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
《红楼梦》一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该书问世近三百年来,争议颇多,争议的焦点包括作者是谁,一人创作还是多人所为,批书人是谁,成书的准确时间,原著是全本还是残本,人物原型及写作背景、目的和动机等,无不云遮雾障,疑点重重。一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尤其最近一百年,争论、考证已趋白热化程度,自成派系。形成专门学术体系,甚至延伸跨越国门。国内外诸多知名学者参与其中,有的人甚至投入毕生精力,穷经皓首痴迷此道。无论汉学专家还是普通读者群,无不对这本奇书产生广泛兴趣。考证研究文字汗牛充栋,文字总和远远超过作品本身。尽管已纳入国学范畴,专著成山而终无定论,似乎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何谈超越?即便被视为权威定论的考证结论也模棱两可,就象一迷迷糊糊的醉汉,刚刚勉强扶起,旋即又被推翻。学术界这一奇特景观,恐怕是作者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该书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成书时间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现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关于版本,普遍认为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 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书以拟人手法对周易理论进行了阐释,如以十二个女子代表十二地支轮回的手法,成为今后红学研究的关键所在云云。
大概由于旁证资料的缺失,到目前为止,普遍认同的说法不仅少得可怜,且经不起推敲。比如《红楼梦》一书公认的作者曹雪芹,(1724年?—1763年,一说1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暂且不论,仅他的生卒年,一直是红学界争议很大的问题。他的卒年,至少存在壬午说(1763年)、癸未说(1764年)及甲申说(1764年春)三种不同说法。著名红学权威专家周汝昌甚至连曹雪芹死亡日期(1763年2月12日)都考证出来,还撰写了《曹雪芹传》,但对于曹雪芹生平,生父是谁,为什么没有其它著作并行于世等关键问题,多推测而少铁证。显然,仅凭敦诚那句“四十年华付杳冥”和北京通县发现的“曹公讳霑墓”, 或依据文本“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第一回),草率得出“曹霑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贾宝玉”这样的结论,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作为一部享誉中外的世界名著,在未弄清“作者是谁”的情况下研究探讨,是可笑的,其结论也是断然靠不住的。甚至由于研究方向的错误,导致南辕北辙,误入迷途,也是有的。时至今日我之前,解开红楼之谜的“钥匙”之所以未找到,就是因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研究方向错误,离题万远。偏重旁证外证而轻内证,一味于书外搜罗史籍勘考,以寻蛛丝马迹,结果当然徒劳无功。殊不知作者当初著述立说之初,必有一段特不平常的经历或隐情,故用曲笔,在文字上做了手脚。是谓“春秋笔法”,写出满纸荒唐言,但究其创作动机,不外乎以书载史,以史鉴人。那就是说,他有心花十年功夫写一本大部头巨著,大概最终是要给人看的,而且要让稍能识字断句的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传当世传后世,为什么三百年来,竟无人读懂这本书呢?人造卫星都上天了,月球即将住人。一件古董,不载一字,普通文物搜藏者也能为它断代,而《红楼梦》洋洋数十万言,字里行间挤字,而我们却不知背后写的什么。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顺着这一思路,我决定“小刀宰牛”,独辟蹊径解读《红楼梦》。说起来惭愧,从去年(2009年)起,我才开始读《红楼梦》,而且至还未读完。是边打工边读边写,写的就是手头这本书,意在正本清源,一改目前红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的热闹浮躁局面。