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这哥们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这哥们儿-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给自己起的字号就多的让人眼晕、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等等,字号多的就连郑板桥都看不下去了,曾专文指责。

不过古人字号多也难比今人,据我所知,现在的网友们给自己起的字号或“马甲”早就能令古人们瞠目结舌了,好像在天涯网站就有个哥们给自己注册了两万四千多个“马甲”,估计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的苏轼又字子瞻,后来的弟弟苏辙另字子由,是这两兄弟对老爸给包办的字“和仲”、“同叔”不甚满意,擅自另起的?

而这个“轼”字与“辙”字都是有些讲究的,在解释这两字的因由之前先说明苏轼生年的一点疑论。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的生年定为1036年,而其它资料则记载为1037年或1036年不一,这点容易理解:苏东坡生于中国旧历的十二月十九日,按公历应该是1037年的元月8日,所以准确的说还是应该是1037年为是。

估计老爸苏洵属车迷一族,当然不会是今天的“宝马”“奔驰”一类,是宋代的高级代步工具马车;并且爱好旅游,给两个儿子起名都没离了马车和道路,苏洵后来曾写过一篇叫作《名二子说》的文章,专门解释儿子们名字的含义。

原文摘要: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大意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一辆车上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作为用来作扶手的横木则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这里苏洵还是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大儿子身上:“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对于小儿子,苏洵取名为“辙”。“辙”是车轮子在路上辗过的痕迹,虽然苏洵解释为是希望儿子能不求福祸平安一生,但老孙觉得还是显露出了父亲既希望儿子规矩如“辙”,又包含着对儿子留下人生轨迹的期待。

苏轼与苏辙相隔三年先后降生了,俩兄弟的第一功便是鞭策了老爸改邪归正,而且竟然促成了老爸跨入中华千古名人行列!这情形的确像少林寺的老和尚没丢功夫,能保持老当益壮,其实大多是因为有徒弟缠着学武的缘故,被逼着偷编暗练的,以便转卖出好价钱。

苏轼接受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是无疑的,虽然不像一些史载的大人物那般:出生既能感动的大自然风雨际会,又或来自于老妈被神仙甚至怪物强奸,但还是有一些传说证实了东坡哥们儿出世的不凡!

据明代人袁中道在《珂雪斋集》记载,这苏老泉也曾戴过只有名人的老爸才有资格戴上的绿帽子:东坡的漂亮妈妈程小姐有一天闺房酣睡,梦中突然见到一个和尚进了房间,以下的事情就说出来不免脸红,不说更使人想象无限了,反正从那天程氏就怀了孕,再后来就生出了苏东坡。

中国文人的无聊绝对是世界级别的!宋代、明代文人的诸多笔记不顾老爸苏洵的感受来渲染东坡是神仙留种无疑,有的甚至把这出处栽到苏东坡身上,说是已经东坡本人证实:不是神仙,啥样的和尚能走进少妇的梦中做爱?或者钻进肚子里投胎?

神仙播下或自变的种子,长出的苗苗能是啥宝贝?当然是如假包换的神童!东坡家居四川眉山,据宋人谢维新编撰的《合璧事类》中说,东坡出生时附近彭老山的花草树木一夜枯死。这种非正常现象必然要被后世推到刚下生的婴儿苏东坡身上,等到几年后苏辙出生,当然也分担起了神童哥哥的责任,眉山乡里传唱起了儿歌:“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传说竟然也有旁证,宋代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中也这样记载:“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则青”。

这不是要追究苏家一门破坏绿化的重大责任,而是在向后人的后人宣告:苏东坡能夺山川之灵气,吸天地之精华!

一个神童从此开始了他的尘世流浪记,你还别说,这个传说中的神童在现实中的表现也的确非凡,从六岁步入小学门槛起,大宋朝就出世了一个真正的神童!

