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受这些严格训练的男孩将来都不可以结婚,不可有男女之情,也不可以做成年人那些情绪化、寻欢享乐的事情,但有些人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少林武术和不可或缺的心灵训练,他们仍会一往无前。
  几百年来,中国人都对武僧的故事耳熟能详,也有成百上千的男孩进入少林寺跟随寺内的大师学习。当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够资格被少林寺接纳为弟子,而其中资质最差的人还是会失败。因为要把“你”与你的自我分开来的话,需要某种特别的纪律和能力,而他们并不真正合格。
  也许你认为让和尚摆脱他们的自我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生活。根据佛训,和尚必须要剃度,舍弃一切尘世间的财物,穿上一模一样的长袍,这样大家就不论美丑,没有谁会与众不同。他们住在寺里,所以不可能睡在席梦思床垫上。
  衣食简朴和财物上的贫乏能帮助和尚保持谦卑,摆脱自我。如果我们也过这样的生活,就能更容易地摆脱自我,因为我们会更专心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基本细节——而这其中不包括007电影、互联网、摇滚乐、手机、跑车、快餐,以及其他让你分心的东西。的确,美国算是自由世界的老大,也鼓舞着很多缺少民主的国家,但是我们国家没有办法让公民找到和保持内心的平静。我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世界太纷杂了。
  

第二章:自我价值来自反省(2)
我们总是被这些外部的“物质”所包围,而无法专心于真正重要的东西。这对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就是不论男女,在处理形象和心理疾病时——比如厌食症和食欲过度——这些年轻人专心于追求受自我驱使的“完美形象”,而“别人如何看待我?别人对我是什么感觉?”这些想法更加剧了这个问题。
  当少林和尚想让师父认同自己正确施展了一套拳法,或是更快地做完了杂务,他们也要度过一段难熬的时光。发生了什么?师父只是忽略他们,教导他们要谦卑,因为做你应该做的事是没有奖励的,而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并不是个美德。他们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训练就是打压自我,每天都通过做杂务来让自己更加谦卑。有时候,连续擦地几次对纪律、谦卑和力求完美都是个极佳的训练,你也可以将之称为擦掉“自我病菌”的训练。
  第四章:即使身处逆势之中也有力量
  阴与阳
  在很多东方文化里,软弱与真正力量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少林和尚要学着去理解的——不管是练功、打坐,还是度过寺内的日子——被表述为一个著名的亚洲哲学概念,即“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弱中有强、强中有弱,这是千真万确的。只要假以时日,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也会有疑惑的时候,而最软弱的人也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强大的地方。我们在少林技艺和佛教中都能见到这种平衡思维的体现,即人类行为中的矛盾双方必须相互依存。
  阴阳也可以被看做是基本的因果关系,这就好像在跷跷板上取得平衡。如果你没告诉跷跷板上的另一个人就快速地跳了下来,他就会因重重地摔到地上而受伤;而你会因为身体的离开让木板向上反弹而把下巴碰碎。与这个浅显的例子一样,少林相信宇宙中发生的所有变化都是阴阳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强弱相辅相成,强必须与弱相调和,弱也必须与强相调和。虽然一方受另一方制衡,但两者并不重合,而只是能量永恒转化的一部分。就好像跷跷板,阴消阳长,反之亦然。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只有认识到两者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我们才会得益于这个学说。
  还是个孩子时,我身上只有阳,没有阴,这让我成了个混混儿。当我拜访馆(kwoon)——汉语里表示武馆——也就是戴夫学习功夫的地方时,这点表现得相当明显。见到主教练拉里·曼贡(Larry Mangone)时,我说:“我为什么应该来这里上课,而不去其他地方呢?”如果我当时可以装腔作势地跷起二郎腿,我也会那么做的。“你别来,”他说,“从我这儿滚出去,”他又加了一句,头甚至都没有从那些文件上抬起来。我的兴趣立刻被勾了起来。我喜欢这个家伙,他提醒了我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多数人不敢做的事。虽然有点不寻常,但拉里不说一句废话这件事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少林功夫无关乎金钱、获得注意,或任何的权力。