说这话可能让一些红学掌门人听了喷饭,说我“蚊子扯哈欠好大的口气。”或者问我是否吃错了药。以这话笑谑我并不过分,我确是连《红楼梦》的一个普通读者都不算。家虽藏书万册,有关红学论著是一本也找不到。《红楼梦》倒收藏一套,还不是脂评本,加上为了生计,已外出打工十年有余,困顿劳碌,薄薪糊口养家,哪有闲心看书?故一直尘封在书橱里。一言以蔽之,研究《红楼梦》,我不够格,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将《红楼梦》比作迷宫,那么我不仅钻了进去,还掏了“宝”出来。我的研究几乎解决了所有“红楼死结”,一系列难解问题,如汤泼雪,迎刃而解。这令我想起念小学时遇到的一则字谜:口木不是呆,莫当杏字猜,若是猜困字,不是真秀才。谜虽浅薄,小学生解得来,乡村老太解得出,大学教授不一定解得来,就是这个道理。我会让这本书证明一切。
前言(二)
秦人所谓从《红楼梦》里掏出“宝”来,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更非痴人说梦。乃勤能补拙所致。近些年,红学讨论热閙非凡,我纳闷:《红楼梦》论著浩如烟海,书堆成山,观点竟不能统一,难成一家之言。该书真的是天书难解吗?我不信。搜奇索怪,释疑解难,是本人一向兴趣所在。“天书”总须“天才”解,我虽无才,天道酬勤,况自有前人引路,即便引错,岂有“谙歧”不识熟路之理?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阅读网上红楼文章,潜心搜集疑难问题,以备破解,等于向《红楼梦》这部“天书”发起挑战。
时至今日。收获累累,虽算不得满载而归,然而得出的结论,可谓石破天惊,一旦公布出来,势必如“冷水倒入滚油锅”,必然在学术界引发一场“地震”。不仅给许多人的饭碗砸个缺,历史也有可能重写,如“弘皙逆案”发生的时间,可能不是乾隆四年而是雍正末年,反的也可能不是乾隆而是雍正,抑或两帝他都刺过。还有,一直困扰史学界的雍正继位之谜,也将真相大白。因为《红楼梦》一书,确实有这方面的记载,被人为销毁湮没的,正史所缺失的史实,或许幸存于《红楼梦》这本明写风月,暗说家族兴亡的“治理之书”中。
我写这本书,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一路写来,皆是“异端邪说”,恰似“满纸荒唐言”。全世界都知道,《红楼梦》为曹雪芹所著,到我这里,不仅说他是个冒牌货,还说根本不存在这么个人,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不写吧,“红楼之争”不能尘埃落定,还不知要浪费多少笔墨纸张。“红楼之谜”不揭,不仅我辈愧对先贤,而且作者百年冤屈一日不雪,九泉难安矣。两难之间,我想到贾雨村中秋诗里两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于是,我还是选择了写。
兹向世人公布我探讨《红楼梦》得出的十二大结论,以备后文一一验证,因皆系前人所未及,或触其皮毛,又不敢理直气壮。今我古洞秦人拨云见日,独特发现,故立论在前,自称“古秦结论”,“秦”谐“清”,意谓至我止,红楼之谜,真相大白,清澈见底。下面便是我之观点:
1。《红楼梦》一书为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曹顒父子所作。
2。 曹寅、曹顒均系假死之人,这一假死奇案的策划者就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曹氏父子比康熙活的更长。
3。《红楼梦》乃报主之书,意即向康熙先皇顺治和佟妃,控告其子孙愚昧暴戾,兼申己冤,请求辨明是非,以此唤醒康熙拯救朝纲,革除政务弊端。故作者自称“治理”之书。成书时间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间。
4。 雍正皇帝死于暗杀,凶手为弘皙和竺香玉。弘皙的弑帝之举,在“弘皙逆案”之前就有。可谓蓄谋已久。
5。曹雪芹并无其人,徒有虚名。是曹寅在书成之后,给孙子曹天佑所拟的化名。
6。曹寅曾将《红楼梦》部分原稿呈康熙过目。康熙圈阅过《红楼梦》早期文稿。并与曹寅讨论过该书。
7。批书人脂砚与作者曹寅同系一人,畸笏叟乃曹顒,所谓批书人吴*,东鲁孔梅溪,棠村,均指戏剧家《长生殿》作者洪昇,但他没有见到《红楼梦》一书。
8。十二金钗原型均为男性。(实为十三人)其中有康熙八个王子。其余五人分别是:曹寅、曹顒、曹天佑、竺红玉、弘皙。
9。。贾府原型为苏州织造李煦府。
10。。宝玉原型为康熙,黛玉原型为作者曹寅。
11。批书人署名年代不是实,而是曹氏父子,在创、编、誊书时父子之间方便识别所作的记号。
