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往穿梭于安化、湘潭、汉口之间,指导和检查各地茶务工作。到了上市季节,则亲自坐镇汉口与洋人打交道,由于其茶质好,价格又合理,故深得外商信赖。当时汉口红茶市场有“‘生记红茶’不上市不开盘”的行规,信誉之高由此可见。

关于住:包容全是胆识人(8)
在经营中,朱氏深感商场无异于战场,独创“茶商经营四法”,即厚道又活套,取利又取义,求富又求智,润富又润身。同时,他目睹外侮日急,忧愤之情溢于言表,他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新变法。仅十多年,朱紫桂就赚回外商白银百余万两,成为湖南著名的大茶商。
  朱氏致富后,慷慨好施,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修桥铺路,开仓济贫,兴办教育,奖励耕读。曾国荃撰文赞说:“有朱生紫桂者,愤其家之未振,读书数载,隐业于商……廿年以来,既丰其家,又复分润宗族……”如此等等。
  双峰县有两大财主,曾氏兄弟“打开南京发洋财”,朱氏兄弟赚外汇致富;湘军主帅发财建庄园,茶商巨颚致富修城堡。于光绪至民国年间,朱氏先后修建筱山堂、璜璧堂、文甲堂、石璧堂、扶稼堂、东明堂、沙田朱氏宗祠及5公祠等8大建筑,置田万余亩。
  豪门大院石璧堂,位于双峰县城东三公里的梓门桥镇茶亭村。系朱紫桂兄弟于同治年间(1868—1875)建造,距今130多年历史。石璧堂具有典型的湘中古民居风格。整个建筑装饰十分讲究,石木构件及山墙墀头、檐下、窗额等分别施雕刻、彩绘、堆塑,内容有“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鱼跃龙门”及珍禽瑞兽、人物花卉、如意云纹等祥瑞图案。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为晚清湘中民居建筑和装饰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鲜活地解读着博大精深的湘商文化。
  与朱紫桂同时及以后,双峰茶叶巨商除刘麟郊外,还有朱奎峰、戴海鲲等。
  也许是湖南英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超强表现掩盖了“湘商”的光芒,但双峰茶商却让人眼目为之一亮,他们便用那些建筑来固化自己的侠义征程。
  双峰县城西去约20公里,在三塘铺、甘棠铺、青树坪三个乡镇方圆10公里左右,散布着40多座规模浩大、构造精美的近代庄园城堡。龙安村的树德堂、上地堂、拱辰堂与绍箕堂。香花村的家训堂、松翠堂、绍子堂与伟训堂,统称“朱家大院”。枫树村的体仁堂。茶亭村石璧堂。东合村的柏荫堂。此外,还有邵东县杨桥镇的杨桥荫家堂。
  城堡“体仁堂”是红茶巨商刘麟郊的故居。体仁堂建于1891年,其木雕华美,石刻精致,富丽堂皇,气势雄伟。主人仿照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做法,砖头上刻有工匠姓名和制造年款。整个大门用铁皮包裹,围墙及最外沿的房子墙均有枪眼,双层防御。
  幼年丧父的红茶商人戴海鲲,为谢母恩,修建了这样一幢巨宅,便命名为“荫家堂”。
  湘中第一大院朱家大院,坐落在双峰县甘棠镇香花村、嘉祥村,村庄四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两村中潺潺流过。系清通议大夫朱雁峰和堂弟奉政大夫朱膺锡于清咸丰年间始建,故又名大夫第。
  街衢尽显灵动古风
  湖南腹地街衢式建筑群异彩纷呈,其建筑气质灵动、高雅、融合,或恢弘磅礴,或古商古风。
  在莽莽群山延绵起伏的旮旯深处,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就像坐落在一把太师椅上。青山绿水,小桥人家。迈过古老的青石门槛,进入古村,行走在沿河的石板路上,像走进了一座封闭的古城。沿河青石垒就的防洪墙,棋盘格局街巷,巷道与街口连接处的门楼,精美斑驳的门庐壁画,严整纵深的布局,考究中轴般对称……一家一户为一单元,整个建筑高低错落有致,虚实结合,朴实大方,饶有变化。两头飞檐上翘的屋顶极具特色,可窥见工匠们的煞费苦心。雕梁镂窗,垂柱门楣刻工精细,外部木结构与白墙切合,雅素明净。。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住:包容全是胆识人(9)
上甘棠古民居浸染着传统文化氛围,是“封建宗族活标本”。
  内心躁动的祁阳李家大院,始建于明弘治11年(1498),是目前永州市境内年代久远、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
  和谐灵动的双牌邓家大院,为明清建筑。
  造化阴阳的新田彭梓城,已是700年的古老故事了,雷同于几乎所有的爱情传说。
  风水宝地新田龙家大院,古村落民居和古文化遗址保存至今。
  理性与浪性相融的江永“周家大院”,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而建,南倚锯齿岭、东鹰嘴岭、凤鸟岭、西青石岭。
  世外桃源桂东聚龙居,曾被慈禧太后赐予“霁月光风况此胸臆,春葩丽藻粲于齿牙”的楹联,饮誉江南。
  气势磅礴的汝城金山村,由卢、叶、李三姓6座古祠堂组成,均为明代建筑。
  神秘莫测的邵阳浪石村,地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5县交界处,有“鸡鸣五县”之说。
