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近代接轨(1)
最后提出总结。
  有人认为儒教是近代化的障碍,有人又主张儒教在近代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儒教呢?
  如果说儒教有很多面,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可能会有人批判儒教“狡兔三窟”。然而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儒教的各个层面,便最终会回归到儒教的各个流派上。
  先来看儒教的宗教因素,即供奉天地祖先。成为无愧于天地、祖先之人,这是儒教教徒的基本理念。对万物怀有虔诚之心,对待“近代化”也是如此。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借周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这就表明了儒教无法摆脱尚古主义的宿命。
  “虔诚”对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尚古主义起到了消极作用。圣人周公所处的是乌托邦式社会,而五百年后的孔子时代,即春秋之世则堕落为“道不行”的时代,社会风气败落,这是儒家学者的共识。康有为之师、广东九江先生朱次琦(1807—1881)提出了“三世说”,认为社会是沿着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发展的。这种朴素的进化史观,给儒教造?
  第六章 儒与近代119119成了巨大的冲击。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1813—1864)年轻时科举落第,归乡之前在广州六榕寺听了朱次琦关于三世之说的讲义,顿时觉悟,一直认为理想社会存在于过去的观点并不正确,而是理想社会存在于将来。儒教尚古主义的根深蒂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滞后性对近代化自然是起到了负面影响。
  提起近代化便不能不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重视秩序的儒教式生活伦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五伦”中除了朋友关系,其余四伦——君臣、父子、长幼、夫妇内在的不平等已形成定势,不容置疑。但是近代化强调批判精神,一切超越批判的都被列为负面因素。
  因此虽然儒家所重视的“礼”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形式主义又成了近代化的大敌。
  社会稳定是儒家的目的,但绝不意味着是对现状的肯定和维持。孔子感叹自己所生活的春秋时代“道不行”,于是便希望可以改变现状。回到过去太不现实,改变现状却是可行之举。如果认为秩序混乱的现状还要必须维持,那就完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到了汉代,儒家被体制收编后,其肯定现状、稳定现状的倾向便被强调。当时的儒教应被冠以“御用儒”之名,其先祖便是善于洞察当世要务的叔孙通,他为了让弟子们获得晋升曾成功斡旋,因此当时的儒者也可以被称为“职业儒”。
  儒家所重视的“礼”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形式主义又成了近代化的大敌。
  儒家对“学”的推崇,也在近代化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论语》开卷第一页便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由此可见对学问的重视。与此同时还强调了“习”的重要性。学,是接受先生的教导,而习则是指自己复习,有实践之意。初期的儒教十分重视礼仪,不仅在意识上强调,还?
  120儒教三千年极其重视实践。“习”也同样如此,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可以称之为学问的现实主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实践效果,就会使人厌恶与实践脱节的理论,结果必然导致纯粹学问主义的丧失。对实践没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学问往往便被忽视,而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基础,也是近代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与近代接轨(2)
重视学问具有积极性,但是过分强调学与习的结合,就会走向消极一面。要弥补儒家的这一缺憾,就必须尊重为学问而进行的学问研究。
  下面来看由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强调了社交,这在近代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社交这一润滑油,近代社会才能灵活运转。社会应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论语》对此也是认可的。
  儒家的理想是成为通晓六艺的全能人才。然而在近代社会中需要各个行业的专项人才,所以儒家对技术的歧视态度必须纠正。
  儒家原本专门从事丧葬,不应歧视专项人才,但进入科举时代后,对技术的歧视被逐渐加强了,所以这不应是儒之罪过,而是科举之罪过。
  科举制度制定之初,对专项人才并不歧视。“科”即科目的意思,科举的目的便要在各个领域中挖掘出有才之人。唐代科举中设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顾名思义,法律、书法、数学等专业都在考试之列。
  秀才科,每年只有一两个人可以通过考试,因此最具权威,但是很快便被废除了。受试者由州长官推荐,为了防止随意推荐,便规定被推荐之人若未通过考试,那么推荐人即州长官就难辞其咎。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推荐考生,这项科目不久便被废除了。
  明经科,是为选拔通晓经史(经书和历史书)人才的考试科目。考试?
