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学生科普知识图文百科-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弯弯的月亮呀,在海中飘荡!风儿的欢笑啊,在微风里流淌!看我美丽的人鱼姑娘,在岸边歌唱……”听!小美人鱼披着月光,戴着缀满珍珠的花环,又伏在岩石上甩着可爱的小尾巴在唱歌呢!童话一样的故事,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美人鱼?

    在美洲新大陆刚刚被发现的时候,欧洲各国纷纷派船队去美洲探险,寻找宝藏。每当黄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悬的时候,那些在海上漂泊数月之久的探险者和水手们,常常在那粗笨的单筒望远镜中,透过弥漫的水雾,看到一些袒胸露肤的美丽“女人”在海边游泳、嬉戏,还有的把自己的“婴儿”抱到胸前喂奶,而这些“女人”却又拖着象鱼一样的尾巴,她们时而出现,时而又被海上的迷雾遮住。这个海上“美人鱼”哺育婴儿的奇妙景象,勾起了远涉重洋的人们对自己妻儿的思念之情,“美人鱼”的传说也就随之诞生了。

    其实传说中的“美人鱼”,就是海洋中的一种哺乳动物,名字叫做——儒艮,属于海牛目、儒艮科。它们生活在温暖的热带、亚热带的海水中,模样可没童话中形容的那么漂亮!儒艮长着一个小脑袋,头上平平的,嘴巴向前伸出,厚厚的上唇形成一个圆筒状,好象猪的鼻子一样!它们的身体仿锤形,前肢变成了鳍桨状,后肢退化,拖着好象鱼尾一样的新月形尾鳍。雌性儒艮**丰满,高高隆起,还生有一对4…5厘米的*。当它给幼仔哺乳时,常用两个肥大的胸鳍抱起幼仔露出海面,所以在傍晚或朦胧的月夜中使人们产生了“人鱼”的错觉。

    笨重的儒艮憨态可掬,虽然长相并不美丽,但性情谦和、安祥。温和的晚霞中,它们经常三五成群在浅海地带嬉戏玩耍。同伴之间也常常用鼻子相互碰撞来和对方打招呼表示友好,而且它们之间很少发生争斗。外表不美丽的“美人鱼”心灵却无限的美好。

    善于乔装打扮的鱼

    眼睛能看到物体的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大小以视角的度数表示。人眼垂直方向的视野为134度,淡水鲑鱼为150度;人眼水平方向的视野为154度,淡水鲑鱼为160~170度。鱼眼视野大是由于水晶体大,并且突出而能接受更大角度射来的光线的缘故。人的眼睛生长在正前方,双眼视野为120度;鱼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双眼视野仅为20~30度,或者没有双眼视野。眼长在侧面的鱼类,视觉近于平面的视野范围,因此能同时看清前后的物体。

    但是,由于鱼眼不能调节,头前和身后一定区域是看不到的,也就是头前无视区较大。

    由于水与空气折射率不一样,陆地上物体的光线折射入水中后,鱼眼感觉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远得多,如果物体很低,由于折射和水面的反射作用,鱼是看不到的。

    由于鱼眼的水晶体呈球形,曲度又不能改变,因而大部分鱼是高度近视,一般只能看清30…40厘米远的物体,至多也不过10~20米。

    生环境不同,鱼眼的适应形式也不同。例如,生活在沿海的弹涂鱼,眼突出,角膜相当弯曲,水晶体稍扁平,视网膜上圆锥细胞多,适于离水在空气中观察物体。四眼鱼的眼球分成两部分,上部分观看空中物体,下部分观看水中物体,当它的水面游泳时,是空中、水中的食饵,均逃不出它的视线。生活在深海的后肛鱼,眼呈圆筒状,像望远镜一样。生活在深海在柄眼鱼,眼窝区向外突出,变成长柄,眼着生在柄的前端。这些都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石斑鱼,能很快地从黑色变为白色,黄色变为绯红色,红色变为淡绿色或深褐色等,它身上的点、斑纹、带和线还能忽暗忽明。据观察,这种鱼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出6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石斑鱼能迅速变换体色呢?

