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新民丛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梁启超曾主讲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事情。读书之余,他常登山,从东山到韶山的虎穴坪,不过,这次再不是他一个了,同来比攀登的还有同学陈赓、谭政与肖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轻捷攀上虎穴坪。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早已不是他所期盼的高度。在面前如浪似涛的山海中,韶峰东山已挡不住他眺望与青山比高的山的高度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循着南岳苍然的一片片原始次森林望去,那座在阳光下渐趋清晰的满山火一样燃烧的红叶,仿佛只几步之遥,不正是岳麓山么?
恬静秀美的岳麓山高不过400米,她却包容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思想精髓。入世与出世,中庸与霸道,无为与有为在这里竟如此的融合,让你去选择,体会和感悟。自古以来,无数湖湘子弟在这里求学、论道、解惑,一个个竟成为叱咤风云甚至改写中国历史命运的人物: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岳麓山像一个温馨的摇篮,培育和呵护着中国早期革命的星星之火:湖湘男人传统的熏陶归好的选择还是对山的征服,而杨济昌是一位极为优秀的登山领跑者。顺着湘江边的那条山路,一个高个的留着分头的年轻男人紧随其后,从牌楼口上爱晚亭;过白鹤泉游麓山寺;拜禹王碑登云麓峰,一路都是好风景。拜过蔡锷向过黄兴,谒过贾谊祭过朱熹,最终还是闪身仄进岳麓书院,朱熹王夫之魏源彭龟年陶澍……最终他还是服了曾国藩,“独服曾文正公”的毛泽东,这期间(1911年),他合着曾国藩曾公的步子,从新军当了半年列兵,然后折回第一师范,然后上了麓山,寄住在麓山的半学斋,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在岳麓山下周家台子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们经常在岳麓山间、爱晚亭畔、橘子洲头共同研讨国家大事,寻求革命真理,从事革命活动,并于1920年冬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8)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探寻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与岳麓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在此研讨国家大事,寻求革命真理,而且还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主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以便将来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他经常邀集一些同学到岳麓山的云麓宫、白鹤泉、爱晚亭等处露宿。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尽的时候,他们还在畅谈国事、人生和学习心得,直至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开,相隔一定距离露宿到天明。由于坚持顽强地锻炼,他们的体质日益强健,为后来领导长期、艰巨的革命斗争,在体格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段时期的岳麓山,布满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朋友们的足迹。有一次,在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夜晚,他独自一人,抗风斗雨,登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山上跑下来,遍体湿淋淋地到山下蔡和森家里。蔡伯母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趣,并借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胆量。
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流连于此,登上麓山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锻炼身体,探究真理,彼此抱成一团。
当毛泽东这名没有学籍的旁听生一身书香走出麓山千年学府时,居然卷走了宾步程山长镇山之宝岳麓书院校训“实事求是”。尔后,将曾家的“事在人为”幻化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征服了岳麓山那些学贯中西、直逼九鼎的文人学士,征服了岳麓山。站在云麓峰西望武陵,东眺罗霄,首选了东去。
更高的罗霄等着他。
江山如此多娇
罗霄山脉横跨湖南江西省,一个拄着拐杖的壮年男人,是从湖南段上山的,这次,他要征服这座两省都靠着的山。他带着一队人马喝着现代人很向往的南瓜汤,吃现代人很少发现的红米饭,选定井冈山一个叫茨坪茅坪的四面环山的洼洼地,安营扎寨,在这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当起了“山大王”。
他在崇山峻岭中徜徉,在崎径绝壁寻觅,想寻出个蛛丝马迹来,找条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的胜算路径,他想揽月想捉王八。他宣称整个罗霄山脉都摸遍了,他量化折出,只有以宁冈为中心的山脉中段利于军事割据。他那一口浓重的湘潭口音,着实“割据”两字说得斩钉截铁。终于,他相中了万山丛中这块风水盆地栖身于此。于是,赣水那边红一角,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山道弯弯,其路漫漫。这位从岳麓山中长沙城里来的先生,将长袍一挽,双手叉腰,迎着猎猎山风,手一挥,亮出一个举世皆惊的姿势,用农村将城市包裹起来,幽深的枪管里能射出新政权!