三、少年不屑随风斜

老祖宗传下来一句俗话: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姑且不论此话是否具备科学道理,例如从苏洵的成长就难以套上这句俗话,但今天的父母们肯定是相信这论断的,预防儿女不成材的措施甚至提前到了播种之前,胎教的优良新风也逐渐传到国内,并且迅速地从城市的人群中向农村的广阔天地流行起来。

苏东坡在胎儿时是否无意中受到兴许宝贵的胎教不得而知,但从他呱呱落地到步入学堂之前却未闻发生什么故事,直到六岁被送到一所道人办的私塾后才算渐显与众不同。

据说在一百多个学童中,这个姓张的道士老师唯独喜欢东坡和一个后来据说成了仙的学生,那个学生叫陈太初,后来虽中科举却并未做官,而是坚决出家做了道士,一心去圆神仙梦了,要不,为啥后世有首歌里这样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再后来终于在一个朋友家的门口梦想实现,好像是忍了几天不吃饭,才咽气成仙了。

为什么大家都承认他白日飞升了?原来在大家抬这陈太初的尸体时他竟然突然活转回来,自己走后,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不是成仙到了天上能去了哪里?

但对于刚接受启蒙教育的东坡小朋友来说,这可不算什么好事,道人老师的心爱弟子当然对老师的职业引起了绝大兴趣,以至于从此少年东坡着迷上了学道仙业,竟至到了青年时代还不对女人产生兴趣,拒不找媳妇。

好在老爸苏洵挺有耐心,经无数次做工作才算使儿子明白了女人不是老虎,成仙不如做官,更没有传种接代重要,东坡总算留在了俗世。

与今天的无数小朋友着迷电子游戏不同,人家东坡虽迷道业,却不误学业,据载,东坡少年时代爱好广泛,尤对诗文极有天赋,十岁时便经常口吐不少惊人的诗句;书法才能几乎如同天授,据《名胜志》载:小学阶段的苏东坡,就读于栖云寺,便给所在的连鳌山题了“连鳌山”三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

大概宋代的眉山没有现成的学堂,那几处有名的书院又路途遥远,苏东坡幼年就读的地方不是道观就是寺院,以至少年东坡不但倾心道家老庄,而且对佛理也颇有兴趣,禅学更见功力!看来儿童的启蒙教育了不得,环境影响更厉害,竟然成就了一个集三教学问于一身的旷古奇才!

估计是因为那个道士张老师对自己的本职比较敬业,在诱导儿童专致科举学问的同时也不少夹带道教知识,东坡的爸妈也大概发觉了苗头不对,教孩子尽心当然莫过于父母,就干脆让10岁的苏轼缀学回了家,今后自己当儿子们的老师吧。

这个决策对极!苏洵高考科举不怎么样,但绝对是个超级合格的小、中、大学教师!能一包到底教出两名进士来,升学率百分之百,而且事实摘了高考状元的桂冠,从古至今,哪个教师能做得到?

就连东坡的妈妈程氏也不愧为优秀的小学教师,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苏洵进京参加高考冲刺进士,结果皇天负了有心人。落榜之后的考生没有几个心情愉快的,苏洵也不会例外,懊恼之下便到江淮一带散心旅游,这期间两个孩子的教育重担就全压在了母亲肩上。

老妈程氏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除了以背诵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外,还经常与学生们开展启发式的“讨论”教学活动,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成功的课堂活动:程夫人正教孩子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书中记载:后汉时的范滂因反对宦官虐政而遭通缉,范滂为不连累县令以及母亲而主动投案,范母送行则大义凛然:“你今天能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得盛名,又求长寿,岂可兼得?”

范滂跪拜而辞老母。母亲叹谓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时十岁的东坡小朋友竟然对老妈提问:“妈,我长大之后若做个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程氏慨然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可见苏母对东坡的德育也抓得挺扎实。

实际上苏洵夫妇的亲自教学也没有坚持到底,苏东坡十三岁那年,就和弟弟苏辙一起被送到了寿昌书院读书,老师姓刘名巨,字微之,据说这刘老师就是被东坡同学给羞吓辞职跑掉的。

事情起源于刘巨老师做了首《鹭鸶诗》显摆给学生: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刘老师得意的按照当时前俯后仰拉着长腔的阅读规矩把诗读给弟子,唯有不懂事的东坡同学举手发言,给老师的大作改了此诗收尾的三字: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也就是说,小东坡把刘老师诗中的“逐风斜”改成了“落蒹葭”,而刘巨则听后大惊,也有人说刘巨听后大喜,反正刘老师最后是又惊又喜辞了职,当场表扬天才学生:“吾非若师也。”

宋后好多诗评家认为东坡的“落蒹葭’比“逐风斜”要形象贴切有意境,用此例来证明东坡哥们儿打小就是个神童。老孙也跟着琢磨过这“六字真言”,却总觉得还是“逐风斜”三字灵动顺眼,是老孙的诗词功夫还处于幼儿园阶段?

