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平统一的先兆;似乎基于此种发展而带来的是一种必然的一统的趋势。
然而在此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基于现条件之下的两岸发展己经不是单纯的双方政治或地缘政治的相互关系;也不只是两岸基于文化共识的政治共同体的认识。而是一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取向的存在本质。如果说现在两岸的分歧是缘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取向;那么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之中所能体现的却也是对这种制度的消解。因为虽然从文化的角度讲现在所表现的社会制度都非华夏文明的产物;都是效法西方而又有所取舍;且又是一种在理论上相互敌对的社会形态;但是现在的问题却不只是社会制度问题;而是社会选择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实质;社会的话语权的不同的认知。在现阶段不论是国民党一统大陆还是大陆一统台湾都是对方民意所不能接受的。但相对而言大陆民众会更安于接受被统一;因为就民意实质而言;大陆并未形成与社会制度相协和的*的意识形态。而台湾却己经建立起*的社会意识;它不会接受强权的压迫;不论是本土的国民;民进;还是大陆的执政党或在野党。但在事实上大陆方面是具有军事实力的;而台湾方面却几无任何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政治话语方面台湾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政治势力的发展指向也是大陆对台湾的统一。
但以和平的方式;大一统的时代能够到来吗?在我认为它是一种定势思维的假设.基于现实的思考它有两个可能的方向:其一是政治主体的联姻;其二是社会发展的对政治主题的消解;从而也就无所谓统或独的问题了。就第一点而言,台湾政党不具备一统大陆的实质和能力,而如果与大陆政党联合将面临消化的可能性.即使政党方面具有共同意愿,*政治下的台湾也不会任由政治的叛卖.政治结合又是强权的表达.而这种结果是双方现在都不愿看到的;在第二种表现里所体现的是社会发展进程所体现的人类表现的本质方向对意识有形态的消解.它的前提是两岸在对峙局面下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话语的主流.这种发展的一种表现是政治的解放,在没有意识形态对立的状态之下,两岸关系自然取向于全球共体.
耶稣的背叛——最后的晚餐
这是发生在著名的耶稣蒙难前的故事。耶稣知道在他的十二个门徒之中有一个人出卖了耶稣,耶稣却并没有指出名字,更没有公开责骂他。这一切都是因为耶稣有一个目的(注意:在此处是不可以用阴谋这一术语的)——耶稣想成全自己,让自己上十字架,以这种方式成熟自己的精神,伟扬自己的宗旨。而《最后的晚餐》却下是这一意图。也可以说几乎是它建设了这一个故事原形,因为“最后的晚餐”是不存在不但不可考,而且根本就不是在考察所得之中的。达芬奇创造了一个耶稣。但《最后的晚餐》却被安上骂名,受到了众多的责骂和唾弃。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结果却使我们不知道这是,由耶稣安排的还是由达…芬奇构造。一方面如果耶稣的宗旨是原谅一个人而耶稣本人也原谅了那个人(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被耶稣称为叛徒),那么为什么耶稣的门徒还是连续不断的诅咒和谴责那一个人呢?这是不符合圣子的精神的。那么有这种行为也许开始就意味着那些信奉耶稣基督而没有原谅耶稣的叛徒的都是伪信徒,而整个的圣经史也就是一种虚伪的精神史。就此而言谁才是真正的叛徒呢?另一方面,耶稣使自己受到了绞刑而没有选择挽救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死亡成为伟大的死亡。那么是否是他利用了那一个弟子——他的叛徒呢?这种事恐怕充其量只有两个人知道,或者只有耶稣一个人知道。而耶稣成为了死亡的主角,叛徒失去了其表达的话语权。专心最终的实情就只如人们所看到的:耶外事处被死,而它的华而不实的所谓精神成为了人的精神信条,他受到尘世的膜拜,而且由此自己成为一个神者…圣者,成为上帝,而他的弟子则倍受责难,被以各种方式打入名目繁多的地狱。这种现实是将耶稣陷于不义的。而这,谁能知道:或许说,谁可知道。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为一生—你很好
但只要以此生来爱你
这时也满足
我想起你是我的妻
你总是在远方等待
我却已经不习惯远走高飞
不习惯想起遥远的事情
