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五福六极:五福指的是五种幸福,即长寿、富有、平安、有美德和善终;六极指的是六种灾祸,即早死、多病、多愁、贫穷、丑陋和懦弱。
看到了吧,就这么简单,但仔细想想,它涵盖范围却非常广泛,所述九条各个都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又是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洪范九畴对后世构成了极大的影响,箕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第一子,成为了儒家先驱。但是这还没什么,箕子还有更了不起的,他有个称呼很响亮——太祖文圣王!
小插一段,《古文观止》第九卷中收录了一篇文章,作者为柳宗元,文章的名字叫做《箕子碑》,其开篇是这么写的:“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所谓正蒙难,即箕子被囚禁之时,这是思想酝酿之时;所谓法授圣,就是箕子向武王传授洪范九畴,这是成果公布之时;所谓化及民,即成果用于实践之时,箕子将它用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朝鲜。
现在,我们先暂时离开周朝,去研究一下朝鲜的历史。先声明一下,我说的朝鲜不是现在的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而是指的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民族。
首先肯定一点,朝鲜本土在几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据专家考证,这些人原来是曾在亚洲北部活动的阿尔泰语系民族。但从多方面分析,朝鲜民族中融入了很多其他民族,最多的应为东夷人,其次为箕子族人,而实际上,箕子也是东夷后裔。
相传,朝鲜的第一个君主乃是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大神,这位君主可是比三皇五帝厉害多了,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达1500年,退位后隐居到阿斯达成了山神,活了1908岁。强悍吧,三皇五帝活个百八十岁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人真的可以活那么久,但你活了19个世纪,也就太不像话了吧。
无论在韩国还是在朝鲜,檀君都进入了历史教科书,毕竟他是朝鲜民族的祖先嘛,他的传奇是这样的。
相传天神叫桓因,有个儿子叫桓雄(浣熊?),桓雄下凡自号天王,建立了神城,教化子民,促其发展。当时有一虎一熊在檀香树附近的山洞中向这位天王祈祷能够变成人类,天王被感动,于是给了他们20瓣大蒜和一支艾蒿,并说吃下它们并且能做到百日内不见阳光就能成人。结果是老虎受不了了没成功,而熊成功了,变成了美女,人称熊女。这位熊女想要个孩子,但没人娶她,结果桓雄就化成了人形让熊女怀了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王俭,即檀君。公元前2333年,檀君建国,都平壤,国名为朝鲜国,意思是“宁静晨曦之国”,后人称其为檀君朝鲜。
当然,神话怎么能写入历史教科书呢?必须得说的真点,于是教科书说五千年前,檀君诞生,此人文武双全,继承父亲作为酋长后建立国家,都平壤,还设有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军事机构等,从此,朝鲜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末了,还附有檀君的王族世系家谱。
关于这位神人,要是写起来真可以出本书,这里就不多说了,只简单说两句,檀君这个人最早出现于一本名叫《三国遗事》(三国可不是魏蜀吴)的书中,该书写于朝鲜被元朝压迫的年代,作者是13世纪高丽僧人一然,本书不用翻译就能看懂,因为它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当然文言文学得不好的话还是得翻译一下),里面写的东西全是荒诞不经的事情,大概和《山海经》差不多。檀君朝鲜,不但中国人不信、日本人不信(中日史书都没记载),就连朝鲜和韩国的某些专家学者也颇为怀疑。
檀君这个人先跳过,下面开始朝鲜历史。
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出现于半岛北部,根据传说应是檀君朝鲜,根据史书记载,应为箕子朝鲜,而南面出现的是马韩、辰韩、弁韩(三韩)等部落组成的辰国(各部落为马韩所统一)。
箕子朝鲜后为卫满朝鲜,此时辰国还在。
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设立乐浪、玄菟、临屯和真番四郡,后两郡很快被撤销,玄菟郡移至辽东;与此同时,半岛北部还有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最后为高句丽所统一,高句丽强盛后又吞并了乐浪郡。而在半岛南部,百济逐渐取代了马韩,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同时还存在伽倻这样的小国。新罗、百济和高句丽被称作三国,这段时期被称作前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无力管理朝鲜各郡,使得朝鲜半岛的国家日益强盛,这期间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并立,史称三国时代。其中高句丽曾将统治区域伸入辽东半岛,但于668年为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后新罗又联合唐朝灭亡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此时的新罗被称作统一新罗。但鸭绿江以北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出现了渤海国,因为渤海国号称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故此段时间被称作南北国时期,除此之外,还有小高句丽,后被渤海国吸收。渤海国于926年被契丹所灭。
