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措施的实行肯定会遭受到六国未受刑的贵族的极力反对,他只有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强有力行动,实行军队维护制度,而儒家的徒子徒孙惇于越在公元前213年却跳出来引据论典,指责秦始皇没有根据儒家经典的封分子弟思想进行管理国家,还颇为自负的称为:不师法古人而能保持国家长久,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可是一件大事,秦始皇立即召集群臣进行讨论,最后还是丞相李斯的一番长篇大论导致了“焚书坑儒”。其实,面对当时社会情况,李斯的逻辑很简单:掌握了统一帝国作搞权力的皇帝理应保持独尊的地位,而时下出自最高统治者的法令一颁布,个人便用自己的观点去妄加评议,久而久之,君主的独尊的威信必然会降低,而拉帮结派的党阀之争便会蔓延开来,这无疑是对帝国统治的威胁。既然如此,应该怎样办?头等大事便是禁书。这便产生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213年的“焚书”事件。公元前212年,道家传人徐罘受秦始皇委托前区东瀛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没有结果,并且发生咸阳方士逃跑的事件,秦始皇迁怒儒生,下令“为妖言以乱黔首”掘坑处死461人儒生。这两起事件便是史家常说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起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法家与儒家争斗那种学说更有利于长治久安,如何维持皇家权威?同时也是“法治”与“礼治”之争。在城邦制度下刚刚走出来秦帝国,在“法治”思想的影响下和希望皇权长治久安的愿望当中作了一件让后世儒生都代代不愿原谅的事情。其实,法家提出的“法治”代替“礼治”的思想从理论上讲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与春秋战国的奴隶制土崩瓦解,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惜,那是在中华民族的春秋战国末期,生产力不会要求公平、合理的民主制度,否则,在法家思想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可能在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民主制国家。因为生产力的原因,法家思想只能服务于新的统治阶级,只能创造出更加强大的专制制度。
因为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皇权的传承制度,引发了扶苏和胡亥的帝位争夺,害死了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视察平津的时间得病,7月病死于沙丘,胡亥继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秦二世,可惜。秦二世就没有父亲的气魄,他以赵高为宠臣,还留下“无粟何不食麋乎”的笑话,同时赵高为了剪除对自己不利的势力,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率领前往渔阳服劳役的百姓起义,很快,陈胜在潼关以西自立为“楚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刘邦在沛县造反,项梁在会稽造反,拥立楚怀王。同年冬天,赵高设计邝杀了为秦帝国出了汗马功劳的丞相李斯。秦帝国人心背向,大势已去。公元前207年8月,汉高祖刘邦攻进咸阳,一个月后,项羽在咸阳屠城,杀死赢婴,宣告秦帝国彻底灭亡。自秦襄公建立秦国到胡亥死亡(史学界一般不承认赢婴47天的统治),秦国存在的历史是610年,从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算起到秦帝国灭亡一共15年。
关于秦国能消灭其他六国的评论,最有代表性的算是汉初政治家贾谊的《六国论》;关于秦国走向灭亡的评论,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写的《阿旁宫赋》。无论怎样数落秦始皇的功过,我认为不外乎是代表儒家“礼治”的思想表露。以我不成熟的个人观点,秦始皇缔造的秦帝国不过是殉道十五年,我以为秦帝国走向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秦帝国实现了全国统一,符合劳动人民的愿望,但是它北拒游牧民族七百里,南方打开南越之地,东面实现辽宁纳入统治,西面到临洮。这样宽阔的疆土,在刚脱离分裂割据苦海实现第一次民族大团圆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平安无事的;秦初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刚解放出来的奴隶们还是利用青铜器进行生产,南越、北戎尚处在刀耕火种的民族演进中,突然就被秦帝国的军队征服,并编入秦帝国较先进的文化、经济、政治之中,很难实现生产技术的改良和发展。这样,在六国贵族尚未清除的社会矛盾中必然还伴随着地域间的经济矛盾。
二、独尊法家思想而罢黜百家思想。秦帝国兴起的管理思想是战国末期才形成法家思想,以“法治”取代“礼治”,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还不适合建立适应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卫鞅推出的法家思想在创造秦帝国战胜其它诸侯的力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重农重兵”思想更是让秦国尽快赶上中原其他诸侯各国,同时也是保证实现度量衡统一的基础,肯定也是统一文字经济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窃以为:商鞅以及他的继承者李斯的法家思想给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实现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独尊法家思想对于刚从活跃的思想状态下突然进入禁锢的思想境地,必然会带来其他思想的突围,尤其是在后来突发的“焚书坑儒”时间更让其他学说的继承人感到不安和恐慌。