不喜欢想起我和你
不愿意想起那遥远如同逝去的童年
我家有一个旧门楼
上面摆着爷爷逝去的旧茶几
一棵柳树在夕阳之中一摇一摆
落满灰尘
而你是我的妻
那里留有你的影子
爷爷总是斟满飘香的茶杯
为我们祝愿
你却总是放在那里
等到它己凉透
变成尘封的滋味
你也不端起
也不会把它喝去
爷爷已经去世
落满尘埃的地方不见灰尘
不见你
在家乡兴风作浪
我寻找所有的船票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
只有我的眼晴
我再也看不到家乡
再也无法把你带回家乡
爷爷的旧茶水。
——科方式
mailto:suiius@ 。。
媚献的城—对那些的命名
我看到一张旧船票
将要倒塌
看到自己
埋在当下
我不知道这远程
将要何时到达城下
不知道清白之处
为何有我的巨塔
这巨塔
从何处而来
这时间
媚献的城
或是在何处得到
你的眼睛
——科方式
mailto:suiius@
又、下雨
又下雨
又下雨,现在终于可以清晰的告诉自己 这是好事。
所以好事,只是好事。
不是高兴也不是快乐的事。好事是具有中性的事。只是感觉会良好。但并非问题良好。
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下雨是好事呢?我想,你们是不能够告诉我的,因为你们对我其实一无所知。而能够告诉我这事的人已经不在。或者已经都老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
那么是在那一个读书时代。当时明知下雨也不要拿雨伞。只是因为当时还未下雨,或是当时下的雨使你的借口可以被认可。与是你的想法就肆意横行。于是你能够被雨所打湿而不自知。
美丽的事总有错误。所以错误的事也是有美丽在其中。
不晓得知道这一秘密的人是否 很多,但是我想。也许有人需要并应该知道它。因为如果是一种难得的美丽话。总有难得的方式才能发现和爱惜它。
和我相爱一生的爱人离开我。是在雨季的十二朵花朵开放之前。那时世界一片安静。使我觉得这生命真的就这样完了。有一天我胡须皆白。却望着因我而苍凉的天空。用我牙齿零落的、长满衰落的、感觉堕落的嘴大声的问上天:我是否曾经存在过雨中。
然而我终于需要寻找我的时候只是因为我想要寻找爱情。希望他能够自己。那种他就是自己。神情简单的时候却又充满了不安。似乎总是需要用自己来为自己质问:此时下起的雨 和这个世界是否具有重大的关系呢?
又下雨。只是因为感觉钝重。需要有拯救它的方式。而这下起的雨,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美丽。
想起又下起的雨和想起此生是同样难得的事情。有些事情,太需要一些借口才能想起。比如说需要想起自己,但是平白无故的又难以想起。于是又下起的雨,它使人有了清醒的感觉,并且只是因此而使人沉重的觉得,此生在此,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也许可以和下雨无关,只是又下雨,会使人觉得,有什么事情,可以用这个借口而做到。
很多时候未能想起的很多事情。也像很多时候一样,很快的能够被忘记,不会被记得有多久,或者有多么需要去记得。因为很多事情总是需要一个可行的断裂。消失之后,我们忘记或记得它。这已经不重要,因为不会有很多自信,可以玩弄太多的事情。就像是不会有太了然的心迹一样。常常并不能知道自己可能在那里。虽然知道自己就在自己的眼皮之下,虽然感觉自己可以离得很近,但是很无奈,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来走去,因为也许——只是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走在雨中。虽然天空中的雨是又下起的。但是但愿它和之前,和某一个记忆中的会不一样。因为想要知道是不是又下雨了。这种心情,总是但愿能够被理解 。
再次被雨打湿的街头 成为了记忆。我知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定是因为又下雨了的缘故。因为我记忆中的街头是干燥的。那里太阳很大,而我需要穿过它,然后到达自己也许每日不想去但是必须去和已经去了的地方。这种现实使我觉得现实如此简单,只需决定可去以及不可去的地方就行了。比如说我想要在黄昏时分去海边,不论是否会有雨。但是我未能,因为我必须在另一个我必须呆的地方,然后记海边很远。甚至很多时候忘记了想像,或者是记忆了想像。
我走在外面,天色已经很晚。但是我走在外面。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天空在下雨,我为此而高兴的是,我又在雨中行走。这是多年的爱好,这使得我可以清晰,在雨中清晰。然后这将会成为我的记忆。因为这是又下起的雨,它很可贵,它不是上次或者是下次下起的雨。它是又下起的雨。和我的现在密切相关。因为我只能行走在又下起的雨中,而未能走在下次下起的雨中,也不能走在上次下起的雨中了。
在行走之中
又下雨
纯在方式 文本
白色茫茫的无奈