    我们知道,鱼的色彩是皮肤细胞的色素决定的。色素细胞共有4种,即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鸟粪素细胞(或称为虹彩细胞)。色素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及色素的*而形成了鱼的体色。另外,色素细胞的形状改变,会显出不同的色彩。色素细胞在鱼体皮肤中呈双层;上层分布在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下层则在皮肤的紧密结缔组织中。上层色素细胞对鱼体颜色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鱼体黑色素细胞附近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系统控制着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同时,脑下腺分泌的激素也控制黑色素细胞的*活动,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经控制速度慢得多。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则是由激素控制的,与神经系统无关,这两种色素细胞附近未发现神经末梢。

    鱼类变色,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触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引起的神经*传至脑,促使脑相应的反应下传至一定部位,或脑下腺分泌激素传至一定部位,色素细胞得到信息分泌适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种类与量就不同,从而显示出不同的体色变化。

    有的鱼死后颜色有很大变化,完全不同。在罗马时代,大型宴会上常常把活的羊鱼放入鱼缸内,请客人观看它死亡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颜色。

    石斑鱼和羊鱼,都是较名贵的食用鱼,在我国南海这两科鱼的种类也不少。

    在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的呈金黄色,有的呈红色,有的呈淡蓝色等等,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鱼类世界。

    生活在水域中上层的鱼类,它们身体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银白色。在深水处生活的鱼类,大多为黑色、紫色、避免鲜明的色彩招来麻烦。生活在澄清水域中的玻璃鱼全身透明,连五脏都可以看见。生活在岩礁洞的鱼类,它们的体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为什么鱼儿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主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一般说来,生活在水域上层的鱼类,腹部是银白色的,背部呈灰色或者黑色。这一水层的环境恶劣多变,很不安宁,鱼类时常会遇到一些海鸟的袭击和同类间捕食的竞争。它们穿起灰、黑色的“衣裳”,从上往下看,跟水底的颜色相似,这样就可以成为“隐身者”,避免受到意外的袭击;从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鱼肚子跟天空的颜色相近,又可以迷惑水下凶猛鱼类,免遭灾难。

    鱼类的各种乔装打扮,都有利于它们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躲避灾难,保护自己。鱼从卵孵化成幼鱼,直到长大,一生中随时都在跟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生存下来的鱼类之所以没有被淘汰绝种,一代一代繁衍到今天,与它们的保护色“服装”有很大关系。

    水底之狼——水虎鱼

    一提起水虎鱼,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它们对毫无防备的人们发动的疯狂攻击:短短几分钟内,受害人就只剩一堆白骨。事实上,大批当地儿童每天都在水虎鱼出没的水域洗澡与嬉戏。南美的内陆湖遍布各种水虎鱼。撇开它们可怕的名声和早期探险者添油加醋的传说,水虎鱼在河流与湖泊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水虎鱼捕食赢弱、受伤或死亡的猎物,从而清除了水中的腐烂物质。它们很少会主动攻击强壮而健康的动物。

    水虎鱼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

    帕那尔人是生活在亚马逊的土著人。对他们而言,遭遇水虎鱼是愚蠢而并非不幸。事实是水虎鱼只在特定状况下攻击猎物,它们通常不会去理会鲶鱼,但它奇特的游姿引起了它们的注意。水虎鱼很少在活水中攻击健康动物,而是猎取衰弱濒死及已死的动物,如同狼寻找兽群中最软弱的去攻击。水虎鱼不像多数鱼一样群集,它们只在争夺食物时暂时休兵,彼此共存。它们攻击之迅速令人吃惊,鲶鱼被吞噬后仍在*,很快地,鲶鱼便尸骨无存了。

    帕那尔人认为河流中的某些威胁远大于水虎鱼,这些人正在猎捕他们最怕的水中生物——温驯的黄貂鱼。黄貂鱼静静地躺在浅水底,通常还覆盖着沙泥,在清水中几乎不可辨认。

    黄貂鱼通常无害,但如果有人踩到它,它的防卫反应是拍打包复酸液的有刺鱼尾。打到不备的涉水者足腿上,再把刺戳进伤口中。这种伤口要疼痛几个月才能痊愈。大多数帕那尔年轻人都有黄貂鱼所留下的伤痕,他们讨厌黄貂鱼,只要看到就去叉它。切下它的尾巴,把流血的黄貂鱼丢回河中,让水虎鱼吞吃。

    帕那尔人经过世代的试验学到生存法则,经验教导他们要尊敬而非惧怕水虎鱼。就像所有动植物,它的生存和行为都有法则,水虎鱼并不是早期狂热的白人探险家所描绘的灾害,它们是生态系统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些水域中,遭水虎鱼攻击的危险很小,但他们也知道离此不远处有些地方帕那尔人永远不会涉足。因为那样一定会遭到攻击。

