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隋帝国风云-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冲突,齐心协力。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对未来的开创上。

这八个中土儒士坐在一起,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关陇、山东和江左儒士的联合,再延伸上去,便是三大贵族集团中持保守立场的贵族势力的结盟。而他们在主动或被动情况下都毫无例外地走到了皇帝和中枢改革派的对立面。如今他们与伽蓝的武力、策略相结合,将对中土的未来造成何种影响?

刘炫已经年近七十,晚年在政治上屡遭打击,身心倍受伤害,如果不是刘黑闼等义军首领在其危难之刻出手搭救。后来又被伽蓝所“尊奉”将其在山东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重振其在政治上的显赫声名,刘炫的境遇不会在短短时间内发生颠覆性改变。人逢喜事精神爽,更不要对于刘炫这等的视尊严和声名为生命的中土鸿儒了,而尤其让其焕发了勃勃生命力的,便是在伽蓝的宏图大志中至为关键的关陇人和山东人的合作、西北人和河北人的结盟,都需要他这位德高望重并能赢得各方尊重和信任的领袖级人物居中斡旋和协调。不敢想像,假如没有刘炫。仅以伽蓝的身份和资历。何以服众?又拿什么来驾驭矛盾重重的各方贵族,实施他的策略?

所以,伽蓝一定要带上刘炫同去辽东,不论刘炫的身体能否支撑,也不论刘炫本人是否愿意,即便强行“绑架”。伽蓝也要把刘炫绑在自己的身边。

刘炫实际上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就目前中土混乱、复杂且没有希望的政治局面来。或者仅从山东人的未来利益考虑,他也只有跟着伽蓝一条道走到黑了。毕竟伽蓝及其背后庞大势力所采取的政治立场,以及他们所要实施的拯救帝国的大策略,都符合中土的利益,也符合山东人的利益,刘炫理所当然要循着这样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走下去。

刘炫北上,对山东儒生,尤其是师从他的众多弟,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对河北世家豪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震动。刘炫从先帝时期起,便强烈反对东征高句丽,对今上执意东征也给予了劝谏,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炫的政治生命在东征之前彻底结束了。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日暮西山的刘炫竟然更弦易辙,主动跟着龙卫军北上辽东征伐高句丽去了,这是为甚?刘炫因为什么目的而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二月下,杨恭仁、伽蓝和崔逊率龙卫军抵达涿郡蓟城,补充粮草,暂作休整。

三月初,皇帝下旨,御驾亲征,他将率行宫马上离开高阳镇,远赴辽东战场。

杨恭仁和伽蓝接到圣旨,龙卫军休整时间延长,等待皇帝和行宫抵达涿郡临朔宫后,再起程东进,为皇帝和行宫在前方开道。

就在皇帝和行宫准备起程之际,从西京长安十万火急传来惊人消息,扶风郡再起叛乱,贼帅唐弼聚众十万祸乱关中,自称唐王,并拥戴一个叫李弘的人为天,公然宣称要推翻大隋帝国。

聚众叛乱也就罢了,竟然还开国称王,此举大逆不道,不可饶恕,而更严重的是,它应了流传中土甚广的一个谶言,“杨氏将灭、李氏当兴”。如果皇帝和中央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这股叛贼予以剿杀,必会危及到皇帝对中土的统治和伤害到帝国国祚的稳固。

留守东都和西京的文武百官,还有行宫部分大臣们的奏章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异口同声劝谏皇帝停止东征。攘外必先安内,当务之急是集中全部力量先戡乱,先化解国内危机。

皇帝和中枢重臣们陷入两难之境,是从谏如流停止东征,还是顽固坚持继续东征?

第二百六十六章 被罗艺轻侮了

皇帝和中枢决策,坚持东征。

诏令代王杨侑,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卫文升和太仆卿、上大将军杨义臣全力戡乱,务必确保关中之稳定。

三月十四,皇帝和行宫抵达涿郡临朔宫。

同日,杨恭仁、崔逊和伽蓝统率龙卫军抵达北平郡首府卢龙城。

燕北道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北平太守、滑国公李景至濡水相迎。

李景年过五十,高大魁梧,气宇轩昂。颌下两尺长髯,容貌奇伟,威风凛凛。其膂力过人,骁勇善战,是帝国军中一员功勋彪炳的铁血悍将。

在帝国军中,他与同时代的周罗睺、慕容三藏、薛世雄、周法尚齐名,俱为文武干略、功勋卓著的统帅,号称五大名将。周罗睺是江左人,今上引为亲信,遗憾的是周罗睺在平定汉王杨谅的战斗中阵亡,而慕容三藏是山东高齐旧臣,为先帝所倚重,南征北战,功勋无数,不幸的是他卒于大业七年。如今五大名将还剩下三位,都在东征前线,除了李景坐镇燕北道外,薛世雄现为东北道大使、右候卫大将军、检校燕郡太守,坐镇怀远,而左武卫将军、水军副帅周法尚在东莱统领帝国水军。

