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里,铁锤查理是个奸相,是曹操,但是如果没有他,法兰克王国恐怕早就是*人的囊中之物矣。
737年,法兰克懒王驾崩,铁锤查理不立新君,国王的位置一直空缺,他实际成为王国的唯一统治者。但是他没有篡位,他要像曹操一样把开国之功让予儿子。
741年10月23日,名噪一时的欧洲英雄铁锤查理谢世,享年六十五岁。
弥留之际他把王国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Carloman)和丕平三世(Pepin III),卡洛曼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加洛林王朝】
在哥俩的通力合作下,墨洛温王朝的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Childeric III;743—751年在位)被拥立上台,王朝的大贵族也被清除殆尽。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千古难变的真理。没人可斗了,哥俩互相斗起来。古代父子相争、手足相残的事举不胜举,无数英雄豪杰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这不足为怪。
这场为了独占整个国家的决战以丕平三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卡洛曼失魂落魄,归隐修道院。
丕平三世其貌不扬,个头不高,多少有些络腮胡子,被称作“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尽管不是帅哥,矮子丕平却足智多谋,是个政治高手。
担任宫相以后,矮子丕平继续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把懒王玩弄于股掌之中,独揽国家大政。当然,只要别耽误懒王自娱自乐,随便你怎么玩弄,他都没有怨言。
尽管实权在握,宫相这个位置已经盛不下矮子丕平日益膨胀的欲望,他的下一步棋就是如何平稳地接管国王之位,堂堂正正地统治法兰克王国。
自克洛维皈依以来,天主教成为法兰克的国教,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教皇的首肯,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矮子丕平派使者询问教皇匝加利亚(Pope Zachary):“国王不问政事,我虽然百般劝谏,却丝毫不起作用,如何是好?”
教皇很明白他的意思,便答道:“为法兰克操劳者便是它的主人。”
矮子丕平暗自高兴,这句话正中他的下怀。有人会问,这么容易就把教皇搞定了?
其实,困于意大利北方伦巴第人的不断入侵,教皇如风中残叶,随时都有凋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拜占庭在意大利半岛上势力薄弱,根本靠不住,矮子丕平的出现真如天上跳下个大馅饼,教皇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拒绝呢?二人一拍即和,狼狈为奸,墨洛温王朝算倒了血霉。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把教皇的“决定”公之于众,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能不同意嘛,那些反对他的人早被扫进垃圾堆了。
贵族们欢呼着把他放在盾牌上,高高举起。末代懒王被迫剃掉头发,扔进修道院,搞宗教研究去了。
751年,按旧约中的仪式,美因茨红衣大主教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顶帽子,墨洛温王朝结束,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751—876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舞台。
按规定,只需得到本国红衣大主教的加冕,国王就算有名份,如果能让教皇亲自加冕,矮子丕平这个篡位者的合法性就更能得到认可,别人谁也别想说三道四。
就在矮子丕平想好事的时候,机会来了。
伦巴第人攻陷拉文纳,垂死挣扎的教皇实在撑不住了,意大利告急。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Pope Stephen II)冒着风雪,舍命翻越阿尔卑斯山,向矮子丕平求救。
斯蒂芬亲自把红衣大主教做的那套法事又重新做了一遍,矮子丕平高兴了,终于让教皇亲自给戴了帽子,看谁还敢不听寡人的话。
矮子丕平并没意识到,这一举动意味着君权需要得到神权的承认才能有效,这为后来神权、君权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埋下祸根。
【丕平献土】
作为教皇亲自加冕的条件,矮子丕平与教皇结成同盟,将伦巴第国王生擒活拿。
作为戴帽子的回报,拉文纳至罗马的“五城区”大片领土被划归教皇管辖,教皇国(Papal States;752—1870年)诞生了。这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政教合一的教皇国从此存在了1100年有余。
这个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它被基督教世界颂扬了千年之久。
