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上。她也许做梦也想不到,生前作为母仪天下、权倾当朝的“老佛爷”,死后会沦落为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一代妖后”形象。甚至连她的陵墓都难逃厄运,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翻了个底朝天,毁棺抛尸,惨不忍睹。
  当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时,西欧大陆的大英帝国正昂首挺胸地进入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极大发展,君主立宪制走向稳定成熟。日不落帝国独步天下,傲视全球。这时也是英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时期,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庞大殖民帝国。一位当时的作家这样描述了全球市场对英国产品的需求:
  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
  维多利亚,这位十八岁登基时还不知所措的女王,一直到八十二岁才去世,伴随英国走完了十九世纪,命运似乎要让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除了养育九个孩子、怀念早逝的丈夫、让遍布欧洲皇室的子孙们称她为“欧洲的祖母”之外,晚年几乎什么都不做。与慈禧太后不幸的家庭生活相比,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养育子女倾注了巨大热情与精力,庞大和睦的家族使她享尽了天伦之乐。在她晚年,其曾孙辈已达三十七人。有一幅巨大的油画挂在女王在温莎宫的卧室里,那是一张全家福,五十多个晚辈济济一堂族拥着维多利亚,她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她对于家庭的忠贞热忱,对于国家的高度负责,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典范。当英国人听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死讯后,他们的反应就像是世界末日来临。一家民间报刊在社论中写道:
  女王逝世了!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表达此刻的感情……也许,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当中还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她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起到了何等巨大的作用;她的生命之线,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在编织和加固民族进步的轻纱时,还使她的全体臣民中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抚摸并增加光泽。

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4)
在人们的心目中,女王头顶上的王冠已经成为帝国荣耀和威严的象征,女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这一点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街道都以维多利亚命名。
  面对无情的历史,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慈禧太后嗜权如命、殚精竭虑,也曾在内外交困中强撑危局,力图振兴雪耻,到头来却凄凉退场,落得个祸国殃民的骂名?而维多利亚女王安心担当“虚君”的角色,甚少干预国家大政,但她却被英国人由衷地尊敬和怀念,连她的名字也成为繁荣富足的象征?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两个女人的命运问题,它还是一部长达一百多年屈辱历史的组成部分。追溯两个女人的命运轨迹,其实也就是探讨两个国家的成败兴亡的原由。
  二 同样天生丽质,同样才干出众
  §金色年代开始了
  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十九、二十世纪都是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的大世纪。历史提供给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但为何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治国水准会如此天差地别,迥然不同,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
  首先可以从她们的学识才干上入手。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肯辛顿宫。她的父亲肯特公爵爱德华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弟弟,她的母亲则出身于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德国王族。从五岁起,维多利亚就开始了启蒙学习。到十一岁时,小公主便能用英语、法语、德语与人交流对话。肯特公爵夫人把确保女儿能培养成一个知识渊博的女王,作为自己一生的最高目标。为此,她不惜挖空心思,殚精竭虑。1830年3月,肯特公爵夫人为了检验女儿的学习成果,要求两位主教对小公主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结果令人欣慰。两位主教在向肯特公爵夫人的汇报中讲到:
  在回答我们提出的大量问题时,公主显示了对于基督教圣经史的最重要的要点以及英国国教所讲的主要的基督教真理和训戒都有正确的认识,她对于编年史和英国史中的各个大事件亦很熟悉,这对如此年轻的人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地理学、地球仪的应用和拉丁语法诸问题,公主所做的回答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她的英语和拉丁语的发音也很正确、动听。
  在这之前,维多利亚公主对于她将要继承的女王位置还一无所知。这次考核以后,肯特公爵夫人决定告诉她一切。公爵夫人认为,当公主懂得那地位的职责和分量时,她是会明白人们对于她所寄予的重大期望的。这就是君王要为他人而活着,要有良好的修养,不至于为将来尊崇的地位而眩惑。
  少年时期的维多利亚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度过的。这不仅造就了她丰厚的学识,更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极大的耐心。从十三岁那年开始,她便坚持记日记,几十年来从未中断。她成了英国历史上留下日记最多的国王。这些日记记录下维多利亚思想言行的变化过程,从她那真挚、直率以及灵敏的感情来看,她差不多就是一个日耳曼牧师的女儿了。
  经历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之后,维多利亚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女王。
  1837年6月20日,一个人八岁的少女坐着金光闪闪的马车,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紧张之中,她不禁悄悄地问侍从:“求求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前往教堂参加自己加冕典礼的维多利亚女王。当王冠落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身上,她忍不住感到害怕与紧张。

