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并不是所谓旧世界的卫道士。是想说明在商品大潮冲击和人为的破坏之下,传承了北京民居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濒临“消亡”之际,还有人为其加速消亡而加油助柴,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有一句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要看如何来理解,也不适所有旧的东西都不“值钱”。难道不拆除四合院,不拆除北京的老胡同,我们的高楼大厦就没处建?不在于我们要“破旧立新”,也不在于在拆除的同时还“渲染”什么胡同文化,而在于把这种“文化”说成了“四不像”的所谓“俗文化”。甚至是一种俗不可奈的文化,实在让人费解。什么是俗文化?“渲染”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只能理解为,实际上“并算不得什么文化”。那么胡同这种“糟粕”只能是“必除不赦”,拆除得越快越好。
在“眼前”利益驱使下,过去曾辉煌一时的北京胡同如今已所剩无几。尽管所剩无几,而围着恭王府做的“胡同游”却搞的“火热”,由此而编造的所谓“胡同文化”自然也很“热”。你去恭王府看一看,那些到北京来谋生的外地人,身着古铜色马褂,在郭沫若故居前、什刹海周边以及胡同里蹲着一片片,停着的三轮“洋车”更是一排排、一片片,究竟能有多少人去乘坐那些“洋车”?坐了它转一圈后有什么收获?见没见到胡同的真面目?恐怕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当然偶尔也有一些外地人和慕名而来的国外人乘坐体验一下“胡同游”,也有不少被旅游公司纳入旅游项目的团队的游客乘坐。而当游客们围着早已没有胡同风采的“胡同”转完一圈之后才知上当:“这就是胡同游啊?”北京正儿八经的“胡同哪儿去啦?”
他们尚不知,这就是现存的胡同了。殊不知再过若干年连这等面目的胡同可能都很难见到了。到那时,连那些拉三轮的“祥子”们也只能去另谋生路了。这不能不说是胡同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胡同文化的悲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胡同里的热心人
那年夏天,一次驾车到城里办事,遇到的一件小事总会在我心中激起美好的回忆。
当时从德胜门往南一直到厂桥这段路还没有拓宽,道路非常狭窄,又是处在闹市区,在这条路上开车,既难走又危险。遇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更难走了。这么两三公里的路程三步一停、两步一等,有时候开车能堵在里面半个多小时。那时我才学会开车不久,在办完事,晚上开车返回的时候,想避开这条拥堵路段,改走小路,于是便一头扎进了恭王府东南侧的东煤场胡同。
胡同里光线比较暗淡,我也辨不清是什么方向,就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里边慢慢开。大约向前开了有三四十米远,发现前方被一面大墙挡住了去路,车子无法继续前行。我忙下车查看。一看:这下可坏了,原来这是居民住宅的一堵北山墙。这儿虽然不是死胡同,可是对汽车来说无疑就是死胡同了。因为这儿只有靠这山墙左边的位置有一处像“刀把”一样的小过道,这儿大概只能通行轮椅,顶多也只有通行人力三轮车那样的宽度。汽车到了这儿,没别的办法,只能退回去。怎么退?调头是不可能的,因为路很狭窄,两侧靠墙很近,根本没有调头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车倒出去。“倒车,把车倒出去?”就凭我当时那点儿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简直就像是让我往冰窟窿里跳那样感到恐怖。
这个时候,不时有路人朝我这里看。一位遛狗的大姐见我在这儿摆弄了半天,车停在道路中央,便对我说:“您怎么开这里边来了,前面过不去了。”我一听心里更起急,说:“是呀,这可怎么办啊?”
“必须得倒回去了。”遛狗的大姐这样说。她说得那样轻松,我也知道必须倒回去,可是路这么窄,又黑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我哪儿敢倒啊,万一碰着人不全完啦,刚学会开车就惹出麻烦来,这辈子还不如不学开车那!
