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阯那边的叛乱应立刻出动大军尽早扑灭,以免火星变成燎原大火,原有撤军之议暂止,但仍需要定下撤军日程,留守大军不宜超过三万。至于北部边境则是应当严加戒备整肃兵马,随时应对出兵——有方宾等人的前车之辙,他们都已经做好了皇帝亲征的准备。
听了其他几人的话,李庆不禁瞥了张越一眼,心里很有些踌躇。工部尚书在六部之中居末,于他不过是一个跳板,但是兵部如今还有资格更老的赵羾,他要去掉兼署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既然如此,便要切切实实做出些实绩来。这其中,北征无疑是一条路子,前次若不是他北征督饷分毫不差,也不会再次署理兵部。但是,要是就因为前头一下子倒了三位尚书就迎合皇帝的心意,那却绝对不行。贸然出兵,后患无穷,况且皇帝的身体……
“张越留下,其他人先出去!”
虽说刚刚被砸了硬梆梆的一席话,但张越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毕竟,这些老大人们从来个个都有着几十年的资历,摆些架子也正常。可是,这会儿李庆忽然开口留下他,这就着实有些古怪了。等到其他人都退下,二堂中只有他和这位年纪一大把的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他更是存了十万分留心。
“看看这个。”
张越看到李庆拿起桌子上的一份东西递了过来,不禁愣了一愣,旋即方才上前接过,只看了一眼,他便大吃一惊,几乎下意识地抬起头。尽管室内光线仍是昏暗,但他和李庆不过是咫尺之遥,自然能看到这位代尚书的眉头紧锁。只是,这会儿他已经顾不上对方表情如何,只顾着想那纸上短短几行字的意思。
“这份东西乃是今天下午送到的,我和赵尚书以及两位侍郎都瞧过了。瓦剌绰罗斯部顺宁王脱欢表示,倘若此次我大明打算出兵,他愿意倾全力配合,将阿鲁台擒至京师阙下。你先前对皇上说过鞑靼强弩之末,刚刚又说阿鲁台虚张声势,若是结合这份机密军报来看,倒是有几分见地,但你毕竟年轻,在人前说话需得仔细些!瓦剌三部中如今绰罗斯部最强,他愿意制鞑靼最好,但看来还须得有人走一趟。你出身将门,回头不妨预备一下!”
预备一下?
尽管料到李庆不会无缘无故留下自己,但听到这样一番话,张越自是万分意外。无论去鞑靼还是瓦剌,那都是一等一的危险事。瓦剌崛起,对大明也不是什么好事,脱欢更不是什么好名声的人,草原上那数千里地也是危机重重。只眼下不是琢磨李庆居心的时候,因此他见这位没有再说别的话,就默不作声地躬身行礼,随即转身出了门。
张越前前后后耽误了半个多时辰,外头就已经是另一番光景。天上繁星密布,但月亮却只有弯弯的一抹,那光辉仿佛被群星遮掩住了,若隐若现地在云后头挪动着。几个职方司的官员都已经不见了,院子里空空荡荡,只有一棵不那么繁盛的小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他放慢脚步走到了树下,忽然回头望了二堂一眼。
让他去瓦剌,这是李庆一个人的意思,还是其它老大人们也有这个打算?这和先前的北巡兴和毕竟不一样,而且他也不是什么事都往身上揽的活雷锋,也不是敢死队员,没兴趣哪里危险就往哪里跑!况且,皇帝的心意如何,究竟怎么打算的?
李庆自然不知道张越正在暗自腹谤他这样身居高位的老大人,张越走了之后,他就唤了皂隶去备车,随即一样样仔仔细细准备了军报,随即便出了兵部衙门。朱棣如今已经很少上朝,甚至连官员除授也已经放手给了太子,唯有军国大事的决断紧紧捏在手中。因此,其它的事情都可以不必上奏,北边的军情却一刻都不能耽搁。
这会儿四面宫门只余下左掖门尚未下钥,供内阁留值以及重要文书进出,李庆走的就是这条道。由于早有小太监进去通报,因此得了讯息的金幼孜就亲自到了院子外头等候。两相厮见之后,到屋中一目十行看完了那厚厚一摞东西,他便点了点头。
“皇上之前曾经下令诸勋贵整肃兵马,看来仍是那心思。可若是再要北征,恐怕又是死伤无数。为天下苍生计,不若放任夷狄相攻,他们即便有死伤,也不与我大明相干。先头兴和被围的时候,若不是顺宁王脱欢鼓动,阿鲁台也不至于险些被安乐王秃孛罗和贤义王太平抄了老巢,更不会那么早撤兵。此次他既然想打,倒不如让他自己上。不过,去年北征的时候瓦剌忽然临阵变卦,此次怎么会忽然跳了出来?”
