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穆拉德二世回过头来照顾咄咄逼人的东方各势力,相继击败帖木儿帝国、嘎勒莽王朝。

  1449年,穆拉德二世再度杀入欧洲,深入阿尔巴尼亚,由此引出穆拉德二世一生中的第三大劲敌——斯坎德培(Skanderbeg)。

  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人称“阿尔巴尼亚之龙”(Dragon of Albania)。他同匈雅提一样,都是反奥斯曼侵略的杰出代表。

  斯坎德培的爸爸是阿尔巴尼亚早期反对“雷电”巴耶塞特一世入侵的领主之一。阿尔巴尼亚只是地球上的弹丸小国,培爸的反抗如螳臂当车,最后被迫臣服奥斯曼帝国。每年进贡不说,斯坎德培和三个兄弟也被迫来到苏丹王宫,过起寄人篱下的人质生活。

  在此期间,斯坎德培皈依了*教,在亚德里亚堡的军事学校里学习。

  后来,他加入奥斯曼军服役。在欧洲和小亚细亚,他带领奥斯曼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无不败在他的战斧之下。

  斯坎德培由此成为奥斯曼帝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斯坎德培”其实是他的头衔,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表彰他战功卓著,军事才赋堪比亚历山大大帝。

  穆拉德二世对斯坎德培欣赏有加,钦点他指挥五千骑兵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庞大领土。

  然而,斯坎德培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表现完全相反,别看他给土耳其人使劲卖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一直在寻机反抗,为让祖国免受异族蹂躏暗地努力着。

  终于,他苦等的机会来了。就在匈雅提第一次远征,攻陷尼斯的时候(1443年),他率领奥斯曼军里的三百阿尔巴尼亚人转变阵营,这就是欧洲版的“蝗协军”起义。

  他巧施妙计,伪造穆拉德二世写给克鲁亚总督的书信,声称苏丹任命他接管克鲁亚(Kruja)。总督不知是计,稀里糊涂地卷铺盖卷走人。计取克鲁亚后,斯坎德培放弃*教,回归本宗,发誓要为祖国和家人报仇雪恨。

  他在克鲁亚升起双头鹰旗帜,这既是他的家徽,也是拜占庭的象征。今天,阿尔巴尼亚仍使用这面绘有双头鹰的国旗。

  起义的第二年,在斯坎德培努力下,阿尔巴尼亚各地亲王齐集一堂,斯坎德培无可争议地成为领头羊。

  阿尔巴尼亚人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反侵略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众人支持下,斯坎德培大修要塞,并根据人少地寡的国情,组织起一支流动性防御军队。他利用阿尔巴尼亚多山的特点,往往以少胜多,运用游击战让奥斯曼军屡吃败仗,损兵折将。

  威尼斯觊觎阿尔巴尼亚国土,与奥斯曼帝国发动联合入侵。斯坎德培虽然腹背受敌,但他还是成功化解了危机,迫使威尼斯签订和约(1448年)。

  随后,斯坎德培率军支援匈雅提发起的第二次科索沃会战。由于半路遭到拦截,斯坎德培未能按期抵达战场,致使匈雅提惜败科索沃。

  1450年,十万奥斯曼精锐(包括六万骑兵)在穆拉德二世率领下兵围克鲁亚。

  自奥斯曼军再度入侵以来(1449年),一系列失败让阿尔巴尼亚人的士气沉到海底。

  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的信心呢?斯坎德培还是很有办法滴。他找来一群修道士,教其如此这般。

  不久,神职人员看到天使掠过阿尔巴尼亚上空的好兆头在全国传扬开来,就连斯坎德培本人也拿着大喇叭冲天狂喊:“老子遇到著名的圣乔治啦,他交给老子一把火焰剑,授命老子‘消灭真正宗教的敌人’。”

  当奥斯曼军浩浩荡荡杀向克鲁亚时,阿尔巴尼亚人的战斗力呼呼直飚。

  【八千破十万】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金马刺战役、克雷西战役、阿金库特战役,数不胜数,可是双方军队比例悬殊的却凤毛麟角。

  你听说过八千人大破十万众的战役吗?没听说过的话,那就看看下面介绍的欧洲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克鲁亚之围”(Siege of Kruja)吧。它绝对是军事史上神说中的神话。

  斯坎德培究竟靠着什么本领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一、克鲁亚要塞城堡修建在地势陡峭的山顶,城里粮草充足,可支持十六个月之久。易守难攻的克鲁亚要塞起到吸引敌军注意力的作用。

  二、克鲁亚周围山高林密,是个藏伏兵、打游击的好去处。在克鲁亚被围之前,斯坎德培留四千人驻守要塞,自己带八千人马(两千步兵,六千骑兵)转移到附近深山里。运用正确的游击战术是斯坎德培能够抵抗十万敌兵的另一个先决条件。正如古人曾经云过的“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貌似是古人说的吧,呵呵。

