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与富士康(选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台铭与富士康(选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5年以来,富士康又在武汉、淮安、辽宁、河北投巨资建设生产基地。
  另外,富士康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也建有上千人的工厂。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这个镜片的材质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它的加工精密度却是纳米级的,光洁度误差要小于5纳米,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8万纳米,也就是说误差要小于头发丝的二万分之一。”
  2006年10月,深圳第八届高交会上,富士康李军旗博士手中举着一片小小的手机照相机镜片向人们介绍他负责研制的SGT—n纳米级超精密加工机。
  千万不要小看这台纳米加工机,镜面光洁误差小于头发丝的二万分之一,打破的是日企技术垄断的格局。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彩电制造大国,但是留意一下就会看到,数码相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这些办公自动化设备有97%以上由日本企业生产。佳能、理光、爱普生、富士施乐、奥林巴斯等企业也在中国深圳等地设有生产基地,但都是日本独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加工的精密度还不够,不能生产高精密度光电元器件。
  

五个成功秘诀(6)
生产镜片要先做模具,只有模具达到精密度要求,生产出的镜片才能达到技术要求。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就是制造镜片的纳米级模具的专用设备。这种设备,全球没有几家公司能够生产,对中国是进行技术封锁的,这才使得精密光学元器件大多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比如数码相机镜头的最大厂商就是日本的HOYA公司。
  李军旗介绍,纳米级模具制造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后来日本在民用领域率先使用,使得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迅速普及。富士康采取软硬集成,材料、加工、测量、控制技术系统取优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开发出SGT—n超级磨、车、削纳米级仪器,占据了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和制造的制高点。
  富士康已经将纳米级模具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手机、汽车、医疗设备、镜头镜片、镜头球面、传感器、DVD读取器、滤波器等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领域。
  也许是由于2006年9月刚刚经历了所谓“血汗工厂”的媒体风波,富士康对高交会特别重视,隆重出场。展台上的大标语展现了展览的主题:“科技、自主、创新—富士康永远的承诺”和“扎根深圳的科技富士康”。
  本届高交会,富士康重点向外界呈现企业所搭建的三大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跨领域科技整合的平台。其展馆主要分为“机器人与精密机械”、“半导体热传导技术与能源”、“先进纳米级制造技术”、“数字家庭多媒体”、“未来纳米技术”、“先进生产力”以及“知识产权成果展示”等七大展区。
  通过展览,人们了解到富士康鲜为人知的科技成果。
  1995年,富士康的专利申请量为270件,专利核准量为160件。截至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全球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32400件,核准量17250件。不到11年间,专利申请量增长118倍,核准量增长108倍。
  2006年4月被全球顶级专利品质评鉴机构(IPIQ)专利积分卡评定为全球电子与仪器领域专利前三强。
  在全球华人企业当中,富士康的专利申请和核准量也都名列第一。
  2005年,富士康获大陆专利申请量第二名,专利核准量第一名,获台湾地区专利申请量和核准量双料冠军。
  富士康以做电脑连接器起家,连接器专利已经累计达到8000余件。近年来,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的专利也有了大量积累。热传导2600件,纳米技术600件,网络通信400件,无线通信1200件,平面显示3000件,镜头模组900件,在3C领域也有大量的专利积累。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个成功秘诀(7)
富士康副总何友成先生感叹说:“有人质疑,深圳实乃贸易、房地产和加工工业的繁荣之城,其他别无所长;更有人质疑,富士康乃加工工业的代表企业,其他胜长无多。此论之见偏与识谬,诚非三言两语可以导正,十年前的眼光看不透十年后的景观,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日深圳和今日富士康的景观,若非其建设事业的亲历者,不会有深切的感知。”
  富士康做大做强,并不仅仅依靠大陆劳动力的低成本、靠拼劳动资本的优势所得,而是靠高科技的提升。富士康不仅是制造的富士康,也是高科技的富士康。
  令人瞪目结舌的高速度
  仰头看着富士康的销售收入每年直线上扬,确实让许多企业家瞪目结舌。人们无法想象,富士康为什么会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长速度。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在台北建设部门登记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折合人民币万元的资本额中,万元是他的母亲给的。30年后,郭台铭成了台湾首富。
  富士康的30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1984年,生存阶段。苦苦挣扎,求的是生存,并没有什么建树,年销售收入不超过亿元新台币。
  第二阶段:1984~1995年,专注产品阶段。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建立专利系统,突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销售收入稳定在每年10亿元新台币左右,1995年,营销收入达到25亿元新台币。
  第三阶段:1996~1998年,产品逆向整合阶段。一地设计,台湾、大陆两地制造,亚洲、欧洲、美洲三区交货。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新台币,差不多每年都翻一番。
  第四阶段:1999~2001年,产品横向整合阶段。一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交货。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新台币。三年中增长率达到100%。
  第五阶段:2002~2003年,产品多元整合阶段。两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弹性交货。两年中,销售收入从500亿元新台币到超过1000亿元新台币,也是成倍增长。
  第六阶段:2004年至今,竞争力全面提升阶段。2005年,增长率仍然保持了63%的高速度。
  富士康的高速成长是在最近这10年,从1995年的25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的400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增长了1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率在50%以上。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大企业能保持如此长时间的高速度增长。
  富士康10大事业群架构 (单位:新台币)
  事业群名称 销售规模 负责人 主要产品 主要客户
  富士康国际(FIH) 3000亿 戴丰树 手机 诺基亚摩托罗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个成功秘诀(8)
消费电子(CCPBG) 2000亿 戴正吴 游戏机、笔记本 索尼任天堂
  通讯网络(CNSBG) 1000亿 吕芳铭、李光陆 网络相关产品 思科北电
  个人电脑周边
  (PCEBG) 2000亿 郭台成、
  钟依文 主机板、机构件 各大通路商
  数码产品(IDPBG) 500亿 蒋浩良 PC及数码家电产品 苹果
  鸿超准(SHZBG) 500亿 徐牧基 模具组个具 各大零组件供应商
  资讯系统整合及 3000亿 简宜彬 PC系统组装 惠普、戴尔等
  服务产品(CMMSG)
  群创显示器(MOEBG) 2000亿 庄宏仁、黄维权 液晶面板及组装 品牌及系统大厂
  段行健
  电脑、网络通讯 1000亿 卢松青、游象富 连接器 各大PC及笔记本
  连接器(NWING) 电脑系统商
  光电产品(MOEBG) 1500亿 黄霍智 数码相机及镜头 系统商、通路商
   。 想看书来

