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精力干涉英法战局。

  【横扫诺曼底】

  1444年,《图尔条约》(Treaty of Tours)的签署给查理七世提供足够的时间重组军队和政府机构,法军战斗力因此极大提高。

  1449年6月,查理七世撕毁条约后,法军copy格斯克林的游击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收复一座又一座镇甸。不出四个月,诺曼底大部分地区便被法军收复。10月,饱受战火蹂躏的鲁昂回到法国怀抱。

  英军之所以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兵力不足。对于英军指挥官来说,棘手的问题是,随着战争前期的一系列胜利,他们不得不分兵驻守各处占领区,这就进一步限制了英军的行动。这和“大日本蝗军”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没那么多兵就别想一口吃个胖子,撑死你小子。

  因此,英军包围奥尔良时仅能派出五千人。这么点人马既无法直接攻城,也无法与兵马众多的法国援军相抗衡。法军所缺的只是那么点儿自信,而这正是圣女贞德带给法军的。

  1450年4月15日,“弗米尼战役”(Battle of Formigny)中,英法两军激战数小时后,法军从侧翼发起一记漂亮的突袭,一举击溃企图解救卡昂的英军。法军以不到一千人的代价,斩首英军两千五百人,俘虏九百人,英军指挥官也蹲了木龙囚车。7月6日,法军收复卡昂。

  随后,法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诺曼底,波尔多等地先后被法军收复。至此,除加来以外,英格兰势力被完全赶出法国。

  【英格兰的阿基里斯】

  英格兰陪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没能如愿得到法国宝座,反而丢了祖传的加斯科尼。连遭败绩的英军岂会善罢甘休,还在为夺回加斯科尼做最后努力。

  英格兰对加斯科尼的统治已有几百年。当地百姓认为自己就是英格兰人,看着满街法国大兵,百姓们皆认为自己当了亡国奴。

  波尔多居民最先要求亨利六世“光复”波尔多。于是,舒兹伯利(Shrewsbury;英格兰西部郡府)伯爵约翰&;#8226;塔尔波特(John Talbot)率三千英军登陆波尔多。

  塔尔波特英勇善战,擅长闪击,曾屡次击败法军,和二战中德国的古德里安有得一拼。

  塔尔波特是当时最勇猛的指挥官,享有“英格兰的阿基里斯”的美誉(English Achilles;阿基里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英雄,荷马史诗中称其刀枪不入,后被阿波罗用神箭射中脚后跟而死。后来,“阿基里斯的脚后跟”成为谚语,用以形容致命的小BUG)。

  早在1445年,身兼法国国王的亨利六世就任命塔尔波特为“法军总司令”,他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兰开斯特王朝将领。

  这次英格兰派塔尔波特出马,足见其对加斯科尼势在必得之心。

  【最后一战】

  波尔多居民看到英军抵达后,皆揭竿而起,撵跑法国守军,打开城门,热烈欢迎自己的队伍进驻。其他地方深受波尔多“起义”的影响,一时间加斯科尼星火灿烂,欢迎英军入驻之声此起彼伏。

  查理七世万没想到,眨么眼的工夫,加斯科尼竟然沦陷了。趁冬季不易开战,查理七世急忙调集人马。翌年开春,法军兵分三路,杀向波尔多,并包围卡斯蒂永(Castillon)。

  为迎战法军,另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增援塔尔波特,但英军总兵力仍无法与集结在边境处的七千至一万法军相提并论。

  法军指挥官畏惧塔尔波特的勇武,命令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竖起栅栏,在矮墙后布置足足三百门火炮。看来,英军受到“热烈欢迎”是免不了的。

  1453年7月17日,塔尔波特率领一千三百骑兵率先接近卡斯蒂永,在法军营地前的树林里击溃千余法军弓箭手。

  士气大振的英军来到法军营地前时,深挖的壕沟,高竖的栅栏,密布的火炮、火铳和弓弩手,让塔尔波特大吃一惊。

  然而,让地球人大吃一惊的是,塔尔波特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他毅然抬起手来,发出正面进攻的信号。这无异于飞蛾扑火,再说得文学一点,这不是找死吗?