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5)
在此之前,英国的国王十几年内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位:乔治三世、摄政王、威廉国王,他们的愚蠢贪婪、荒谬自私已经让英国人厌烦至极,他们把人们对于国王的美好期待一次次击得粉碎。而维多利亚女王展现出来的庄重文雅、青春美丽,如同来自纯净的天外。每当有着金色头发和嫩红色脸蛋的年轻女王驾车驶过街头时,总会有无数的人们涌上街头争睹她的风采,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对她由衷的忠诚和热爱。女王逐渐从容镇定起来,她用一生的行动,给自己在马车上提出的那个疑问作了最好的回答。英国热情浪漫的金色年代从此开始了。
  登基后不久,年轻的女王很快就展现出了她的政治才能。首相墨尔本向女王建议,更换她身边的两个女侍,因为这两个人的丈夫是效忠前政府的。
  年轻的女王这样回答:我不会换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我对她们的政治观点不感兴趣,因为我不需要和她们讨论政治问题。
  维多利亚充分了解作为女王,自己承担的义务。她并没有通过修宪扩大国王权力的想法,也不因为自己是“虚君”而对政府的决定视而不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阁官员可以对女王敷衍了事。女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所在,在写给政府的诏书中,维多利亚明确地告诉内阁,如果政府不充分尊重国王的权力,那么大臣们就面临着被撤职的危险。
  维多利亚统治的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在她的统治下,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她用枪炮打开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封闭的大门,使其殖民地遍布于世界每一块大陆和所有的海洋。这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所以赢得了资产阶级的积极支持与广泛拥戴,成为第一个获得“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头衔的英国君主。
  §慈禧其实多才多艺
  人们也许会认为,正是因为维多利亚接受了全面的开放式的西方教育,才具备如此优秀的统治才干。而慈禧太后深受“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儒家思想束缚影响,根本不可能开眼看世界,更不可能有所作为。也许正是贫乏的学识和狭窄的视野注定了她只能奉命危难,苦撑危局,因循守旧,一事无成。
  然而,慈禧能够在佳丽如云、竞争激烈的后宫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深蒙咸丰皇帝宠幸并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必然有其超人之处。
  当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不能入学,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十分单一。慈禧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既无机会也不可能接受非常好的教育。但机会是要靠人去争取的,如果慈禧仅仅做些护肤调粉的活儿,她可能就不是外国公使夫人口中叱咤风云的“母龙”了。慈禧向来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应该读书识字。她具备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罕见的。她十分喜爱《诗经》,一有闲暇,就会独自吟咏。后来,她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后,尽管政务繁忙,还吩咐每天午后,宫中有身份的宫女们一起集中朗诵《诗经》,讲解史书,每十天考核一次,优秀者有奖。由于她的倡导,宫里学习《诗经》成风,以致小太监们也争相吟诵。慈禧同时又是一位个性很强、强调女人独立精神的女人。中国古话常说“字如其人”。慈禧写字也是别具一格,她不喜欢写后妃们擅长的蝇头小楷,反而喜欢写和人一般高大的字幅。她的个子还没有纸长,经常需要借助婢女的一拉之力才能完成。就从这点也足以看出她“胸中丘壑”。

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6)
慈禧还擅长绘花鸟画,很有天分,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这些优势让她在后宫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记载:“西后入宫时,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可以设想,炎炎的夏日,她单衣伏案,校读书卷,这样好学而美丽的女人,能不让年轻的咸丰怦然心动吗?
  那么慈禧的才学究竟如何呢?这从她垂帘听政后,在罢免恭亲王奕訢的一则上谕中可见一斑:
  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狭致(挟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
  此时是1865年,慈禧已经在政坛历练多年,渐趋成熟。可这则她亲自起草的共计三百多字的上谕中,错别字竟高达十二个,语句亦不甚通顺,足以证明其寻章断句的文化水平并不高。
  但“觉”只是一个瞬间,“悟”却是一个过程。慈禧的学习领悟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他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慈禧以其罕有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崇陵传信录》载:“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后仅司朱而已。”
  当英法联军朝北京进发之时,天子之都暴露于侵略军的炮火之下,优柔寡断的咸丰帝无决断国事之魄力。慈禧挺身而出,下一严厉之谕旨,严令统兵大臣与洋人决战,近畿州县,整团阻截,悬赏杀敌,晓谕中外。可见初涉政事的慈禧就以强硬果敢著称。而英法联军突破清军道道防线并攻陷天津这天,正逢咸丰帝在圆明园与后妃共宴。酒至一半,得军机处奏报英、法联军已陷天津,正杀奔京城而来。咸丰帝顿时慌了手脚,吓得束手无策地和众嫔妃抱着哭成一团。就在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时,只有慈禧一人保持着理智清醒,她不惜违反祖制,从储秀宫的帷幕后站出来,大声对咸丰帝说:事情危急至此,哭有何用!“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危机才是考验人的试金石。巨变面前,咸丰帝的懦弱动摇暴露无遗,而慈禧的冷静沉着和敢作敢为也确实表现出她不同凡响的一面。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在《慈禧外记》中评论道:
  中国自来女主专政者,廖廖无几,而慈禧可称特者。彼时位不过贵妃,年不过二十余,而能荷天下之重任,尤为罕见者也。
  平心而论,在强大观念和制度的笼罩之下,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的叶赫那拉?兰儿,在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还是很出人意料的。她比大部分男人还刚强果断、机智精明。在丈夫死后,她以闪电般的手段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最高权力,但她只杀了为首的三个大臣,对其他人都轻轻放过,并且当众焚毁了从三大臣家搜出来的政治信件,从而稳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这在古今中外的政变流血事件都不多见。即使抛开学识不说,慈禧的驭*术也确实有一整套。在平定太平军和其他乱事后,慈禧将该收回的军权坚决收回,该放权的时候又绝对信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而在内乱后的重建中,慈禧与奕訢乃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督抚的配合默契,由此出现一段难得的“同光中兴”也不是完全偶然。她在处理政务之余也在不断加强学习,从写一道百余字的谕旨出现十几处错别字到对朝政的处置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这说明慈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非同寻常的。

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7)
三 女人当国,注定是“红颜祸水”
  §她为什么遭到万人唾骂
  学者苏同炳认为,如果不是道光误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