  尴尬的初次见面后,情况有所改善。我为自己的无礼行为道歉后,拉里同意了收我为徒。他和他的妻子德比(Debbie)开启了我学习少林技艺的大门,并教导我如何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拉里教我一些基本的拳法,德比是个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而我对此一窍不通。这对夫妇在一起便是阴阳,并开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很多西方人都带着有阴阳符号的珠宝,或是将符号文在身上,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平衡原则。这个符号的真正意义是激励我们思考,恐惧助长了所有的软弱;这可能是对痛苦、拒绝、损失、失败、自我发现、死亡的恐惧,有时甚至是对成功的恐惧。
  30年前,少林大师对于教授他们的传统以外的人还不是很感兴趣,但这阻止不了我,而只是促使我坚定了决心。当谦卑地请求他们教我这招不管用时,我便在他们的楼外面等他们,希望可以感动他们和我说话。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自我价值来自反省(3)
遇见了大师傅琼铁(Quong Tit Fu)(我的少林启蒙老师)之后,我的少林之旅便真正起程了,他引导我走到了一条全新的路途上,而且是唯一一个最后终于肯承认与我有师徒关系的师父。
  我不知道那天有何不同,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对我视而不见。开办了一所虎鹤拳武校的傅琼铁大师,在进馆的路上停了下来,注视着我。“来!”他说,示意我跟他上楼。五年来没人肯跟我说话,而他终于开口了,虽然只有一个字。自此之后,不管是教导、赞扬还是批评,傅师父都惜字如金。
  傅师父(或“老师”)在一小时的课程里只教授15分钟,然后就把学生交给他15岁的儿子史蒂芬(Steven),一个跟我一样傲慢的孩子,根本不够资格教授成年学生。即便这样,我还是在傅师父的馆待了一年,每次他都会退居幕后,把我们交给史蒂芬。我想起了《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这是个骗局吗?傅琼铁果真是个大师吗?还是幕后有个人一边数着我们的学费一边尖声大笑?
  抱着这种想法,我的训练进展很慢。
  跟中国人一起受训对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任何事都有自己的时间,做什么事都不要匆忙。你越是想学,你得到的就越少。我那时还不知道跟着傅师父学习的时候——或看起来没在学习的时候——是他在教我忍耐与真正的力量。我陷入自己挖的泥潭,拒绝看到自己如何从傅师父的教学方式里学到东西,以及学到了什么;我的弱点就是傲慢,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其实自己一无所知。
  很多时候,生活中看起来容易的事实际上并不容易;它们教会你:当你实际上很软弱时却相信自己很强大,这只是看似简单。这个教训在我刚开始学习少林的螳螂拳(模仿同名的昆虫)时体现得最为贴切,教我的是另一个师父李勇(Yon Lee)。
  我曾在波士顿唐人街的街头庆典上看到###表演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拳法——燕拳,并深深为之着迷。这位大师与其他人有些不同:他也和其他大师一样有帝王般的威严和强大,但他不那么缄默。他在众人面前表演螳螂拳时非常灵活,但我并没有完全弄明白他和其他人的不同。我只是想得到我认为###拥有的那些东西。
  在训练的初期,忍耐还没有在我身上扎根,因此我第二天就登门拜访,请求他收我为徒。跟往常一样,还没敲门我就说错了话;为了给###留下好印象,我提了几个我知道的名字,都是生活在波士顿唐人街的大师。我提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他师父的仇敌,同时也是他的仇敌。我又试了一次,告诉他我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布拉克顿区,并在一个武馆受训。
  可以说中国的大师们并不乐于看见他们的技艺不受控制,被一股脑地传授。那天###厌恶的表情告诉我,我又把事情搞砸了。最后我决定闭上嘴。
  不知是因为我先前的错误,还是无法容忍西方人的鲁莽,###后来也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开始时拒绝教我或是跟我说话,让我踏进那扇门之前,连续好几个月在班级后面仔细观察他的那些中国爱徒。
  我花几个小时用心观察,自己不进行任何打斗的动作,也不做任何肢体的伸展,让我惊喜的是,自己甚至没有等待时的焦躁心理。虽然李师父固守着他那套少林方式,但当我准备好接受训练时他的确教了我很多,直到师从李师父后,这些训练才真正地在我心里扎了根。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李师父终于同意收我为徒,并立刻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在一小时的课程里,###只演示一小段功夫,只有几个动作、很短的一段,并且绝不承认我练得“很好”甚至“还可以”。我一遍一遍地练习,也许有20次了吧,把脚和胳膊都放在要求的位置上,按要求扎马步,这让我的肌肉紧绷却思绪游移,甚至一点汗都没出。
  这看起来很容易,等到课程结束时我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像所有习武的学生要做的那样,我对李师父躬身表示谦恭和尊敬,但心里却在置疑,是否把这五个小时的车程用在其他地方练功或是经营我的武术事业上会更有意义?