“我帮你看着点儿,你慢慢往后倒吧,来。” 大姐既实在又认真的这样对我说。
我按她说的,壮着胆子试着慢慢往后倒着,可是挪了不到一米远,就不敢动了,我害怕极了,说:“哎呀,后边什么也看不清楚,实在不敢倒了。”车停下来。“您会开吗?”我问起她来,她向我表示说不会。哎呀,怎么办啊?我急得没法,多希望有哪位会开车的老哥帮我把车开出去啊,到这份儿上也顾不得好看不好看、寒碜不寒碜了,要我给他磕头我都干。可这会儿到哪儿找人去,谁都不认识谁?这边住户的家门都是朝着里边开的,朝外两边全是一水的深墙。这时我都想把车锁上一走了之,等明天白天再说。我知道这根本不是办法,车停在这儿,赶上坐轮椅的老人,车都会推不过去。
正当我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旁边高高的墙上的窗户上探出一个男子的头来,问我:“怎么,车开不出去啦?”
我真像遇到了救星一样,忙说:“哎呀,可不是?”
“别急,我过来给你看看。”
真是大救星啊!我连忙说:“那太谢谢您啦!”
不一会儿,一位穿着大背心的中年男子从小“刀把”这边走了过来,问我:“您这是打算上哪儿啊?”
我有些不好意思,向他委婉地说,因为外边堵车,我本是想从这儿穿过去顺着河沿走,可没想到这儿过不去,也不知对面是什么地儿。
他说:“咳,这儿不通,只能步行过去。从这‘刀把’过去是后小井胡同,就说你车过去了也是逆行。你要打算走河边,开始你从郭沫若故居方向进来的时候到丁字路口右拐就对啦。”
我“噢”了一声,客客气气的说:“呵呵,一看就是新手,我没搞清楚就进来了……”
“没关系,我帮你倒出去,你还走德内大街吧,这会儿高峰期应该过去了。”
我赶紧为他把车门打开。他坐进去,把玻璃放下来,三下五除二,一脚油门,轻轻松松就把车倒了出来。他下车,说:“这回应该没问题了。”我傻乎乎的笑着,真不知该如何谢谢他才好。他笑道:“别客气,经常有开进来出不去的,帮人一把,常事儿。”
听到这儿,一股热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哦,北京的胡同这么深,却又是这么简单,这胡同里的人又是这样的热情和朴实。
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可我总会经常想起胡同里那两位热心人……
沐沭
2010年3月3日深夜
傍晚随笔
一说到傍晚,就会使人想到傍晚时分的静谧,漫天的彩霞;还会想到音乐,大自然里最美妙的音乐会在这一时刻奏响。一切沐浴在橙色的夕阳里,不管是在荒漠还是在丛林,在山谷还是在大河,傍晚总是美丽的,充满了无比神秘的色彩。
都市的傍晚就不同了,充满了喧嚣和忙碌,夕阳涂在人们倦怠的脸上,空气污浊,不论是大路还是小路,到处塞满了钢铁制成的“甲壳虫”。
我曾以“傍晚的颜色”为题写过一篇博文,并配有多幅图片。图片全部都是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或已经落山时,那种万籁俱寂,却又瞬息万变着的奇妙景象,反映出傍晚的大自然那种宇宙间天与地剧烈碰撞,空中所散发出来的美丽颜色。这种瑰丽无比的颜色是那样的令人震撼,使人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想象。而这样的颜色每一天、或者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样的颜色和情景每一天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不会看到两个相同颜色或同样感觉的傍晚。
有一天去北京植物园,傍晚从山根下朝山顶望去,此时太阳刚刚落入山谷,只见这时的西边天际呈现出的是一片无比绚丽的色彩,这种色彩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色彩是那样的美丽动人,那样的奇妙,于是立刻把它拍摄了下来。灵魂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一种深情的净化。这主要是精神受傍晚那丰富多彩的颜色感染所致。使人在这个时候获得某种享受的同时会激起许多的想法。在此刻,大概不论在乡村还是在都市,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异国他乡,也不论在荒漠还是在丛林,或者还是在山川,傍晚总会给大自然呈现出某种特别的颜色。同是一个太阳,同一个时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下,所出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散发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色彩。这样的景象,这样的色彩,对万物都会形成特有的影响。对人也是一样的。这样的景象,这样的颜色或者色彩,总会对人的情绪有所牵动,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心境的情况下,会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带来不一样的心情。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些颜色可能会有助于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常人的眼里,这些都是很美丽的颜色,只是欣赏它们罢了。而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些颜色可能会勾起他们许多的思绪,会使他们想起家乡袅袅的炊烟,想起地里的耕牛和庄稼,想起老婆和孩子,想起最最牵挂在心的人……可是,对于大都市里的人来说,繁忙的工作加上过于紧张和疲倦,可能会使他们都来不及注意到这些。
静谧的傍晚,喧闹的傍晚;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感怀 ……
沐 沭
2009年12月14日凌晨 。。
狼牙山巡礼
我们怀着十分景仰之情走进了地处河北省境内的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之后沿着勇士们的足迹参观了“五勇士纪念塔”及勇士们跳崖纪念地,重新聆听革命先辈与日寇进行英勇战斗的英雄事迹。在场所有参观人员无不为勇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五十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风光绮丽,远近闻名,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更以五勇士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中外。
深秋的狼牙山饱含英雄之气,更加吸引远方的游人。参观完展馆之后,我们步入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直奔此行的目的地 —— 五勇士跳崖纪念地。由于山路陡峭,行不多远,许多人早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殊不知,如今这些井井有条的石台阶都是后人修建的,当初英雄们扛着沉重的枪支弹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阻击敌人,脚下的路是何等的艰难呀!