刘老师被羞走,苏氏兄弟又回到了家,还是由爸妈亲自继续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家读书的亭院当时名号“南轩”,后来被苏洵改成了“来风轩”,这里便成了东坡的“三味书屋”,苏东坡对此地感情尤深,后来东坡的《梦南轩记》一文中这样记载:“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纱谷行宅,遍历蔬园中,已而坐于南轩。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来风者也。”

人生最念少年时!

这是因为少年时代是一生的花蕾阶段,凝聚芬芳而待发,无限绚丽而待绽,都说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我说万紫千红的季节尚在其后,青春只要能怒放一回,又何必在意明天未知的果实?

可惜少年时的生物钟走得最快,花蕾的阶段也好,怒放的季节也罢,回忆之际,莫不犹如白驹过隙。

慷慨挥毫,气贯犹吞月;怆然对镜,鬓角已沾霜!

本文中东坡的少年时代也是匆匆即逝,岁月如水,流到了东坡十九岁的年华,这年值得一书:眉山这年挂彩,南轩这年披红,东坡这年娶亲了。

东坡的另一半是家住青神的王弗姑娘,按中国人的虚岁计算法,年方真正二八。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的小河边,在当时肯定没有遭到污染的环境下,应该属山明水秀润佳人。

这王弗品貌绝对没得说,能在辞世十年后以一座荒坟牵东坡断肠搜句,留下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弗功不可没!

四、夜来幽梦情绵绵

有关苏东坡新婚后的幸福生活正史空白,宋人笔记则不管真假记载了东坡婚前的许多传说,有些甚至是些少年风流逸事。这也难怪,炒作名人的绯闻近代人类向来传统悠久,其历史看来追溯到中国的宋代。

就连大师林语堂也竟然考证出了东坡少年时曾暗恋自己的堂妹,并且对这个初恋情人毕生念念不忘。

不过老孙也曾专门琢磨过林大师用作证据的那两首所谓“情诗”,却没能感悟到苏子这堪称乱伦的情怀。

这两首诗一首是写给好友刁景纯的,一首是写给杭州太守陈襄的,苏东坡怎能会把自己的“邪念”显摆给自己的朋友?至于东坡晚年闻堂妹逝世的消息而‘心如刀割’,以及身染重病还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估计也只能证明东坡极重亲情。

祭奠堂妹夫妇能与爱情挂钩,中国文人的联想天份应该傲冠全球!唉!要是中国的科学家也有此敬业精神,中国岂不万幸?

东坡哥们儿成年后在男女情事方面的绯闻不少,诸多宋代及后人的笔记给今人提供了海量的书证,其实东坡自己在作品中也经常旁证自己有携伎玩酒的爱好,正史也记载东坡在陆续娶了三个妻子的过程中收了数名侍妾,事实上东坡的第三个妻子王朝云一直是侍妾身份,后来也只是代理妻子工作。

不过,一个人生在什么时代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不会放过任何社会人,宋代士子大夫的生活作风之觉悟哪能比得今天的官员廉洁亮节?要是宋代才子都如王安石、司马光一般坚决执行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法,那历史岂不缺少了些情趣,多了些古板与遗憾。

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是当代(宋)时尚。

但苏子对首任妻子王弗的痴情可谓感天动地!

王弗嫁给东坡十一年撒手西归,令而立之年的苏东坡几乎肝肠寸断,以至十年后不能忘情于梦中,一曲《江城子》道尽恋念之苦,相思之痛,而成千古绝唱,催后人眼涩鼻酸,泪从心出!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其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虽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远离朝阙,但仕途尚未遭受重大的坷绊,以一州太守之尊,虽未必适意,但心情应该绝对好于日后被贬黄州之时。

提笔挥毫的东坡当然是在以真情怀念那十六岁的新婚妻子,是在追忆与之卿卿我我的十一载欢乐,是在描绘十年中人鬼殊途的悲痛!能于梦醒时分,洒墨香对话前妻,且道尽婉柔,痴情如涌,应是王弗深刻在东坡心头的倩影所致。

东坡在这首情词中没有流露出一丝 “花间派”的“绮怨”之文风,真率的情感充灌字里行间。

自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一声长叹,至末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