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的文化投机者,她们利用强大的现代传媒手段把垃圾文化包装成畅销商品,还试图在文学史上上窜下跳。只是可惜了复旦,不过我也奇怪,同样做为文化策源地的北大,怎么就没丢过这个脸呢?
虽然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多地充斥着铜臭,北京还是一个有书香的地方。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了,经济大潮影响不了它沉稳的文化积淀。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爱天爱地爱我爱你的摩登世界里,还有这么一块鱼龙混杂也好百花齐放也好的地盘,让文化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已经谢天谢地了。如果某天你读了一本书,想和人聊聊,那这种事情只可能是在北京。要换了别处,你对人家说: “我昨天看了一本好书……”恐怕还没等你说完,人家早跑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2001.5.6.22:45,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都是北京病人
听说张驰出了本新书叫《北京病人》,一开始听说这书名我特别愤怒:都知道几年前有本特火爆的《英国病人》,又是得奖又是拍电影的,那个写小说的反正是发了大财。我正琢磨着也弄个《中国病人》或者《美国病人》什么的赚点钱呢,谁知道张驰这家伙眼明手快,一本《北京病人》已经闪亮登了场。唉,眼见这功名利禄滚滚来,只是全都奔着张驰去了,我这个悔,悔得肠子都青了。
那天吃饭,张驰说要送大伙儿书,我红着眼睛就去了,谁知道红着眼睛的有一大帮人。张驰出了本这么好的书,大家都生气。特生气,特别是我还特嫉妒。所以那天晚上大家伙都骂他。首先跳出来的是石康,说你张驰写的那叫什么小说?我现在写的那才叫小说,我写的是";春、夏、秋、冬";的四个爱情故事,比你这强一百倍!然后是老谋深算的艾丹,他自己喝着小酒儿,冷笑不语,问他,他说张驰跟我一个院儿长大的,他那两把刷子我还不知道。唐大年发着呆,丁天闷头吃拍黄瓜,几个美眉们坐在一块儿叽叽喳喳。反正吧,一桌的美眉一桌的作家都对张驰有点看法,为什么?因为他出了书,而且是本谁都没写出来的书。
虽然从心眼儿里面嫉妒,可是话说回来,看张驰的小说的确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北京病人》好看,这是真话。因为他总在里边儿说真话。而且爱说笑话。笑话和真话加在一起,那就是好看。虽然心里边儿特不服气,可一看小说我还是绷不住从头笑到了尾,且中途弃书仰天爆笑十余次,每次长达三分钟……从另一方面来讲,笑一笑十年少,这小说也能治病。
看完一本书心情愉悦,这应该说是张驰的奇迹。现在很难得看完一本小说能让人高兴了。前些日子看见王朔给一日本女作家写的序,里面有句话说觉得她的小说挺好,挺简单也挺干净,看着是一种亨受,不像看完有些书上床前就满脑子想着生存还是死去。我觉这话特对,你要成不了思想家,就别在那儿装大尾巴狼玩深沉,你装着累,我们看着更累。
所以说,张驰是个可爱的作家,当然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可爱的人。平常我们经常聚会,一帮无业游民凑一块儿就搓饭泡吧,张驰是这里头最能闹的一个。都说我闹,可一跟他比我就小巫见大巫了。每次张驰在饭桌上一做鬼脸我就乐得吱哇乱叫,艾丹为此很嫉妒,说他老用这个逗人开心,比如说我这种无知青年。张驰也有真出格的时候,据说有回喝多了酒还要当从解裤子,把人家几个美眉吓得够呛,我听了哈哈大笑,觉得这真是张驰的###格,说得出就做得到,什么都不在乎。
张驰的可爱还在于他的认真,对什么都特别认真。上个月老放过生日,张驰给我打电话,我随口说了一句给方文过生日那得打扮漂亮点儿,结果张驰那天特地穿了件名牌衬衫,他老婆更漂亮,花衣裳花裙子花凉鞋,用张驰的话说像一只";小孔雀";。
那天张驰没喝多,方文喝多了,他一喝多了就话多,整晚地跟人说他的网站。方文命苦,当着好好的中国作家编辑,突然被文联派去做他们的作家网站。可怜的方文从此落入了网络经济的魔掌,逮谁跟谁说网站。那天是他的生日,所以我们谁都不说话,就听他一人连着几个小时地说网站。杨葵那天情绪不佳,一直没说话。那段时间他一直情绪不太好,后来的好几次聚会他都不参加。给他打电话,不来,好几个美眉轮着给他打电话,还是不来。张驰很尴尬,唐大年说别理他,过一阵子就好了。老黑和狗子那天没去,他们俩一般都很少露面。还有石康什么的,见面儿就挤兑我衣服不好看,恨得我想踹他两脚。丁晓禾和艾丹老在一块儿,他们吃着自己的炸酱面,听方文叨唠他的网站。