这是湖南男人特有的姿势,这姿势很血性,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它几乎让脚下的山峦土地森林草木皆染上了鲜血。无论红方还是白方,血总是红色的,把青的山绿的水浸泡在血的凄婉悲壮里,其中包括他的妻室弟妹与儿女。
他常常站在山巅向山外的世界眺望,或是黄洋界或是五井哨口,看重重包围圈外的风云变幻,凭几张辗转进山的过期报纸,把脉南昌、把脉长沙、把脉上海南京。他能攀得多高,看得多远?罗霄山脉主峰1918米,他骑在这个高度,纵身一跃,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当时他只能蜗居在八角楼那间松皮瓦屋里,掐算着明天行军路线与里程。他收拾好昨晚尚未誊写完功的文稿,环顾朝夕相对的山山水水,再喝上一口沙洲坝的井水,前路迢迢,等着他的是更深的腥、更鲜的血、更紧的风、更稠的雨。但他不得不下山。这是命运,他是伴着凄婉的山歌下山的——“秋风里格细雨介子个缠绵绵”……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9)
好在他从这里带动与带出,并用自己的天才征服了一大批湖南男人们——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李立三、李维汉、邓中夏、何淑衡、*、郭亮、毛泽覃、杨开慧、向警予、徐特立、陈赓、粟裕、许光达、肖劲光、黄克诚、谭政、王震、肖克、宋任穷、邓华、甘泗淇、朱良才、杨得志、苏振华、张震……
毛泽东这个成熟魁梧的男人在云贵高原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小憩后,目标盯上昆仑,他想去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昆仑是中国山脉之祖,他的“龙脉”遍布全国。阴山系由昆仑发脉,经青海、甘肃、宁夏、绥远至太行山,长不可测,横亘千里,星峰磊落,气势雄伟。远古黄帝建都于有熊(河南省),尧都平阳(山西省),舜都永济,禹都安邑(山西省),均在太行山,故自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历代帝王均建都于西北。因西北多山,得天地严凝正气,其龙最垂久远,形胜完全,上钟三垣吉气,宜英雄出于其中,故玄空地理师祖杨筠松说:“自古英雄多出西北。”据记载: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引起蒋介石的恐慌,担心毛泽东在西北再受地理之助,威胁其统治地位。后来果真如此。
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这就是昆仑山。一个毛泽东到晚年都想骑马去征服的大山。
伫立岷山峰顶,感受横空出世、似见非见的昆仑,毛泽东体会到人类的过去,畅想着世界的未来,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到家了,长征就要结束了。
如山一样的沉重伴着这位湖南男人。倏然回首,身后留下的一串串上山下山的足迹,已流于笔端,涂抹成一行行感人至深的文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山,不再那么凶险了。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不过像滚动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也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只是有点“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
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跟的中国红军,依然身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仅陕西一带就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西面是“马家军”,往东是阎锡山的晋军。这几十万人马,都奉蒋介石之命要“围剿”不足一万的中央红军。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山:激凸南蛮呈刚烈(10)
这次渡河东征,虽没有达到原定的战略目的,却扩大了红军,在山西十几个县开展了工作,为稍后在河东一带建立根据地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虽是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
看着这一切,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人物,还看今朝。
一年后的清明节这天,中国大地上两个阵营的领袖──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派代表来到这里,祭奠共同的祖先,携手抗日。黄土高原,海拔最多也不过2000米,他就在这样一个高度,与蒋介石联手赶走日本人后,谋划着推倒“三座大山”。
这个湖南男人做到了。从他进驻西北坡后,不到4年,他将钟山,这座诸葛亮称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都”,踩在自己的脚下。
遍地英雄下夕烟
1949年4月24日下午。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凉亭。一个安坐如山的男人。他在静静地看报,报上是他自己亲手写就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踱步,然后赋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是的,他把横在自己面前的“最高的山”征服了,湖南男人毛泽东。同样,在不到100年前,湖南一个姓曾的家里两个男人带着一群湖南男子血洗了这座城池,然后将旗插在钟山上。
几年以后,在紫金山上,同样吃辣椒的四川人陈毅指着眼前的一座小山头对毛泽东说:“那里就是当年太平军和清军浴血激战的天堡城要塞遗址,主席是不是上去看看?”说话间,毛泽东由经一条陡峭的小路,健步登顶,依着天堡城遗址,俯视山下,古城墙、玄武湖、田野、长江尽收眼底。毛泽东说:“天堡城地势险要,是保卫南京的前哨阵地。当年太平军与曾国藩在此血战了两年多,真不简单。如果当年洪秀全能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情况就会好得多了。”毛泽东谈到了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荃在家排行老九,而曾国藩呢,就是从这山脚下一个叫“龙脖子”的地方攻入南京城的。当年那里还有一块石碑立在那里记载这些情况。这时陈毅插话说:“曾国藩、曾国荃还是主席的同乡哩。”毛泽东笑而未答,但陈毅这句风趣的四川腔,却使这段沉重的历史对话平添了不少诙谐的气氛。
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特别喜欢山,他已将“山”看成了自己的对手。“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他先是兴致勃勃地登了北高峰,并写下这首名为《看山》的诗。尔后爬了玉皇山、城隍山、北山、钱江果园、五云山、狮子峰、天竺山等,几乎把杭州市周围所有的山都转遍了,有的地方还去过多次,差不多每个星期出去一次。他对杭州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赞叹不已。这里有他的诗《七绝?五云山》为证——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
大山经年不语,巍峨和思想在静默中凸显。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