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英美德股市的变动:二战股市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战中英美德股市的变动:二战股市风云录-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钢淮罄鹤永铩S幸痪浠八档氖牵骸鞍涯愕募Φ胺旁谝恢焕鹤永铮缓笠谎鄄徽5囟⒆耪庵焕鹤印!备嫠吣悖馐枪善本腿说幕蜒浴5ヒ换耐蹲始苹缦罩撸颂拧�
  常识也好,历史经验也好,都证明中值恒律是投资领域压倒一切的万有引力,在证券方面尤其如此。没有什么超级回报投资组合!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一旦某些高回报吸引来了过度的投资资金,那么该投资的规模就大到了一定程度,而规模越大,就越难以有好的表现。我们对任何非上市的避险基金,也不抱有任何幻想了。 。。

第十四章 战乱保住财富(6)
黄金、艺术品和债券也不值得信任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已经表明,如果以储藏黄金和珠宝来保住一小部分财富的话,一点儿也不成问题。可以把它们看成自己的“一笔救命钱”。然而正如前面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要把黄金和珠宝放在“国内”的保险箱里。占领军一旦要银行交出钥匙,银行就会乖乖从命。把你个人的保险箱藏在家里,或者找一个可靠的避难所。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如果野蛮人入侵,不管是恐怖袭击还是大瘟疫,你都要保证这笔“救命钱”就在手边。
  艺术品也不是特别具有优势。它很容易毁于火灾,很容易受损,很容易被抢,却不容易藏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仅华沙就报告说有13 512件艺术品丢失了。这就表明,有些欧洲人已经成功地将名画从画框中取下,装在行李中偷运出国,将它们藏到了理想之所。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当他们要把这些画作出售时,所得款项要远远低于实际价格。
  至少从20世纪的经验可以看出,固定收入根本无法与证券投资相比。即使在战胜国,它们所提供的回报也远远低于股票,虽然它们的浮动性比较低。在情况各异的国家里,债券的回报率都只及股票的1/2,银行票据的浮动率仅有证券的1/4。说到流通性,则固定收入投资是相当不错的。在战争年代,伦敦和纽约的固定资本投资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流通性。
  在战败国,固定收入投资却是严重亏损,虽然政府债券一般来说应该是无风险的,然而德国票据的投资人在1923年赔得血本无归,德国政府债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际收益损失达92%。必须承认,战后的通货膨胀极为惨烈,在这样的环境中固定收入投资当然没有立足之地。战后,战败国处于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局面中,无论怎样你还能卖出一点儿股票,可是却不可能卖出政府债券,更不能把银行票据兑现。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由于通货紧缩的原因,政府债券作为良性资产,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欢迎。
  财产保存多样化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教训:如果你在某一个国家里属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特别是,如果你在那里还是少数种族,那你就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要骄傲自满。你的奢华,你的富有,早晚会引来一片嫉妒的目光,而嫉妒必然会导致仇恨。要把你的重要资产转移到国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你是欧洲或亚洲某一个战败国的公民,那么,把钱弄到国外实在是救命之举。在第十章里我们举过的乔治·列文的例子,就能生动地说明有备无患的意义,列文是一个犹太富豪,他目光如炬,抢先一步把钱转移出了法国。最难的是把你的财产转移出国,却能避免伤筋动骨。把钱放到国外安全的地方,对于战后重建你的事业帮助极大。
  不过,如果你在战争时期本人陷在了国内,那你放到海外的资产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战争时期,你要做到“狡兔三窟”。如果你在海外有大量财产,本人却在国内饿得奄奄一息,或者给监禁起来,在集中营里度日如年,那可真是太可悲了。许多法国人,犹太人也罢,非犹太人也罢,都把钱汇到了瑞士,自己则在法国占领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第十四章 战乱保住财富(7)