李景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到本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势力,有很多支房旁系,其中成纪房是嫡系一支,本堂所在,而兴盛的旁支有狄道房、敦煌房、姑臧房等等。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就是出自狄道房;北周名将李穆、李贤、李远三兄弟就是出自成纪本堂;陇西著名的儒家名士李瑾、李行之、李玄道祖孙三代便是出自姑臧房,而此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河西豪望李轨同样出自姑臧房。李景则是出自天水房,这一房也是人才辈出,官宦世家,李景的父亲就曾官至州刺史,一方封疆大吏。

李景与杨恭仁见礼后,又与崔逊连连寒暄,虽然这两位都是后辈,但皇族世子,高门贵胄。身份非同一般,轻慢不得。

伽蓝主动上前,恭敬见礼。李景伸手相扶。一声“伽蓝”喊得十分亲热,亦让杨恭仁和崔逊暗自侧目,搞不懂伽蓝怎会认识许多军中大帅,而且看上去对其都十分厚待。

李景为人爽直。三言两语说明了原委。原来西征吐谷浑时,时为右武卫大将军的李景是其中一路大军的统帅,与西北狼多有接触,对这些西北秘兵颇为赞赏,与伽蓝更有数面之缘。因此彼此敬重所以结下了一段忘年交。如今伽蓝的身世大白于天下,河内司马氏的嫡脉,观德王杨雄的外孙,身世可谓显赫。这时再回头看看伽蓝的二十年,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饱经磨难,不过他能生存下来,能有这般非同寻常的磨砺。对他的未来必有莫大助益。从他这一年多来匪夷所思的升迁速度便能看得出。他是苦尽甘来了,或许不久的将来,他便能成为皇帝的股肱、帝国的鼎柱,成为中土的新一代大权贵。对于这样一个拥有灿烂未来的人,不论是谁都想结个善缘,李景也不例外。

接下来李景向杨恭仁、崔逊和伽蓝介绍他的部下。

贵族的尊卑不是依官职品秩而定。而是依郡望堂号来定。山东崔氏乃中土第一高门,弘农杨氏乃当今皇族。当然尊贵至极,而河内司马氏虽是前朝皇族。但如今却已凋落。身份高,如果没有权势为后盾,即便为人所尊,也是有名无实,毕竟你没有强大的力量,抵挡不住风吹雨打。是以正规场合下,客气一点的,礼数给全,而傲慢一点的,却也敢当面欺侮。李景的部下们,包括几位武贲郎将、武牙郎将,还有一些鹰扬府的官长们,对杨恭仁和崔逊恭恭敬敬,对伽蓝却难掩轻视之色,甚至还有鄙夷和不屑。

伽蓝的功勋的确不小,他独特的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但他太年轻了,即便十一岁从军,即便年复一年征战西土,即便在西土留下精彩的传说,但相比那些戎马数十载,征战四海,建下统一中土大业的老一辈帝国将军们,或者相比那些也曾在统一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得不到升迁机会的鹰扬府的老官长们,比如去年才在薛世雄的照拂下升任武牙郎将的王辩,伽蓝这位新贵的升官速度就太快了。

伽蓝的升官速度为什么这么快?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皇帝的改革。皇帝的改革让帝国军队的军官们降爵降品,权力和财富双双受损,军官们因此怨声载道,而偏偏皇帝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个西北军秘兵、一个曾除名为民流配戍边的戍卒,竟然在短短时间内迁升到了从四品的禁军骁果军的果毅郎将,也就是相当于府军里的武牙郎将,一步便跨入了帝国高级武官行列,这说明什么?说明不公平,不公正,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让大多数人受益,反而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权力和财富,而尤其令人愤怒的是,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竟然瓜分了这些本属于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伽蓝就是这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个,而放眼看看四周,大家都是利益受损者,甚至包括身为皇族的观公杨恭仁,身为中土第一世家子弟的崔逊,于是,伽蓝遭人嫉恨当在情理之中。

一位身材健硕,长相威武,眼神异常凌厉的武贲郎将就把自己的傲慢和轻侮摆在了脸上,这位四十多岁的彪悍将军给杨恭仁见了礼,给崔逊也见了礼,却直接无视了伽蓝,甚至在李景有意提醒,并加重语气的时候,他理都不理,转身便走,当场便落了李景的面子。

杨恭仁和崔逊相视愣然。

谁敢打李景的脸?谁敢欺辱李景?伽蓝神色如常,不过眼中却悄然掠过了一丝阴戾。

一位年过五十的武牙郎将急忙给李景打圆场,“东征在即,罗将军军务繁忙,且负戍边之责。最近契丹人和奚人摩擦不断,边境形势紧张,所以……这个……”

