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自然是个腓尼基人。西西里小岛上可谓人才辈出,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产生,最著名的一位应该是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与荒诞剧作家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
哥特人(Goths)于 公元493年攻占西西里,公元535年又归于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廷人( the Byzantines),9世纪经过两百年的袭扰阿拉伯人终于成为该岛的主人。在其后的时间里几乎大半个的欧洲的国家尤其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教皇都参与了这个小岛的命运抉择,如今历史风云散尽,小岛回归意大利。
从这个小岛的一批又一批主人来看,这个小岛曾经属于谁我们都不意外,包括在近3000年前他们属于一个叫“子”(也就是“紫”)的民族。
在以上所有提及到的国家或民族里面,可以肯定都是当年与腓尼基进行过广泛交流的人群。我尤其想提醒的是阿拉伯人在地中海的出现。阿拉伯人在中国称为“回民”,在中国的54个少数民族中“回民”是中国第三大少数民族——这个现象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腓尼基人在古代来到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大。汉族并非一个真正的民族概念,而更多是一种文化概念,所以要看今天中国人的民族组成,看少数民族大概是最合理的。我当然不同意说中国人全部是阿拉伯人,因为我这本书其实只是在寻找众多古代众多朝代中的一个商朝的起源,很可能商朝是由两个以上的民族构成的,而腓尼基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从西西里这个与腓尼人深有联系的小岛历史也可以推测出其它接近3000年前一些远离世界中心的一些地区的国家与土地概念,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原始状态。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这个小岛尽管主要为腓尼基人所占,但其它势力也都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是大小的差别。当我把这个形势放在东亚的时候我觉得许多的历史得以合理地比照:中国大陆上小方国成千上万。另外,西西里的历史基本上是从2800年前开始的,中国有记载的历史恰好也是基本同期,中国第一个得到清晰记录的年代是公元前841年。这一点也可以提示我们,中国与西西里附近的文明进程可能是同期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西西里岛与商朝之“子”(2)
西西里岛首府是Palermo(希腊人称呼为Panormos),尽管目前岛上杂居着来自各个不同地域与文化的人们,但Palermo这里却非常明确地从考古上证明了该城最初就属于腓尼基人。一个比较怪异的事情是,Palermo在公元前8世纪,也就是中国周朝时期,它的名字竟然叫Zis或Sis。或者说,腓尼基人称呼他们在西西里岛上建立的这个最大的城市为Zis或Sis,后来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占领后才将其改为如今的名字“Panormos”。
目前古老的“Zis”城仍保留有一段城墙,并且那里还有发掘出大量当时腓尼基人的墓地,这些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物质存在。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中国自汉朝开凿的“丝绸之路”最西边的顶头不是别处,恰好是“迦太基”这个腓尼基人的城市。这里浮现出一个秘密,所谓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之前的几千年里可能一直存在,而线路的两端都是“自己人”:紫(子)人,都是同宗的“商人”、腓尼基人!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实际上很可能最初是由“商(紫)人”开辟发展的,但是到了汉朝由于战乱的中断人们失忆了。
西西里岛由于在古代称呼为“Zis”或“Sis”,今天的名字“Sicilia”(英语为Sicily)或许就是来自他们。 但是他们为什么被称呼为“Zis”或“Sis”呢?