  第六章 儒与近代121121中设有口试,专门考察受试者的记忆能力。秀才科被废除后,明经科曾一度博得了众多人气,但是由于只强调记忆力,人们很快便对此失去了兴趣,由进士科取而代之。进士科主要是考察诗赋才能的科目。除文学才能外,也考察诗中典故的运用,因此强调大阅读量。
  到了宋代,进士科仍然最受关注,其他科目考试的分量也不及进士科,于是逐渐被废止了。因此所谓的科举考试不过是进士科考试,当初希望集聚各个科目才能的计划在后来看来很是滑稽。
  然而,与其说是科举之罪,不如说是权威主义之罪。进士科在成为最具权威的考试之后,其他科目便再无人问津。权威主义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为政者为了提高自身的权威,必然会助长这种风气。中国由于长期以来保持这专制强权帝政,因此和其他国家相比,权威主义自然要更为强势。
  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1021—1086)意识到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来选拔官吏。然而科举已经成为“权威”,不可能动摇,于是废除科举考试科目中的诗赋,将经义、论、策作为考察的重点便成为改革的焦点。
  幸运的是,有关科学技术的研究被保留了下来。
  朱子学主张“格物”,这便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因素,同时儒教中与科学相关的也只有朱子学的“格物致知”。
  中国科学史权威李约瑟认为,中国科学技术源于道家。炼制不老仙丹的道家思想中孕育了科学的萌芽。养气便属于道家思想,其根源与科学有关。
  儒家也提到了道家所重视的“气”。朱熹认为,存在世界是气的海洋。
  “道”、“理”、“气”是朱子学中的关键词。因此,儒教不仅与道教融合在了一起,其中还包含了佛教的因素。最终“儒”发展为与中国等身大。
  ?
  122儒教三千年对于近代化发展,儒教既发挥积极作用,也起到了消极作用。经历过百年岁月后,儒教从恶人变为善人,因此称其“无秩序”也不为过。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儒学发现(1)
自祈雨的巫师时代起,作为丧葬的执行专家在各地巡游,接受遗族咨询,为其提供生存指南。到了孔子时代,这些思想终于以“儒”的形式得到了认可。自此开始了儒的嬗变历程。
  孔子之儒自那时起也开始发生蜕变。御用之儒、哲学之宋儒,以及后来系统化的朱子学、阳明学,都可以说是“儒”的各个流派。相对于原始儒教,这些被称为“新儒教”。
  黄宗羲(1610—1695)出身于阳明学派,但并未受阳明学所限。他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出于对清朝体制的顾忌,压抑了自己的思想。
  三十多岁时,沦为亡国之民的他返回故里,过起了学究生活。黄宗羲作为一名致力于匡扶明朝的热血男儿,著有《日本乞师记》和《海外恸哭记》
  等书,甚至曾东渡长崎请求日本援助。
  阳明学属于唯心论,主张顿悟——即在一刹那觉悟。明末儒学研究倾向于主观和空洞的观念理论,黄宗羲对此极为批判。他主张客观的实践理论,批判帝权,宣扬民权优先,崇尚个人自由。在那个时代能够表现出这种批判精神,需要极大的才能和勇气。
  清末革命派人士对黄宗羲的评价极高,称他为“中国的卢梭”。而实际上黄宗羲比卢梭出生早了一百多年。
  新儒学,实际上是将原始儒学中的批判精神、*主义式思维方式和个人主义鲜明地提炼了出来。
  ?