金幼孜曾经随朱棣三次北征,因此虽说官位远远低于李庆,但在军略上朱棣却对其信赖非常,因此李庆自不会忽视他的意见。沉吟片刻,他就直截了当地说道:“所以,我觉得朝廷应该派人去瓦剌三部一趟,毕竟单单几个谍者极其不可靠。弄明白瓦剌三部如今究竟怎么一回事,这日后军略处置也有个余地。”
第六百一十章 死生皆有不甘
端午节的夜晚不止是张越没过好,冷冷清清的永平公主府更是没一个人有心思过节。自打万寿节过后,这里就完全封闭了,一应菜蔬肉食供给都是从外头送进去,其他的人一律不许进出,几乎变成了一个死地。毕竟,赵王朱高燧在外头还有一个儿子和几个女儿,但永平公主却是一点指望都没有了。只禁令归禁令,不少人还是打通了各种门路,因此每到夜间,后门就常常有黑影憧憧和窃窃私语,都在商议安排着各自的后路。
“公主,喝口茶吧。”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永平公主顿时回过了头,看见是乳母赵妈妈,她方才搁下了手中的笔。儿子被禁锢的两年,她已经苍老了许多,而这半个月煎熬下来,她的头发更是几乎白了一半。看见书桌上那厚厚一摞稿纸,她不禁咬牙切齿地笑了起来。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如今儿子既然死了,那么别人也休想好过!就是她捅出这事情肯定没好下场,她也得拉着人陪葬,她的那些哥哥们休想舒舒服服过日子!还有张家,她的儿子就算死了,她也不会就此放过张家,尤其是张越,反正她什么都没了!幸好文官当中也不是铁板一块,幸好她还找到了一个肯出主意的人,那些手段很快就能奏效的……
此时天气炎热,她捧起茶盏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然后又迷离双眼翻阅着自己这些天写的东西,每看完一张便用指甲在上头掐出一道印痕。然而,约摸看了十几张,她就感到眼皮子直打架,继而便迷迷糊糊伏在了桌子上,不一会儿就睡了过去。旁边的赵妈妈低低叫了几声,待发现她完全没了动静,这才抬手擦了擦额头上那一层细密的汗珠,随即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低声对外头说了几句话。
寂静的夜色中,一个人影鬼鬼祟祟地溜进了正房,另外一个则是站在门口望风。不一会儿,里头便传来了一声仿佛堵在喉咙口的闷哼,紧接着便有窸窸窣窣翻检东西的声音。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两个猫着腰的人影溜了出来,其中一个手中抱着一个包袱,另一个赫然是赵妈妈。脚下踉跄的她才走了几步,就忽然绊着了什么,结结实实一跤跌倒在地,还不等满心紧张的她爬起来,她就只觉得胸口一阵发闷,脑际忽然轰的一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她这一倒,前头的那个人顿时回过了头,看清赵妈妈赫然是跌在地上爬不起来,他便没好气地撇了撇嘴:“都已经到这份上了还出事故……说来也是,小时候公主还是吃你的奶长大的,刚刚做那种事难免亏心害怕。我说赵妈妈,以后多多上香积德就行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他娘的,真一跤跌晕了?怎么可能……喂,赵妈妈,你赶紧起来,要是错过了外头的车,你就在这个鬼地方继续呆下去吧,到时候可是什么责任都你担!”
他弯下腰使劲摇了摇赵妈妈,发现无论如何都没有动静,他顿时慌了神。蹲在那里犹豫了片刻,他立刻站起身来,抱紧了手里那东西就急匆匆地往外走。这会儿天色已经异常昏暗,夹道两侧只有高高的围墙,空荡荡的看不见任何人影。可越是如此,他越是觉得身后仿佛有人跟着,于是少不得几次三番回头,可却不见任何鬼影子。
几乎是一溜小跑到拐过了弯,远远地看到那两扇直通后街的黑油大门,他这才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的他打开大门,见门外停着一辆马车,就连忙走上前去向那车夫递上了包袱,又低声说自己已经完成了所有该办的事。上车的刹那,他仿佛看到那车夫对自己笑了一笑。
次日一大清早,下人们照例早早起床料理各种事务。只是如今永平公主脾气愈发古怪,不得吩咐,丫头们谁都不敢贸然进那院子,除了赵妈妈之外也就是其余三个心腹妈妈能进出。这会儿三个人瞧见院门紧闭都觉得奇怪,虽说谁都知道永平公主这些天一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随随便便进去恐怕是招骂,可唤了好几声没人应答,为首的甘妈妈便乍着胆子推开了门,结果脑袋一探进去就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人影仆倒在正房门前的地上。
这下子,三个人情知不妙,连忙冲进去查看。发现赵妈妈已经没气了,她们更是全都恐慌了起来,在正房门口轻声敲门呼唤无果的甘妈妈更是直接闯了进去。
“老天爷!”
第一个冲进去的甘妈妈只看了一眼就给那情景吓了个半死,随即脚下一个不稳,竟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后头两个人收势不及撞在了她身上,可一看清屋子里的光景,也都吓得连连后退。饶是她们都是打从燕王府就跟着永平公主伺候的,见多识广,到底曾经见过一两次此类事情,可谁能想到之前李茂芳是这么死的,如今永平公主还是这么死的?