腓尼基人与迦南人连续在许多地方获得一个接一个的征服胜利之后,他们被被称呼为“Zidonians” 或 “Tyrians”,“Zi”很可能成为一个对他们的简称。《圣经》里也曾经出现过这个称呼:(bbe)On the south: all the land of the Canaanites; and Mearah which is the property of the Zidonians; to Aphek; as far as the limit of the Amorites 。很明显这里的“Zidonians”来自“Sidonians”,即“西顿人”。“西顿”为黎巴嫩古代两大城市之一。从这里我们看出,“zi”等于“si”,并且他们在汉语中又很容易地转为汉语拼音中的“xi”(西),因为我们翻译之为“西顿”。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岛的殖民地曾经名为“Zis”或“Sis”可能就来自这个起因。
商朝的“子”(zi)来自于“Zidonians”(西顿人)。因为“子”指商朝的腓尼基人(紫人),所以“子”也就被赋予了“紫”颜色的含义,从而商朝又成为“深红”之“殷”。换句话说,“子”为音译,“紫”为义译,最后他们在汉语里合二为一了。商朝人发源地山东如今没有“子”文化却有明显的“泰”文化痕迹,如中国第一皇家圣山“泰山”就在那里,可以看作是腓尼基另外一个城市“Tyre”在山东的发展。而“子”族就是“西顿”文化。
其他几个地中海岛屿
西西里是地中海上的第一大岛,撒丁岛排位第二,塞浦路斯第三,科西嘉第四。
假如说西西里岛在腓尼基人和其它民族诸如希腊人等轮流在那里掌控,那么旁边的另外一个几乎同样大的意大利半岛西侧的撒丁岛则一直就比较稳定地被腓尼基人占领,所以到这个地区寻找腓尼基文化是比较放心的。
2000年新华社罗马10月20日电 记者刘儒庭报道: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考古队在撒丁岛的诺拉市发现了公元前7世纪的腓尼基村落遗迹。 考古队负责人雅科波·波内托20日在帕多瓦介绍说,考古队在诺拉市神庙附近仅挖了半米深即发现一些墙基,向深处挖掘后发现大量商店和民房遗迹。这些建筑用卵石、粘土、未经烧制的砖等建成,房间内的地面为夯实的粘土。考古队在这些建筑物内发现了大量伊特拉斯坎、希腊、腓尼基式陶罐等容器以及150多具大理石石棺。 据初步考证,这一村落大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村落规模很大,居民在1500人左右。
记者同时还介绍说:“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前20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0世纪前后,这个民族的活动范围已达到了今天的塞浦路斯、撒丁岛、法国、西班牙和北部非洲等地”。
塞浦路斯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岛国,位于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后来相继被亚述人、埃及人、波斯人、马其顿希腊人、埃及人、罗马人(58 公元前)占领。拜占庭从 公元395年到1191年统治该地,并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被英格兰理查德一世占领。1489年被威尼斯兼并。1571年被土耳其征服。1914年大不列颠宣布拥有其统治权。1960年塞浦路斯独立。尼科西亚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642;731。
现在塞浦路斯的居住主要分为两大人群:土耳其人与希腊人。
马尔它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小岛。它由两个小岛组成,是个只有316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但是这里从古到今都是风云之地,因为它处在地中海东西方的交界处。
从历史上看,这个地方具有浓厚的腓尼基人文化色彩,看看今天它的居民成分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从此可以了解昨天腓尼基人由今天哪些人组成。
该岛人口主要组成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国)诺曼地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以及英国人。当地人说英语和一种带有闪族特点的马尔它语,也有很多人说意大利语。所有人信仰罗马天主教。
历史上马尔它曾经最先被腓尼基人占领,后来是希腊人,再后来迦太基人,最后是罗马人。后来阿拉伯人、诺曼地地人、土耳其人,最后是拿破仑,在该岛上他们各领风骚。19世纪初期英国人驱逐了法国人这里成为英国殖民地,其实反过来说当初这里的居民在英国开辟殖民地也是合乎逻辑的,他们之间的通道是独特的大海。从历史上看,越是海洋民族足迹越远,无论是腓尼基人还是英国人都印证了这一点。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提升了马岛的战略地位,这里成为蒸汽船到印度与东亚的装煤加运站。我们是否也应该相信,在西奈半岛被泡在水利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经成为那个时代繁忙的“加运站”。
二战中间,这里是德国与意大利轰炸最为彻底的一个区域。
