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的自然资源保护者古道尔在《希望的收获》一书中指出,世界各地许多动物对转基因生物表现出本能的厌恶。2003年9月《福祉杂志》刊登了一个事例,一位名叫比尔?拉什梅特的农民,用他的牛进行喂食试验;他把一个饲料槽装满50磅的转基因Bt玉米,另一个槽则装满天然的玉米,他观察到他的每一头牛都先用鼻子闻一闻转基因玉米,后退,然后走到天然玉米那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1999年美国记者斯蒂文?斯普林克?杨克顿为生态农业杂志ACRES USA写了一篇文章——美国很多种玉米的农民反映,如果喂食槽里是转基因作物,猪就吃不完平时的定量食物。浣熊经常扫荡有机玉米田,却不会碰转基因玉米田。有位农民看到一个多达四十多只的大鹿群来到庄稼地里,却没有一只鹿去啃孟山都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
家猪、浣熊和鹿群对转基因食物表现出天然的反感,是因为感觉到转基因食物有害还是因为转基因食物不合它们口味?我们不得而知,正因为未知,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进一步的思考。
“不可预测效应”(参见沈孝宙:《转基因之争》,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被植入外来基因的物种,表现出人类希望它表现的品质,这就达到了“预期效应”,但也有可能表现出意外的品质,或者丧失了原有的品质,这就被科学家们成为“不可预测效应”,“不可预测效应”有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例如,一种芥末,因为转入了耐除草剂基因,其受精能力意外提高了20多倍。但也有让人不那么高兴的“不可预测效应”:某种转基因油菜,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维生素E却降低了;某种转基因水稻,谷蛋白降低了,醇溶谷蛋白却增加了,可能导致食用过敏;增加胡萝卜素的金水稻,叶黄素也意外地随之累积了……
当形形色色的转基因生物在食物链中出现,我们可以预测它们在我们的消化道中会发生什么相互作用,导致什么后果吗?生物公司们愿意耗时耗力斥巨资做这件事情吗?各国监管部门愿意做这样的分析吗?有足够的财力去做吗?现有的分析手段能做到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毫无危害还是风险尚存?(9)
也许,临床试验是一个解决“不可预测效应”的简单方案?
转基因食品为何不做人体试验?
从药品说起。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新药都是经过临床试验之后才上市的,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临床试验,不经过临床试验的药品不能上市呢?
先让我们来看新药研究过程中的两个“小故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新药上市要比今天容易得多,在那个时候新药一般只要能通过实验室里对动物的安全评价,就能够广泛用于临床。
1938年,美国的一家公司考虑到有多年临床经验且疗效很好的磺胺药片不易让儿童服用,就在磺胺中加入了一种溶剂(现在我们常用于汽车防冻液中的一种工业原料),将磺胺药的剂型从片剂改为口服滴剂,但是在改变剂型后没有做过人体试验就直接用在临床上了,结果发生了100多个孩子中毒死亡的严重事件。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认识到了药品上市前需确定其安全性的必要。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的有关法案,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实施这一法案,履行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这一法案规定,新药上市前必须进行安全性临床试验,并通过“新药审批”程序提交安全性临床试验的结果证据。
大约又过了20年左右,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发生了。不少做父母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个故事。
“反应停”是一种镇静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妇女的妊娠反应。由于当时欧洲各国对药品临床试验没有严格的管理,所以该药未经临床试验就在欧洲一些国家上市并被广泛使用。数千名服用这种药品的怀孕妇女生出畸形胎儿:无手、无脚或缺肾、缺胆囊、肛门闭锁,以及心脏畸形、耳聋等。“反应停”最终致使20多个国家上万个这样的畸形胎儿出生。这些畸形胎儿被称作“海豹儿”。1961年,“反应停”停止生产。各国停止使用“反应停”后,“海豹儿”再也没有出现。
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使世界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对于要上市的新药来说,仅有动物药理学试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立法要求新药在上市前进行临床试验,从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所以,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转基因食品不是药物, 但是却是“创新物种”,如果做了“临床试验”,确实没有问题,岂不是能平息所有争论,给消费者充分的信心,为转基因食品做最好的宣传?为什么这样一件重要的事,却没有进行呢?
