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公子风流-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来的三月大功告成,这必定是他们先夸下海口,到时战事一起,朝廷拖下了水,何日终战,谁又说得清,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这郝家前几年,大发横财,都是因为朝廷连年征战的缘故,现如今他们这是想要故技重施罢了,陛下,如今四海升平,何必要妄动刀兵,以微臣愚见,暹罗之事,只需委钦差一员,申饬即可,郝家于国固然有功,可是日渐骄横,朝廷也不能坐视不理。”

朱棣的脸色不由微变。

其实夏元吉若是好声好气,朱棣本就有些犹豫不定,或许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可是暹罗之事本就是朱棣暗中托付郝风楼,郝风楼才有如此动作,可是在夏元吉口里,郝家竟如此不堪,这不免让朱棣生出反感。

朱棣冷笑:“是么?可是朕倒是信他,既然碌国公要试,那么就不妨一试罢,诸卿,朕意已决,尔等退下。”

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们说什么也是没用。

朱棣的态度突然强硬,却是打了所有人措手不及。

…………………………………………………………………………………………………………………………………………………………………………………………………………………………………………………………………………………………………………

解缙人等从暖阁出来,夏元吉脸色很不好看,追上解缙,道:“解公,陛下这是何意,莫非当真信那郝风楼的鬼话?”

解缙含笑道:“你看,有人吃了这么多亏,可是到现在依旧还是不长记性。”

这话很是严厉,颇有些指桑骂槐的意思,夏元吉脸色铁青,想要发作。

解缙背着手,却是道:“为何屡屡朝中有人与郝风楼相争,可是到了最后却往往功亏于溃,夏公没有想过么?”

“解公的意思是……”

解缙叹口气:“无它,只是我们都忽视了郝风楼这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正因为他是锦衣卫指挥使,所以才有我们所不知的机密,甚至与陛下分享了许多的秘密,圣意难测,这是对我们,而不是对郝风楼,郝风楼的优势就在于此,就比如这一次,交趾那边突然闹得不可开交,郝家为何如此强硬,非要出兵不可?难道只是因为他们贪图私利,又或者是一时冲动么?我看不是,这或许就是陛下的心思,只不过是借了郝家之口说了出来而已,夏部堂明白了么?所以有时候,咱们是非战之罪,并非是我们不如郝风楼,而是这郝风楼的背后就是天子,天下可有做臣子的,胳膊扭得过大腿的么?”

夏元吉惊讶地道:“解公的意思是,这是天子的意思,可……”

解缙神情落寞,其实有些道理,他现在才想明白,于是他微微一笑,道:“天子神机莫测,岂是你我能够猜度,所以咱们还是放任自流吧,噢,话又说回来,有些时候,人夸下了海口未必是什么好事,你越是阻拦他越是反受其害,反倒不如让他夸下这海口,咱们隔岸观火,拭目以待,且要看看,他拿什么大功告成。”

夏元吉似有所悟,却还是有些不甘:“只是……户部……”

解缙淡淡的道:“户部没有钱粮,那就没有,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真要没有,拿不出来,又能如何?要大动干戈的是什么,夸下海口的又是他们,这些事自然该他们去头痛。”

第六百六十章:虎口拔牙

解缙说罢,往内阁去了。

夏元吉细细思量,便明白了解缙的心思。

解缙不关心户部,甚至于不关心谅山,他所关心的,就是郝家能不能下得来台,说到底,国事次要,这人事才最是紧要。

夏元吉的心里微叹,摇摇头,竟是觉得有点儿心冷,说到底,许多的仗义执言,诸多的所谓谋划,无非就是一己私利罢了,他看穿了解缙,看穿了许多人。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也是厌恶郝风楼的,可是厌恶郝风楼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夏元吉认为,郝家这样做是牟私;可是这解缙,又和郝风楼有什么区别?今日殿堂上,自己据理力争,解缙却是默不作声,方才那一席话尽都是自己的机关算尽。

可是……有谁真正想的是,征暹罗,到底是对是错,对国家是有利还是有弊。

夏元吉回到了户部部堂,一个堂官上前笑吟吟的行礼,道:“大人,方才五军都督府,又来催告钱粮……”

夏元吉压压手,面色凝重地道:“且先拖延几日,江西、湖南二省的钱粮要算出来,送到老夫这里来过目。”

说罢,他回到自己的公房,思虑了许久才拿了笔墨,伏案写道:“启禀皇上,去岁师出虽有功,然军马储蓄十丧**,今岁灾眚迭作,内外俱疲。臣闻,好战者必亡也。微臣斗胆,乞陛下一改初衷,勿劳车驾……”