    亚马逊有句老话:“在夏季,每日下雨;在冬季,终日下雨”。在雨季,水位高涨淹没盆地,原本干燥的森林由于河位变宽而溢水,河流和湖泊的黑暗边界如今是一片幽暗森林。

    水虎鱼在旱季的饥饿日子被丰沛时期取代,它们梭游在枯枝中寻觅猎物。如潮汐般,水渐退去,多数水虎鱼回到河域,却有许多困在浅塘中,成为上百种鸟的明显猎物。有些水虎鱼留在深湖中,有足够水量支撑到下个雨季,但这只是短暂缓解,因为它们会逐渐面临饥饿。在被隔离的前几个月,水虎鱼猎食池塘的其它鱼,渐渐地它们耗尽资源,食物的竟争加剧,很快便只剩下水虎鱼,它们会同类相残。同类一出现衰弱迹象时就会彼此吞噬。只要一有机会,像出现一只兀鹰,水虎鱼就也会蜂拥争食。亚马逊是平衡之地,光亮和黑暗,绝食和饥馑,生和死,一人的不幸是另一人的幸运。这里没有邪恶,只有善良。

    看来残酷野蛮的事只是有效率的美,不如此便无法平衡。生命的设计在亚马逊十分严密。目的只有一个——延续物种。大自然耗时数十亿年设计出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每种动植物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了群体生命而活。水虎鱼也是如此,它不仅为了自己而存在,它存在是因为在亚马逊生态的维系上扮演重要角色。水虎鱼如同狼,是在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它极少猎食健康强壮的动物。

    水虎鱼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将死亡动物的残骸吞噬干净。由大处看,水虎鱼的工作是清除河流中残屑,如同兀鹰和土狼一样,保持草原清洁。水虎鱼清除衰残病弱和死亡的动物,以保持河流健旺。

    但你也不难在亚马逊的任何一条河上听到水虎鱼攻击健康人的恐怖故事。阿鲁兹是北巴西里的尼格罗巴塞罗村庄的疟疾防治员,他小时曾被一群水虎鱼凶猛攻击。他记得年幼时看着父亲在河岸清理野猪内脏。他不假思索跳进河中,河中已满布被猪血和内脏吸引而来的水虎鱼。他一入水,水虎鱼就攻击他的嘴部,即使他父亲在几秒内就把他拉出来,他已留下难以抹灭的疤痕。这种意外很少见,亚马逊的人知道有伤口时不要游泳,不要在他们洗澡的水中清理鱼或猎鱼。他们学会谨慎,跳下水前必先观察。

    水中飞碟——星鱼

    太平洋上有些岛屿前几年还在,后来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最近一些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揭开了这个谜。他们发现,南太平洋中有种“星鱼”,个子很大,直径一米左右,宛如大圆盘,它的身体四周长着16条取食用的爪子,其上密布毒刺。

    它游动时,就如一只旋转的盘子,所以澳洲人称它为“水中飞碟”。

    正是这种“水中飞碟”,制造了一件件小岛失踪案。星鱼专以珊瑚和珊瑚礁石为口粮,且胃口颇佳。一条星鱼一昼夜就能吃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当它们群起争食,一些小岛屿便逐渐消失了。另外还有些较大的岛屿,则可能被星鱼从根部咬掉,成为无根之岛,于是被海流冲走了。一些科学家从空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显示,有些岛屿竟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这难怪在原来的位置找不到这些岛屿了。

    会放电的鱼——电鳐

    在温带海洋中有一种会放电的骨软鱼,它的名字叫电鳐。

    盛夏,人们在海中沐浴,在浅水中行走,有时会突然感到周身麻木难受。这是附近水里有电鳐在放电。电鳐放电对患有风湿病的人起着电疗的作用。古代希腊人、罗马人早就知道电鳐放电的性能,并利用电鳐来治疗疾病。

    电鳐可以放出50安倍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每秒钟放电50次,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儿它又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电鳐是怎样放电的呢?原来在电鳐胸鳍的内侧各有一个由肌肉*而成的放电器。每个放电器是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六角形柱管,管中贮存着无色胶状物,通常起着电解质的作用。管内又分成若干小的间隔,每一间隔里有扁平的电极,神经末梢连接的一面为负极,相反的一面是正极。这些电极都是很小的电化学细胞组成。当电鳐受到刺激时,受神经末梢支配的细胞膜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改变了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这样就产生了电位差,继而产生出电流。电鳐的放电器是由肌肉*而成,所以在连续放电后,肌肉纤维疲劳了,就放不出电来,休息一会儿,疲劳解除,又可以放出电来。电鳐放电是为了防御敌害和捕食,大鱼碰上电流,急忙避开,小鱼被击昏、击毙,正好成为电鳐的食物。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了人们发明、制造能储存的电池,伏打电池的设计就产生了。伏打称这个装置为“人造电器官”。这样,世界上第一个直流电源就在电鳐的启发下问世了。

    我们日常生活里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填装的糊状物是由伏打电池的液体改进而来的。这种糊状的电解质也是受电鳐的启发(电鳐的发电器里装的是胶状物)。这样,人们用的电池就可做得小一些,灵巧一些。



………【第一节 战争宝藏之谜】………

    被战争毁灭的黄金帝国

    ——阿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