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又集中发表交通中学学生夏天笑《反动文艺作品阻碍我进步》、苏南太仓师范学生明月《我的青春的岁月是这样被腐蚀的》。
革大外专学生罗夷的《坏书使我多少的日子在迷迷惚惚中过去》,对无名氏和徐訏进行了批判,说他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6月28日,发表育才中学学生《我曾经迷失了青年人生活的方向》,除了批判徐訏的小说外,特别说:“当我第一次读到《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另外发表晏摩氏女中学生张仟琴《清除肮脏的思想向幸福的生活前进》、清心女中学生孙凝云《把坏书送到造纸厂去,再造成纸来印对我们有益的书》、苏南吴江乡师学生周子基《检查我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根源》。
6月20日,《文汇报》邀请了一部分青年学生举行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学生是:
沪江大学:孙伯雍 乔尚义
大同大学:金玉琴 钱家栋
圣玛利亚女中:余英华 容舜华 邹霞 杨 谖 郦曼茵
清心女中:张秋云 孙凝云 洪美霞 蒋有吟
时代中学:蔡文伟 陈伯海 胡逵吉
中西女中:王丽玲 陶妙珠 陈绮玲 赵无宣 余曼珍
震旦女中:钟筱春 邹小燕 张爱云 顾 馨 樊秀英 俞汝智
晏摩氏女中:刘英伦 左月芬 张蓓玲 谈筱佩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6)
6月29日《文汇报》以《坚决肃清反动文艺作品的坏影响》为题,报道了这次座谈会的情况。报道共分为两部分:反动文艺作品怎样毒害了青年同学?认识了反动文艺作品的危害性,决心以实际行动肃清其影响。同时还发表了圣玛利亚女中学生郦曼茵的一篇文章《我要改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好青年》,算是对这次讨论的总结。
三 思想改造对青年的影响
《文汇报》的这次讨论没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家报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选择的一种编辑方式。
1952年6月,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一家报纸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选择读者参与的讨论方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这在50年代是很常见的。之所以选择了这一个案来做为分析文本,是因为这个看起来常见的文本,恰好包含了许多历史内容。
50年代初期,文学界较早发生的一件事是对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当时丁玲在《文艺报》上以给作者写信的方式,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萧也牧从解放区来,是一个延安作家。他的这篇小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就是因为写了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一些小人物身上的缺点,就被看做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如果放在二三十年代,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丁玲早年的任何一篇小说,都远在这篇小说之上。但这是一个不同的时代,对于丁玲来说,经历了延安时代的生活,她已经不再是早年的丁玲了。在当年到过延安的自由作家当中,和早年自由作家区别最大的,一个是何其芳,一个就是丁玲。经过延安时代以后,几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人。丁玲50年代初对萧也牧的粗暴批评,使萧也牧后来被迫在《文艺报》上做了检讨。3
为什么对于像萧也牧这样的作家和作品都不能容忍?就因为那样的作品太温情了一点,有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在50年代初期,萧也牧竟然用了《我们夫妇之间》这样一个题目。虽然当时批评这部作品的人没有从题目上做文章,但萧也牧的这个小说题目实际上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因为他写了夫妇之间,而夫妇之间肯定是要有爱情的,有爱情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这就是当时的逻辑。
《文汇报》这场讨论发生时,全国正在经历着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及抗美援朝。这三件事情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重叠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反掉知识分子身上崇美、恐美、迷美思想,而改让他们相信苏联的东西。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其核心也是要让在当时中国高等院校已经有相当传统的美国教育思想改换成苏联的教育思想。至于抗美援朝,则更是要让人们看清楚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从《文汇报》组织的这场讨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目的是要让那些受过资产阶级文艺作品毒害的青年,不再相信早年受到过的文学教育。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那些青年已经为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传统所毒害。从那些学生的自我批判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作品和作家,其实正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大众文学色彩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徐訏和无名氏。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7)
第二,讨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两部作品,一是徐訏的《风萧萧》,一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部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一部代表了美国文化在当时中国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在当时的批判者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黄色作品,因为它们写了爱情。
为什么会选中徐訏的《风萧萧》呢?也许是偶然的,但现在分析,却能看出这部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具备了当时所有批判的几种文化传统,或者说这部作品所叙述和评价的那些历史事件恰好具备了被批判的因素。
《风萧萧》写的是“七七”事变后孤岛上海的生活。研究哲学的青年徐,想在上海写作一本有关道德与美学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了受伤的美国军医史蒂芬,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史蒂芬常约他去舞场,在舞场认识了百乐舞厅的舞女白苹。不久,在史蒂芬太太的生日宴会上,徐又认识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一个是交际花梅瀛子,一个是美国少女海伦?曼殊菲尔。徐和这三个性格不同的女子发生了很复杂的感情纠葛与政治牵连。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徐才知道,史蒂芬太太是美国远东间谍机构在上海的负责人。她和史蒂芬是一对假扮的夫妻,梅瀛子是他们的助手。徐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美国对日本的间谍工作。他们以为白苹是日本间谍,就去偷取她的秘密文件。第一次成功了,但第二次被白苹发现,她持枪来到徐的住处,把他击倒在地。因抢救及时,徐很快恢复了健康。经过一番波折,他们才知道白苹是国民党政府潜伏在上海的间谍。误会消除后,白苹和梅瀛子开始合作,共同对敌,获取了不少秘密文件。日本间谍宫间美子设下毒计,让急于获取密件的白苹中了埋伏而丧生。后来梅瀛子怀着对好友的热爱,用毒酒毒死了宫间美子,为白苹报了仇。徐和梅瀛子暴露了身份,他们将要离开上海。徐在离开时,发现海伦对自己恋情已深,只好不辞而别,孤身前往大后方,去从事属于战争的、民族的工作。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小说名为《风萧萧》,是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的一种赞叹。
说《风萧萧》是一部*,实在毫无道理,因为这部小说从头到尾没有一笔涉及性的内容,在长达四十万字的小说中,唯一一次写到男主人和他所爱的女友接了一次吻,还是在他的女友病中。
