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经济看未来:后天有多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透过经济看未来:后天有多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总是“善于”遗忘,所以我们看到金融市场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历史。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一定是不同的,但人性的弱点不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太多变化。不过,金融市场上流行一句话:如果要生存下去,你得学会进化。
  回归金本位不见得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最好选择。回到原始的金本位制无疑相当于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回到黄金-美元本位,控制不了美元的发行,希图通过黄金挽救美元泛滥也是徒劳。要害的问题是维系国家信用,控制全球货币发行的增长速度。这是一项全球公共产品,没有大国之间的协调和相互监督不可能完成,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世界中央银行的改革也不能完成。理查德。邓肯说,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当必要的工具都已经具备后,需要的就是领导力和政治家般的坚强意志,以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时间并不站在我们这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美元霸权的命门(1)
问题也许往往产生于我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上。最近,关于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问题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事情的起因是伊朗成立了以欧元作为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一些权威机构和经济学家惊呼美元霸权时代就要终结。按照常理来说,在市场上买卖商品只是涉及到三个方面:买方、卖方和价格。国际市场应该也不例外。但为什么在涉及到用什么样的钱来买的时候会有这么严重的影响呢?国际石油交易为什么要用美元计价?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分拆成两个子问题来看:第一,为什么必须用美元计价?第二,为什么是国际石油交易?
  我们先来看看现实的情形是什么样子,再试着回答这两个子问题。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5个。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以及最近两年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市场都是以美元作为计价、交易和结算货币单位的。欧佩克(OPEC)一篮子平均价所监督七种原油也是以美元作为交易计价货币的,包括了世界上几乎最重要的石油现货交易市场,即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油(Saharan Blend)、印尼的米纳斯油(Minas)、尼日利亚的博尼轻油(Bonny Light)、沙特的*轻油(Saudi Arabian Light)、阿联酋的迪拜油(Dubai of the UAE)、委内瑞拉的蒂亚胡安油(Tia Juana )和墨西哥的伊斯姆斯原油(Isthmus)。
  为什么会在石油交易中全部选择美元计价?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石油太重要了,是工业社会的血液,现代社会对石油产生了最大程度的依赖。油价是一切价格当中最基础的资源价格,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而且,每年全球的石油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即使不考虑其他贸易,光是控制全球贸易总额的10%的货币结算,美国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
  那么,为什么必须要用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单位呢?有人可能要争论说,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所以石油交易当然要用美元结算了。这只说对了一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承担了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交易量的变化影响美元的储备地位,而计价又影响到交易媒介的作用。现在国际贸易的80%以上是以美元结算,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份额超过60%。不过,在石油贸易当中,美元是作为100%的结算货币(假定暂不考虑伊朗石油交易所的交易)。据说这来自美国与沙特在1970年代达成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这项协议具体出自哪里,笔者翻阅了很多文献也没有查到。不过协议的内容大致是沙特同意用美元作为石油惟一的定价货币。而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一协议。美元约等于石油成为世界的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实际上,这等同于美元与石油的挂钩。对美国来说,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重要的不是汇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就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概而言之,美国获得的好处大致上有三方面:

美元霸权的命门(2)
第一,征收国际铸币税。国际铸币税即一国货币为他国所使用时所获得的收益。在这一点上,石油贸易与其它贸易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使得美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并无二致。
  第二,影响和控制油价。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美国国内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至于如何调整,要看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考虑。
  第三,也是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石油起到了原来黄金的作用。1978年的“牙买加协议”生效以后,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进入牙买加体系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伯德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由人为设计和经过专门的补充、修改组成的拼凑之作。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称牙买加体系为国际货币无体系。因为这个体系是相当松散的,其特点在于黄金的非货币化、储备货币的多样化和汇率制度的多样化。全球浮动汇率制开始取代全球固定汇率制成为新的时尚。在1992年IMF的167个成员国中,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多达78个,而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
  在牙买加体系下,80年代发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债务危机,90年代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区域性货币危机。负责维护国际货币秩序和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IMF,并没有对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防范和援助起到应有的作用。拉美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而美国在独享铸币税的同时,又不肯承担起维护和协调国际货币秩序的责任。国际货币领域内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分配、国际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货币体系脆弱性不断加大的事实充分表明,牙买加体系只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亟待产生。
  笔者猜想,虽然美国并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的直接挂钩,美国也不是通过美元盯住石油价格的方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介地位,美元即使出现汇率的波动也不至于发生崩溃的现象。通过垄断象石油这样的大宗商品的交易计价权,就保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应该说,这是国际货币体系运行方式的变化。有人甚至称这种现象为“石油——美元”本位或者“半油本位”。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样还是无法避免“黄金——美元”本位所面临的特里芬两难,只能延缓了这一过程。类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危机可能还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