《北京病人》说的就是这些人的事儿。张驰整个儿一把他们的###全曝光:张驰、石康、杨葵、唐大年、艾丹、王朔、老黑、狗子、丁天、丁晓禾还有他的老婆老鸭。除了他老婆,他写的全都是男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且都是名人,北京文化界出名或者不出名的一帮人。张驰把他们全都叫做《北京病人》。
张驰写书的时候我还没认识他,不过即使认识了也没事儿,我不是男人,他不会把我的###也写进书抖落出来的。没什么可怕的,所以我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评论张驰。
张驰是可爱的,张驰的小说是搞笑的,张驰总是带给我们快乐,就好像他的生活也充满欢乐。可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清醒,他喝酒是因为他想醉,他快乐是因为无法掩藏心中的病痛。
时代没有病,是我们病了。我们都是北京病人。我们灯红酒绿,我们烦躁不安,我们歌舞升平,我们无所事事,我们纸醉金迷,我们逻辑混乱。时代没有病,是我们病了。我们都是北京病人。
张驰用浅薄的表象掩盖着他内心的深刻。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们都想活得快快乐乐,我们都是自由人,我们都想活得浑浑噩噩。
看《北京病人》的时候,我老是联想到另一本书的书名。那本书写在好几十年前,那时候我还没生下来。现在我生下来了,而且认了字,会看书了,我十二岁的时候看了那本叫《狂人日记》的书,现在我二十四岁,我看着《北京病人》,我知道我和他们一样,我知道我们都病了。
是时代病了还是我们病了?
是我们。
,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王朔到村上春树的石康
说实话石康的小说我以前根本没怎么看过。从《晃晃悠悠》到《支离破碎》到《一塌糊涂》,以及后来的《在一起》,几本代表作我是一本也没看过,最多的也就翻了几页。我跟他是在饭桌还是排队(party)上认识的,一见面他就跟我侃文学侃艺术,把我当成了一个崇拜他的fans,满足他一直未了的渴望被崇拜的虚荣心。可怜我就这样成为了他的一个假想崇拜者,在聚会上听着他滔滔不绝的关于文学的表白与讲演,问题是他不知道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小说。
我不看他的小说当然那是有历史原因的。与石康本人无关,主要是当下的一些文学气候。大量垃圾级别的畅销文学加上媒体的疯狂炒作,弄得我对现在的小说简直就没有什么阅读的胃口。也许真是应了这是一个快餐的年代,甭说吃饭,连文学都快餐化了。写得好的写得差的全来了,一律10……20元一本,炒得好了卖得就快,炒得不好再好的书也没人知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长恨歌》,小说早5、6年前就出来了,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后来出了书也没多少人看,一得了茅盾文学奖,名单还没公布呢大小媒体就疯了似的往上涌,第二天满世界的书摊就都是新版的《长恨歌》了。这就是信息时代,什么都得靠炒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对于作家们来说是幸福还是悲哀。
石康就是这种时代环境下不幸的牺牲品。由于深深地相信被炒作的就一定不是好东西,我始终认为这些走红的畅销书无一例外地就是文学快餐,没什么太大的阅读价值。当然对于喜欢睡觉前看看小说听听音乐消遣的人除外。好几年来我一直都很少看那些炒得通红红得发紫的畅销书,包括石康和他一本又一本畅销小说,因为我想看那些小说还不如去看流行杂志。
但石康同志终于让我相信了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例外。说来话长,我第一次看石康的小说是因为他送了我一本免费的不用花钱买的他的新书。因为这个原因我才第一次认真地看了一本他写的小说。在此之前我对他的印象是:石康么,人还行,不坏,个子太高,长得在这帮男作家当中也还算过得去的,一张嘴是极不知好歹,巨爱泡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送我书那天在饭局上他又碰上了一个第一次见面的美女,立马就又过去跟人家侃文学去了。我坐在边儿上,碰巧就听见了一句,石康说:“文学作品要写书面语那好多话都没法说了,比如说‘我操’,书面语怎么写啊,一写书面语就写成‘我###’了,这哪儿跟哪儿啊?”