当时所以选中徐訏的小说,除了徐訏那时已到了香港和小说在当时的大学生中有较大影响以外,更主要的是这部小说具备了这样几个因素:写了国民党抗日;美国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风尘女子身上也有许多善良和优秀的品质;爱情是超阶级的;有趣味和有质量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合理的金钱都是正当的。
5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最排斥的是人性论。因为人性论中最敏感的要数爱情,而且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超阶级的,所以50年代凡较多涉及爱情的小说,多数都受到了批判。像徐訏这样离开了大陆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就更可以被看成最有害的作品了。
《飘》所宣扬的美国文化,特别是它的爱情观,更为当时的文化精神所不容。在这次讨论中提到最多的作品,可以说都带有大众文学色彩,徐訏和无名氏的作品以及《飘》,都可以被看成是通俗的以言情为主要特色的文学作品,还有许多人提到的属于侦探和武侠小说范围的那些作品。 。。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8)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从这里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1949年以后,大众文学受到的排斥要远胜于纯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当中本来也是有通俗文学传统的,比如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张恨水、刘云若的言情小说,程小青的侦探小说,还有平江不肖生一类的武侠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在1949年以后消失得最彻底的恰恰是这样类型的文学作品,当时也曾重印过一些左翼和中间性质作家的作品,但大众文学类型的作品最终消失了。通俗小说是更为民间化的东西,它的读者群也相对庞大,更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无论是言情、侦探还是武侠小说,它们所具有的小说元素离不开爱情、人性这些最基本的价值。通俗小说更为个人化的色彩与当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是冲突的,所以当时对于这些东西更为排斥,这就是为什么通俗文学在很长时间内会绝迹的根本原因。
参与这次讨论的都是青年,主要是大学生。特别以女青年为多,说明很重视在教会学校读书的女生。6月20日参加《文汇报》组织的讨论的八所中学中,有六所是教会学校。可见,当时确有清算美国文化影响的考虑在内。
50年代初,通过改变女性的阅读和欣赏趣味,从而让女性更少女性化。在婚姻、爱情和生活方式方面,把最为人性化的东西从思想中排斥掉,让女性生活在阶级化的生活中,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革命化和粗糙化。当时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情的淡化甚至消失。到了“*”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爱情差不多就完全消失了,最典型的就是样板戏。爱情在当时文学作品中的消失现象,单从文学本身是解释不了的。要将这个问题说明白,还是要从政治文化当中去寻找原因。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这是常识。当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色就是违背常识。一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如果要从常识上来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是最难的,但当时的文学作品却做到了。
当时文学作品中最缺少的是人道主义精神,没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它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是不可能有位置的。最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就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就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生活关系。
当时的文学观念认为爱情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所以不能让它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那时的文学作品中不是一点爱情也没有,而是出现的爱情已经非常简单化,只有合乎政治道德的爱情,而没有一点超越政治道德之外的爱情存在。爱情实际上已经成了政治的附庸。文学作品中爱情已经为革命所取代;至于性,那就更谈不上了。
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有一段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戏,最后被删掉了。谢晋本来不同意,但迫于政治的压力,还是退让了。《白毛女》的最初版本中有喜儿和大春的爱情,还有喜儿生子等情节,到后来,这些都没有了。那时文学作品中不能有爱情,已经成为新的政治文化。尤其是正面人物,他们的爱情生活和革命逻辑必须是一致的,就像《青春之歌》和《苦菜花》中所写的爱情那样。在当时作家的笔下,革命者如果有爱情的话,也只能发生在同志之间。阶级意识要高于一切,而阶级意识通常又被狭隘地理解成是由血统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血统里要有农民的血(林道静是她父亲*农民的女儿黑妮所生的);《苦菜花》里农民的儿子德强要爱上地主的女儿杏梨,同样道理,作家还要让杏梨的血统里有长工的血(杏梨是她母亲和长工私通后生的)。
那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使很多作家的写作走上了歧途,他们把本来鲜活的生活统统简单化了。浩然在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里写萧长春和焦淑红的爱情,也只是躲躲闪闪地写,到了《金光大道》就连躲躲闪闪也没有了。由于没有爱情,当时的文学作品在开掘人性的深度上,可以说是一个零。只有阶级性的文学作品,很难说它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文汇报》讨论中提倡青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已不再是欧美小说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小说,而是苏联和东欧当代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另外还有《可爱的中国》以及魏巍写朝鲜战争的所谓报告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通过50年代许多政治化的方式,最后完成了。到了“*”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它所固有的创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在这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和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创作和阅读方式。
1976年以后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在描写爱情和人性的深度上都非常有限。直到80年代以后,这些禁区才被真正突破。但在这样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和读者,他们在文学教育和欣赏上所受到的伤害,却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完全恢复。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不是时代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觉出现的变化现象,而是一个时代以政治方式,强迫作家和读者改变了自己的创作和阅读方式,最后达到了在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的一体化。从设计者预期的理想标准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成功的。
2002年
注 释
1 《山西文学》,1999年第2期,山西省作家协会,第27页。
2 《山西文学》,1999年第3期,第25页。
3 《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赵树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