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啊牛人!唐朝的牛人真多!”李昌国的眼珠子差点砸在地上。
第六十一章 王忠嗣回京
高适、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提到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李白杜甫这两人,因为他们是诗仙诗圣。然而,提到边塞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高适、岑参,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丰碑,让后人景仰,然而在边塞诗上,人们更多的是推崇高适和岑参。
高适和岑参的名头虽然不如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竟然与杜甫一道前来,李昌国还真的想不到,很是惊讶,很是欢喜。
这样的人,来得越多,李昌国越是欢喜,忙抱拳行礼道:“见过二位。”
“高适见过李将军!”
“岑参见过李将军!”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国如此看重,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李昌国的身份地位权势,远远比他们要高。更重要的是,李昌国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国看中,那是积了八辈子的福。
“三位,请!”李昌国侧身肃客。
“李将军,请!”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大是欢喜,就要随着李昌国进府。
“李将军,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李将军,我有一事不明。我们是朝廷的官员,前来李将军府上求见,李将军不见我们也就罢了,为何要求这三个读书人呢?”这个大臣一挺胸膛,冲杜甫一咧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见的?”
“是呀!”这话说到群臣心里去了,齐声附和。
这是狗眼看人低,太伤人面子了,就是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诗圣了,脸色一变,就要发作,却给李昌国挥手拦住。
“我要见谁,用得着你来管?”李昌国脸一沉,沉声喝道。声音低沉,如同闷雷,很有威势,很是惊人。
“李将军,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好奇,好奇。”这个大臣忙赔着笑脸解释。
李昌国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权势远远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国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这个大臣忙赔罪道:“还请李将军见谅。”
“你说他是酸儒,你哪只眼看见他象酸儒?”李昌国指着杜甫,对这个大臣质问。
“这个……怎么看怎么像酸儒啊。”这个大臣对杜甫是极为不屑,虽然惧怕李昌国,仍是嘴硬。
杜甫眉头一拧,很是气愤。他这些年四处奔走,这种事情遇得多了,却未有如此下这般,当着这么多人侮辱他的。
“你听过一句话吗?英雄亦有落魄时。”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打量着这个大臣,问道:“就算是姜太公,七十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那是何等的凄凉?韩信不能糊口,只得依漂母而食,更受尽胯下之辱,一旦得势,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本是北地一铁匠,不能办衣食,一旦追随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日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做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名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
“就是你们看上眼的酸儒写的。”李昌国冷哼一声。
“谢李将军。”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为李昌国的座上嘉宾,要想不出名都难。更别说,李昌国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念了他一句诗,可以预见得到,这诗必然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这对苦苦挣扎的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啊!”
“他写的?”
“这可能吗?”
群臣一副见鬼的表情,吃惊地打量着杜甫,一脸的难以置信。
杜甫是他们眼里的酸儒,一无是处,谁会相信,他竟然能写出如此佳句?
“哼!”一声冷哼响起,只见太子李亨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冲群臣冷冷地道:“李将军的话谁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对李昌国的了解,李昌国还没有如此隆重礼节迎接一个人,他如此看重之人,岂是等闲?李昌国说是,那就是。
“这个……”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终于清醒过来,正如李亨所说,李昌国不会在这事上说假话。他们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滚!”太子李亨冲群臣呵斥道:“不好好为国做事,就想着攀结,枉为大唐之臣。给你们十息时间,有多远滚多远。”
谁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时刻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稳若泰山,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告罪离开。
“见过太子。”李昌国上前见礼。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着道:“李将军,据我所知,你还从未如此高看过一个人,你为何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杜先生?”
“因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备至之人。”李昌国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备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斗,诗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备至的人物,岂是等闲?李亨大感兴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挥,道:“走,进去再叙。”
一进入府里,太子手一挥,叫人摆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摆上,李亨招呼李昌国、杜甫、高适、岑参、李泌坐下。
李昌国打量李泌,问道:“敢问英雄贵姓?”
李泌就要通名报姓,却给太子李亨拦住,笑道:“李将军,你猜猜他是谁?给你个提醒,青年隽杰,和你一个姓。”
“长源?”李昌国虽未见过李泌,却是听过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将军知晓在下,在下是荣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红光满面。
长源是李泌的字。
“幸会啊幸会!”李昌国也是欢喜不已。李泌的大臣,只要喜欢唐朝的人,谁没听过?
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平定安史之乱的谋划被人与隆中对相提并论。
见礼之后,李亨所有人斟上酒,这才道:“在饮酒之前,我先考较考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随便考较便是。”李昌国放心得很,冲杜甫一打眼色道:“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说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机会。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国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较。杜甫诗才绝世,放眼数千年中国历史,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李亨哪里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称异,也来考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备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里还差个能文善诗的文人,你可愿屈就?”李亨这是在招揽了。
杜甫有些犹豫,李昌国笑道:“如此美事,杜先生哪敢不从呢?”
李亨就是未来的唐肃宗,皇帝啊。眼下杜甫若是做了他的亲点文人,等到他登基以后,杜甫的前途还用想吗?