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因水肿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矮子丕平的文治武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期间,法兰克军的足迹踏遍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两次搞定萨克森人的叛乱,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也被他*,还赶跑了纳尔榜和塞普提曼尼亚的*人。经过九年征伐,阿基坦地区也被基本控制。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他一手缔造了教皇国。
自此,教皇在中世纪时期的地位迅猛提升,成为影响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阿维尼翁之囚”事件都和教皇国有关,后来意大利统一的步伐也因它的阻止而进展缓慢,这些后文再表。
矮子丕平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开国之君,更是被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一,他留下一个实力雄厚的王国,为儿子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坚实基础。
【君士坦丁献土】
丕平献土以后,教皇有了新靠山——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国家——教皇国。
实惠算是拿到手了,但是老百姓们一旦说起来,会说教皇国的领土是从蛮族国王手里得到的,毕竟基督教原来是罗马帝国的国教,现在教会竟然和灭亡罗马帝国的蛮族勾搭连环,好说不好听,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
怎么办呢?实惠是绝不能丢的,名声也得要,教皇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得想个办法啊。
在古代,不管是和尚、道士,还是阿訇、修道士,都属于知识分子,搞宗法研究的就是有学问。教皇和一班手下经过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一条理论联系实惠的解决办法。
在教皇的神来之笔下,一份欧洲历史上的著名文件就这样诞生了。文件中谎称,早在公元4世纪,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就把现在西罗马帝国的疆域献给教皇统治,自己则搬家到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还亲自写了这份文件交给教皇作为证明。
这份文件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献土》文件。
教皇可以安心了,他的领土从此披上了一件光彩夺目的外衣,而这层画皮下掩盖的却是教皇虚伪的本性和贪得无厌的双眼。
《君士坦丁献土》文件是历代罗马教皇用来维系其“正统性和神圣性”统治最重要的文献依据。在中世纪的千年历史中,任何对这份臭名昭著的文书的质疑都将受到最残酷的惩罚。尽管如此,对它的质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正是这份文件最终揭穿了教皇丑陋肮脏的嘴脸,成了为其挖掘坟墓的铁锹。
教皇的掘墓人出现在15世纪,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他叫瓦拉。这位精通古代语言、善于参阅文献的历史学家把4世纪和8世纪拉丁文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了反复比对,他发现《君士坦丁献土》文件是用8世纪的拉丁文写成的。
问题出来了,君士坦丁大帝是4世纪的君主,他怎么可能用四百多年以后的词汇和语法书写这份文件呢?除非他钻过时空隧道。
这个延续了七百多年的谎言彻底被戳穿,*布彻底被揭开,教皇*裸地站在世人面前。教皇“神圣统治”的依据是伪造的,他们统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自然就是假的,绝不是他们所宣扬的什么至高无上。
自15世纪起,教皇在欧洲的神权统治土崩瓦解,这群小丑终于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
【采邑制】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特别是中世纪早期在西欧实行的一种土地所有制。
采邑制的雏形在克洛维时期就已经出现,它由铁锤查理正式颁令实施,这种制度改变了墨洛温王朝土地无条件分赠的制度。它将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封给有功之人,作为条件,那些接受采邑的人必须服骑兵役。
采邑可以终身享用,但不能世袭。也就是说,采邑只有那些有功劳的人才有资格支配,他死后便重新收为国有。
矮子丕平时期,大部分土地被当作采邑封给臣子,其子查理曼也通过这种方式把占领的土地作为奖赏封给有功将领。
英国建立以后,从征服者威廉开始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采邑供养一名骑士,该骑士为国王服兵役,随时听调。
后来,国王以下的大领主也纷纷效仿,将自己的领土作为采邑封给部下,这些部下又把自己的那份作为采邑封给自己的部下,这样一种土地分封方式把领主与部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领主有保护部下土地的责任,部下也有为领主服兵役的义务。
采邑制的实行极大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封建等级制度由此逐渐产生出来,爵位也应运而生:
国王 … 公爵 … 侯爵 … 伯爵 … 子爵 … 男爵 … 骑士
领主在自己的采邑内拥有完全的军事、司法、行政和财政权,被称为“特恩权”。9世纪以后,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到了11世纪,采邑制才基本退出欧洲的历史舞台。