不是药品所以不需要?
记者:在投入商业生产之前,有没有考虑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黄大昉:这十年时间里,转基因水稻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性评价,已经充分验证出结论,证明了它对人、对环境的安全,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试验。
不是所有食品的安全性都要经过临床试验,只有药品才需要。
记者:国内外都曾经爆出转基因食品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这加深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忧虑。
黄大昉: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截至去年共收集到相关案例16个左右,但是,经过查证,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是转基因技术本身出了问题。前一段时间还爆出广西某地种植了转基因玉米,人食用后导致精子失活,后来查清楚了,纯属无稽之谈。(徐靖、王飞、李栋:《专家称转基因水稻确定安全,3至5年内有望上市》,载《广州日报》,20100309。)
毫无危害还是风险尚存?(10)
新闻回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课题,对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我们对广西19所高校的217例大学生志愿者的精液进行了质量分析,竟有的大学男生精液质量异常,对这个结果连我都吓了一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博士告诉记者,精液质量是男性生殖健康的“晴雨表”,男生精液异常,这是相当惊人的数据。(关海芳、蔡欣宁:《广西大学男生性健康:过半抽检男生精液不合格》,载《当代生活报》,20091119。)
无头公案
广西是否种植了转基因玉米?广西种植了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迪卡007和迪卡008玉米,这些玉米在推广过程中被称为“杂交玉米”。一方面,广西农业厅检测表明迪卡007和迪卡008不含有转基因成分,另一方面,迪卡007和迪卡008却表现出转基因玉米才会有的抗除草剂特性。这些性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否经常吃玉米尚不清楚,但玉米确实是壮族人的传统主食。从玉米粥到玉米酒,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玉米。(参见腾云飘:《壮族传统主食——玉米》,见广西田东县民政局网站。)看来,这一新闻引发的真是一桩无头公案。
研究转基因水稻的张启发院士称,他和实验室的同事们都试吃过自己研发的转基因稻米,口感还不错。遗憾的是,张启发院士没有详细披露其团队试吃转基因大米的数量、时长及食用以后的身体状况等信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则愿意作为志愿者试吃抗虫的转基因食品,他认为,对抗病抗虫的转基因食品需要慎重,要两代人吃了都没问题才表明没问题。
主持人:你之前也说过,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没有确切的说法?
袁隆平:不能一概而论。好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不存在概率学问题。有的转基因食品,它的品种是抗病抗虫的。它这个抗病抗虫的基因,是来自一种细菌的毒蛋白,虫吃了要死,人吃了怎么样?很难说。又不能说拿人做试验,顶多拿个小白鼠做试验。但是老鼠是老鼠,人是人,这个要慎重。抗病抗虫的转基因食品,我们要持慎重态度,不能拿人做试验。怎么办?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转基因的抗病抗虫食品,我吃了没有问题,还不行,因为我现在没有问题,下一代怎么样?我已经有了下一代,号召志愿者,年轻人,他来吃,他吃了,他生的儿子也没有问题,这就没有问题了。应该是这样一个态度。
——2010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接受凤凰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访谈
有的专家认为,“试吃”转基因食品,既不可行,又无必要。
简光洲:蒋高明准备在《南方周末》上搞个民间绿色提案,就是让转基因研究者自己先来试吃,同时征集志愿者来试吃转基因产品,这种方法可行吗?
