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江山-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布檄文后,杨允贤恢复南诏国号。起兵五万,加上吐蕃助战的两万大军,诈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朝着大理城的方向进攻。

因为滇西是杨家的传统势力范围,且段氏的大理早就收缩回京畿,所以南诏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便打到了京畿门户——上关。杨允贤命军队停下来修整,同时向大理城发送通牒,要求段思廉停止抵抗,开城投降。

同时又向各路诸侯行文,要求他们出兵助战,会盟于上关城下。但除了早就依附于杨家的那些小部族,各路诸侯都冷眼旁观,没有人趟这个浑水。连原先答应好,要起兵响应的那些老关系,都态度暧昧,并不急着履行承诺。

这是因为大理皇帝段思廉,向宋朝遣使称臣求援的消息,已经众所周知了。

不过也别指望他们会帮段家……从大理到汴京,何止关山万里?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再商议决策,整军筹备,大军能年底出发,就算很快了。等到了大理城下,怕是得明年开春了。

还有的时间坐山观虎斗。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下注。

大理皇宫内的朝会上,就弥散着这种让段思廉愤怒的事不关己。

他一身戎装,端坐在宝座上,看着陛下的文武百官,厉声喝道:“杨允贤公然造反,兵锋已经到了龙首关外。若是龙首关失守,不到两天,大理城就要被叛军包围。诸位怎能如此无动于衷?”

众大臣都渊默不语。段思廉的族弟段思义,只好出班道:“杨家以前朝王室,世世代代受皇家恩典。陛下更是待杨允贤恩重如山。可是没想到那厮狼子野心,公然反叛。此等行径,天地共诛之。臣恳请陛下调集天下兵马,会猎此贼于龙首关外!”

段思廉赞许的笑道:“义弟所言极是。上关虽是雄关,但架不住叛军日夜攻打,还需各位出兵勤王,共保上关不失!”他鼓励众人道:“不瞒诸位,孤已经向大宋求援,天兵不日而至,到时候轻易便能将叛军碾为齑粉,所以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话锋一转。段思廉又幽幽道:“但我们必须坚持到天兵抵达啊。要不然,大理城破,免不了玉石俱焚呐……”

他的意思很明白了。你们必须写信回家,叫家族兵马参战,否则的话就等着人头落地好了!

段思廉的目光一一扫过朝中百官,望到哪个,哪个就缩缩脖子。谁也不肯先开腔。最后百官都望向高智升,高家是最大的诸侯,朝堂上的这些小诸侯,都以高家的马首是瞻。

见百官都望着高智升,段思廉不禁心中大恨。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忘了他们的封地、官职、俸禄是谁给的!高家只是与他们一样的臣子而已。却全都对他唯命是从……早有一天,要把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全都消灭掉!

他却不知道,如果没有陈恪横空出世,高家就会借着这场杨氏叛乱,彻底凌驾于段氏之上,并于十几年后篡位成功。虽然后来又把皇位还给段家,但大理国一直在高家手里控制着。而段氏却失去了所有的领地,愈加穷困潦倒,甚至经常要高家可怜,赏赐几百亩地,以养活满族老小。

可以说,高智升只有一步之遥,就能把大理变成高家的天下了。但在这节骨眼上,宋朝突然插手,把他的如意算盘一下打乱了……

在原先的算计里,高智升是打算等段家和杨家拼得两败俱伤,再起兵勤王,击败杨家,让乌蛮彻底压倒白蛮,大理境内再没有能跟高家抗衡的势力。那时候,他想当曹操当曹操,想当曹丕当曹丕,全看自己的心情了。

但现在,段家抱上了宋朝的大腿,一旦宋军杀到平叛,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到那时,只怕段家还会利用宋军的支持对付自己,那时的日子才叫悲惨呢。

那么改变计划,支持杨家?自然可以很快消灭段家。但杨家可不是段家,若让他们坐了江山,那是要吃人的,与虎谋皮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高智升心中暗暗一声,出班拱手道:“陛下息怒,国家有事,为臣者自然责无旁贷。但正所谓,兵者不祥,圣人勿动。一旦打起仗来,破碎的是我大理的江山,遭殃的是我大理的子民。”顿一下,缓缓道:“我观那杨太师,平素为人耿介忠诚,并非天生反骨,可能只是一时不忿……”

“不忿什么?”段思廉冷声道。

“不忿陛下突然把国家献给宋朝。”高智升望着他,一字一句道。

“你……”什么叫颠倒黑白?这就叫颠倒黑白。明明是走投无路才依附宋朝,却被说成是因为他投靠宋朝,杨家才造反。段思廉的脸色登时不好看了:“这么说,相国是站在杨家一边了。”