  第六章 儒与近代123123王夫之(1619—1692)也是位知名儒者,世称船山先生。他出身于朱子学派,但是对朱子学也持批判态度。他在《黄书》中提到,政治不是皇帝的私人财产,应当以民众为主,按照天下公理来施行政治统治。他的自然唯物论哲学——氤氲生化论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气,理存在于气中,这与朱子学将理和气作为异次元不同,属于哲学唯物论。另外,他具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是中华思想的鼓吹者。明亡后,他曾参加了反清运动。
  王夫之不像黄宗羲那样名满天下。直到清末,王夫之的同乡——实力派官僚曾国藩将他的遗著出版印行,才为世人所知。同是湖南人的谭嗣同也受到了王夫之的影响。
  儒教在事实上并非如福泽谕吉所言的那样“千百年来未变”,而是也曾发生过变化。新儒教是儒者们在经历过亡国后,不断反省而得出的理论。虽然称其为“新”,但实际上这种批判精神才正是儒之本质。子路在询问孔子应当如何侍奉君主时,孔子答道:“犯之。”所谓的“犯”是指,对方即便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也要坚持进谏。至于民本主义,孟子也曾多次提及。所谓新儒教,但实际上是将儒教内在的主张挖掘出来,然后再对其充满激情地论述。
  李卓吾和谭嗣同虽然声称反儒,但实际上正体现了儒之本质。新儒学源于儒学,却并非单纯的反复,而是开拓儒学的新生面,并用儒学的方式推进研究。
  学习儒学,究竟是从朱子学进入,还是从阳明学进入?无论怎样都会殊途同归。王夫之在《黄书》中讲到,政治不应该是皇帝的私有物;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讲到,君主如果将天下作为自己的财产,那么无论?
  124儒教三千年谁将其化为囊中之物,都将面对多数人针对一个人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灭亡。无论从哪一个门派踏入,都会在“反体制”的道路上相遇。
  清末改革运动家们发现黄宗羲和王夫之的主张后,大为欢喜,并将其作为运动的理论依据。然而,他们的思想很快便被新西欧思潮淹没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新儒学发现(2)
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如果再坚持七十年的话,那么四小龙支持儒教的呼声也一定会高涨。
  黄宗羲和王夫之是同时代人。二人都出生于17世纪初,死于17世纪90年代。他们死后至今,已过了三百多年,继“新儒学”之后有更新的儒学出现吗?清末的龚自珍、谭嗣同,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或许可以称为新儒学的发展人。但是,在西欧思想渗透后,儒学已经不像原来具有鲜明的特征了。
  儒教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与中国等身大。例如“以德报怨”一词,在《老子》和《论语》中都出现过。二战结束后,蒋介石对日本曾用过这个词。
  《论语?宪问》中记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德”指善意,“怨”指恶意,古注和新注对此的解释相同。当时对“以德报怨”的解释为:对于对方恶意的行为,反过来回报以善意。有人问孔子,这样做怎么样(自然是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然而孔子回答道:“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难道不是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吗?”
  战争结束时,如果中国真如孔子所言用“直”对待日本,那么情况一?
  第六章 儒与近代125125定有不同。许多人认为蒋介石的这句话反映了儒教思想,但实际上,儒教本家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他的回答是对提问者的一种告诫。
  当时中国对待日本的本意是:“现在是两国和解的重要时期,岂能违背孔子的教导,以德报怨的好。”
  《老子》中该词出自下面一句话: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意思是,把无所作为当作最大的有为,把无所事事当作最大的有事,把恬淡无味当作最大的味道,要善于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用恩德去报答怨恨的人与事。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多种,尤其“大小多少”争议最多。如果按照上面的解释,便是“不要拘泥于世俗的价值观,改变观念,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的哲学观。小为大、大为小在世俗中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所谓的“以德报怨”也是不可能的。
  这与孔子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然而,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在前后文逻辑性上有不足,于是作为补充便加上了“用善意来回报恶意,终归是比对方的不善要好得多”,这样解释也讲得通。孔子所谓的“直”会引起太多的是非,还是老子这样的方式较为稳妥。对战争结束时蒋介石发表的言论也可以这样理解。
  《老子》和《论语》究竟哪一部书先写成,尚不明确。从《论语》中提问人的口气来判断,可以得知当时在世上“以德报怨”的说法很流行。
  争论中失败的一方如果进行报复,那么两者之间的仇恨便会永无休止,所以以德来化解的场面在过去应该看到。这使人联想到《圣经?马太福音》
  中的一句话:“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以德报怨属于佛教思想,在现实社会中不太适用,孔子主张的以是为是、以非为非,便足可以说明。在释迦牟尼诞生?
  126儒教三千年时,孔子和老子在另一个世界,所以当时中国还没有佛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