12。《红楼梦》一书,只有两个书名,另一个是《石头记》,其它均为虚名,实无其书。《红楼梦》实为两本书,所谓“真事隐”去的文字,多为现有文字的谐音解读。脂砚、畸笏叟的评语,是正文的补充,不可或缺。否则,就成残本。 。。
前言(三)
关于本书,秦人特作以下说明:
首先,本书所引资料,仅作为本人应正之用,凡与我之观点偶合则引,歧义则去。非以彼之论,证我之言。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新证》和《曹雪芹传》,考据严谨,虽其观点与本人相去甚远,毕竟殊途而难同归,故不敢恭维。然资料来源多可信者,故引用比照,合则顺其说,以求行文之方便。是谓“前辈之劳,功不可没”。或有未标明出处者,应无抄袭之嫌。引用其他作者之文亦然。
又如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前后两部我都看了,得益非浅。顺便说一句,至于“秦学派”受到揶揄或攻击是没道理的。他从研究秦可卿入手揭秘红楼真相,路近许多。我正是从刘先生打开的那扇“窗口”溜进红楼殿堂的,在此我要感谢他。
尽管他对一些难啃的“骨头”巧妙绕过去了,或加以联想推断,终究走到了谜底的边缘。如《红楼梦》第七回焦大酒后骂的“爬灰”那些话,他理解为:爬灰就是偷锡(谐媳)乃指男女关系,我则认为锡仗是古代权利的象征,作者这里暗指权利交接或权利之争。又如他认为秦可卿身份显赫,却不知原型何人,更不能解释她为什么被排在《金陵十二金钗》最末,对于这些问题,我在本书中将一一解决。
作家写的书,文史学家能解,文学家更能解,人类科学成果,多半来自于想象力,我从不低估作家的联想思维。
至于霍国玲、紫军二位所著《红楼解梦》一书,网上未能一睹全豹,但关于《曹雪芹刺杀雍正帝》一节偶然被我读到。有人著文详细列举清史档案中关于选妃仪仗贯制,驳斥曹雪芹与竺香玉联手刺雍为子虚乌有。我不免为霍氏叫屈,经我研读发现,竺香玉确有其人。且参与了刺雍。不过不是与曹雪芹联手。如果《红楼梦》作者没说假话,全书一半篇幅是为她而写。书中历历可见。《姽婳词》就是作者为缅怀她而写的,可惜由于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悬而未决,事由与时代背景错位,加上忽视文本内证,霍氏终拿不出确凿证据,故有口莫辩。相信此书一出,泾渭分明。可见霍氏也走到了迷宫的门口。
还有一个叫“笨鸟”的先生(或女士),偏重曹氏家事研究,很有见地,他最倾向《红楼梦》为曹寅所作,但由于对曹寅“假死”一说,闻所未闻。故难有突破。
我之所以提出上述几位红学人,旨在提醒读者:此书写成,本有前人铺路的,只是在歧路分叉处,我又走了自己的路。那就是以“谐音、拆字、猜谜、重新断句”四法解读《红楼梦》。若问门派,我就为难了。拆字解谜本属“小儿科”,如果非得挂个牌子不可,就姑且叫“拆字猜谜”派或“秦人”派吧。
这话一出,骂我无知的人必然去找砖头。砖头砸死也罢,唾沫淹死也罢,我都不怕,事实摆在那里,小偏方诊好大病,常有的事。相信读者的眼力与公正。怕的是,让许多人的著作一夜成为废纸,倒过来抄袭盗印我这本书,或鸡蛋里挑骨头,寻衅来个版权之争,致使陷入官司之灾连累我,这是我不愿看到的。因此我还要就这本书作如下说明:
本书解读以脂评本《石头记》为底本,选择有代表的语句、段落,含诗文、批语、人物地名牌匾等,联系史事,视其轻重,择要评述,侧重难解未解之谜。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世人都已明了的事情,则轻描淡写。
对于解读之方法除重要,复杂的不得不详述外,一律从简,以读者明白为宗旨。涉及史书不载,事实不清的人物事件,宁可存疑,绝不枉加敷衍评说。意在留下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供后来人探讨。砸破百只旧碗,赔上千只新碗,也算功德无量。
此书为本人呕心沥血之作,为维护其合法版权,文中随时穿插本人经历文字,且字里行间仿效红楼笔法,暗藏隐语,姑且作为“防伪”标志罢,望有盗版抄袭之癖,欲以此书牟利的君子自重。秦人不想为这部书打官司。否则,愧对曹翁在天之灵。是为“前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甑应嘉原型即曹天佑
《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谐音字,这是众所周知的。试举几例旧解谐音字:贾雨村【假语村】;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张友士【张有事】;秦可卿【情可倾】;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卜世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