写罢,他眯了眼。似乎有些犹豫,他当然清楚,解缙的话是对的。郝风楼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此次突然奉旨去谅山,必定接受了密旨,或者这暹罗之事本就是陛下的主意,现在见陛下的态度如此坚决,更是印证了这句话,陛下已经说了心意已决。这个时候再去冒犯胡须,福祸难料,尚且上一次远征大漠。陛下突然召自己前去北京,就似已怀疑自己参与了什么,对自己很是不放心,假若这一次。触犯逆鳞。难保不会有大祸临头。

可是他咬咬牙,却是冷笑,最后飞速地在后头写道:“臣夏元吉冒死禀奏,愿陛下知之!”

…………………………………………………………………………………………………………………………………………………………………………………………………………………………………………………………………………

朱棣在暖阁里显得有些心神不宁,郝风楼吹牛了,可是郝风楼既然有了布置,又弄出了这么大的阵仗,自己理应给予支持。

从某种程度来说。朱棣还是个很讲义气的人,郝风楼讲义气。不计较后果,为自己效忠,自己若是反而犹豫不决,就不免显得有些不厚道了。

三个月大功告成,这自然是个笑话,不过朱棣终究还是有那么小小的期待。

旨意已经命人颁布,相信不久之后就咸使天下闻之,朱棣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

可是在一个时辰之后,又一封奏书递上来的时候,朱棣却是怒了。

奏书是夏元吉递上的,这份奏书看上去恭敬,实则语气却是很重,去年的时候,陛下征漠北,虽然有功,可是却消耗了很大的国力,这显然,就是将北京保卫战的功劳给抹杀了,倒有点责怪朱棣穷兵黩武的味道,后来又说今年内外俱疲,说好战必亡,措辞强硬,也令朱棣大皱眉头。

自己刚刚打定了主意,这夏元吉却是直接顶撞,显然……夏元吉这是顶风作案,甚至在朱棣看来,这是居心恶毒。

这个家伙……想要做什么?

朱棣的脸色铁青,背着手在殿中烦躁的来回走动。

…………………………………………………………………………………………………………………………………………………………………………………………………………………………………………………………………………

夏元吉的奏书自然引起了内阁的关注,而对于解缙,他似乎并不以为意。

解缙似乎感觉到,这未必不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夏元吉在朝中的声望极好,被人称之为君子,君子之名闻名朝野,这个时候,他仗义执言,一旦触怒了天子,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大家当然不敢抨击天子,可是就事论事来说,夏元吉反对的,其实就是谅山,这笔帐终究还是要算到郝家的头上。

夏元吉就像是一只飞蛾,扑向了火苗,随时可能化为灰烬,可是……

解缙对夏元吉并没有同情,因为他意识到,这件事有他足够的操作空间,他叫了人来,一个心腹书吏在此垂手静候解缙的吩咐。

解缙慢悠悠地道:“近来朝中没什么不妥吧。”

“回解公的话,没什么不妥,大家都很安份。”

“噢,老夫还以为都察院的御使会躁动呢,看来他们也是贪生怕死之辈。”解缙低下了头,便捡起了奏书去看。

这书吏似乎领会到了什么,笑着道:“其实……有许多人义愤填膺,还不是为了谅山的事,只是眼下……”

解缙光顾着看奏书,却不理他。

书吏只得尴尬的走了。

解公……这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是什么意思,这一场莫名其妙的对话,却终究还是悄然传了出去。

都察院,天子心意已决,御使们本来还肯安份,毕竟他们素知陛下的心性,这件事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是突然之间却是有人开始躁动了,首先,便是南京道御使刘石上奏,抨击郝家妄图扰乱圣听,蒙骗天子,恳请天子收回成命。

有人起了头,后头就开始一窝蜂了,大家像是疯了一样,这个大义凛然,那个一副拼命的架势。

京师之中,顿时流言四起,动荡再生!

…………………………………………………………………………………………………………………………………………………………………………………………………………………………………………………………………………

砰……

朱棣狠狠地拍案。

他的胸膛来回伏动,旋即将一份奏书撕了个粉碎。

这份奏书便是无数弹劾奏书之一,里头大言不惭,竟是要代表天下百姓,前来请命,就凭他一个小小御使也配代表天下百姓么?他代表天下百姓,岂不是说,朱棣是个独夫民贼,站在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若是不顺着他的话去做,便是昏君么?