  

第二章:自我价值来自反省(4)
带着这些在脑中游移的想法,我顺着陡峭的台阶走出###的武馆,急欲回到我外面的生活中去。几秒钟后,我几乎让自己丧命:走下第一个台阶时,两腿一前一后都瘫软了。那些重复的动作发生了合力:我的双腿无力,人也很虚弱,无法专心也没有体力去完全领会看似最简单的课程了。我几乎从那段长长的、陡峭的台阶掉下,在那刻之后我才意识到###教了我什么、为什么他要这样教。那些动作看来如此简单,但我认为这简直太棒了:一个体现阴阳学说的完美例子,也极好地诠释了软弱如何运作。我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自己所在的地方,以及我的师父又平添了一份敬意。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谈及了几种通往幸福之路的必要“帮手”:生存的重要性,具备专心和纪律,提高你的自我价值;但我仍然建议,不管你有多少个“帮手”,你都应该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审视它,学会如何激励自己去实现积极的改变,让你的帮手更强大,然后使用它直到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我相信上帝赋予了所有人这种能力,让自己的身心在关键时刻都变得更强健;但他又让我们自己去释放、积极地利用这种内在的能量——不要等到某天诧异地发现自己拥有这种能力却从未使用过。
  这就是少林武僧所知道的:受上天所赐,他们拥有这种内在的力量,但他们也必须要经过早期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明智、自如地使用它。
  

第三章:受害者并非生来如此(1)
  经历错误才能到达正确
  所有少林技艺的训练都需要在你领会之前一直练习:你要在后背上扛根棍,一边各放一桶水,背到山下,再把这些东西全部背回山顶,更苛刻的是,要么你累得起不来了,要么你到山顶时一滴水也没洒,不然你就得一直来回上下。主事的和尚会负责看着你背这些沉重的水桶,直到你一滴不洒地把水全都背到山上:而当你真的做到了,他又会告诉你往棍上再多加两个水桶。虽然这让新来的和尚很沮丧,但可以教会他们坚持、专心(他可以对自己说“别洒了这些东西,不然你就还得上一次山顶”)和纪律。
  是否真的有可能一滴不洒地把水背上山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做这件事时,你的心灵是否足够强健。掌控了上山和下山这段行程,你也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说:“我要到达属于我的山顶,而且不管我的水是满的还是只剩下半桶,我都要再做一遍。”
  你可以因为生活而抑郁、坐着不动、痛哭、拒绝向前,你也可以去背上更多的水桶然后继续前进。生活中多数时候,每当我洒了“水”,我都会努力“补救”,而不是无能地承认有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或事情并不总是与你对这个情况如何解决的感觉相符。但你确实不能控制一切。你需要有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承认你不可能控制一切(比如说,大风把你的水桶刮到了地上);然后当意料之外的东西挡住前进的道路时,保持专心,继续前进。
    改变方式
  少林和尚知道如果你以糟糕的情况(虐待、没有人生方向、不把你放在心上的父母、不错的父母但什么都没教过你)作为开端,那么除非你做出改变,不然你从人生经历中除了更多糟糕的情况什么也得不到:种什么,就结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当和尚决定出家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们需要把出家前的那个桶洗刷干净,然后在里面注满新鲜的计划。他们强健自己的身心,对宇宙和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为他们继续保持专心和纪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从来都不是受害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事情不按他们的想法进行时,就索性停下喘口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一切。
  最重要的是,麻烦一直都有,但你不必躲着不出来。你当然可以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但有很多人选择的是躲在麻烦里不出来,因为他们找不到出去的方法,或是觉得生活应该对他们忍受的所有折磨负责,所以他们就一直等着某个人出现,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麻烦。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受害者的心态。除了你自己,没人会去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一个少林修行和尚每天起床都想,在吃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