毕竟政治文化生活与经济秩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当他的作用力发挥出来,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除非代替他们的思想有了坚实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三、新兴的封建主还处在襁褓之中,他们只是一种势力,但还无法与奴隶主贵族进行强有力的斗争。迁移全国富豪进入咸阳,无疑为秦帝国创造了一种新兴势力,但富豪存在的基础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与土地分不开的,失去土地无疑是打击了这种新兴的势力,这与秦帝国要建立的封建专制不相符。秦之后的汉也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它对富豪的态度是虽然也进行迁移,但让其并不失去土地。秦帝国施行的是郡县制,汉帝国也是实行郡县制,但汉帝国的方法要缓和的多,在汉初,刘邦实行的实际上一种极为缓和的诸侯割据制,让诸侯先进行地域的统治,然后在消除诸侯的势力,成功地过渡到中央集权封建制。
四、灭诸侯各国,但又不消灭诸侯各国的贵族(主要指奴隶主柜组),这无疑为这些诸侯起来闹事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灭掉诸侯各国后把他们的祠堂也拆除了,这样就会引起原有农民的反对。一个以封建专制为管理思想的国家,一旦被农民起来造反,肯定就存在一定管理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传统,在任何时候,一旦涉及宗祠问题发生,群起而攻之的事时常发生。秦国灭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居然把老百姓祭祀祖宗的祠堂给毁了,其实就是犯了大忌,并且秦实行的是“存周祀而汇诸侯”的做法,这样无疑给六国原有的贵族起来闹事的理由,因为他们在这时可能已经不顾及国家统一后带来的好处,而是只看到自己宗祠被毁的现实,而且这些诸侯在战国后期之所以能存在,并且能统治着各自的国家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
五、帝国的传承制度不明。一个刚建立不久的帝国马上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帝位传承。其实,在秦王朝之前,包括秦帝国的前身都存在帝制传承制度不明的问题。秦始皇赢政的出身问题是他一生的遗憾,他的父亲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娶了一位别人的老婆做老婆,并生下了秦王嬴政,这让这位有雄才大略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大为恼火,民间常有赢政继承秦国王位不正统说法,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们这位可爱的皇帝居然终身不立皇后,也造就了在吕不韦死后就让“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付之一炬的悲剧,也许就是这把火烧起了他“焚书坑儒”决心。在他的身后,长子扶苏和次子胡亥的争斗更是抱薪救火,杀死爱子扶苏和爱将蒙恬,实际上就是对皇家统治力量的最大一次打击。而且在他死后两个月内胡亥封锁消息,更加引起其他人对皇室秘密的窥视,尤其是赵高独掌政权后,他的野心更加造成秦帝国的瓦解。
六、封建专制体系尚未完成,严苛的劳役制度从奴隶制国家继承下来,造成国家不安定因素,也是导致秦帝国灭亡的导火索。秦王嬴政自公元前246年继承秦国的统治权力以来,他实际上还生活在奴隶主张控国家政权的背景中,虽然当时秦国的政治态度是法制,并且已经形成了必要取代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但毕竟新兴势力还很脆弱。在生产力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从战国末期继承过来的奴隶制的劳役制度为秦帝国表面的繁荣造成假象。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的12年的统治中,他曾经六次兴全国之力进行北狩东巡,这无疑给刚建立的国家财政和劳力造成巨大损失。其实,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并没有多少,他只是把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向西延伸到临洮,东面的长城还是六国的基础,但是这个防御性工事并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赞成,这是由于秦国的战斗力能消灭其他六国,民众们便认为他的军事力量足以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但这中间的苦楚只有完成这一个统一梦想的秦始皇赢政一个人知道。除了修建连接北方的长城外,他还主持修建了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南越城,这无疑也是被民众不愿意负担的额外劳役。还有就是修建巨无霸的宫殿——阿旁宫,这个巨无霸工程有多大,史书上没有记载,当然在秦灭亡后掌握史书纪录的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他们只会给秦始皇的功绩上抹上一道道阴影,根据司马迁的描述,阿旁宫被项羽一把大火点燃后三个月才熄灭,这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啊。
修建骊山陵墓。其实,骊山它本身不是一座山,在商朝中就有骊山的纪录,骊山其实就是壅土堆砌起来的山,这样工程需要多少人,秦始皇突然病死,在他死的时间骊山陵墓还未修好,据司马迁的记录一次就要征集七十万人。七十万!这在刚经过战火洗礼的国家当中是什么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刚成立时拥有劳动人民四亿,这是在生产力无法进行比拟的情况下。我想在秦帝国时期,在那种很原始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全国劳动人民也就不过四五百万吧,再加上连年的战火,就算刚建立的几年与民休息,能恢复到五百万就撑破天了,而为了修建一个寝陵,居然一次就征集七十万人!生产交给谁?老百姓的生活靠谁?