  塔尔波特到底是勇敢,是鲁莽,还是脑残?我想,还有另一种可能。塔尔波特曾被法军俘虏过,获释后承诺不再与法国人为敌。说到这次出征,也许他根本就不愿指挥英军再踏上法国的土地,不愿接受领导硬派下的任务。也许正是“不愿”变成英军的催命符。

  塔尔波特为信守诺言,并未亲自参战。英军骑兵疯狂地向重兵防守的法军营地发起自杀式进攻,他们纵马狂奔,呼啸而去,欢迎他们的却是如雨的飞箭和冰雹般的弹丸。

  法军营地里硝烟弥漫,三百门火炮的隆隆声震天动地。炮弹不断在英军骑兵身边开花,掀起无数飞沙走石。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火烧圆明园》,此情此景恰似蒙古骑兵对战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

  开战一小时后,战场上已是人仰马翻,死尸遍地。正在此时,布列塔尼公国的骑兵抵达战场,从右翼偷袭了塔尔波特。英军随即溃败,法军趁机杀出营地,疯狂掩杀。

  溃逃途中,坐骑被炮弹击中,塔尔波特失去平衡,滚鞍落马。一名法军弓箭手在乱军中发现了蓬头垢面、盔歪甲斜的塔尔波特,冲上前来一战斧将“阿基里斯”劈死在地。

  随着塔尔波特战死沙场,波尔多在三个月后被法军收复,加斯科尼的星火也被浇灭。

  “卡斯蒂永战役”(Battle of Castillo)创造了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

  正数第一:欧洲历史上火炮第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

  倒数第一:百年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1453年,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以满目疮痍的法国获胜而告终。自征服者威廉时代起,英格兰地跨英法,版图一拖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1557年,英格兰统治两百年的加来才被法国收复)

  【百年战争的影响】

  毫无疑问,百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战争名义上爆发于英法之间,但欧洲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卷入其中,波希米亚、德国、伊比利亚半岛、低地国家无一例外。

  下面介绍一下史学家是如何评价百年战争的深远影响的。

  一、军队:百年战争是军事大发展的时期,武器、战术和军队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战争需要,(二)科技进步,(三)战斗中总结的经验教训。

  与法军相比,英军更贴近现代军队——从应上级领导召唤参战的封建军队变为以领薪水为主的常备军。

  常备军就是雇佣军的升级版本,相比之下,常备军更职业,完全效忠王室。常备军是保家卫国,更是*不归王化者不可或缺的新型军事力量,因此成为瓦解封建秩序、加速中央集权化的基础。

  战争结束时,英法都利用税收组建起常备军,这也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中、西欧第一次出现常备军。

  英格兰改革征兵系统,用薪水代替封建义务。在这一特殊时期,职业指挥官负责征召军队。这是完全必要的,封建义务只对保卫国家起作用,因此(在传统模式下)贵族会拒绝参与对外战争。

  —— 军事作家、上校阿尔弗莱德&;#8226;伯纳(Alfred Burne) 

  二、武器:百年战争中,出尽风头的武器不是火炮等热兵器,而是英格兰长弓。

  长弓是一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玩意儿,长弓手必须从小接受相关训练。不列颠附近的小岛上早已广泛使用长弓,这成为英格兰将之作为武器应用到战场上的先决条件。

  法军主要使用十字弩,弩箭手不需要多少训练就可以操作自如。十字弩穿透力强,板甲和锁子甲都无法阻挡它强劲的火力。但十字弩发射速度慢,精确度也不及长弓,这就让法军在弓箭PK中屡吃大亏。

  让长弓成为举世瞩目武器的还应该感谢英军的战术,是精妙的战术让长弓赢得无数荣誉。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任何人拿着屠龙刀都能天下无敌。

  在对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战争中,英军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认识到弓箭手完全可以远距离杀伤重骑兵,战马则是最容易射杀的目标。长弓,更确切地说是长弓战术,引领英军创造战争史上一个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然,长弓也有弱点:(一)训练一名合格的长弓手和“百年树人”差不多,百年战争末期,英军中真正意义上的长弓手所剩不多;(二)15世纪以来,铠甲的不断改进让长弓的威力相对减弱。

  所有这些都使长弓逐渐在战争中丧失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火炮等高科技热兵器逐渐担当起男主角,卡斯蒂永战役也向欧洲宣布火器时代终于到来了。

  三、兵种: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重骑兵是最强悍的兵种(从装备和武艺上来说,骑士属于高级重骑兵)。但到战争结束时,这一理念被完全颠覆。