之后是后三国时期,存在的国家为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和渤海国。
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定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1273年,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
1392年,李成桂废黜国王自立,经朱元璋授意后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史称李氏朝鲜,朝鲜称号即从此出,沿用至今。
之后有万历朝鲜之役,先不说了……
以上就是朝鲜简史,之所以要说它,是因为朝鲜和中国联系实在是紧密,以后的历史要经常涉及它,但最重要的还是为本章的主人公箕子做个铺排,因为上面讲了一个朝代叫做箕子朝鲜,那个就是箕子建立的。
箕子早就对微子说过,自己不愿做新国家的臣子,武王听说后就将箕子封到了朝鲜,不把他当做自己的臣子看待。4年后,箕子来朝见周王,当路过朝歌的时候,看到往日的繁华已不在,宫室被毁坏,杂草丛生,十分悲痛,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名叫《麦秀之诗》,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狡僮就是纣。殷民听此诗,纷纷痛哭流涕。
箕子在中国的事情就说完了,下面说说箕子出国后以及箕子朝鲜的事情。
箕子带着五千多殷商移民出走朝鲜,同时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耕、养蚕、纺织等各种技术,还带去了大量的青铜器。箕子到了那里,被当地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国都为平壤,史称箕子朝鲜。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遗书》里面说,箕子到了朝鲜后,檀君的后人就带着人民南迁了,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发生冲突,这些人成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建国后,作“八条之教”,内容如下:
1、相杀,以当时偿杀;
2、相伤,以谷偿;
3、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4、妇人贞信;
5、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6、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7、同姓不婚;
8、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有了法律的约束,才能稳定而进步,从此朝鲜人民生活水平在箕子的带领下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箕子朝鲜从此被中原称为“君子之国”。
箕子死后被称作太祖文圣王。
箕子后代中有个叫子仲的,封地在于,他将朝鲜的“鲜”字与“于”合二为一,称鲜于氏,箕子也就是鲜于氏的祖先。如今在朝鲜,鲜于氏大有人在。
箕子朝鲜享国达930年,经历41王,汉惠帝二年亦即公元前193年为燕人卫满所灭。国王箕准逃到马韩,又传世201年,最后为百济所灭。在长达1131年的历史中,箕子朝鲜不可能不影响朝鲜民族构成,而且还应该很大,可以说箕子是朝鲜民族的祖先之一。高丽王朝和李氏朝鲜时都曾有过箕子崇拜,他们称箕子为圣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箕圣国。直到今天,朝鲜还有箕姓人存在,另有分支韩姓和齐姓,都是箕子的后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曾到河南淇水县朝歌镇的三仁祠寻根问祖。
但是朝鲜和韩国的某些人还是对箕子朝鲜持怀疑态度,并认为檀君朝鲜为第一王朝,却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而相反,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的角度都能看出,箕子朝鲜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见于信史的朝鲜第一王朝。
以上即是箕子的传奇。
三十 国神——比干
N年前第一次看《封神演义》,当读到比干之死的时候,感到十分压抑,同时也非常纳闷,为什么偏偏遇到个卖空心菜的并且还说“人无心即死”呢?为什么上天对他如此冷酷?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近期才被揭晓。据电视剧《新封神榜》描写,那个卖菜的原来是申公豹变的……
比干是一个普通人,在神魔乱舞的《封神演义》中,他实在是太渺小了,他不会法术,没有法宝,只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但是正是这颗不寻常的心,使他的形象无比高大,因为相比于那些虚无缥缈的妖魔鬼怪神仙道圣,比干是真实的。