白色茫茫的无奈
如果世界给人一种勇气的话,人可以明白无误的对自己夸张。就像我曾经的认为,自己是可以用任何的风格写作一样。但当真的想要写出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其实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是自己一直都未能真实的看待的。仿佛对此而言,自己构成了独立的迷雾,将独自的自己笼罩。
如此说来不只是对自己的嘲讽。其实更是无奈。我无法发现自己有什么执着之处,在一直坚定自己要写作下去的意念。但是我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无奈是那么的巨大。以至它不是以溃败的方式,而是以崩塌的状态向我诉说自己的现实。我最终发现自己被这方式挤出了写作的可行性之中。甚至连独自叹息的勇气都没能对自己说起过。
无奈。像白色大地一样的涌起。淹没了这世界 以及我。而且它的目光是白色的,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值得有希望的事实。因为我总是能够在一些无奈之中不能够被看到。一如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现实一样。
生命的重要之处,比如所说这希望、这理想,一旦破灭,也许就应该永远的不在了吧。有时候这正是人需要的事实。但往往未能达到,因为自己总是没有能够真正的感觉自己可能需要的是什么,甚至未能真正的知道自己的重要之处是什么。我会希望于自己能够写作。并不是我认为自己对写作有多么的热爱。只是因为我自己认为如果自己存在的话,写作的话语可以是一种明证。比如说把自己存在的思想表达出来,就是自己存在的真实了。我常常以为一个被世界的秩序所控制的人不应该是我,所以也许是有一些脱离这世界正当秩序的微妙想法,我没有要求自己完成正规的在校教育。甚至也许这种飘忽正是现代的我的正当的境遇。
时间一旦过去就成为无奈的了。那么这时,时间对我们而言是有效的吗?如果它最终只是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比如我们死去,比如我们不在了 这时间里。那么它的曾经和现在,甚至是生命的相关方面是不是全部的都没有了呢?
一如我们好像真的没有存在过一样。
总是感觉忘记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甚至不用想像就已经发生。这也就是未曾存在的关键。但我们不愿去理会这些和事实到底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像未曾理解事实和行为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样,不能理解自己的世界有什么是切实的。把握一种之后发现不了遗失了的另一些。就像总是会有一种所得,而同时,又能为自己昭示什么。
就像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了然的去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简单的去做。发现美丽之后总是会发现美丽之外的事实。己无须诉说,也无须去认真的对待。
无奈常常是一种可以被看见的东西。看见然后仔细的了解它,然后一无是处的面对它。说明出来自己的无奈。就像白色的茫茫,总是具有自己的形态,但又总是隐匿起自己。因为经历过一些之后才会发现失望的大多数。在这发现里,有可怜的事实叫做无奈。而且因此因此发现的是事情往往成为永远的事情。永远不在现实之中,也不在现实之外。它属于那样的一个世界
永远不会遥远,但永远不会可及。
纯在方式 文本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连夜,都下的那么轻微
连夜 都下的那么轻微
——科方式
固然,很多事情已经很美丽,但仔细追究起来 却又不知道是为何种。这美丽——
这是一个落雨的时候,是黑夜,可以不看到很多东西,但是知道有雨在落,知道是在夜的黑色里。
这里的微妙之处是,雨成为夜,成为一种想像的现实。成为了雨的声音。
从来都以为喜欢黑夜,没有可以说明的理由。就像是总会以为暗夜能够给予心神以宁静的方式一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寂聊的里面才会发现有些事情是难得的事情,但常常会为自己而成为难得的遗忘。故意失去一些轻易可得的美丽。
喜欢黑夜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属于那种对现实困顿或不适的人。不只是对天明的白色体系的不满,而且还有对白色世界的秩序不满,对白色方式的表现不适。
黑夜所提供的是一片一无所有的东西,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