  长弓和火器,以及相应的战术配合,让法军屡吃败仗。看完前文介绍的诸多战役后,相信大家也会认可“骑兵/骑士已经out”的观点。

  新武器的出现标志着贵族和骑士不再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配备长弓和火器的农民完全能占据主导,成为骑士的致命杀手。

  战争中,英军中大量配置轻骑兵,他们一般在战斗中下马作战,这样既具有机动性,又兼步兵的优点,这种战术还是英军从苏格兰人那里学会的。

  尽管身披重甲、装备精良的重骑兵仍具有战术价值,但毋庸质疑的是,百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它已不合时宜。骑士,作为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走到尽头,光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社会:百年战争加速了法国从封建君主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化过程。百年战争不仅是英法国王之间的恩怨,也集中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法语作为统治阶层的语言在英格兰盛行三百年之久。战争期间,“法国意欲入侵英格兰,摧毁英语”的说法在英格兰大地上广为流传。且不论源于坊间,还是始于官方,此说法导致英格兰人痛恨法国、痛恨法语在所难免。故而,法语退出英格兰的政治舞台那是必然的。

  骑士精神深受12世纪浪漫史诗影响,极大影响着中世纪的军事和文化。骑士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罗兰、熙德那样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玩“角色扮演”。

  百年战争标志着骑士精神走向没落,克雷西战役通常被看做这一趋势的起始点,这个咱们前文提过。

  另一方面,隶属勃艮第公国的荷兰南部(今比利时)兴起自主的羊毛工业,并开辟了国外市场,这也是战争期间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

  五、格局:战争初期的军事胜利给英格兰带来无数财富。随着战争的深入,庞大的占领区却成为拖垮英格兰的重负。英格兰王室被迫求和、放弃大片领土的做法招致属臣不满,成为“玫瑰战争”的诱因之一。

  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格兰萎缩在不列颠岛上。地处欧洲边缘的英格兰注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过着“负隅顽抗”的生活。

  新大陆的发现让英格兰看到生机,开辟海外殖民地成为英格兰崛起的新契机。看过《大国崛起》的朋友对这一段应该不会陌生。

  【金像奖】

  “主”代表主持人

  主:欢迎收看最后一期《金帝有约》。众所周知,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里,英法两国都表现得格外卖力。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跳梁小丑也不乏其人。今晚我们就来做个盘点,颁发“英法百年战争金像奖”。

  主:首先颁发的是“最佳男主角”。获奖的是……爱德华三世。作为中世纪最成功的君主之一,华仔自然当之无愧。

  主:“最佳女主角”……那还用问,获此殊荣的肯定是圣女贞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然改变了法国命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她,就没有法兰西。

  (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主:接下来是“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分别是……黑太子爱德华,和他奶奶“法兰西母狼”伊莎贝拉。

  主:黑太子爱德华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以及对敌人的敬仰,都说明他不仅是出色的指挥官,更是谦谦君子。伊莎贝拉活跃在政治舞台期间,百年战争还没开打,但她直接促成爱二爷垮台、爱德华三世登台,并最早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说她是百年战争的拉幕手也不足为过,“最佳女配角”不颁给她,还能颁给谁呢?

  主:下面两个奖项和军事指挥有关。说到“战神奖”,那就得从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两位中选择一位了。

  (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都跃跃欲试,不停地咽着唾沫)

  主:还是要颁给……战神亨利五世。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世人皆知。他成功入主巴黎,仅这一点就足以盖过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先生还获得另一项大奖“手足情深奖”,他在阿金库特战役中挺身救弟的壮举明确告诉世人,“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古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滴。

  (大特写送给热泪盈眶的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显得相当失落,心想还是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好歹“最佳男主角”是俺滴)

  主:“游击战专家”得主是格斯克林。那还用说?此奖不归他还能归谁呢?

  主:“慧眼识人奖”送给查理五世。是他发掘出格斯克林,没有他,法国不可能在战争中期收复大片领土。

  主:“少年睿智奖”得主是理查二世。尽管他成年后,在对付逼宫派的问题上采用极端手段,造成英格兰政局动荡,史学家们也把他的统治评论为*。但毫无疑问,理查二世当小朋友期间,那是相当睿智,仅从摆平泰勒起义一事来看,此奖就不能不给他。当然啦,泰勒起义是一场值得世人尊敬的农民起义。噢,理查二世的温和对法政策让他赢得另一个奖项——“和平奖”,大家鼓掌。

  主:本次颁奖晚会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不仅评选最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