15 圣像!内战的导火线
15 圣像!内战的导火线
7世纪末至8世纪初,拜占庭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人像麻风病一样无情地扭曲着他的皮肉,东正教会则像恶性肿瘤一样肆无忌惮地腐蚀着他的内脏。
如果再不动手术,这个病人将在内外夹击下永世长辞。
幸好上帝赐下了利奥三世。
【病根所在】
利奥三世是个伟大君主,“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天赋,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更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
大败*人以后,利奥三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像2007年的中国股市,狂飙直上,红透全国。
毫无疑问,利奥三世的政治地位牢不可破,作为伊苏里亚王朝的开国之君,这种稳固是绝对必要的。
接下来,利奥三世要解决的是日益混乱的国内矛盾,引起这种矛盾的并非企图叛乱的军事统帅,也不是想要造反的下层百姓,而是打着宗教旗号,趁机大发战争财的东正教会。
由于*帝国惊人的扩张速度,小亚细亚地区的修道士们为了躲避战火,纷纷涌入拜占庭内地,随之而起的修道院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就像恶性肿瘤一样爬伏在本就缩水的国土上,无情地吞噬着帝国的每一个细胞,金钱、土地都被这些上帝的经纪人纳入囊中,拜占庭的半壁江山落入修道士之手。
按照传统,修道院享有免税权,以及其他特权,这更助长了他们肆无忌惮的疯狂掠夺。
农民伯伯之所以叫农民伯伯,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辛勤耕种,用打下的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而这一切在修道士们到来后,都变得不可能了,他们的土地被这群洋和尚无情地夺走。
农民伯伯没了土地,他们吃饭就成了问题。他们饭都吃不饱,就更别提给国家交税了。国家没有税收,就没法强军,军队没有充足的补给,就无法抵挡*人的进攻;国家没有税收,就没法封赏军事贵族;军事贵族没有好处,就不会甘心情愿为皇帝卖命。
拜占庭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解决它的病根——东正教会。
要想巩固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要想子孙后代稳坐皇帝的宝座,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对教会下刀已经势在必行,利奥三世别无选择,他必须把这颗恶性肿瘤从体内摘除掉。
不论利奥三世这个医生的宗教信仰如何,他给教会动外科手术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和上帝作对,而是为了稳固政权。
务实——这正是利奥三世能成为一名出色政治家的重要原因。
【破坏圣像运动】
利奥三世找到了症结所在,下一个问题是,东正教作为国教是绝对不能推翻的,否则将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将会出现信仰危机,那么如何才能既摘除肿瘤,又不使病人死在手术台上呢?
正如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必须要有好的眼力一样,利奥三世具备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他一眼就发现了可以下刀的地方。
早期的东正教强调信仰,禁止圣像崇拜,随着发展,圣像崇拜逐渐风靡东正教,圣像和圣徒(相当于佛教里的高僧)的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灾祸,香火钱源源不断地流入修道院的保险柜。
修道院里摆放着品种繁多的圣像,再这样下去,东正教就快变成多神教了,这严重违背了东正教的一神论本质,很多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对此也甚为不满。
利奥三世正是利用圣像崇拜这一点,挥起他的手术刀,以向教会夺权为目的的 “破坏圣像运动”轰轰烈烈地在拜占庭大地上展开。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禁止供奉圣像”,由此拉开了“破坏圣像运动”的序幕。
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充公,剩下的土地必须交税,大量修道院被取缔,大批修道士还俗恢复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皇帝的措施得到军队和贵族的一致好评,他们早就垂涎教会的土地。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原来,修道士们不听话,他们想趁机统治这些修道士。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日益骄横早就不满。
君士坦丁堡牧首忍不住了,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西方人惯有的反抗精神在修道士身上得到完美体现,他们振臂高呼,表示强烈反对,没了圣像,俺们怎么收香火钱?
只口头表示反对是没用的,这个傻瓜都知道,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才能扭转局面。
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