  三、克鲁亚守将弗雷纳(Vrana)是斯坎德培的近臣,对老大忠心耿耿。用人得当是斯坎德培成功的第三大原因。

  5月14日,奥斯曼军兵围克鲁亚。穆拉德二世搬出十门火炮,炮轰要塞。奥斯曼军的火炮质量不高,每门每天只能发射两到三次,而且精度挺差,对屹立于山顶的克鲁亚作用极其有限。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土耳其人终于在四天后给城墙敲开一道缺口。奥斯曼军蜂拥杀向缺口,守军凭借山势成功击退敌人,并赢得修补城墙的宝贵时间。

  穆拉德二世对驻扎深山的斯坎德培很不放心,他不断派侦察队在山区侦查搜索,做到以防万一。斯坎德培也很清楚,只有不停袭扰,克鲁亚才有一线生机。

  黄昏时分,斯坎德培设法偷袭了奥斯曼军营地,斩杀几百土耳其人,缴获并摧毁奥斯曼军的补给。当时的战斗相当激烈,斯坎德培差点丧命当场,他的盾牌都被打成“残垣断壁”。

  保护营地的同时,奥斯曼军仍坚持不懈地炮轰克鲁亚。险峻的山势成为克鲁亚的天然屏障,蜂拥而至的奥斯曼军企图用长矛戳开城门,在守军严密防守下,土耳其人的尸体在城下堆成小山,奥斯曼军不敌被迫撤走。

  在随后的两天里,心急如焚的穆拉德二世召开作战会议。议题是严守营地、以防偷袭。最后,穆拉德二世决定让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一彪人马防守营地。

  过了几天,五百阿尔巴尼亚骑兵向奥斯曼军营地发起再次袭击。这次偷袭只是声东击西,斯坎德培所部在奥斯曼军营地周围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切入,挥出一记重拳,杀土耳其人个猝不及防。

  奥斯曼军迅速调动大队骑兵抵挡突如其来的攻击。斯坎德培不与敌军纠缠,打了就跑,迅速向山里奔去。

  斯坎德培撤退后,奥斯曼军重新集结,对克鲁亚发起狂攻。可是,声音响亮却效果不佳的炮轰只得让奥斯曼军放弃正面进攻的念头。

  穆拉德二世想出挖地道的招儿,但筑于山顶的克鲁亚城下全是石头,奥斯曼军纵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冒一身臭汗也只能向前挖掘一点点。

  克鲁亚久攻不下,十万大军快把粮仓吃个底朝天,运粮队又遭斯坎德培偷袭,穆拉德二世这个急啊。就在他郁闷的时候,威尼斯送来救急物资。看来阿尔巴尼亚不亡国,威尼斯是不死心。

  仗打到这种地步,双方都损失惨重。土耳其人的死尸堆满城下,伤号嗷嗷惨叫之声不绝于营地上空。斯坎德培也损失一千人马,丢掉八分之一的兵力。

  7月24日,斯坎德培再次偷袭敌军营地。穆拉德二世派出八千人马迎击。斯坎德培扭头就跑,奥斯曼军紧追不舍,两拨人马逐渐消失在远方。

  第二天,穆拉德二世在营地里看见克鲁亚的岩石上站着两个人。他举目远眺,禁不住大吃一惊,原来是斯坎德培正和弗雷纳开碰头会。

  穆拉德二世暗自盘算起来,斯坎德培在这儿开会,那寡人的八千人马呢?

  他以偷袭营地为诱饵,引诱八千人土耳其人和土耳其马进入山脚下的伏击圈,将之一举消灭。

  穆拉德二世深知斯坎德培的能力,既然斯坎德培极其难缠,克鲁亚城又险要异常,那不如如此这般。

  不久,一名帕夏带着重礼进入城里,劝说弗雷纳投降。当时两人谈话的具体内容不详,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帕夏和弗雷纳来了个“煮酒论英雄”。估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帕夏说,纵观当今天下,谁可称得上英雄?只有俺家苏丹才配得上这英雄二字。实话说了吧,这克鲁亚早晚得完蛋,汝还是及早弃暗投明,到时不失封侯拜相,汝意下如何。

  听完这话,弗雷纳并没吓得掉了筷子,而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帕夏的劝降。

  弗雷纳誓死不降,斯坎德培也是如此。当穆拉德二世的使者开出条件,以每年一万克朗的优惠政策劝他投降时,斯坎德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即使穆拉德与我分享他的帝国,我也决不用耻辱玷污阿尔巴尼亚这个名字。”

  穆拉德二世实在没辙,只好继续攻城。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奥斯曼军的士气一落千丈,疫病横行营地。