行进约个把小时,到了著名的“棋盘坨阵地”遗址,“阵地”岔路旁一块大石上有诗一首:“九龙盘玉柱,五指扎青天,仙桃只一棵,真假二棋盘”,且不去查考此诗的含义或出处。当年,我八路军某部就是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英雄的五勇士在这里谱写了一曲壮烈之歌。
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极为困难的相持阶段。9月23日—25日,侵华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兵几路对狼牙山合围,企图消灭八路军某部主力。为保存我军实力,保护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党政机关及群众共两万多人的生命安全,杨成武司令员毅然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战术,一团七连顺利地完成了掩护转移的任务之后,为了大部队和党政机关及群众更加安全,最终拖住拖死敌人,七连六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担负了继续阻击敌人的任务。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战友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以一敌百,据险抗敌,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一天。敌人被他们拖住了,部队安全转移了出去,五勇士却被敌人死死的盯住了。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五勇士没有畏惧,继续勇敢地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勇士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机智地同敌人进行周旋,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敌人引向悬崖绝路。战士们都清楚,选择此路,在众多敌人的面前,自己则没有了任何的退路!
我们向棋盘坨北侧,踏着英雄们当年开辟出的荆棘之路继续向顶峰爬去,甩过了一道弯之后,站在岩石上向顶峰望去,那颇负盛名的五勇士纪念塔的塔尖已经清晰可见了。
我们坐在路边歇息,与当地的一位老乡攀谈了起来,自然是关于英雄们的话题:五勇士从棋盘坨退到了山顶,已经是弹尽粮绝,也没有了退路,他们不愿意把武器落入敌人之手,更不愿当俘虏,他们将没有了子弹的枪在石头上摔碎,然后砸向面前的敌人,最后举起石块砸向爬上来了的敌人。砸得敌人“嗷、嗷”乱叫,死伤大片。敌人疯了一样的往上攻。石块用完了,迎面是穷凶极恶的敌人,后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崖,他们毫不屈服,宁死不当敌人的俘虏。嘴里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雄壮口号,一跃而起,跳进了深不可测的山崖……听着勇士们振天撼地的口号,跳入深谷的身影,日军们惊呆了,当他们清醒过来是怎么回事之后,都禁不住仰天长叹,摘下军帽向勇士跳下的方向行三鞠躬大礼……
站在五勇士纪念塔前,眼前依稀可现英雄们与日军搏斗时的悲壮场面……
五勇士纪念塔高21米,为白色五层五楼通心钢筋混凝土结构,塔的正面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底层有五勇士头像浮雕。从塔内的钢梯登上塔顶俯瞰群山,一片群峰竟秀、千姿百态的景象,真是风光万千,美不胜收 …… 纪念塔东北角约四、五十米,有一处向悬崖凸出的地方,由于十分险峻,现已被铁栏杆圈了起来。这里就是当年五勇士飞身跳悬崖的地方。为了凭吊五勇士,我们几个胆子梢大些的同志够着栏杆试图朝崖底看,顿觉一股寒气从崖谷袭来,更感到险象丛生……由此想到当年勇士们是一种何等的英雄气魄!难怪连敌人都会为之行三鞠躬大礼……
狼牙山,英雄的山,五勇士和你与日月共存,中华儿女为你而骄傲和自豪。在感慨万千之中,我想起杨成武将军在五勇士题字碑上的题字,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