  气冲霄汉的江华宝镜村,为清朝江南丘陵地区的典型民居。
  古商古风吹过的唐家观,为千年古镇。古街原全长500米,现存300米,街宽4米,青石板街上,立有茶务、商务、沿河章程、禁赌石碑数10块。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山峦碧秀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唐家观的文化特色,10数家店的招牌依旧,残缺的砖墙和古旧的木板支撑着遥遥欲坠的老房子,空气中散发着墙角青苔长久不见阳光的霉味……
  这是历史的凝固,时间的雕塑!
  宗祠神像与移民情绪
  “去滴水洞韶山水库游泳去。”一生与风浪搏击的毛泽东总如燃烧着的湖南辣子,风风火火,火燎火急。那是1959年6月26日。66岁的毛泽东。地点韶山冲。
  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置身于家乡的山水,内心涌动着思亲念祖的情愫。一大早,毛泽东给父母拜坟后,赶往韶山水库游泳。途经毛氏宗祠时,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得进去鞠几躬。”走进祠堂,他在祖宗牌位的敦本堂前三鞠躬。转到达家庙毛震公祠时,毛泽东又要进去看看。“先祖牌位到哪去了?”毛泽东问。陪同的人说将它们烧了。“你们这样有得柴烧?!”毛泽东脸上写满严峻,口气严厉:“菩萨是迷信,应该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纪念。要不信迷信,至少也要到50年以后。”
  今年是2009年,距1959年刚好50年。迷信“倒”了,祖宗还念着。
  毛太华是韶山毛氏的祖宗,其故里在江西。明朝朱元璋建立政权后,为恢复、开发湖南,也为奖励将士,遂令他们跑马占地,马蹄所达之土地全归跑马主人所有。毛太华夫妇及两个儿子被分配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并分得田产。毛太华死后几年,毛清一和毛清四离开了湘乡绯紫桥,迁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闻名天下的韶山。
  如明初统一战争一样,明后期的湘南、湘西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余部在湖南的抗清斗争,清初统一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战争导致了湖南人口剧减。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政府都采取了招降流亡开垦荒地的政策,大量移民涌入湖南。其中,在江浙皖闽赣中,江西人最多。移民的到来,造成了“主客矛盾”,即移民与本地土著居民的矛盾。同时,也有移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建祠堂与建好祠堂,移民有不同于本地人的心态。宗祠是慰藉之所,背井离乡,这是他们对故乡与故人思念的物质标本。祠堂可以更好地协调内部矛盾,在土著与移民以及移民之间的争斗与竞争中取胜。表现了丰富深邃的古老的文化哲学精神。由此,湖南地区的村落中各姓各宗支宗祠建筑遍布,是移民散居以后增强族亲凝聚心理的强烈反映,也是移民门第观念,以郡望自矜,光宗耀祖心理的袒露。

关于住:包容全是胆识人(10)
长沙市宁乡县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系高氏迁宁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祠堂为青瓦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建筑面积989平方米。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曲名单。
  位于郴州嘉禾县普满乡路下坪村的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祠堂为砖木结构,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建筑布局合理、大气。浮雕、彩绘、镌刻工艺精湛。宗族的等级制度等用不同文体以对联的形式镌刻在祠堂的十二根石柱上,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郴州嘉禾县平世欧家村,有座已300年历史的老祠堂。欧氏祠堂里保存完整的古戏台,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
  永州骆铭孙村位于新田县金盆圩乡南部,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共670余户2500余人皆为骆姓。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礴,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天下的村庄温馨的家园
  在与时光对抗中,人是第一的,家是第一的。