  10月26日,意气全无的穆拉德二世痛苦地下令:打道回府。

  克鲁亚之围以阿尔巴尼亚的胜利而告终。奥斯曼军阵亡两万,阿尔巴尼亚军只损失一千多人。斯坎德培以八千人马成功牵制十万敌兵,保住了克鲁亚,实在是个奇迹。

  斯坎德培为纪念克鲁亚城下的胜利,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顶镶着羊头的头盔。这顶头盔的由来还有个小故事:

  克鲁亚之围期间的一天夜里,斯坎德培放出大群角顶蜡烛的山羊。奥斯曼军远远望去,以为阿尔巴尼亚军点着火把前来进攻。当奥斯曼军杀到山羊近前时才知道上当,可为时已晚,埋伏已久的斯坎德培率军杀出,奥斯曼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三〇  兵临城下!围攻君士坦丁堡
呼呼的冷风抢先告诉人们冬天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防寒过冬准备”。兵败克鲁亚,又赶上寒冬逼近,穆拉德二世万般无奈,郁闷地从阿尔巴尼亚撤军。

  相比垂头丧气的穆拉德二世,斯坎德培则吉星高照,他在教皇尼古拉斯五世援助下,乘胜光复了大片国土。斯坎德培的胜利不仅意味着阿尔巴尼亚,更意味着欧洲抑制了土耳其人的扩张。

  斯坎德培因此名扬四海,冠绝欧洲,风光程度大有盖过匈雅提之势。罗马城、那不勒斯、匈牙利、勃艮第都派使者前来道贺。(在斯坎德培领导的二十余年反侵略过程中,弹丸小国阿尔巴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心病)

  1451年,一代豪杰穆拉德二世在郁闷中谢世,时年四十七岁。

  穆罕默德二世接替老爸的工作,第二次登上苏丹宝座。

  大臣们都认为十九岁的穆罕默德二世不能胜任领导之职,不能率领奥斯曼帝国消灭盘踞在巴尔干和爱琴海的基督教势力,也不能完成历代苏丹的雄心壮志——征服拜占庭。

  然而谁都没想到,穆罕默德二世是个不折不扣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儿。

  他初登大宝就迈出征服者的第一脚步,把目标锁定为征服拜占庭,占领君士坦丁堡。他全身心投入到增强海军力量的工作中,要梦想成真,海军不行那是绝对不行的。在他继位的同年,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工作就已经准备就绪。

  【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此时,拜占庭皇位的接力棒传到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1449—1453年在位)手中,这也是最后一棒了。

  说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继位,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曲折折。

  老曼死后,皇位传给其子约翰八世(John VIII; 1425—1448年在位)。作为家里的老八,君士坦丁十一世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走马上任。

  伯罗奔尼撒是幸存在拜占庭手里为数不多的领土之一,也是帝国的最后一座“粮仓”,当地的米斯特拉斯(Mystras)是当时堪比君士坦丁堡的文化和艺术中心。

  君士坦丁十一世德才兼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段古人曾经云过的名句用到他身上毫不过分。看着苗条骨干的国家,他吃不香,睡不着。

  他在伯罗奔尼撒大修工事,增强了那里的防御体系,特别是老曼时期修建的六英里城墙。

  与此同时,他又以伯罗奔尼撒为根据地,迅速征服奥斯曼帝国的附庸——雅典和底比斯,迫使当地的公爵(佛罗伦萨后裔)称臣进贡。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雅典和底比斯的归顺招来五六万奥斯曼军的大举*。

  他和弟弟托马斯凭借六英里城墙奋力抵抗。在土耳其人凶猛的火炮轰击下,六英里城墙仅坚持一个月就坍塌成废墟。一场血战下来,君士坦丁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他和托马斯死里逃生。

  庆幸的是,天公作美,眼看寒冬就要到来,奥斯曼军被迫撤退,伯罗奔尼撒这才幸运地留在拜占庭手里。

  约翰八世死后,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弟弟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os)为争夺皇位互相鄙视。小德利用民众中间的反西方情绪,在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

  一直以来,拜占庭人普遍对西方社会没什么好感,特别是基督教大分裂、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之后,这种情绪更是与日俱增。

  在当时,巴列奥略王朝上下为东西方教会是否应该统一争论不休。约翰八世曾与罗马教会磋商,在佛罗伦萨宗教会议上发布过教会统一的诏书。

  但是,反对教会统一的呼声排山倒海。君士坦丁堡爆发大规模示威*,东正教会的头头脑脑也在其中。十字军血洗君士坦丁堡的惨剧在拜占庭人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记,“绝不能和禽兽为伍”,示威者不禁发出类似的怒吼。

  最后,教会统一无果而终,这事儿让罗马教会挺郁闷。

  小德正是利用这一点聚敛人气的。摄政的老太后海伦娜(老曼的老婆)站在支持教会统一的老八一边。君、德二人互不相让,眼看就是一场火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名权威人士出面做个公断,到底皇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