,在十将之上。“都”为基本作战单位,一都之内战士配置情况:(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介绍:)“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十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弩手,共弓、弩手更不学枪刀,虽各带剑一口,即元不系教习。(尹洙所述虽是仁宗前期的情况,时去真宗末年不远,北宋前期的禁军情况应大体相似。)因此我们应该推测,宋初禁军利于远战而不利于近搏。
2厢军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
(题外话:所以说,从宋初开始,广大的民户基本上摆脱了徭役(夫役、力役)的困扰,得以致力于耕作或其他劳动,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
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由于厢军与禁军的俸钱悬殊,大约相当于承担同样任务禁军的一半左右,禁军还有其他优厚的待遇(如:禁军在置营地有营房以供兵士家属居住等),因此厢军升格为禁军,也就成为了一种“奖励”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由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
宋神宗时,为增强国防力量,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将兵法,即改变更戊制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武将对所部有统御川随和指挥作战之权。于全国诸路四川除外设置100多个将,每将统兵数干,以禁军若干指挥为主,与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而成;统兵官称正将、副将,置将统领的禁军称系将禁军;各地不隶于将的称不系将禁军,地位次之。驻守京城的禁军又称在京禁军。不系将禁军与在京禁军均保留原有编制;系将禁军在京禁将、部:队3级编记,一队50人。后又在将之上设军,以统制、统领为正副长官。保甲法,是对乡兵制度的改革,即在全国按户2丁取1充当保甲,5户为1小保,25户为1大保,定期习学武艺,夜间轮流巡警。其中,凡是经严格训练的乡兵,成为禁军的辅助力量,少数还被升为禁军。保甲法,即在推行保甲法的基础上,改牧监养马为保甲养马,以扩大军马来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南宋军队变化较大。初期,北方禁军主力大部溃散,重新编组的中央军;称屯驻大兵,南方各地的系将和不系将禁军虽保留原番号和建制,但已不是主力,而降为与厢军相类的杂役兵。南方厢军沿北宋旧制,专供杂役.不事征战。乡兵名目繁多,在与金、元抗伤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善兵因陕西的陷落,事实上已不存在。屯驻大兵的番号几经更易,初为御营军、东京留守司军、陕西军3支大军,后统改为行营护军,分前、后、左、右、中5支大军。绍兴十一年1141又改为御前诸军,以示直属皇帝,并受枢密院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