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会结婚。”
当时的我很受欢迎,同时和许多女*往,那个时候甚至认为可能会把所有人的运气都用光。从心头一惊的那天起,我便和她们分得一干二净。然后我开始热烈地追求她,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掳获她的芳心,现在她已是我的妻子。
当时我所感觉的“也许会跟她结婚”,是一个好的预感(应该是),所以必须要努力。如果不愿意和女友们一一分手,拿出勇气来追求她的话,预感一定会失败。
另一个理由就是:即使一样命中,但不好的预感容易残留在记忆里。当我们自身安全或性命受到威胁时,多半会产生不好的预感,不好的预感和不好的事情是息息相关的。自我防卫本能会启动,把那件事当作更强烈的记忆保留下来。
所以,我们的大脑记忆的失败资料要比成功资料来得多。即使一样命中了,好的预感总是会被遗忘。
会的预感VS不会的预感
所谓不景气,是不好预感的累积。大家都会有负面思考,如果尽是不好的预感,则预感会不断命中,摆脱不景气就变得极为困难。
在这种状况下,听到久违的好预感,真是令人高兴。——并不是财务部长官或日银总裁的谈话,而是退出阪神球团、加入大联盟“Mets”的选手新庄的“预感”。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3)
在球季开赛前,新庄对记者群说:
“我觉得在大联盟的第一棒应该会有安打。之前第一次比赛都是安打,所以我想应该会击出安打吧。”
在棒球评论家或运动节目工作人员笑成一片的画面中,我没有错过新住所说的话。他在日本没有得到优异的成绩,不可能会在大联盟中活跃。大家应该在想,他只是随口说出第一棒会是安打这种妄言吧。
可是我早就知道新庄会击出安打。
因为当他被问到觉得第一棒会是如何时,他并没有回答:“我想击出安打。”“我觉得会是安打。”“应该会是安打吧,”这绝对是一个好预感。
果然,他在初战的第一棒中就击出一支飞越内野手头顶的安打,一位解说员将它评论为“很有新庄风”。
可是,那原本是出局的球,硬是被新庄将它变成飞越内野手头顶的安打,这便是“会击出安打”的预感所致。因为有“可以打击”的预感,而完成了毫不犹豫、使出全力的漂亮挥棒。即使没有完全击准,但在确实地挥棒时,幸运的安打便诞生了。
肯定的预知能力,将平凡的打击转变为安打。
预知能力包括“肯定的预知能力”与“否定的预知能力”。“一定可以做到”的肯定预知能力,甚至可以把“做不到的事”转变为“做得到的事”。
另一方面,“也许做不到”的否定预知能力,对那个人来说,连“做得到的事”也可转变为“做不到的事”。“也许做不到”、“做不到该怎么办”、“希望做得到”、“想做到”……99%的人擅长实现“做不到”这种形式的预知,使得“做不到”的情况成真。
拥有较多“好预感”就会胜利。
拥有较多“坏预感”就会失败。
这就是幸运的原则。
预感会直接变成结果,预知能力会创造出结果来。在任何领域,慢慢攀升到最后的,都是巧妙活用这个幸运原则的人。
以经验让大脑产生错觉
世界上有很多在科学或常识中无法理解的不可思议的现象。其中我觉得最不可思议且感到奇妙的,便是“没有的人便不会珍惜它,有的人则很珍惜它”这种奇妙的现象。
例如,越是没钱的人,其实就越不珍惜钱。相反地,越是有钱的人,就越珍惜钱。所以没钱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贫穷,有钱的人则会累积财富到不知道存那么多钱要做什么的地步。
朋友少的人,应该是要珍惜友谊的,但他们却不珍惜友谊,到最后朋友就会慢慢变少。成绩不好的小孩应该要更用功才对,偏偏他们却不用功;而成绩好的人则拼了命地念书。
同样的事也可应用在工作业绩上。越是业绩不好的业务员,越应该认真投入工作。可是平日在电影院或漫画咖啡店中打发时间的,尽是一些应该更努力工作的业务员。而人们觉得应该要休息一下才好、业绩已经很不错的业务员,却绝对不会去那种地方。因为他们会更加投入地工作,有始有终地让业绩蒸蒸日上。
这个不可思议的原则,也可套用在幸运或运气上——
越不幸、越需要幸运的人,越不珍惜幸运。