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当事人自述,都表明有钱人一旦有了钱,几乎总是要变成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过于自信,口袋里装满了钱的大傻瓜。许多德国犹太人那么优秀,那么有教养,那么宽厚待人,却经常表露得太骄傲自信了。他们在德国待得太久了,创建的事业也太成功,所以根本不相信有人已经制订了一个计划,计划的核心就是要毁灭他们。他们太养尊处优,乐不思蜀了。他们认为自己在当地认识权贵阶层,认为自己对德国的经济太重要,以至于德国人不会伤害他们。他们相信纳粹的反犹主义不过是一时的瘟疫,很快就会过去;认为希特勒不过是那种“只吠不咬人的狗”。他们的生意、银行、百货店、商铺都太赚钱了,舍不得折价卖掉,更何况还要他们付一笔骇人听闻的财产税,再把这点钱存到苏黎世那半死不活的银行账户里,他们真是不甘心。
  结果,德国犹太人在德国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对希特勒掌权的反应也极为迟钝,当然,他们有着正当的理由这样做,但那理由是完全错误的,他们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事态的发展,比他们预期的要快得多。在他们察觉之前,政府和邻居已经变成了一批野蛮人,于是,犹太人的财产、艺术收藏、房地产,以及他们的生命本身都失去了。时至今日,还能在一些私人收藏家家中看到他们的艺术品或者古董。最近报纸报道了一件来历不明的艺术品,那是一件2 350年前价值连城的阿波罗铜像,它有米高,原先是一个法国收藏家的珍品,于1941年失踪。1944年,一位东德的居民偷偷地把这座铜像卖了,在其后的10年里,它四易其手,最近才被克里夫兰的一座博物馆购得。铜像的原主人正在起诉,不过谁也不承认自己是最初的劫掠者。
  为了使财产保存方式多样化,必须把你的一部分钱从国内利润丰厚的投资项目中抽出,转到国外根本无法生利的银行账户里,作这样的决定是痛苦的,代价也极高,但是你要明白这是应对危机的一个保障。不管你所在的国家看上去有多么安全,多么有保障,哪怕它是美国也不行,任何一个有钱人都得在国外存上一笔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国家都有要能发生政治激变、恐怖袭击、金融系统崩溃。你的货币也要多样化。要认真研究,看哪一种(或几种)货币最能表达你的财富购买力。
  如今有些富人已经在自己祖国以外的相对安全的地方置业了。最近,新西兰就成了忧心忡忡的美国投资者的避险天堂。俄罗斯富豪眼下则在伦敦、纽约及法国南部地区购买多处房产。他们知道出价过高,不过他们本来就不太关心房产增值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把钱从俄罗斯弄出来,将自己的资产多样化。正如一位俄罗斯富翁所说的那样:“我希望自己做了一笔坏买卖。”他的意思是说,这样一来,他就不要花钱买高额保险了。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富豪们则在世界金融中心大开银行与投资账户。在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样的国家里,挣了大钱的人们也进行着类似的活动。他们最喜欢的目标城市是(不一定按此顺序)纽约、伦敦、新加坡、苏黎世和日内瓦。迪拜也想加入这个俱乐部,但是它那又穷又嫉妒的邻国很可能会捣乱的,所以,迪拜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空军,而不仅仅是民用航空。
  如果你是富人,那么请记住:“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要永远关注市场动向。市场所知道的比其所讲的要多得多。
   。。

第十五章 战争是财富致命的灾难(1)
对于挣了大钱的人来说,要永远牢记在心的是:早晚有一天,天下还会大乱,“瘟疫时代”还会到来,四个骑马先知还要不期而至。也许某一天早上,你醒来时发现野蛮人已经兵临城下了。你的钱财会让别人嫉妒,同时你的财富又会让你自己得意忘形。2 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富人的天性就是富有的傻瓜。”
  20世纪后半叶是一个大创富的时代。当然,财富会引起仇富情绪,财富也会被放荡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孙浪费掉,或者被信奉平均主义的政客们瓜分掉。但是,本书的目的是要研究一下,灾难性事件是否会毁灭财富,这些事件在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已经多次发生。西塞罗说:“历史会照亮现实,激活记忆力,为你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括那骇人听闻的动乱、对财富的毁灭性破坏,以及股市所显示出的独具慧眼,所有这些都是让人们辩论不休的题目。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财富是暂时的,多样化是最重要的,而股市在历史重要的转折关头则能显示出惊人的本能反应。正如一句老话所讲的那样:每当大事要发生的时候,它们的影子总是要先投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墙上。