比干,姓子,名干,比是封地,具体在哪里俺不知道。和箕子一样,比干的父亲也是文丁,帝乙是他们的哥哥,帝辛亦即纣王是他们的侄子。
在《封神演义》中,比干发现了妲己露出的狐狸尾巴,便暗中和武成王黄飞虎去诛杀狐妖,因此被妲己怀恨在心。妲己装病(心绞痛),对纣王说只有吃一片玲珑心才能救命,还说比干体内的就是七窍玲珑心,求纣王向叔父借一片,用完了再还给他。就是这么荒诞离奇的要求,传说中文武双全的纣王竟然答应了。
纣王宣比干献心,比干惊恐,打开了姜子牙的锦囊,按照方法吞下神符,就奔了大殿。大殿上,比干痛骂妲己和纣王,然后自己剖心掷地,扬长而去。因为有神符护体,自剖过程中没有留一滴血。之后比干骑马飞奔城外,遇一卖空心菜的妇人。因为神符说明书上说,遇到卖空心菜的必须要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比干就按照要求做了,结果那妇人想都不想,张口就说“人无心即死。”比干顿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而死。
实际上,这些都是编的,除了一样:比干是被剜心而死的。
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八百诸侯叛殷归周,成汤政权摇摇欲坠。祖伊、微子启、箕子、商容等屡谏不听,比干见状,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然后选择了到摘星楼强谏纣王,三日不去。纣王大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便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进行观看,比干没有神符,当然是不能活了,据传此时比干63岁。纣王的无道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此再没有人进谏纣王了,各位重臣纷纷反出朝歌,众叛亲离,纣王成了孤家寡人。
比干夫人妫氏怀孕已三个月,闻比干死,逃出朝歌,在长林石室中生一男,取名为坚。武王灭商后,修比干墓,封比干为国神,赐子坚为林姓,林坚即为林姓始祖,比干为太始祖。
比干忠谏而被杀,被后代忠义之士所称道。从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比干”,他们勇敢无畏,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为了促进国家兴盛或挽救民族危亡而前行,最终使中国这条巨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今日。国神,已成了一股民族凝聚力。
历代帝王对比干也多有推崇,如唐太宗、乾隆等,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魏孝文帝的《太和碑》,其上的《吊比干墓文》写得十分生动。孝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他之所以推崇比干,是告诉臣子:“朕要是犯了错,你们一定要提醒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新乡,比干墓还在,那里有个石碑很特别,上写“殷比干莫”,相传是孔子真迹,那个“莫”字就是“墓”,一说为通假字,一说是孔子故意去掉了“土”,原因是碑下就是土。
《封神演义》说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君,民间传说中,比干又成了“文财神”,坐骑为金圣孔雀,理由是没有心就没有贪心。不过这个文财神和正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文财神范蠡比起来,名气要差很多。
最后提一件事,有一说为帝乙想立弟弟箕子为继承人,箕子说立长子微子启,比干却说微子启为庶子,应该立嫡子子辛,在我看来,此说颇不可信。
三十一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伯夷列传》冠《史记》列传之首,虽叫伯夷列传,实则是伯夷叔齐列传,因为伯夷和叔齐的事迹基本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二人都姓墨胎,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二叫什么?答:不详。
现在先说一下孤竹国。
孤竹国又写作“觚竹国”,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一说,觚和竹都是用于记事的东西。另有一说,孤竹是竹子稀少的地方,即指不产竹子的北方。还有一说,孤竹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是一种图腾崇拜……
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统治中心为今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范围包括今唐山市的东部、辽宁省的西南部和秦皇岛市的全部,是冀东地区最早的地方政权,春秋时败亡于齐桓公之手,存在时间约为940年。
简介完毕。
言归正传,孤竹国国君生前有意立幼子叔齐为接班人,死后大臣们按照原则拥立长子伯夷即位,结果伯夷说应该尊重父亲的遗愿立叔齐,然后就放弃君位,逃出了孤竹国。于是大家就推举叔齐即位,不料,叔齐却说自己当了国君就是“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和”,然后也逃到了国外,并找到了长兄伯夷,一起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孤竹国大臣们张口咂舌,很是无奈,不过还好,还有个中子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