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上任的副教导员张明和营长谈完工作已是十时许,吹灯熄火刚刚躺下,就听一阵马蹄由远而近,接着是哨兵低沉的向来者询问口令。在来人的回话中,张明听见有一句浓重的四川方言:“是红星部队吗?”张明和营长猛得披衣起身,果然是陈老总来了。

  陈老总一行四人,脸上都挂满了汗珠,看来骑马已经赶了不少路程。

  陈毅说:“听说这里是一营,我们停下看看,你们这次打枣庄,要得!”

  “感谢首长表扬。”营长张先军回答道。

  “二十三团不简单嘛,一仗打出两个模范单位。”陈毅继续夸奖道。

  “我们一定努力创造更多的英雄单位,为创建“模范师”尽自己的力量!”这是副教导员张明的声音。

  陈毅笑了,又问:“现在你们还有多少人?”陈毅知道攻打枣庄一营伤亡不轻。

  这时轮到营长答话了,“打完枣庄后补充了500多。现有四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

  “老兵多吗?”陈毅似有点不放心。

  “三分之二是老兵。”两人异口同声答道。

  “噢,还是兵强马壮啊!”陈老总又笑了。

  一番勉励之后,陈毅一行又向八师师部方向赶路。

  现在来算一下,一营补充兵员就是500多,但想来不会全是新兵,要不然这个营有多少人真不好说了。当年二十三团三个营,一个营辖5个连,陈老总说的“兵强马壮”真是名符其实。陈老总这时人们普遍称呼他“军长”,叫他“司令”是在1947年正式组建华东野战军后。这个新四军军长原本与山东部队并不了解。陈军长来山东后,对八师这个营队才渐渐熟知。“陈金合班”、“安保全排”、“突进枣庄第一连”都出自这个营,但我不知陈毅知不知道这个营的来头。

  这个营是有“来头”的。

  来头是我的语言,通俗地说就是有资历。规范地说就是有历史。有人对翻老黄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把这话放到任何一行业里,我都没有异议。比尔盖茨富可敌国,有他儿子什么事,即便他一分钱不捐,富不过三代,谁说不是。但军队则不同,你见过哪一国的军队不“摆谱”的。世上任何一国军队没有不以悠久历史为荣的。我不举中国例子了,就看当年“马岛”战争,英国舰队万里远征,参战官兵有几个打过仗的?可是他们老祖宗,英国皇家海军称霸大西洋三百年,这就够了,这是底气。

  二十三团一营一连我前面说过了,是平江起义的红军连队,在所有红军连中也算是排在前面的“大哥”了。二连也是老资格,离“当”红军只差一年,不仅仅是“三八式”老连队,说起来还非常牛,那就是从八路军警卫团里出来的连队,在八师常被被叫作总司令的警卫连;三连组建于1941年,是由武工队和地方武装一部合编而成。总之这3个连,不是“老红军”就是“老八路”。不过,按该营史馆记载,一营于1944年组建。团是老团队,连是老连队,营却是“后生”的很。以一般常理来推论,许多人会整不明白。

第十四章 光荣营队(二)
想起有一篇课文,印象很深,这是毛泽东写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其中说到,徐特立入党的时候,正是有许多人离开革命队伍的时候,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离开革命队伍的人也是多了去了,叶挺也是在这时候去了国外。当时的5万党员只剩下了1万。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低谷。类似这样的低谷,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就是1942年。这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从50万锐减到30多万,黎明前的黑暗就是在这个时期。五团这样的主力团,也不得不作调整,精减了营的建制。团直接指挥6个连队,当时也称其为小团。一营的营部就这样一度撤销,直到1944年再行恢复。

  现在要关心的是,教二旅五团一营是从哪里来,是哪路好汉,能报得上姓名吗?其实这话题我前面已经露过风了。1941年8月五团与边联支队合编,这个营就是来自边联支队,果真如此吗?且慢,还有话说。边联支队的这个营又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在边联支队与五团合并之前,还曾与峄县支队合编过,而峄县支队又和六八六团二营合编过。也就是说,六八六团二营转来转去成了老五团的一营。六八六团有部队在五团,我想这多半是没有什么疑问了,有个红军连足以作证。但我最关心的是二营营部是否也去了峄县支队,姑且是的,那么里面玄机就大了。