通过以上浩瀚的工程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在秦帝国统一六国后,其实秦始皇本没有与民休息,而是倾全国之力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七、迷信。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全部封建帝国的通病。秦始皇虽然他执行的是法家思想,但法家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妄图通过长生不老来延续帝国的统治,造就了徐罘东行东瀛寻找灵丹妙药,接受他的欺骗,还直接引发了咸阳方士敛财聚众叛乱,产生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说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其实我很同情秦始皇赢政,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少有的一代又发展眼光的君主,但在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争斗中悄悄而去,为我们中华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因为他在国家统治上奉行的是改“礼治”为“法治”,这种幼稚的思想在战国末期突然被用于治理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服水土是很必然,就是现在,如果要推行“法治”而绕开“礼治”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认为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殉道品,是供奉在祖宗祠堂里的祭祀品而已。
秦帝国的十五年实际上就是殉道十五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后记
《羌笛剑锋》从冬月初四开始构思,编写写作计划和大纲,冬月初八开始上传,总共历时十七天终于可以收尾了。这次写作实际新作只有七万字左右,最后一章《殉道十五年》是我两年前写的一个文稿,当时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次大致修改了一下,也算是对秦帝国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本来像这种在网络上放的东西没有《后记》更好,可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些话要说说。
在这十七天的写作里,我实际上重新翻阅了书架上的各类著作,在我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这些著作有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左丘明著《左传》(虽然作者无法考证,但是我还是沿用史学界通用的左丘明编写,孔子修订的说法)、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吕不韦主修《吕氏春秋》、刘向主编《战国策》、刘义庆著《世说新语》、洪迈著《容斋随笔》、费正清教授著《中国:传统与变迁》、高有鹏著《庙会与中国传统》、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林孔明著《鬼域世界》、安平秋和章培恒主修《中国禁书大观》等,仅此我想这些先辈们和百度搜索词条做出贡献的编撰者表示感谢!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写这样长文章,虽然原来每年也要写一万多字的官样文章,但那只是一种拼凑和转述,所以写起来并没有像写这七万多字这样天马行空式的发挥。所以,我很感谢新浪网站给我们创建的平台。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自己不可能在八小时上班时间内写这些文字,所以几乎每天都在一边听歌坛黄玫瑰黄灿的歌声一边写作,在此我也对这位新疆女歌手表示一点点感谢:没有你那凄凉的歌声,就可能没有我的这本书。
在上传过程中,我的《羌笛剑锋》点击量也突破的1300余次,这说明我写的东西虽然说不是娱乐性很强,但还是得到读者们的认可和关心。我的一位朋友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我的作品还给我打电话说:“胡杨,你写的东西别字太多。”我承认这个问题,同时也承认里面还有许多没有表述清楚的地方,当然段落衔接上也存在问题。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还要继续修改、完善,尽可能给关心我的读者们一个完整的秦帝国历史演变过程,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疏影胡杨
戊子年冬月二十日于凉州 。。
感受胡杨
用“疏影胡杨”作笔名和网名已经有好几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