太子身边也需要能文善诗的人为他起草各种诏令,以杜甫之才,自然不会有问题,得到李亨的赏识那是必然。这对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谢太子!”杜甫致谢。
自此,杜甫正式成了太子身边的人,受重用一事不用怀疑。
太子李亨还想招揽高适和岑参,无奈二人很想驰骋疆场,只得作罢。
接下来,李昌国他们饮酒作诗,尽欢而散。
一个劲爆人消息传来:王忠嗣回京了。
第六十二章 挂帅出征
王忠嗣进京的目的不需要想也知道,他是奔着军权来的,他是想统军出征。对于此事,李昌国只是笑了笑,再无表示。王忠嗣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将,然而,他却缺乏政治眼光,不知道李隆基已经选中了统兵出征的人选,那就是李昌国。
李隆基之所以选中李昌国,正如李泌所言,李隆基不想把唐朝的安危寄托在王忠嗣一个人身上,而是要着力培力李昌国,以此为唐朝打造一根擎天柱。
果如李昌国所料,王忠嗣一到长安,就求见李隆基,姿态放得很低,向李隆基认错,不该在石堡城一事上怯战。然后,他就请命,愿为李隆基分忧,统兵出征大食。李隆基只是好言勉励一番,再无表示。
王忠嗣仍然不甘心,在长安四处活动,求见太子李亨,一再表示愿为李亨保驾护航。要是在以前,太子李亨一定会满口答应,为王忠嗣争取领兵的资格。这次,太子李亨被李泌点醒,只是好言安慰一通了事。
这期间,李昌国和李泌、杜甫、高适、岑参、郭子仪、李光弼他们饮酒畅谈,其乐无穷。诗圣的诗才让人震惊,远过史书所载。诗圣的大名,李昌国是如雷贯耳,然而亲身经历之后,方才知道杜甫的诗才远过史书所载。
李泌文武全才,不仅善于谋划,更具有不凡的政才,他的话语让人赞叹,李昌国对李泌是赞不绝口。
同样的,李泌对李昌国也是赞赏有加,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相见恨晚,竟然同吃同喝,有时更是挤在一张榻上同睡。
这种美好的日子在含元殿大朝时到了尽头。李昌国带着郭子仪、李光弼上朝,只见群臣到得很整齐,可谓人山人海。谁都知道,这次含元殿大朝意味着什么,因为这必然是西进统帅人选出炉的大朝会。安西都护府危急急城增援,而李昌国他们休整处差不多了,是该出兵的时候了。
李隆基身着皇袍,头戴皇冠,大袖飘飘,快步而来。整个人极为精神,精神头十足,走路轻快,向在飘似的。
出兵大食,击破大食,这是唐朝百年夙愿,眼下到了大举出征的时候,要李隆基不欢喜都不成。
群臣见礼,李隆基手一挥,道:“免了。”
站在宝座前,扫视群臣,群臣个个精神大振,而又期盼。出兵大食,这是大唐男儿的梦想,在统帅即将出炉的时刻,他们哪能不欢喜的,哪能不精神大振。他们期盼的是,谁人统兵出战。
“李林甫。”然而,让群臣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没有急于宣布谁统兵,而是直接点了李林甫的名。
“臣在!”李林甫大是欢喜,声调有些高。
以李林甫想来,眼下是宣布统帅的大好日子,李隆基的宣布以前首先想到他,这是对他的重视,他又有立功的良机了,要他不振奋都不成。
然而,出乎李林甫意外的,只见李隆基脸色一沉,沉声道:“开元年间,朝中良臣无数,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济济一堂。他们为相说,为大唐举贤荐能,你为相十余年,可有贤才得进?”
“嗡!”李林甫那感觉如同被雷劈中了一般,脑中一片轰鸣声,差点摔倒在地上。
李林甫为相十余年,为了保住相位权势,堵塞贤才进取之道,朝中没有多少贤才,这是他最怕的事情。李隆基此时突然提到,李林甫尽管老奸巨猾,仍是心惊肉跳。
“还有,你不在衙署处置公务,却在你的府第处置,你居心何在?”李隆基的声调陡然转高,如同雷霆轰鸣。
“陛下……臣……”能说会道的李林甫平生头一遭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李林甫大权在握,谁都不放在眼里,干脆不去衙署理政,直接在自己的丞相府办公,门庭若市,公议嚣嚣。
“李林甫听旨。”李隆基沉声道:“削去李林甫爵位两级,即时回衙署理政,开言路,进贤才,若有违者,斩你满门。”
“谢陛下!”李林甫惊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汗湿,却是欢天喜地。
依他想来,他这次怕是在劫难逃了,却是没有想到,以削爵了事,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福音。
在眼下这种时候,李隆基不可能罢掉李林甫的,一是李林甫虽是奸臣,确有雄才,只要敲打一番,他仍能做事。二是即将与大食开战,朝中一定要保证稳定,若是换个丞相,有可能会出现动荡,这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不利。三是一时之间,还找不到人取代李林甫。十几年没有进贤才,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取丞相人选。
“李林甫,安西大都护一职,你就不必再兼任了。”李隆基再次削去李林甫一官职。
“臣遵旨。”李林甫大声领命,心里却在滴血。
即将进行的大战,唐朝一定会有大胜之仗。别的不说,单把侵入西域的数十年大食军队干掉或是打败,就是奇功一件。若是李林甫兼任安西大都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