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大体是说,手中鱼际部位的血络多青色,主胃中寒;赤色,主胃中有热。

  人体的寸口(气口)脉也反映身体情况,这也是中医切脉的原因。《黄帝内经素问&;#8226;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如平卧的人体。

  中医的经络理论则体现了身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统一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总之,“两一”规律在中医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这一规律有利于调节情绪和防治疾病。例如我们心情不舒畅,可以通过将眉心展开来帮助调解,因为“阙(眉心)中者,肺也;下极(眉心之下)者,心也”。

  2006年11月14日于北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4·体育
中医文化随笔44·体育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医对体育有哪些论述呢?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导引”(现在称为体育气功)也是一种医疗体育。《黄帝内经灵枢·病传》:“黄帝曰:……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大意是说,黄帝问:导引行气、按摩、针灸、药饮等治疗方法,是一个人用一种呢?还是都可以用呢?岐伯说:各种方法是众人的方法,不是一个人都用到,而是根据不同人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方法。可见,导引行气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在《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中排在了前面。

  但是“导引行气”是有条件的。《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也就是说,要想行使导引行气,就要做到筋骨和关节的柔缓,还要注意调节性情,使其平和。事实也证明,性情不平和,情绪不稳定,行使导引行气效果确实不好。

  除了上面的条件,“导引行气”还应该注意哪些呢?

  1、善保其精。

  《类经》:“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欲不可纵,纵则枯竭。”所以要注意保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

  2、神为主宰。

  一定要让自己的精神做主,积极向善向上。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人的意志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使精神懦弱和颓废。驾驭精气的也是自己的精神。《类经》:“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导引本经》:“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是故心生则种种欲生,而神不入气;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这就要求不仅要主动锻炼意志力、魄力,还要注意去除习气,使“心”静下来。

  3、形与神俱。

  就是导引行气的每个动作都要努力做到形与神合,“不妄作劳”。

  其实不仅“导引行气”如此,其他的体育锻炼也应该如此。

  中医的体育所遵循的原则往往是动静结合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径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太极拳、静坐、五禽戏等体育锻炼方法就是遵循这样的道理。

  《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基础渊源。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的对立统一关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凡我医界同人,何弗于静坐之功加之意乎?”“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辨药物之繁赜(zé,奥妙),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性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借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愚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特将哲学静坐之真功夫详细言之,以公诸医界同人。”静坐是在锻炼体力,同时也是在修养体力,所以也可以说是动静结合的。

  汉代末年医学家华佗曾提倡“五禽戏”。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身体锻炼方法。

  总之,中医的体育锻炼都是强调神为主宰、动静一如、调练身心的。

  2006年11月15日于北京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5·音乐
中医文化随笔45·音乐

  中医认为,音乐与人的身心关系密切。《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大意是说,根据局部反映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与天地相合相应:人的体内有五脏,对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五脏:肝、心、脾、肺、肾;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大体相当于现在音乐的“do、re、mi、sol、la”五个音;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位:东、南、中、西、北。

  战国·公孙尼《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解释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这就是说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感于物”。《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所以,人的五脏与五音存在着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律历志》:“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徵者,祉(zhǐ,福)也,万物大盛蕃(通“繁”)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这是对五音的基本解释,从自然生化角度、从听觉感觉来说的话,则是说角音合于木,有阳气升发之性,通于肝脏,其音如木初长,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徵音合于火,有事物盛大之貌,通于心脏,其音如火烈声;宫音合于土,“居中央畅四方”,通于脾脏,其音如土浑厚长远;商音合于金,有规章制约之意,通于肺脏,其音如金嘹亮高畅;羽音合于水,有包藏万物之能,通于肾脏,其音如水圆清急畅。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适当的音调可以促进相应脏腑的机能。生发、高昂、健康的音乐促进机体的健康;反之,消极、低迷、颓废的音乐则妨碍人体的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外有六腑,以应六律。”指的是人体的六腑与六律相应。六腑:与肝脏相表里的胆;与心脏相表里的小肠;与脾脏相表里的胃;与肺脏相表里的大肠;与肾脏相表里的膀胱;以及三焦。律,指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ruí)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以上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就是六律与人的十二经脉存在着对应关系。

  总之,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脏腑机体的健康发展,而靡靡之音则则消磨人的意志,并有损人的身心健康。

  2006年11月16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6·六腑
中医文化随笔46·六腑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2006年11月16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7·气化
中医文化随笔47·气化

  由于中医认为事物“一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所以,中医的气化,就是“一气”的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物的生化、成形、繁育、象变等“一气”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2、事物“气”的升降出入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大意是说,如果事物的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停止了,那么事物就无法进行运动变化,功能也陷入孤危的境地。所以没有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就没有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状态。

  有没有不生不化(或不生不灭)的状态呢?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状态呢?岐伯说:这是与大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只有“真人”处于这样的状态。言意真人达到了身心所行合于宇宙虚空、内外一如的生化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真正的“不生不化”实际上是合于规律、随内外条件而自然变化不停息的“生”、“化”,是动态的平衡。

  3、自然界六气的运动变化。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4、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互相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5、肾气(阳)的温煦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肾阳的气化功能对膀胱所藏津液进行蒸化和排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