  按照这种逻辑的推理,只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放弃美元标准,就能推翻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放弃美元标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也很大,这涉及到结算货币转换的菜单成本,最致命的是各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缩水。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就像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所说的金融恐怖平衡。美元的霸权迫使人们不得不认同美元的标准货币地位。为什么我会认同美元标准?因为别人持有美元,所以我必须持有美元。因为我持有美元,所以别人必然会持有美元。因而没有人敢轻易抛售美元。
  不过,特里芬两难依然存在。特里芬两难所揭示的道理在于,一国货币是无法充当世界货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尽管美国相当不情愿,但未来国际大宗商品的交易计价权会分散在几大货币身上,由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币有可能赶上这一班车。
  美元能够轻易与石油脱钩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一次重大的美元危机来摧毁全球居民对美元根深蒂固的信心,才能使得美元真正和石油脱钩。而目前的国际失衡格局恰恰正在播下重大美元危机的种子。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援引Jeffery R 。Barnett的文章认为,西方文明控制世界有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是“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和“控制全球硬通货”。无独有偶,罗伯特?基欧汉则指出,美国的影响建立在三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上,而他的盟国正是通过这些以美国为中心的机制来获得收益,并服从美国的领导。这三种主要的利益机制是: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开放的市场和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我们认为,西方学者注意到了控制金融系统和国际货币对美国维持霸权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指出维系美元地位的机制所在。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保证了美元地位和美国霸权的实现,“成为19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霸权的基础”。因此我们看到:
  充当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国家可以获得铸币税、影响和控制油价、维持或提升该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等好处;
  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建立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维系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与沙特达成的秘密协议;
  欧元的诞生对石油美元计价机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美国决不会轻易将这一特权拱手相让,因此,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的选择从根本上而言是个政治问题。
  石油美元计价机制客观上被国际投机利益集团所利用,相继制造石油危机、美元危机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
  为了改善全球治理机构,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切断石油美元计价机制。这需要一次深重的美元危机来完成救赎。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拉美国家被动资本化的教训(1)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逻辑,怎样认识这个发展逻辑,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几百年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拉美国家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教训。考察拉美国家经济形态的演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被动资本化”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态的演进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的资源经济阶段、产业经济阶段和资本经济阶段。在资源经济时代,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相对封闭。与外部进行资源交换的方式仅仅是通过所谓的“自由贸易”,而这种方式是无法“纯粹”的获得免费的资源的。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真正的免费资源来自于新大陆的发现以及后来大量殖民地的开辟。美洲的白银、非洲的黄金以及无数来自殖民地的自然资源使西欧迅速改变了资源经济的经济形态,完成了向产业经济的转换。这一经济形态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的完成。殖民的历史,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一个资源输入的过程。外部资源的大量流入,使得西欧国家完成了“原始积累”,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美国的崛起则与西欧大同小异,只不过美国的暴富与两次世界大战关系更为紧密。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通过像西欧和美国这样的“原始积累”来完成这个转换,相反,发展中国家还正是作为被掠夺的“殖民地”经历了资源经济时代。
  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在伴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以及数不清的赶超战略的情况下内生的。西方世界的“原始积累”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所特有的“剪刀差”现象积累了发展资金;而拉美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也为其发展从内部获得了一些积累资金,但当“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自身的弊端显现时,拉美由于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转而实行“负债”发展战略,即从国际上借贷来支撑其经济发展。正是这一“负债”发展战略,为其以后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现在主要发达国家早已经完成了从产业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化。而对于中国和拉美这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经济的大部分还处在产业经济阶段,一部分仍然处在资源经济阶段,而另外小部分已经升级到了资本经济阶段。当今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一个由发达国家集团主导世界并制定国际规则的“中心——外围”架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已经失去了通过暴力殖民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那么如何继续获得发展的资本便是发展面临的一个最为主要的问题。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转向了“内卷化”式的发展道路,即主要通过对本国资源和劳动力的使用完成工业化,而不是通过暴力无偿从外部世界获得资源。很显然,这种“内卷化”式的发展模式必然是通过牺牲一部分社会阶层的利益而使整个社会获得发展的。但是,其副产品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局的动荡。一旦政局动荡,政权出现频繁的更迭,工业化的道路便无法继续。而且,“内卷化”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压制一部分人的利益维持表面上的经济增长也必然给“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冲击,国内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以及大量的在城市周边的贫民窟的出现。

拉美国家被动资本化的教训(2)
如果在这个时候处在经济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再不适时的打开了本国的“金融阀门”:不但开放经常项目,而且全面开放资本项目,那么整个金融系统就毫无遮拦的暴露在已经处于金融资本经济阶段的发达国家的面前。遭到游资的冲击其实只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更为甚者,通过已经开放的“金融阀门”,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可以毫不费力的“资本化”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矿产、金融等产业部门,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通过“资本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而风险几乎为零。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