越幸运、已经不需要幸运的人,就会越珍惜幸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成绩不好的孩子之所以不用功,是因为他们从没想过“还好,用功了”,无法去预测成绩变好的自己。业绩不好的业务员无法专心投入工作,是因为没有致力于提升业绩的经验,无法去预测成为顶尖业务员的自己。不幸的人不会去珍惜幸运,是因为认为没有幸运或机遇这种东西;之所以认为没有幸运或机遇这种东西,是因为过去从来没有幸运到不行的喜悦体验,一直无法去预测幸运的自己。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4)
人们真的会很珍惜过去从未体验过的幸运吗?会真心相信吗?即使对新庄来说,会有“第一棒就安打”的预感,是因为“第一棒→安打”的条件反射在大脑形成的缘故。入选新球员选拔第五名、从高中就加入阪神的新庄,在初次登场的打击中,就击出了决胜全垒打,为他的处女作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这种鲜明的记忆会让大脑产生错觉:“这次一定也能打击出去。”将在日本的棒球经验与大联盟摆在一起考量,是不合乎情理的愚蠢错觉,而那个错觉=预感,则完美地实现了。
也就是说,预感是有过去的经验印证的。成功的预感拥有成功的过去记忆资料,失败的预感则会从失败的记忆资料中出现。
天才预知能力障碍
“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格言曾经大大地鼓励了我。年轻时的我把它当作座右铭,每次失败时都会想起,自己安慰自己。可是仔细思量之后,觉得再也没有比它更敷衍的格言了。如果它是正确的,现在世界上应该到处都是成功的人了。毕竟世界上99%的人,即使想成功,却也尝尽了失败。
所以现实状况应该是——
失败为“失败之母”。
成功为“成功之母”。
要说明这个理论很简单。由于经常失败,失败的记忆资料就会越多,因此就容易去预测失败。
失败可以轻易想象,但成功的蓝图却怎样都无法成型。由于集中在“可能又会失败”的负面想象训练上,结果就真的会彻底失败。
另一方面,成功体验越多,就越能预测成功。因为预感会直接变成结果,那个好预感会不断实现,完成无法想象的奇迹。职棒读卖巨人队的长嶋茂雄教练,绝对是拥有惊人“肯定式预知能力”的人,但那并不是因为他很注重正面思考的关系。他只是刚好在年轻时累积了成功,塑造出无法想象失败的体质。到了锦标搴的终场,距离冠军队伍虽然差了九局,他仍然相信会获得优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预知能力障碍,但却是伟大的预知能力障碍。
以长嶋教练这个例子来说,他原本就是记忆资料库布满成功案例、道道地地的天才型人物。而我们凡人,也可以像他一样拥有预知能力障碍。
怀抱希望的观测VS无意识的预感
五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随着数字增加,对男人来说,就越来越需要某种觉悟,这就是结婚纪念日。
也许太太会说:“十年过得好快哦!”可是,结婚纪念日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单纯的想法是绝对不会结束的。虽然嘴巴说着“十年了啊”,但在她心中,肯定是冷静地评估着丈夫,认真地思考和这个男人结婚,自己到底是不是幸运的。
“求婚的时候他这样说过。”
一提到这种事,女性就会发挥惊人的记忆力。
“我记得他说过十年后要独立,年收入要多十倍,还说一些……不知要买市中心的公寓好,还是郊区的独栋房子好这种大话。现在住的房子还不是跟十年前一样?!”
丈夫也根据感应现象、同化现象,思考着类似的事。他会感触良多地想:
“婚前对我是那么地体贴。”或“怎么胖得像另一个人似的。”
有一次我的朋友感叹道:
“和我结婚的并不是那么肥的女人,我应该是和更苗条的女性结婚的……这样就跟欺诈没两样嘛。”
我则回答:
“我现在还记得……你在结婚时,应该早就预感到太太现在的体型了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5)
他在结婚典礼上曾对我说过:
“你看到她妈妈了吧,会不会有一天她也变得那么肥呢?”