  一栋栋高门大宅渐次衰旧败落,堂皇转眼凋零乃成自然之势,不过,仍不失为一种世族文化散落在小镇在乡村的标志。另有一种与世族、官绅无关的人,他们来历不明,混迹于民间,但显然又与土著人隔了一层。他们将高屋深院建在僻远的角落,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虽然到了后来,这些古老的大宅院可能无奈地衰落于晨钟暮鼓之中。但一遇春风,又像割了的青草一样,葳蕤勃发……湖南人的居室前景就如湖南人的命运,总有着多个未来。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张谷英就是一例。
  一座历经600余年,仍风韵犹存的高门大院,清一色青砖乌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拥有1732间房屋。张谷英屋宇绵亘,檐廊衔接,如一条青色巨龙,环龙形山蜿蜒二里之遥,又俨然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一个遗世独立的小王国。
  张谷英大屋选址也很有讲究。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渭溪河水贯穿全村,“金带环抱”,是“风水”之最佳。大屋四周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如一道天然的屏障。600余年,由于地形的保护,张谷英村一直没有受到过战争的骚扰。即使抗日战争期间岳阳沦陷,张谷英大屋因不显山而幸免。
  大屋选址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1),朱元璋时代,江西填湖广的正高潮。
  三伙计结伴风尘仆仆从江西来,走到湖南岳阳县渭洞山区,见青山绿水,茂林修竹,想是个耕读之地,就不走了。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一下子有3块。风水先生说,那3块是“四季发财”、“禄位高升”与“人丁兴旺”。出于礼让,一个叫张谷英的伙计“择”在最后,得“人丁兴旺”。这事有点奇,伙伴中该发财的发了,该做大官的也当了,到最后就张谷英名气大。这张氏家族几百年来,无名卿显宦,亦无巨贾首富,就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人多了就要有窝,张谷英屋场也就渐渐大起来了。
  张谷英屋场大得这么得理,有点像传说。
  生活是要阳光的,湖南这块天更需要。张谷英大屋采光主要靠天井,又称天窗。大屋屋脊绵延成一个整体,却能拥有如单家独院般的良好采光条件,天井的作用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有了天井,外界的新鲜空气才得以从天而注,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大屋的通风条件。。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住:包容全是胆识人(11)
水火是矛盾体,*两极的湖南天将水火“抱团”。张谷英屋场数百户人家,屋与屋之间有封闭的巷道,巷道顶将各屋连成一个整体。而连接这个整体的是巷道,除了起着界线分隔和交通纽带作用之外,还有着重要的防火功能。数百年来,张谷英村从未发生过大火,究其原因,除了大门口普遍设有烟火塘和渭溪河水穿街而过有利于消防外,独特的巷道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张谷英村的巷道多为“暗巷道”,处在两堵高墙之间,上有挡瓦、挡檐,族人在此生活,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生活极为方便。巷道条条衔接,常常给人一种“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的层次感。湖南春夏多暴雨,张谷英村又四面环山,如坐盆底,雨天天井底部横竖有序的石条下,有四通八达的隐形水道,水平适度,无一疏漏,巷道通向村外的沟渠注入河流,且百年未疏不堵。这种建筑特点,正好顺应了湖南冬冷夏热以及春夏雨水充盈,秋冬干燥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锲入了湖湘文化中和谐相生、经世致用的品格与精神。
  看来,张谷英还是湖湘文化的一种独特文本。
  爱莫及“屋”爱得真切
  敢爱敢恨是湖南人的品质。湖南人爱得真切,湘女更是爱得从容与深沉。在湖南,居室成了湖南人爱情的明证。湖南男人对自己爱人的称谓一般不叫“内转”(内眷),“内转”就是待在家里侍候人,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感觉。湖南人称妻子为“堂客”,置客于高堂之上,把一切的一切连同这个家都给了你,你就是这家主人了。于一生都托付给自己的女人,理应得到敬重。
  千百年来,男尊女卑,女人失去了种种人身自由。一段时期,女人为了一双取悦于男人的“三寸金莲”,从孩提时起脚趾就要被压叠包裹起来。“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小脚相随,悲痛一生。一个叫沈蔷藐的10岁湖湘女孩,早在1893年时就写道:“人道何存溺女婴,呱呱坠地命归阴。世间多少不平事,女贱男尊最不平!”
  沈蔷藐就是后来湖南首任都督焦达峰的堂客沈菁莪。
  自清末起,长沙女士首先向“裹足”恶习发起冲击,湖南成为中国女子放足运动中心。1903年沈菁莪与焦达峰成婚时,是湖南第一位天足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