李景脸色僵滞,强忍怒气。杨恭仁、崔逊和伽蓝均感尴尬。伽蓝是年轻新贵,被老将轻侮乃在情理之中,军营里老军欺负新丁最为平常,所以忍忍也就算了,意气之争罢了,无关紧要,但李景这张老脸被人打了,而且还是当着外人的面被自己的部下打了,那就没地方搁了。

崔逊神色漠然,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臭脸”。杨恭仁却不敢迟疑,急忙顺着那位武牙郎将的话,议论起东征和北虏之事,试图化解这场冲突。

“罗艺。”李景用力一摆手,果断打断了杨恭仁的圆场之辞,“襄阳罗艺。”

杨恭仁当然知道他叫罗艺,更知道他出自襄阳罗氏,而襄阳罗氏是荆襄有名的郡望,当年曾追随独孤信、杨忠征战沙场,是独孤一系的忠诚部属。罗艺的父亲罗荣与先帝是至交好友,深得先帝信任,一度出任帝国的监门将军。帝国卫府的监门府是禁军编制,掌管宫殿门禁及守卫之事,其统帅都是皇帝的亲信。罗荣之后的监门将军便是崔氏的崔彭,而崔彭是崔逊的堂叔父,所以崔逊理所当然也清楚罗艺其人。

罗艺是关陇武川系着力扶植的一员军中将领,而李景虽是陇西李氏,却不属于以独孤氏为首的武川系。在陇西李氏中,唯有狄道房的李虎及其后代才是独孤氏武川系的忠实成员。余房皆属于陇右本土势力,先归于北周皇族宇文氏,后又效命于帝国皇族杨氏。陇右本土贵族的势力远远比不上关中本土贵族势力强大,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依附于最强者,而最强者也就是皇族。

以罗艺强大的背景势力,他轻侮背景势力较弱的李景,鄙夷世家凋落的伽蓝,完全在情理之中。

伽蓝却感意外,两眼顿时望向了站在十几步外正与几名鹰扬府官长说话的那位彪悍将军。他就是罗艺,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罗艺?倒是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就被他鄙视了。

杨恭仁面露难色。他是吏部侍郎,中枢大员;崔逊是监察御史,纠察之权尤重。罗艺却当着他们的面打李景的脸,公开暴露卫府内部的激烈冲突,你能说他是骄恣跋扈,目无法纪?肯定不是,这里面肯定有名堂。如今东征在即,各路大军正在向辽东集结,这时候卫府内部出问题,对军心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假如奏报行宫,必会惹出更大的麻烦,但武川系和陇右本土系都是得罪不起的大势力,所以杨恭仁和崔逊只能“闭上眼睛”,佯装不知。

“大将军,东征为重。”杨恭仁伸手握住李景的手臂,低声叹道,“大将军可知,关中叛乱迭起,甚至有个叫李弘的贼人不知死活,竟然自称天子。”

李景微微皱眉,顿时关注起来。此事行宫已经下令严加保密,尤其对东征将士,更不能透漏丝毫消息,以免动摇军心,是以李景现在还一无所知,对杨恭仁的话将信将疑。有人在关中造反,还自称天子?这怎么可能?但假如消息是真的,而皇帝和中枢还坚持要东征,对关中危局置之不理,那意味着什么?无疑,意味着以关中本土贵族为主的保守势力与以皇帝为首的改革派势力已经剑拔弩张,双方都在布局了,一旦东征结束,皇帝和中枢腾出手来,双方肯定要打起来,而结果不堪设想。

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辽东策略

皇帝和行宫到了涿郡,而山东各地奉旨赶赴辽东战场的诸卫府鹰扬却杳无踪迹。

实际上,山东各地的诸鹰扬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大部分将士在第一次东征时战死辽东,也就是说,山东籍府兵所剩无几了,大河南北的正当壮年的职业军人基本上阵亡了,而一部分老少或在二次东征时远赴辽东,或在山东各地戡乱剿贼,所以三次东征也只有临时征募山东青壮农夫,以募兵制来暂时补充府兵制的不足,但一部分山东青壮农夫都在前两次的东征中被强行征发徭役去了辽东战场,另一部分青壮农夫则在连续两年之久至此已成燎原之势的反抗皇帝和官府的大潮中,基本上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参加了义军,剩下的青壮则都附翼于世家豪望,以宗团、乡团势力保家卫国。而山东地方宗团、乡团势力则利用帝国府军远征辽东、山东地方叛乱迭起的大好机会,在短短时间内迅速的公开的发展起来,并与地方官府结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很多时候他们已经事实上承担起了镇戍地方的重任。

地方豪望和地方官府相结合并以武力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地方势力,很快便有了强烈的利益攫取的欲望,由此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皇帝下旨发动第三次东征,诏令山东各地诸鹰扬火速募兵,诏令山东各郡县火速征发徭役,然后带着军队、民夫和各类战争物资火速赶赴辽东战场,这一显然与现实完全相背离的命令,便在山东各地遭遇到了地方势力的坚决抵制,而诸鹰扬和地方官府则顺水推舟,以此为理由百般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