  但我现在只能说,这个营还真是“冤”。想当年万水千山都过来了,红军整编之初,红四师第十一团被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六八六团3个营,一营是原红四师十团,即以后三十八军三三四团,著名的平江起义团;三营是红四师十二团,即以后十六军一三九团,也是大牌的红军团。那么二营呢,今天在哪呢?都是当年的红军团队,有的风光无限,有的悄无声息。对军队番号的延续,在我看来也很微妙的,严格一条线纹丝不动,在长期的战争中也不太可能,有的发展、有的调整、有的剥离、有的消溶。所以对一支部队的延续,许多时候会溶进军旅文化元素,甚至有人认为只继承了番号就算是血脉相通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圈外人,不作深究了。虽然,二十三团一营没有这顶“红帽子”,但这个营后来名声非常响亮,甚至可说是响誉全军。

  1946年6月9日傍晚,突击枣庄的一营进入了前沿。指挥所里,政治处主任王良恩发现多了一个人,据说脾气向来温和的王主任厉声道:“谁让你来的?”

  来的这个人就是团集训队指导员张明。集训队,我想相当于今天的教导队吧,集训多为连队骨干。张明任集训队指导员前是二十三团一营一连指导员,听说要打仗,就偷偷“溜”到火线。当然,擅自离开岗位可是违反纪律行为,无怪王良恩要发火了。

  发火归发火,张明毕竟是团里的一把“好手”。参谋长看到张明却很高兴,马上要他去了阵地。打下枣庄后不久,张明又回到营里,而且“官”升一级,当上了副教导员。一营营长姓张,名叫张先军;副营长姓张,名叫张兴常;张明提升教导员后,新来的副教导员还姓张,名叫张建中。因为四人同姓张,当时一营也被人叫作“张营”;也有说叫“四张中队”的。若在*时期,这样的班子,会被称作“张家店”。

  关于一营的来龙去脉绕来绕去,想来也是保括笔者在内的一厢情愿,也许答案很简单,看一下二十二军战史就一目了然了。也有人回忆,是罗荣桓从一一五师抽了两个红军连给苏鲁支队作为骨干。

  至于陈老总夜半造访“张营”,我是从一本人物传记中得来的,是实是虚我也难说,但一营几个主官副官都姓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接下来再说营队的四个小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五章 营队小校(一)
没说错吧,我说是小校,不是少校。少校是泊来的,小校是本土的,我们老祖宗都是这样称呼小军官。

  “四张”都是山东大汉,清一色的“三八式”。有书说,张建中参加革命稍晚,但我看过一个史料,张建中不仅不晚,甚至有可能最早。张建中1938年2月入党,只是年纪要比张明大4岁。营长张先军28岁,是鲁南军区有名的战斗英雄,副营长张兴常年纪与之同年,同样是战斗英雄。副教导员张明才21岁,泉源战斗后被团里评为甲等战斗模范。如果是在一个矫情时代,这个年纪都可称为男“孩子”。

  宿北战役以后,师部协理员张建中来一营中任副教导员,张建中虽然是从机关调来任职,但张建中曾担任过铁道大队三中队队长兼指导员,后来又是二分区二营骑兵连连长,也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这四人很快成了生死之交,遗憾的是,张建中在泰蒙战役中牺牲,来一营不到半年。

  四个小校非常亲密,住好里说,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领导班子;用现代的俚语说,就是铁哥们。张兴常当连长时,张明任副指导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两人就曾在一个被窝里睡过一个冬天,好的就像穿一条裤子。枪林弹雨,谁也不敢奢望能活到胜利。他们说过,若谁先战死,谁的老娘就是活着人的老娘,甚至约定,如他们战死了,就埋在苍山县的文峰山上。鲁西南有水浒梁山泊,这几个山东汉子,也大有“水泊之遗风”。古人云:古来征战几人回。但四人中,只有张建中在泰蒙战役牺牲,其余三人虽伤痕累累,却终是九死一生。张先军建国后在南海舰队当过副司令员,张明也是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职位上离任的。只有张兴常因洛阳战役受伤后双目失明,转业地方工作,最后定居泰安。

  “四张”都是“好战分子”,上级曾调张先军去团里任参谋长,但被他磨磨蹭蹭地拖了下来,留在营里好,有仗打啊。打枣庄时,张明也是“开小差“跑去前线的。有小资情调的人,总以为上战场,悲悲戚戚才更真实。真的不是这样的,那年头,有荆柯“壮士一去不回还”慨叹的人,一定不多。人人都以上火线为荣,我父亲曾从连队调往团里当过几天干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没脸见人了。