“绝对不会!高家世代忠臣,微臣永远忠于陛下。”高智升言之凿凿道:“但杨家也是国之干城,关系到滇西两千里的安定。所以为臣斗胆,请陛下宽宏大量,罢兵止戈。以免亲者痛、仇者快……”

高智升一表态,百官马上纷纷附和,全都成了和事佬。好像担心打坏了大理国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一样。

望着朝堂上卖力表演的群丑,段思廉心头又升起了熟悉的无力感。这让他对自己当初的决断,感到分外安慰。

朝会的最后结果是,高智升作为全权代表,与杨允贤进行和谈。但杨允贤根本就不理会他,反而开始加紧攻城……开什么玩笑,我老杨声势浩大的起兵,还没正经打一仗,就灰溜溜的退回去,日后哪还有脸见人?

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要活命还得靠自己。段思廉赶紧调集全部力量,支援龙首关。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天朝使者没有像大理人那样观望,而是旗帜鲜明的支持段氏。且不仅停留在嘴上,几名年轻的大宋官员,竟然率领几百名大宋侍卫,亲赴上关支援作战。

在段思廉看来,虽然这点人数杯水车薪,但意义绝对重大。事实胜于雄辩,证明大宋是坚定支持段氏的,这对那些墙头草的震撼,绝对非同一般。

谁知结果比他料想的还要好。那些年轻的宋朝官员,在冷眼旁观数日后,终于受不了大理军官的腐朽无能。他们断然接管了城防,王韶和宋端平负责组织作战,曾布负责物资调配,吕惠卿负责居中统筹。

按说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但也得看被换的是什么货色,大理的士兵也早受够了无能的上司。且在他们眼里,天朝的官员是有光环的,说不定真能带领他们,守住龙首关。

王韶他们也没让大理人失望,这些大宋朝未来的风云人物,在这西南一隅小试牛刀,就显出了他们的不凡……很快便让混乱不堪的上关城井然有条,把守城变成了有条不紊的协作。

守城不是攻城,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技术,这正是宋朝人最擅长的。在宋朝官员和侍卫的带领下,守军战斗力大增,伤亡大大减少,击退敌人却越来越容易,自然越打越有信心。

开战一个月,叛军损失过万。上关城却愈发高大坚实,难以攻克。

这不仅使叛军士气大落,也让天朝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在大理人看来,几名年轻的天朝官员,带着几百名官兵,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优势兵力的叛军,牢牢挡在上关城外。要是天朝大军一到,杨家的叛军肯定会灰飞烟灭的。

恰恰这时候,又传来了宋军已进入大理的消息,彻底震惊了各方。按时间算,大理使者还没到汴京城吧!怎么可能来的这么快?

很快又有说法,说这是段氏为了缓解压力放出的假消息。这才合情合理么,很多人都信了。

但是明眼人能发现,从得知这个消息的次日起,叛军便没有再攻城……

还有一更,写不完不睡觉。。。

第二八九章无耻的小陈(上)

事实有时候比传闻还离谱。宋军的确已经进入大理境内,而且沿途的部落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青壮子弟还踊跃参军……这些不可思议的情报摆在大人物们的案头,自然引得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是段氏皇族。

对于献土称臣的段家兄妹而言,他们孤注一掷的押宝宋朝,如果热脸贴了冷屁股,宋朝根本不理会、不派兵,那可真要完蛋了。但让他们深感欣慰的是,宋朝人展现出了高贵的品质,不仅留在大理的官员亲自上阵、保卫龙首关。离开的陈副使更是不负所托,以让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带来了天朝的援兵。

“陈副使真乃信人啊。”自从杨允贤离开大理后,就一直提心吊胆的段思廉,终于松了口气,对乃妹笑道:“明月,这次全亏了你。”因为王韶等人,他对宋军极有信心。

“害哥哥以江山相赠,妹妹是罪人。”段明月绝美的脸上,闪过淡淡的忧伤道。

“哎,不必这么说,”段思廉却想得开:“我这皇帝,本就是高智升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才竖起的幌子而已。现在大宋封我为滇王,世代镇守大理,虽然没了皇帝的虚名,却实实在在的成为大理之王,对我段家,有百利而无一害。”他有些快意的笑道:“更重要的是,高相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心情一定很精彩。”

相国府中,一身紫衣,玉带缠腰的高智升,脸上挂着浓郁的阴云。

高升泰立在一旁,低声禀报道:“杨家又催了,要我们马上起兵响应。”

“杨允贤的脑袋里。填的是柴草么?”高智升怒哼一声道:“我凭什么帮着他造反?”

“应该是父亲一直劝和。让他始终抱着幻想。”高升泰道:“现在听说宋军入京,杨家自然病急乱投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高智升又哼一声道:“当初听我的。他杨家仍可以毫发不伤。现在倒好,损兵折将不说,人家段思廉也没兴趣跟他谈了!”