  从古至今,有钱人、房产业主、生意老板和金融大腕就一直不停地受到威胁,那些威胁来自仇富者、革命党、入侵者,也来自自然灾害、瘟疫、饥荒、大萧条和恶性通货膨胀。技术更新与新发明创造当然也是一种威胁和毁灭的力量,不过那完全是另外一种威胁。技术改革会将迟钝不变的企业一举吞噬,同时吞掉它们的财产,但这是一种世界进步的必然进化规律,是创造性的毁坏,只要我们随时警惕,及时改革,采取多样化措施,就能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历史已经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财富最致命的灾难、最带有毁灭性的威胁,就是战争,特别是战败的战争,被敌人占领国家的那种战争。欧洲的历史充满了对财富周期性的大毁灭。如果你生活在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那么你会看到谢尔曼的大军穿过佐治亚时进行的那种财富掠夺。
  战争看来是人类的一种病态反应,而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也让人高兴不起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眼泪的劝导下,人类会远离战争了,可是各种各样的冲突还是在不停地发生着。现在所谓的文明世界正面对着一场新的战争——这一次,我们要跟恐怖分子作战。100多年前,有一个叫莫尔克的日耳曼军阀曾经总结了战争不可避免,全世界都需要战争,他这样说道:“永久的和平不过是梦想,但那不是一场美梦。战争是上帝安排世界时所设下的一个因素。没有战争,世界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迷失于唯物主义之中了。”
  这一理论得到了尼采的响应,他写下了这么一段令人心惊胆战的话:
  想让人类忘记如何发动战争,只不过是天真幻想和一相情愿。我们对人类不抱有什么希望。为了打一场伟大的战争,人类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靠军营训练出强健体格,靠仇恨点燃残虐怒火,靠冷血谋杀来抹杀良知,靠消灭敌人来激发民族狂热,对生命的丧失无动于衷,对自我本身的存在毫不在乎,对同胞的生死更是漠不关心,我们要的只是震天动地的欢腾,是震撼灵魂的冲锋,因为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活力,就只能用这个方法来自救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五章 战争是财富致命的灾难(2)
如果战争和毁灭总是循环往复,不可避免,那一个有钱人该当如何应对呢?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国内财富来说,土地和房产在你的国家陷入动乱时是最安全的,在世界陷入危机时是最有保障的。一处朴实无华的田产或农场,比一座炫耀夺目的豪宅大院更好,对你保住财富更加有利。砖砌的房子,水泥制成了建筑可能被征用或被炸毁,可是下面的土地是谁也拿不走的。敌人不可能把它抠下来运到别的地方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绝大多数被占领国家里,如果你拥有一处农庄,你可以挖一个避难所藏起来,幸运的话,可以一直在那里待着,等到大难结束。在你一个遭受饥荒的国家里,你至少可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在法国和意大利,拥有并管理一处葡萄园是财富保值的极佳方式。
  20世纪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确切地说,标志着一个动乱时代的结束。然而,世界历史表明:财富的毁灭,不管是通过战争、瘟疫或者技术,总是在人类中间发生着,不管人类有多么成熟,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一宿命会改变。那么,在新的世纪里,对财富的威胁又是什么呢?是恐怖主义、宗教战争,还是贪欲太盛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崩溃?谁能说得清?但是,我们要保持警惕!野蛮人还是会再来的。
  恐怖主义当然是战争的一种形式。自然灾害或技术灾难也会造成类似的大屠戮。我们可以设想一场海啸,它不是来自大洋,而是来自一场生态瘟疫,让人类再无法生存下去;或者来自一次技术性的恐怖袭击,把所有的金融数据材料都毁掉。还可以设想发生了一场因贪欲无度造成的金融海啸,使全球所有数据公司都破产了。2007年夏天发生的次贷危机难道不是一次警告吗?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破产了,那么,对所有相关联的机构会产生什么样的多米诺骨效应啊?也许,下一次野蛮人入侵时,他们打扮成了投资银行家、股票交易师、保险基金经理。
  讲到财富如何保值或增值,实在没有最好的解决之道,更没有万能良方。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被征服、遭占领的国家里,或者你的国家正遭受一场生态或技术大灾难,那你就要遭受巨大的损失了。当然了,如果你能在灾难发生之前就逃到避难之所,情况就大大不同了。灾难及其影响有大有小,大到狂轰滥炸,小到停电事故,不管怎么样,都会造成法律与秩序的破坏,而那种情况对财富是绝无好处的。等着野蛮人兵临城下,实在非明智之举。你必须早作准备,要想到在未来的某一天,野蛮大军会以各种伪装杀来,一直打到你的家门口。对你来说有点难办的是,野蛮人下次杀来的时候,肯定打扮得与以前不一样,行为特征也大不相同。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会同样野蛮,同样掠夺成性。
  关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