我看着身材苗条、穿着新娘礼服的新娘,当时还想“怎么可能”,但过了十年之后再来看,朋友的不好预感竟完全命中。
能创造未来的,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那种意志或努力,而是预感。在十年、二十年后会成为现实的,便是自己预感中的未来。因此要如何拥有好的预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的你,就是十年前你所预测的自己
十年后的你,就是现在你所预测的自己。
二十年前,我的头发非常茂密,而现在发线却很凄惨地往后退,额头已扩大到接近头部的三分之二处。“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每次照镜子时都这么想。可是仔细思考,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被“万一秃头怎么办”、“将来会不会变成像父亲那种头”的不安所威胁着,一直以来都很担心。结果,“预感中的头”却不知不觉地实现了。
随便举例,未来也一定会变成预料中的事。
“十年后想要独立。年收入希望增加十倍。那个时候,如果也能自己买房子就更棒了。”
这不是预感,而是怀抱希望的预测。
如同之前所述,在“办得到”与“想做”之间,有令人不敢置信的距离。在“想……”“希望……”的期望背后,一定潜藏着“可能办不到”的预感。提到哪一个较容易实现,比起表面的意识性期望,强烈的无意识性预测要来得容易多了。
如果只能遇到具有不幸预感、不幸的下意识的男性,甚至结婚,那么可以说:她原本就是不幸的女性。
“要买房子的话,市中心的公寓好,还是郊区的独栋房子好?”
不是因为相信这句话的关系,而是因为无法相信对方的话,也没有好的预感,由此可见不幸的人的不幸之处。
如果真的相信它,按照那句话来预测十年后会如何呢?男性的话应该会实现吧?不过如果她预测成功的话,两人的心灵状态应该会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对于工作的意愿与热情,连储蓄或节俭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可是,不幸的女性都会有不好的预感。她们都会想:“这个人不可能办得到。”
我再说一次,预感会创造现实。
你能预测“一年后的自己”吗?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让能力提升。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提升技术。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提升生活水平。
?比起现在,更明确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比起现在,自己更加明确地提升水准。
?让自己的家人比现在更幸福。
无法改变自己是一大谎言
如果是拥有正常头脑的人,在以往的人生中,应该都有一两次认真思考“想改变自己”的经验,希望变成更积极的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丧气或灰心,希望自己坚强,希望变成能巧妙掌握人心、充满魅力的人……
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自己,就不会实现任何愿望。愿望或目标,有提升我们能力的一面。如果想实现五年、十年后的目标,为了塑造出适合该目标的自己,就必须慢慢改变现在的自己。
可是,没有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的事了,我们也能在体验上充分了解到。记忆资料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是办不到的。”
即使打开心理学或心理疗法的书,里面写的尽是它有多困难的说明。
无法轻易改变自己——这是一大谎言。
即使必须改变自己,不幸的人也不会去做改变,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改变,而且会丧气地认为,不久之后,不用改变也无妨。
第二章 你的大脑是否过得不愉快?(6)
幸运的人明明已经充分改变自己了,但却认定自己还能改变,经常会持续地改变自己。
在宗教团体中看到的潜能开发
在这世界上,有人认为改变自己是很简单的事。事实上,他们能轻易地改变人类。把在一流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超认真的上班族新贵,完全改造成一个犯罪者,这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费事。
发生地下铁沙林事件时,媒体大肆列举“心理控制”这个字眼。普通的年轻人,而且还是比常人更优秀的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做计划并执行随意杀人这种可怕的事呢?回答这个疑问的,便是“心理控制”的理论。
就像“洗脑”一样,所谓的“心理控制”,就是与其作用于心理、心灵,不如作用于大脑的技法。而一连串的事件也证明,若作用于大脑,可以多么简单轻松就改造人类。
正因为作用在大脑上,即使重视金钱仅次于生命的人,也可以开心地布施所有的财产。布施变成他的*,否则他就会坐立难安;周围的人只会认为他疯了,足见它可以多么戏剧化地改变人类。
就算充满干劲地想去做,可是也无法达成目标;即使决定成为正面思考的人,光是在心中下定决心,也绝对无法成为正面思考的人。这是很惊人的事,即使再怎么以道理或理论来说服,也绝对不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道理或理论是无法改变人类的。心理控制是将大脑作为目标、改变大脑的状态。
提到改变大脑,并不需要动开脑手术,只要使用某个手法,人类的思考模式或情绪模式、价值观……要怎么改变都办得到。而且由于当事人完全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