朱棣狞笑,他怒了。

当然,冤有头债有主,这些个混账御使,还有一群凑热闹的清流,在朱棣眼里不值一提,而事实上,朱棣之所以愤怒,自然不会是这个原因。

这些人,算得了什么,在朱棣眼里,不过是一群蚂蚁而已,他站在高处,俯瞰众生,哪里会在乎这些人。

只是……

朱棣的眼眸掠过了一丝杀机。

事情看上去已经很清晰了,先是夏元吉极力反对,上了奏书,苦口婆心,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江山社稷,而紧接随后便是漫天的奏书进了宫中,这意味着什么?这些人当然是不值一提,可是为何夏元吉前脚来弹劾,大家就一窝蜂的来了。

结党!

拉帮结派!

莫非有些人认为,只要人多势众就可起到法不责众的效果,莫非以为,只要暗中笼络这些清流御使就可以形成舆论,左右宫中么?

岂有此理!

就在昨日,他还在为夏元吉的事踟躇不定,夏元吉虽然大胆,可毕竟还是有功的,而且品德、能力都不过,是君子,也是干才。可是现在来看,此人……不过是个伪君子罢了,嘴上冠冕堂皇,背后却是机关算尽,以仗义为名,妄图拉帮结派,甚至想要改变自己的决策。

这当然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天子都决不允许!

朱棣又拿起了夏元吉的奏书,这份奏书一直摆在案头上,而现在,他拿起来,对着奏书冷笑,睹物思人,仿佛在他的对面,就是那个面容清瘦,却总是‘大义凛然’的夏元吉。

最后,朱棣似乎变得‘心平气和’起来,只是他的眸光却深邃了几分,他慢悠悠的道:“来人。”

一个太监,乖乖的从殿中的角落走出来,蹑手蹑脚,曲膝跪下,身子佝偻一团,作洗耳恭听状。

“传锦衣卫指挥使同知……”

“遵旨。”

那太监匆匆的离开了。

而在整个暖阁里,所有的宫人和太监大气不敢出,天子如老僧一般坐定,不发一言,可是大家都明白,今日的陛下很生气,而且既然请了锦衣卫来,那么必定有人要倒霉了,能让陛下亲自喊锦衣卫来处置的人,必定不会是一个小人物。

……………………………………………………………………………………………………………………………………………………………………………………………………………………

第二章到,厚着脸皮求点月票!

第六百六十一章:迫在眉睫

金陵震动。

事情急转直下,素有君子之名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在次日没有到他的公房,户部那儿,正觉得奇怪,夏大人一向勤勉,为官数十载,不曾听说过他迟到早退之事,而且就算身子不爽,理应有人打个招呼,告假一日,可是一直等到日上三竿,也不曾见他的人影。

只是其后,大家才得知,原来这位大人竟是被锦衣卫拿了。

满城轰动。

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而且大家素来知道夏元吉的为人,此人奉公守法,几乎没有任何诟病之处,他曾根治江南浙西水患,当年为了治水,‘布衣徒步,昼夜经营,不遑寝食,目为之赤’,此后他步步高升,为人清廉,金陵之中,谁人不知,这庙堂之上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偌大的府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便是府门前的门房穿着都是细腻的缎子,而唯独这夏元吉,却只有破屋三间,连一个厨子都雇佣不起,不得已,那夏夫人不得不每日亲自下厨,烧火做饭。甚至夏元吉的弟弟亲自来金陵探望他,临走时,夏元吉不过赠他两石米而已。

夏元吉主掌户部之后,裁减冗员,平均赋役,严格执行盐法、钱钞等制度,以便商民;又清理仓场,广加屯种,因此,虽然朝廷近来屡屡大动干戈,可是钱粮总算筹措了出来,并没有特意加征赋税,各地但凡有灾情,户部的调度都还算及时。没有滋生民变。

因而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大家都将夏元吉比作美玉,美玉无瑕。实乃天下官员的楷模。

只是这一次,锦衣卫却是动了手,可笑的是,根据许多小道消息,这锦衣卫本欲治夏元吉以贪赃枉法之罪,毕竟夏元吉乃是户部尚书,这等天下一等一的肥差。最容易查出经济上的问题,因而上下其手,竟是无所收获。乃至于那锦衣卫没办法交差,报到宫中,说是这夏元吉府邸已是查抄,除了发现布衣和陶罐之外。一无所获。

朱棣见了。只是皱眉,他没有说话。

天子不说话,就意味着,事情还要继续下去,锦衣卫只得四处出没,总算是在夏元吉家的后院,‘挖掘’到了一缸银子,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