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5、令人不解的地中海】………

    地中海位于干旱地区。使得这里的气温高,气候干燥,降雨量也少。据统计,地中海的年蒸发量超过了江河径流量和年降水量之和,因此有人推断说:如果大西洋的海水不流入地中海,不用1000年的时间地中海就会干涸,重新变成一个干透了的深坑。海洋地质学家认为,在1500~2000万年前,地中海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是相沟通的。它们之间通过广阔的水道来进行海水交通。而到了700~800万年前,这一地区发生了造山运动,使得欧洲、非洲与亚洲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地中海发生崩裂。崩裂的地壳,使被割裂出去的海盆变成了沙漠。虽然法国的罗纳河、埃及的尼罗河不断有淡水注入地中海,但由于蒸发快,一滴水都难以存储。

    通过现代的钻探取样技术,人们发现:在地中海的海底分布着很多的盐丘。在未固结的现代沉积物下面,有坚硬的蒸发盐层。所以人们认为这就是当时地中海干燥脱水的证据。在海底沉淀了上百米的盐床是因为地中海的海水不断的蒸发,致使浓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深部盐层受到挤压,升到上层,形成一座盐丘。此外,一直流入地中海的尼罗河和罗纳河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很据地震剖面资料和钻探资料分析,覆盖在罗纳河谷上的现代沉积物,要比后来覆盖上的沉积物深915米。地中海蒸发量超过了江河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这使得它的表层海水的盐度要比大西洋海水的盐度高得多,这些高浓度的盐水从直布罗陀海峡流出,*大西洋后,下沉到约千米深的平衡水层。大西洋海水又从表层流入地中海,来补偿从地中海流出的表层水。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海水经过蒸发、冷却,又沉入地中海的深层,九这样循环不息,维持着自身的平衡。虽然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也进行水交换,但是它们之间的海槛太浅,两者的水交换也仅仅表现在表层水。这使得地中海成为最缺乏营养盐类的大型水域。

    地中海真有一天会消失吗?如果地中海真的消失了,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从地质结构来看,地中海海底的盐丘被认为是曾经干涸的证据。然而,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它是地中海中固有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固有的,那么如此深厚的深层盐层是从何而来呢?从气候的角度看,陆地上的气候多受海洋热能量输送的制约,海洋贮热量大使它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可是为什么在地中海地区,这种影响则不明显呢?这使得科学家在今后要研究,地中海的盐交换机制、气候影响海水交换机制、海气热交换机制等这些是怎样进行的。



………【86、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可燃冰】………

    最近,我国南海发现储量巨大的“可燃冰”。专家声称,这种“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

    “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

    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

    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

    “可燃冰”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

    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专家表示,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目前,国家已启动相关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并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相关方面的研究。



………【87、冰雪覆盖的大洋——北冰洋】………

    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把欧、亚、美大陆环抱的这个洋,正式命名为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深度最浅、面积最小的一个,它的面积为1478平方公里,与南极洲相当,只相当于太平洋的二分之一,它的水深平均为1097米,还不到太平洋的三分之一,而最大的水深仅为太平洋中马里亚纳海沟的一半,为5499米。北冰洋一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北冰洋被冰雪覆盖,气候严寒,环境恶劣,这使得人们对它的了解十分肤浅,所收集的科学资料,也比其他的洋区少得多,因此,北冰洋仍然有很多的不解之谜。

    北冰洋按其水深及成因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北冰洋的中央部分或主体部分;二是大部分属于大陆架范围的边缘海,如喀拉海、拉普贴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湾以及北极群岛间各大小海湾与海峡。北冰洋按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北欧海域和北极海域。这两部分的共同特点是气温、水温较低,各类浮冰分布范围广,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按照自然地理特性可以分为北极海域和北欧海域。北极海域,位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之间,是一个长3000公里、宽2000公里的椭圆形海域。北欧海域,大致位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以南,包括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面积约408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1%。它是北冰洋中水温和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冰情较轻、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的海域。

    北冰洋的海底地形是一个呈椭圆形大海盆,被3条主要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阿尔法海岭和北冰洋洋中脊所分割。罗蒙诺言索夫海岭,高峻而陡峭,它从新西伯利亚群岛穿过北极点附近一直延伸到格陵兰岛北岸,全长1800公里,高出深海平原2500米以上,它支配着整个海盆的地形;阿尔法海岭,也称门捷列夫海岭,从亚洲一侧的弗兰格尔岛起,延伸到格陵兰岛一侧的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汇合;北冰洋洋中脊,也称南森海岭,它起自勒拿河口,到格陵兰岛北侧,与穿过冰岛而来的北大西洋海岭连接,长约2000公里,宽约200公里,北冰洋洋中脊上有许多裂岩,有平行于轴向延伸的磁异常条带还有垂直于轴向的横向断裂带,因此,它是全球洋中脊体系的组成部分。

    北冰洋深海区被三条海岭分为两大部分,靠近欧亚大陆一侧的为欧亚海盆,深度一般为4000米,最大深度为5499米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以北,是北冰洋的最深处。靠北美洲一侧的为加拿大海盆,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阿尔法海岭之间的海盆为马卡洛夫海盆。此外,北冰洋大陆边缘还被许多海底峡谷所分割,其中最大的是斯瓦大亚·安娜峡谷,位于喀拉海北部,长达500多公里。