  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好久没听说这句话了。对他们来说,就是爱枪,甚至说嗜枪如命,一次张先军负伤,怎么唤都不醒,别人都以为他已死了,当摘他挎在肩上的匣子枪的时候,却睁开了眼睛。每逢打仗前,他们几个就要念叨,又想换把好枪了。得了一把好枪,也许会像小兵张嘎那样,得意非常,炫耀一番,有了新枪,旧枪就去送人,特别是有些战地记者向他们要枪,也是来者不拒。记住,三大纪律有一条,这可是犯纪律的,张明还为此挨过批,三查三整后,再也不敢拿枪送人情了。军人对枪的情结,和平时代很难被人理解。峰山打下后,身负重伤的张明恍惚中感觉有人在说话,一看原来是老教导员朗玉民在担架前,他让人掀开被单,原来还掖着一把美式冲锋枪。这是因战前朗玉民说过,想要把冲锋枪。张明都“半死”了,还记着这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营队小校(二)
只要是军人,无论是海陆空三军,如果对枪都谈漠,我以为这是入错行了。

  央视有个女主持,不能说不优秀,不能说不敬业,九五式自动步枪问世后,虽说也是见仁见智,但总是让人眼睛一亮的,从此中国军队也装备制式小口径自动步枪了。但这样一种激情也不是人人都有的,一次“会客”枪械设计大师,话题我看就对不上点了。女主持想“深层次”,但朵院士答得很坦然。真是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据说晚年很有些遗憾。但我们为保卫祖国造枪炮还要有思想负担吗?真是难为女主持了。

  戎马岁月,枕戈待旦,自然是枪不离身。建国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枪离军人也有了“距离”;“刀枪入库”即便是在军营里。记得早年,父亲就是把枪放抽屉里或箱子里,到时候拿出擦,我就在一边看。但这枪是登记注册的,出事可要拿你是问。

  当年,张明家里有两把枪,是两把好枪,至少在当时,这枪就像是他口袋里的一块手帕,没有违反一点纪律。说来很有意思,这两把枪都是在饭桌上得到的。送第一把枪的是开国上将——张爱萍。1951年春天,张明访苏回国后在杭州参加七兵团英模大会。张爱萍时任七兵团司令员。宴会上,张司令员第一次和张明相识。那时张明和洛阳营的名气真是大的可以,张爱萍非掏腰包单请张明不可。张明当时还不好意思,把当时的洛阳营教导员王敬礼也拉上了。饭席上,他问张明枪法如何,听人说张明是好枪手,张爱萍立马表示要送一支枪给他。将军果然不食言,几天后,把他从苏联养病时得到的一把好枪送给了张明。

  送另一把枪的也是开国上将——许世友。不过,张明得第一把枪时还只是团长;得第二把枪时,张明差不多就是“军长”了。这是他赴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第一天。许司令为他洗尘接风,而且政委杜平,副司令钱钧、副政委王六生一个不落,都出来坐陪,据说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吃完饭,许世友拉开家中的枪库,要张明随便挑一支。张明也不客气,抽出一枝,许司令一看:“你眼睛亮!这枪一筒打禽一筒打兽……”明白了吧,送的都是猎枪。这大概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康明才也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当年舟嵊要塞区在南京战区真是很有地位,当年这些“三八式”能坐上这个位子,称得上是中国军队的“少壮”派。送枪的故事,这是我在一本张明传记中看到的。

  张明、林茂成、郭继胜是八师也是二十二军营长中最为著名的“三英”。

  张明,山东邹平人,1938年5月,张明13岁就当了八路军。对于小八路的形像,莫过于人民领袖毛泽东和两个小战士的亲切交谈照片,想必许多人一定都看到过。小红军、小八路,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一点也不罕见,小兵今天也有,当然多是在一些艺术或体育团队里。说来像张明那样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也是“小演员”出身呢。这说来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军队是要打仗的,枪都扛不动,谈何杀敌。所以,尽管参加革命的少年很多,但在作战部队,尤其在正规的连队里是很少见的。抗日战争最艰苦日子里,机关里许多小兵还被“坚壁”在老乡家里或者动员回家。中国不是伊朗,高呼“真主万岁”,让成百上千的少年冲向雷区。中华民族虽然有尚武传统,但妇孺不是万不得已,是不参与战争的,故花木兰从军要女扮男装。

第十七章 营队小校(三)
张明最初也是在机关当勤务员,以后又在一一五师战士剧社、鲁南剧社当过宣传员。到了1942年,张明从少年也成毛头小伙了,这才去了战斗连队,在鲁南军区五团一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