总的来说,石康就是一北京小混混,小混混混大了就混成了作家,再一不留神,就混成了著名男作家——整个一个王朔的路数。
现在还是来谈石康的作品吧。我看的这本是《###与迷茫》,写得还行,不过感觉上没有他前面的几本好。但是在故事情节的丰满程度上又比前几本小说好得多了去了。这些留着呆会儿再说。先分析分析他早期的那几本作品。就是那一套三本的什么三步曲的,虽然我都没怎么看完,但是多多少少也在朋友手里或是书摊上翻过几页,大致知道是一个什么路数。还是那句话,早期的石康就是一个王朔。我在另外的一篇文章里说过,如同王朔的出现代表了整个80年代青年一代并因此而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震动甚至轰动一样,石康的小说也代表了整个90年代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不同的是,王朔当初以其北京土话为代表的口语式写作冲击的是当时普遍的知识分子书面化写作以及知青文学伤痕文学等一系列由政治或历史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学,而石康同样以北京方言和嬉皮风格为利剑试图突围的则是当下纯粹文学领域所流行的从文本到文本的看似高深实则枯燥无生命力的所谓传统文学。
事实上,曾经一度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美女作家以及棉棉等的作品也可以说都属于这一类文本类型的作品。他们的出发点和实际带来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在作品的可读###和文学价值上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卫慧,她是第一个因为个人姿态而不是因为作品出名的作家,人们因为她的姿态而去读她的小说,实际才发现他们读到的是垃圾,所以大呼受骗上当。但这样的垃圾就是这样一路绿灯骗了下去,还一直骗到了国外。不过这并不能全怪卫慧,是媒体帮她完成了这样的奇迹。
回到石康。石康在这股浩浩荡荡的新文###流的大军中一不留神混成了个主力,好象在以男###作家为代表的梯队里除了石康也没几个有名的男作家了。当然,有一些著名的传统男作家是耻于与石康为伍的,在他们看来,石康就是一个混混,写畅销书的而已。而事实的确是这样,石康就是一个混混。不过按照传统道德领域的眼光来看,亨利*米勒不仅是个小混混,简直还就是一个大流氓。更好玩的是最近在世纪坛的毕加索画展,居然有孩子在画展的留言薄上说毕加索是个“大流氓”,因为他画了无数的###女人。
石康的早期和王朔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并且在本质上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和成效,所以他的走红是必然的。如同当年王朔的风靡全国。不过他的命却没有王朔好,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王朔得到了传统文学领域的承认与认可,并由此树立了他在文坛大腕级的地位,而石康一直拒绝这种认可,并且至今如此,因而传统文学也拒绝接受他。所以说,石康的反叛从形式上比王朔来得更彻底。
《###与迷茫》是石康的新作,我没问他是多久写的,不过据他文中自己透露的是写于1998年,后来又改过几遍,最后出版反正是在2002年。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属于他中后期的作品。这本书我看了三分之二,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看完,不过把结尾也大致看了。总体感觉就是石康同志在小说创作的扬长避短之后成为了中国的村上春树。
说到村上春树这个人和这个现象真的是很奇怪,我曾多次听说他的书如何优秀如何经典而且常年畅销不衰,可我曾数次在书店翻阅《挪威的森林》之类他的代表作想买一本,可每次刚看两三页就看不下去了。我就是死活不明白,一个38岁中年男人的关于爱情的幻想与回忆怎么就吸引了那么多的纯情男女深爱不绝,并且简直成为了小资的文学类代表名词。当然了,我也同样认为村上春树有很多经典的小句子是很可爱的,比如什么遇到100%的女孩,可怎么也不至于让我心动到什么地步啊。总而言之,坦白地讲,虽然我很多次试图读一本他的小说扫扫盲,可他的书我是真的看不下去。
我说石康的小说后期像村上春树,可绝对不是说他的小说让我看不下去,恰恰相反,我是在一个上午花了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看了他小说的前300页的。而且好几次我都想中断不看了,可看完了一页还是###不住又翻开了下一页。比起他以前的小说来,这本书在情节方面可是要成功多了,也基本没有了那些长达数页不知所云的精神梦呓式的自言自语。这些都是进步,我深深地为石康同志这些文学创作上小小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他没有完成什么质的飞跃,但是小说能写到本质等同于村上春树却又比村上春树的小说好看,那就已经相当相当地不容易啦。
这篇文章不能写得太长了,所以我必须在这里结尾了。在这最后一自然段我必须对石康说几句真话。在这里,我想对石康同志表示我真诚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