    大陆架非常宽广是北冰洋海底地形的最大特点,面积约为440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北冰洋的1/3。在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比较狭窄,只有20~30公里。在欧亚大陆以北,大陆架从海岸向海里一直延伸1000公里左右,最宽处可达1200~*0公里,为世界诸海大陆架宽度之最。由于北冰洋的深海区不仅在整个大洋中所占的比例远小于其他三大洋,而且平均水深比较浅,周围又被陆地所包围,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地球上最大的地中海。

    北冰洋的岛屿总面积为380万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数位于大陆架上,成因和陆地相似,故也称大陆岛。其中格陵兰岛为最大的岛屿,面积约为217。5万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岛上的冰盖被称为“冰期的化石”,中央厚度达3400米,冰盖几乎把全岛都覆盖了。



………【88、寻秘“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轻的海洋,古罗马人根据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对它进行命名。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美洲大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后而形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大西洋在1~1。2亿年前就已存在,但是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承认,美洲大陆是在2亿年前才开始与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分离的。分离的中央是大西洋海岭,它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大的山脉,而大西洋中脊中的典型部分是大西洋海岭,它从深海平原开始逐渐升高,形成了有大断裂的崎岖不平的海底山峰,峰巅距离海底约1000~3000米,距离水面约1800米,在海岭的中轴线上,有一条很深的裂谷,谷底比侧峰宽21~48千米,低1800米,这个裂谷是大西洋海底两侧的分界线。

    从前,人们以为洋底像锅,越往中央越深,而洋底一定是平坦的。1873年,英国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中间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查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了那座大山,还给它画了图像: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1100~1800千米,山顶锯齿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金巨龙,伏卧在洋底,成为大西洋的…条“脊梁骨”。因此,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称——“大西洋中脊”。

    沿着中脊的轴部,配置了纵向的中央裂谷。它把脊岭从中间劈开。经过证实,裂谷深度在3250~4000米之间,宽9千米。大西洋中央只有薄层沉积物,表明这个区域的洋底是由新形成的岩石构成的。科学家从583米深处的熔岩层中采取岩心样品。有意思的是,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的沉积物年代,竟随它距大西洋中脊轴线距离的增加而变老,洋底以下的沉积物年代,又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是怎样生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大西洋中脊是新地壳产生地带,洋脊高峰被一个中谷分成两排峰脊,而中谷是地壳裂涨的结果,地壳以下的熔融岩浆沿着裂谷上升,凝结成新地壳,这些新地壳不断产生,把老的条带向两旁推移。这样就使得大洋底岩石的年龄离洋脊愈近愈年轻,愈远就愈老。大地磁异常条带在洋脊两侧也呈有规律的排列。但是在中脊两旁的扩张速度不相等,甚至有时一边扩张,另一边却保持不变。

    在大西洋中脊大裂谷的两边,有许多很深的峡谷,这些破裂带成直角切过这条洋脊裂谷。大陆的漂移扩散,就是循着这些横向破裂带移动着。所以说,大西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

    如今,再也没有人认为大西洋中脊的形成是“莫名其妙”的了。然而,关于它的许多问题仍有很大的争论,特别是中脊的岩石是怎样构成新的洋底,如何能沿水平方向推移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人们迫切期待着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89、好望角为何好望不好过】………

    好望角,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重要的陆地标志。它位于非洲的西南端,是葡萄牙的探险家巴塞少缪·迪亚士遭到海上风暴后的意外收获。

    1487年,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3艘探险船沿着非洲的西海岸南下驶往印度洋。当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到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昼夜后风暴才停息,这时迪亚士决定向东航行,但是他们航行了几天,仍然没有发现非洲西海岸的影子。此时,迪亚士决定朝正北方向航行,几天后看见了一个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这时船员们都不愿意再继续向东行驶,所以迪亚士只好带着船队返航,在返航的途中,接近了一个伸入海中的海角,此时,风暴再次降临,海面上巨浪滔天。船队经过了两天的奋力拼搏,才绕过了那个海角,驶入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迪亚士将这个骇人的海角命名为“风暴角”。船队于1488年回到里斯本,迪亚士向国王表示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听后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印度洋,到达黄金国印度,因此他把“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

    好望角从此之后就开始成为欧洲人*印度洋的指路标。由于好望角的地理位置特殊,海域几乎终年都是大风大浪的,遇难的海船也不计其数,因此有了“好望角好望但不好过”的说法,1500年,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葬身于此。

    从好望角被发现以来,这里就以特有的巨浪而闻名于世。据统计,10多米高的海浪在这一海区屡见不鲜,每年有110天的海浪达到6~7米高,其余时间的浪高也在2米以上。好望角不仅是一个“风暴角”,还是一个“多难角”,从万吨远洋货轮到数十万吨的大型油轮都曾被这一海区的奇特巨浪打翻。据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好望角失事的万吨级航船已经超过了11艘。在南部非洲的海图上都有关于好望角异常大浪的警告。

    水文气象学家对“好望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巨浪?”这个问题探索了多年,最后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好望角巨浪的形成不仅和大气环流特征有关,而且与当地海况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半球是一个水域辽阔但陆地小的半球,自古以来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到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产生巨浪的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