高高的梁柱上垂着长长的白绫,那个身穿大红袷纱衫子的人便直挺挺地挂在那上头,两只套着精致凤纹双蝶绣鞋的脚仍然在微微晃动着,瞧着让人毛骨悚然。
“完了,咱们都完了!”坐倒在地的仆妇甘妈妈撕心裂肺地嚷嚷了一声,“公主这一去,咱们都得陪着殉葬,就是想活命都不能了!”
另两个中年妇人也都是永平公主身边的执事妈妈,一听这话,那脸色顿时唬得煞白。她们名分上是下人,可这些年锦衣玉食,家中子侄也都谋了好差事,别说是死了,就连吃苦也极少,否则如今也不会一心想着寻后路。可是,这事情还没个结果永平公主就死了,她们怎么甘心跟着一块完蛋?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想到了外头的赵妈妈。
“甘姐,还没到这个关口呢,咱们总得想想法子!赵妈妈平日里不阴不阳,却是个精明人,这会儿怎么会刚巧倒在门口人事不知?我看她绝不像是被吓的,肯定另有隐情。倘若真是她做的耗,那株九族也是她的勾当,和咱们无关!”
地上那甘妈妈也是一下子给吓糊涂了,此时立刻醒悟了过来,急忙连连点头。三人在屋子里商量了一阵,竟是谁也没想到去放下那个吊在屋梁上的人。好一会儿,计议停当的她们方才觉察到这一点,于是两个人手忙脚乱地上去放人,另一个则是再次出了门去。等到放下了永平公主,确定这位金枝玉叶完全没了鼻息,而赵妈妈也确确实实断了气,她们自是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打算。
横竖是死无对证,哪怕是死马当活马医也得搏一把!
就在公主府上上下下的人寻思如何才能逃过一劫的时候,方锐也是一大早就离开了汉王公馆。自打那天见过张越和万世节,他一直觉得心绪不宁,七上八下几天没睡好觉。既担心张越不答应,又担心两人迁怒于自己的弟弟,更踌躇的则是自己如今根本没脸登英国公府大门,万万完不成枚青所说之事。想着想着,他不免心情激愤。
为什么偏偏他就这么倒霉,好容易遇上肯用自己的汉王世子,偏那位世子那么短命?如今倒好,说是下个月韦妃生日,他竟然被人差遣来采办江南丝绸,难道他就是为了做这些,这才丢下弟弟,这才丢下先生教了十几年的仁义道德?
清晨的街道上已经很是热闹,该上朝的文武百官都已经上朝了,该坐衙的官员都已经赶去了衙门,该出城种地的,该吆喝生意的,该下门板做活的……林林总总的人都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心里不舒服的方锐一点都不想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再耽搁下去,遂干脆绕进了一条没什么店铺的寂静巷子。当喧嚣如潮水般从耳畔退去时,他又长长吁了一口气。
苦苦挣扎了这么多年,绝不能这会儿放弃!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忽然感到身后仿佛有人,还不等他转头,颈后就着了重重一下。他几乎本能地伸手朝墙上扶了一把,可却没能撑到看见下黑手的人就晕了过去。等到他仆倒在地,后头两个大汉便绕到了前头,一个补了一下,继而用麻绳麻利地把人捆了个结实,又塞了一团布在方锐口中,后一个则是抖出一个大麻袋把人装了进去。
“喂,你刚刚下手可有准数?”
“放心,不过是敲晕了这家伙而已。倒是你,装麻袋的时候小心些,别把人憋死了!”
“跟了这家伙那么多天,要不是他今天心不在焉,这机会还不至于那么容易。我看他是亏心事做得太多,走路竟是比锦衣卫还小心……对了,找个地方把人藏上一阵子不好么,干嘛还要送出海去?”
“少爷这么吩咐的,你我照着办就是了。听说是南京那位刘大爷要往海外走一遭,少爷觉着捎带上这么个读书人正好。啧啧,读了那么多书偏喜欢捣腾阴谋诡计,这家伙真是可惜了!要我说,他弟弟就聪明,有少爷和万大人照应着走正道,多顺心!”
说说笑笑的赵虎和向龙轻轻松松扛着麻袋从另一头出了巷子,早有马车在此接应。马车在街上兜兜转转了好一阵子,方才拐上了宣武门大街,然而,经过丰城胡同时,他们却险些和巷子里头驰出来的几骑快马撞了个正着。眼尖的赵虎一眼就看见了那边头一家挂起的白幡白灯笼,不禁看了一眼向龙。
难道是永平公主死了?
第六百一十一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进了皇城北安门,穿过右手边的黄瓦西门,便可以看见二三十间青砖红瓦的屋子,却是比黄瓦东门中彼此相对的司设监和尚衣监加在一块都大,这里就是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