上个世纪该岛获得独立,成为一个宪政国家。
科西嘉岛距离海岸193公里,在法国东南海岸,岛面积为8480平方公里,是地中海群岛中第4大岛,居民约55万人。在葱翠高山和湛蓝大海之间科西加岛为一绝佳渡假胜地。科西嘉岛与其他几个岛屿一样充满了动荡,这里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经被罗马人占据,然后又被比萨与热那亚共和国占领,1769年又成为法国领土,这一状态一直保留到今天。 这个岛屿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政治人物拿破仑,而且产生了许多航海家与地图制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
腓尼基眼与龙目
在2004年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一个奇特的场面,在一个隆重的纪念古代航海事业的下船仪式上,那艘明显是新建的木船在船头上描绘着一只大大的眼睛,并且是类似人的眼睛。这马上引起了我的警觉。
船怎么会长眼?凡是民间奇特之事必有古怪起源。
我印象中曾经看到过古罗马的船上也有眼睛,假如遥远两地有同样不同寻常的风俗就意味着某些同源可能。当然孤证不能成立,但是我相信到今天我给出的远远不是“孤证”,剩余的只是对一个人想象力和开放度的挑战。
由于在《锁定两海》中我已经留意到中国文化与地中海可能具有的神秘联系,所以我特别期盼在地中海找到类似眼睛长在船上的古迹,而不仅仅是个“印象”。其实,这本书就是因为这神奇的“大眼睛”引我到地中海去的,正是这“大眼睛”引导我把目光从中国引向了海上民族腓尼基人。我最后真的找到了古罗马浅浮雕,那些战船上果然长着一样的大眼睛,我回头再来找中国船舶的“眼睛”资料已呈比比皆是。
我查到,中国传统渔船上的大眼睛实际上叫“龙眼”。而西方长“眼睛”的船远远不是古罗马人才有,所有腓尼基人的古船上都会装饰这样一只眼,也所以至今这样的“船眼”就被称呼为“腓尼基眼”。而且这个“腓尼基眼”还不仅仅出现在船上,它到处都有,今天许多首饰上都有这个痕迹。这个风俗或许可以延推到古埃及的“何露丝之眼”,当然两河流域也早有眼睛崇拜,中国三星堆也有眼睛崇拜。但是更具体地在相同物品相同部位描绘同样的饰物,这个“巧合”目前只在地中海与中国东海、黄海传统中多见。我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断然开始大举搜索腓尼基人的资料,其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温州日报》刊登了一篇记者邱国鹰的文章《黑白分明的渔船眼睛》,下面为节选部分:
人有眼睛,动物有眼睛,木质船也有“眼睛”。如今到洞头渔港,还可看到一些木质渔船的船头两侧,安有一对黑白分明的船眼睛。渔民把船眼睛叫做“龙目”。 渔民尊“龙”为神灵,把自己的渔船也看做是一条木龙。既然是龙,自然要有眼睛,才能观渔路,绕暗礁,识方向,所以便有了“龙目”。关于“龙目”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在百岛洞头流传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鲁班造船斗鲨鱼留下的。传说第一条木船是鲁班师傅制造的。海龙王怕船造成后危及百鱼生命,便派出凶悍的鲨鱼大将军前去阻挠。鲨鱼提出要与鲁班斗法比本领,鲁班答应了。他飞快地削出一对扁圆形木块,涂上墨斗的黑墨水,说:“那就比谁的眼睛厉害吧!我的眼睛,每一只都能钉上三枚大铁钉。”他把这对木眼睛钉在船首两旁,每一只都钉上三枚七寸长的大铁钉。鲨鱼吓坏了,急忙逃回大海。从此所有的木船便都安上了眼睛 。
二是渔夫救神鱼得灵眼演变过来的。传说渔夫无意中救了神鱼,神鱼用自己的泪水给他擦眼,他竟然能看到海内的鱼虾,十分灵验。渔夫靠了这双灵眼,每一次都满载而归。狠心的渔财主几次收买渔夫都碰了壁,派人在月黑夜把他杀害了。打鱼伙伴们垒石为他筑坟建祠,并依照他的梦示,用木块仿照他眼睛模样安在渔船两边,竟也有同样的奇效,因而一直沿袭下来。
渔船有了眼睛,就能辨识方向追捕鱼群,确保生产平安。
船眼睛的制作很有讲究。首先,要选用上好的木料,大多为樟木;其次是比例严格,船眼睛的大小即直径与船体“龙骨”的长度成特定比例,而船眼睛的眼珠与眼白又有适当的比例,后者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再次是眼珠和眼白的位置。不同的船也有区别。打鱼的渔船,鱼眼睛的眼白在上,眼珠朝下,这样便能直视海底,观察到鱼虾行踪;运货、收购鱼虾的船,船眼睛的眼珠朝前,眼白在后,便于船只盯准进港目标,不致迷失方向。
钉船眼睛要举行仪式。钉船眼睛的钉子数量,一般为三枚。后来船造得大了,大船的眼睛也有钉五枚钉子的。但不论是三枚还是五枚,其中有一枚叫“圣钉”,是关键性的一枚。圣,在闽南语里是灵验、有求必应的意思,这枚“圣钉”,寄托着渔民出海保平安夺丰产的心愿。它安钉的位置也很特殊:渔船钉在船眼睛靠下近海的部位,其它的船钉在船眼睛靠前方的位置。安钉时,一定要选吉日良辰,在潮水上涨时进行。到时船主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造船师傅安上圣钉,再用红布把船眼睛蒙住,待到新船下水时再开启。
当今的渔船大多为大马力钢质渔轮,渔轮的船首,刷印的是鲜明的船号。至于船眼睛这一习俗,只在小型的木质渔船上保存着。
以上的新闻报道里处处透露出远古的信息。由于渔民把木船当作“木龙”,实际上当我们中国人说“龙的传人”时,我们在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