“有消息说。吐蕃人不习惯大理夏天的天气湿热,军中疫病流行,已经撤走了大半。还有人说,是吐蕃人嫌攻城损失太大,已经得不偿失,不愿再帮着杨家了。”高升泰轻声道:“无论如何,吐蕃人正在撤军,这是事实。”顿一下又道:“而且他们沿途大肆劫掠,造孽深重。”

“那是必然的。贼不走空,何况吐蕃人本来是强盗成性。”高智升淡淡道:“这笔账,国人肯定算在杨家头上了。”

“父亲。咱们该怎么办?还死保杨家么?”高升泰轻声问道。

“唉……”高智升吐出长长一口浊气道:“不保怎么办?有杨家在。咱们才安全。要是杨家不在了,段思廉靠着宋朝。肯定不放过咱们。”说着看看儿子道:“不过这边的事情,你就别操心了,为父会处理好。你赶紧回滇东,去迎接宋军。再晚一会儿,我们的那点老本,就要被他们收编干净了。”

“是。”高升泰应一声。

“无论用什么办法,拖住他们,不要让他们来大理城。”高智升又吩咐道:“为父会尽快督促杨家停战的。”

“是。”高升泰又应一声。

宋军前锋营中,范镇等了一宿,终于见到了领着七八百蕃部青年返回的陈恪。

“让大帅久等了,罪过罪过。”久与蛮番打交道,陈恪似乎也沾染上些野气,从马背上翻身而下,大笑着朝他走来。

“无妨。”范镇看着那些用黑布缠头的赤脚青年,正鱼贯往大营里走去,本想笑一笑,却实在笑不出来:“陈判官这又招兵了?”

“是啊,”陈恪点点头道:“征兵三万的任务太重了。没法子,只能边走边征了。”

“那也不能滥竽充数啊。”范镇绷不住了,埋怨道:“你难道不知道,邕州招峒兵的教训么?”他说的是四年前,邕州方面奏请朝廷,招募数万峒兵,以蛮制蛮。朝廷认为是个好主意,便批准了。谁知道推行几年下来,空耗了巨额的钱粮,募到的峒兵却一盘散沙,作风萎靡。甚至一有军事行动,便先给敌方通风报信,不仅没什么作用,反而严重拖了剿匪的后腿。

后来,邕州知州萧固实在忍受不了,想要解散峒兵,谁知却引起了哗变,知州衙门都被乱兵攻占了。得亏王罕等人临危不乱,调集大军包围了乱军,这才没有使事态扩大。但最后为了安抚峒人,还是保留一半的建制。

这件事成了官场的笑柄,打那之后,再没人敢招番人为兵。所以范镇一看到满营的蛮番就头皮发麻,心里一个劲儿的埋怨陈恪年轻不懂事,这才一见面,就教训上了。

陈恪却不以为意道:“大帅只管放心,我招的夷兵,不会走峒兵的老路。”

“你哪来的信心?”范镇冷笑道:“年轻人就是这样,没出事前,都觉着自己天下无敌。”

“下官的信心,首先来自于精心的选材。”陈恪也不生气,依旧笑眯眯道:“这些家伙,都是我严格挑选出来的,一准不会让大帅失望。”

“我看除了样子千奇百怪,面带憨相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范镇不屑道:“连汉话都不会说,怎么当我汉家的兵?”

“样子奇怪不要紧,换了衣裳剃了头,就全都一个样了。”陈恪笑道:“至于‘面带憨相、不会说汉话’,正是我征兵条件中的两个。”

“此话怎讲?”范镇惊奇道。

“我在征兵时,除了身强力壮、手长脚长,不满四十之外。还有十不要——家里独生的不要;在大理或大宋待过半年以上的不要;会说汉话的不要;在寨子里当官的不要;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不要;长得白的不要;太聪明的不要;偏见执拗也不用;胆子小的不要;但平日里不服管束的也不要。”

范镇听得一愣一愣,半晌合不拢嘴道:“你这是挑女婿还是征兵啊?”

“都是关系重大,宁缺毋滥啊!”陈恪淡淡笑道:“好在虽然要求高些,但还是有六七千人入选啊。”

“怪不得,你这营里的新兵,除去衣装,看上去都差不多一个样。”范镇恍然道。基本上,陈恪招来的,都是些手脚比较长,肌肉较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的小伙子。

“概括来说,就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命令不怕死的二愣子。”陈恪两手一摊道。

“噗……”范镇强忍住笑,陈恪身后的柳月娥却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这一笑,却把她的女儿身份暴露了。

范镇先是一惊,旋即又露出释然的笑。士大夫的修养,让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接着问道:““这样子的兵有什么好处?”

“西北军为何还能保持战斗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