创业:四千年前注定的成功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决定了,绝不是四千年后才知道的。”这是郭台铭的话。
  全球代工大王来自何方?把镜头拉回到30年前,富士康不过是台湾一家十几个人的小工厂。那么它近10年的成长力来自哪里?默默无闻的前20年它又做了些什么?
   。 想看书来

7。5万元起家(1)
华为总裁任正非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任正非说到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不是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的,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大陆第一代创业者,即使今天身价再多,谈及父母,都会有一种与任正非相同的感恩之情。
  “我当年创业的钱,是我母亲标会来的10万(台币)块钱。”每每提起他的母亲,一米八个头的北方大汉郭台铭总会露出难得的温柔。
  因此,郭台铭在富士康大讲“感恩文化”。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父亲叫郭龄瑞,母亲初永真是山东蓬莱人。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在军队当兵的郭龄瑞携家眷来到台湾。作为第一代外省人,郭家的生活不但不安定,甚至颇为艰难。郭台铭兄弟姐妹四个,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当警察的父亲的薪水维持。所幸郭台铭头脑聪明,而且很能吃苦,在学校是孩子王。郭台铭点子多,说服大家富有煽动性,被同学们称做“锅盖”。他在家里对弟妹也有号召力,从很小的时候起,郭台铭就带着弟弟半工半读,每年暑假都会打工,赚取下学年的学费。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在部队服完役,正要开始做事,寻找机会,有个熟悉外贸公司的同学,打听到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于是,郭台铭就和几个朋友商量办厂,把这笔订单接下来。郭台铭到台北建设部门登记注册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是大家凑的。郭台铭当时刚从部队回来,没有什么钱,他的万元是母亲标会得来的。
  但是公司开得并不顺利,经营非常困难,第二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资不干了。于是郭台铭又向岳父借了1万元,硬是把工厂顶了下来,公司也登记更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
  相信30年前,母亲和岳父出资支持郭台铭创业,既是出于亲情,也是因为看到郭台铭是一个做事业的人。当时女儿林淑如坚持要嫁给郭台铭,岳父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但是,他对郭台铭的能力还是认可的,因此,才借钱支持他。
   。。

7。5万元起家(2)
或许,当年那些撤资的朋友,看到今天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鸿海成为全球代工大王,心里一定追悔莫及。
   。 想看书来

一头扎进制造业(1)
近年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种企业DNA的理论。DNA是所有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体亲子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也就是所谓的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企业的“DNA”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基本不变的核心。当然,DNA是与生俱来的,在公司最初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并影响到以后的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郭台铭创业初期的轨迹,来理清富士康后来走向成功的那些最基本的因素。
  其实,郭台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和道路。创业之前,郭台铭以中国海事专科学校航运管理科毕业的背景,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强的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在当时有“台湾华尔街”之称的馆前路上班,担任排期及押汇工作,每天穿衬衫打领带,也就是今天的“白领”。当时正赶上美国对台湾的纺织品实行配额管理,下一年的配额要由前一年的输出量来决定,而输出的额度就要看船期的安排,船期越多,意味着明年的生意更大。因此,当时的航运公司掌握着许多纺织公司的命脉。郭台铭的工作就是负责船期的规划,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使,几乎每天中午都有人请他吃饭。
  但郭台铭没有流连于这种风光的生活中,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按理说,有了在航运公司一年的经验,郭台铭应该深知海外贸易一转手就可以赚钱的奥妙,即使是去创业,也应该进入自己熟悉的外贸行业。但是,郭台铭看到的是贸易背后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贸易产品,不是工业品,就是农产品。生产才是根本,才能带动服务业。因此,他决心去开工厂。
  即使是开公司,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不一定非要进入制造业。这种诱惑就曾出现在郭台铭的面前。
  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他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50万元来得相当不容易。创业初期,每月出货的塑料成品加工值约1万元,全年营业额万元,当时的15名员工就挤在租来的83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作,就像现在深圳出租屋里的那些遍地都是的小家庭作坊,并且还是最差的。特别是经历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扬,景气下降,经营困难,公司处于严重的不稳定之中。
  这时候,有一个机会降临了。
  正当郭台铭筹集资金建模具厂的时候,一个土地掮客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那是一块在土城永福宫后面的土地,1平方米才卖290元人民币。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土地开始进入狂飙的年代。如果抓住这次机遇,郭台铭就有可能进入房地产业了。
  

一头扎进制造业(2)
另外,当时制造业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短缺,有的工厂老板干脆拿钱买原料,囤积起来牟利。
  这时郭台铭开始犹豫,到底要把这第一笔钱拿去盖模具厂、买土地,还是买原料来囤积?如果从赚钱快和多的角度去想,买土地和屯积原料,都好过盖模具厂。
  “当我以一个工业经营者的心态做出决定时,就开始看得比较长远,想把公司的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