吴孔明:我觉得不可行,也没有必要。我觉得任何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制度。这些都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发放,国家是依法、有序、科学地进行的。我们现在不能研究一个新药,一定要让研发者自己试吃,吃完之后再去用。你觉得这个可行吗?因为什么东西不是说敢不敢吃,它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简光洲:《转基因水稻 “安全证”激辩》,载《东方早报》,20100304。)
毫无危害还是风险尚存?(11)
坚决支持中国发展转基因粮食的叶檀女士则在博文中明确指出,“没有足够愿意当小白鼠的志愿者”。
针对“志愿者不足”、“转基因食品未经试吃遭到怀疑”这两个问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发起了“绿色提案”。
转基因稻米,不试不吃(冯洁、袁瑛、何海宁、孟登科、徐楠:《转基因稻米,不试不吃》,载《南方周末》,20100303。)
2010…03…03 21:25:58
关于积极推动转基因大米试吃即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
领衔人: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案由】
2009年11月27日,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但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低调”发放后,普通消费者延续经年的担心仍未消除:是否能放心吃?
对于新生事物,我国一直有先试先行的优良传统,比如抗艾滋病药的临床试验,比如SARS疫苗的试用,所以,面对转基因大米的多方争议,大可借鉴这一经验。
【理据】
有转基因水稻研发者称,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吨转基因稻米也不会发生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人活上120岁,也才仅仅吃掉20吨稻米。最近这些研发者又调查了食品、饮用水等相关国家标准,发现对人体无毒的Bt蛋白在转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还低。由此他们断定,转基因大米比达标的饮用水还安全,是真正无毒无害的。
但是,这样的保证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于转基因安全性的疑虑。以前,三聚氰胺也是作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的,对其安全性的介绍也是可以放心应用的,“三鹿牌”奶粉还是国家免检产品。遗憾的是,所有信誓旦旦的保证并没有阻止三聚氰胺对儿童生命的大规模伤害。
迄今为止,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瑞典、比利时、芬兰、德国等国的科学家,都说转基因食品具有多种不利影响,大概只有中国的部分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物无害。人毕竟不是试验动物,那些对试验动物有影响的不一定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同样道理,对于试验动物不产生影响的,也不能说明对人体就没有影响。
对于这样的争议,试吃制度可以明辨是非。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接受转基因作物采访就提到了这个想法:“现在还不能肯定人吃了以后会不会出问题,但总要有人去试,又不能强迫别人来吃这个大米,所以目前就采取自愿试吃的办法。”他并表示如有这样的试验,将第一个报名试吃。
【建议】
1召集志愿者,进行转基因大米自愿试吃试验,周期最
少不能够少于10年。
2试吃转基因大米的,不应当是袁隆平,而应当是那些声称转基因大米无害的科学家,还有其积极的拥护者。即使如此,为了防止健康风险,建议国家从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增加一部分资金,再募集一部分资金,用于大力奖励那些自愿试吃转基因大米的“先驱者”。
3当然,为了确保试验的严谨性,必须有独立的第三方对试验进展进行跟踪,确保一日三餐中所有涉及的大米及其制品必须是转基因的,为了丰富口味,那些西红柿、茄子、辣椒、鱼、肉什么的,最好也都是转基因的,再用转基因大豆油来烹制。
4试吃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全程公开,一旦有了阶段性结论,昭告天下。
附议人:
简光洲 《东方早报》记者
张 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但是,究竟有多少志愿者报名“试吃”,截至本书出版,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如果确有这样的志愿者,我们应该十分感谢他们,较长时间的严格人体试验所得出的数据,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转基因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亨氏和雀巢等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参见张宇:《中国用户挑战跨国公司,雀巢双重标准再遭质疑》,载《市场报》,20031229。)
亨氏和雀巢是大型跨国食品集团,尤其是亨氏,是全球知名的婴幼儿食品生产商,亨氏米粉是许多妈妈在给孩子断奶以后的选择。亨氏和雀巢等跨国公司在美国和欧洲都承诺其产品中不含有转基因成分。但在中国,它们没有做出同样的承诺。早在2006年,亨氏就被曝光其婴幼儿米粉中含有未经国家批准的转基因成分,而且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